看石窟,访古建…走进文明的肇始,倾听历史的故事

雪落

<p class="ql-block">自从今年四月去了阿富汗巴米扬,就对石窟着了迷。心心念念想看看其他石窟,盯上了云冈石窟,就此展开山西行的序幕。</p><p class="ql-block">比起莫高窟,云冈石窟是另一种气象,我在家看了纪录片《云冈》《千年一窟看云冈》,对那段北魏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兴趣愈浓。去年去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自然而然兴趣迁移到应县木塔,对于屹立近千年的木塔格外向往。90年前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木塔“情书”记载了这段艰险又浪漫的旅程,营造学社学者们在那个年代救护古建筑付出的努力令人钦佩又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好像随着年岁的增长,自然而然血脉觉醒了。</p><p class="ql-block">山西是个好地方,当地人口中“破破烂烂”的古建筑随处可见,彰显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石窟、木塔、寺庙,无不让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我记得在大学期间,看过名为《 中国建筑史》和《大拙至美》,作者分别为梁思成和其二婚配偶林洙。起初,我被里面的一些梁思成先生精美的古建筑手稿插图所吸引到,后来翻阅里面的内容,才知道大有文章。我国的建筑虽然在东方独树一帜,但在此之前是没有人对我国传统建筑进行编排整理的建筑著作的。</p> <p class="ql-block">而梁思成先生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其一,发现了中国大地上的唐代木构建筑,打破了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大地上没有唐代建筑,要看唐代建筑必须得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的妄语。其二,梁思成在美国宾西法利亚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为了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在抗战时期与其夫人林徽因以及营造学社的成员对中国古建筑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包括寺庙、宫殿、陵墓、阙门、佛塔等等,最终出版了《中国建筑史》,填补了中国古建筑时间轴以及建筑形式和发展缺乏系统整理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我国的古代建筑从原始社会到民国初年,一直保持着中国建筑发展的民族特色和历史轨迹,并深深影响到了东亚日本 、韩国 、 朝鲜 、及东南亚越南等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这次拜访了大同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辽金时期的华严寺,与比萨斜塔和埃菲尔铁塔齐名的辽代的应县木塔,明清悬崖峭壁上的奇葩建筑悬空寺,五台山寺庙群…</p> 云岗石窟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云岗早期石窟:</p><p class="ql-block">16窟-20窟 被称为昙曜五窟</p><p class="ql-block">石窟象征永恒,历经千年,这一点得到印证。云冈石窟的第一期石窟造像昙曜五窟被后世认为象征北魏五位帝王。如今我看到的昙曜五窟,风霜催逼、粗粝质朴,却依然雄浑壮大、崇高威严。体现了鲜明的健陀罗造像艺术风格,造像特点是希腊雕塑风格、罗马式长袍、高鼻深目、希腊式卷发。</p><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20窟露天大佛。之所以露天其实是外壁意外坍塌,原本应和其他四窟一样有着明窗、拱门。这意外发生于北魏年代,即云冈石窟开窟后不久,却因此造就了别样的风格,使得这一窟独树一帜。站在13.5米高的大佛脚下,人是如此渺小。20窟被认为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p> <p class="ql-block">20窟露天大佛</p> <p class="ql-block">20窟侧壁大佛</p> <p class="ql-block">19窟大佛,为昙曜五窟最高的佛像,16.8米高,象征北魏第二任皇帝拓跋嗣。主佛像国字脸,神情凝肃,结跏趺坐,右手上举作无畏印,左手半握拳放于膝上,握布帛,布帛代表法衣传承。石窟为穹窿顶,类似于草原蒙古包,穹顶和石壁雕刻小龛和千佛。</p> <p class="ql-block">18窟大佛,象征第三任皇帝,北魏能征善战、平定北方的太武帝拓跋焘,亦是灭佛运动的发起者。大佛高15.5米,身披千佛袈裟。这个石窟的大佛、胁侍佛、胁侍菩萨组合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骁勇的战神赢了疆土却输给了命运,他逼死自己的儿子,却死在宦官手上,终年44岁,北魏几个皇帝都不长寿 。</p> <p class="ql-block">17窟是昙曜五窟里唯一一个主像不是佛而是菩萨的。象征未继位即身死的太子拓跋晃,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 ,身着印度贵族服饰,代表这阶段的石窟造像艺术已逐渐受印度影响。也是云冈第一尊交脚弥勒像,洞窟内地表比洞窟外地面矮一米。后世猜测菩萨、窟内地面矮于地平面,都表示这尊造像代表太子拓跋晃。此窟佛像遭到自然和人为破坏,风化严重。</p> <p class="ql-block">胁侍佛</p> <p class="ql-block">16窟,正在维修,无缘得见。此窟是象征下令修建云冈石窟的皇帝拓跋濬。为昙曜五窟中最小的窟。</p> <p class="ql-block">云岗中期石窟:</p><p class="ql-block">继昙曜五窟之后建造的云冈中期石窟与早期石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与特点,早期昙曜五窟大佛庄严雄健,中期石窟则展现出鲜艳夺目、辉煌华丽的气象。随着北魏皇帝逐渐推行汉化改革,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如希腊、印度、波斯等与本土文化杂糅的特点体现在石窟造像上,呈现出更为精彩纷呈、兼收并蓄的精美石窟。</p> <p class="ql-block">3窟为云冈最大的石窟,也是中国最大的佛教洞窟,宽40余米,深15米,高20米。但此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而废弃,是未完成的洞窟。因此,可以在此窟看到石窟开凿的过程,是先开凿明窗,自上而下开凿。</p> <p class="ql-block">孝文帝迁都洛阳也是个悲催的故事。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由于平城(大同 )鲜卑旧势力过大,给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带来阻力,于是孝文帝打着南伐的旗号带着钱和军队不顾宗室旧势力的反对来到洛阳 。当时 洛阳居天下之中,是汉文化中心。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造,改鲜卑习俗、服装、语言,而后诏令平城百官迁都,可谓杀伐果决。499年孝文帝出征南齐,出发不久后即病逝。也就是说迁都五年后,皇帝一统中华的夙愿未偿,身先死。可叹,造化弄人…</p><p class="ql-block">纪录片《云冈》里将北魏王朝迁都之前的历史讲述的很清晰有趣,看石窟就是看一个王朝的更迭发展,是一个文明的行进足迹。</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中期,风格过渡到祥和宫殿式。</p><p class="ql-block">5窟、6窟, 7窟、8窟, 9窟、10窟都是双窟,映射彼时孝文帝幼年继位,与冯太后二圣共治的政治格局。冯太后是一个在北魏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女人,她历经三朝,对北魏改革发展带来极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5窟和6窟外的四层木构阁楼为清顺治年间(1651年)所建。</p> <p class="ql-block">5窟仿早期云冈石窟造像,穹窿顶,主像为17米高释迦牟尼坐佛,是云冈石窟最高大的造像,在全国石窟中亦名列前茅。佛像在辽金时期做了包泥彩绘,是云冈后世彩绘佛像中最好的一个。佛像身后火焰背光直抵窟顶,气势雄伟。5窟被认为是孝文帝拓跋宏为父亲献文帝做的纪念祈福像。孝文帝5岁继位,10岁丧父,19岁亲政。其父亲献文帝在与冯太后的政治斗争中落败,只得在18岁让位给自己5岁的儿子拓跋宏。</p> <p class="ql-block">胁侍佛</p> <p class="ql-block">6窟被很多人认为是云冈石窟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是孝文帝献给自己名义上的祖母冯太后的石窟。石窟形制与之前发生变化,受中原文化与印度文化融合影响。中心塔柱窟(塔庙窟),窟形四四方方,平顶,中心塔柱15米高( 印度多做佛塔,而非佛像,见塔如见佛)。共有2900多尊石雕造像,精美异常,被誉为云冈第一伟窟、云冈石雕博物馆。但是这次没有开放,颇为遗憾!</p> <p class="ql-block">7窟8窟的佛像,从时态递进上寓意了北魏政权的发展期望。7窟后室北壁下层多宝佛、释迦牟尼二佛并坐,到8窟发展为一佛独坐,7窟上层龛的弥勒菩萨 ,到8窟变成佛。</p> <p class="ql-block">8窟窟门西壁鸠摩罗天:鸠摩罗天五头六臂,上双手分别举托日月;中间左手执弓,右手残余半臂,手应持箭。主臂右手放腿上,手腕向上翻转,左手擎鸡于胸前。</p> <p class="ql-block">9窟-13窟 五华洞</p><p class="ql-block">辽金时期、清朝曾对造像进行过彩绘。</p> <p class="ql-block">主佛像</p> <p class="ql-block">12窟,音乐窟,很漂亮很可爱的一个窟。色泽艳丽,造型多样,显得很活泼生动。</p><p class="ql-block">窟壁很多持不同乐器的伎乐天,乐器之多无法一一辨认。据统计,仅这一个窟,就有大小乐器17个种类47件之多,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宫廷交响乐团。</p> <p class="ql-block">13窟,五华洞最后一窟,位于云冈中区最西端。这个窟是穹窿顶,主像为高13米的交脚弥勒菩萨 ,风化较严重, 菩萨右手肘下方有一力士奋力托举。该像经后世包泥彩绘。</p> <p class="ql-block">五华洞观赏性非常高,仿佛一场视觉盛宴,很难想象如此精美繁复的工艺都是在石壁上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14窟,风化严重</p><p class="ql-block">15窟,千佛洞,现存13000余尊造像。风化也是很严重了。</p> <p class="ql-block">自此,云冈石窟早期、中期石窟全部走完,晚期石窟即20窟以西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修建的。云冈晚期造像的特点是民间造像。由当时未迁都洛阳的贵族官僚和大户人家自发在武州山开凿石窟。云冈东中西部都有,星星点点呈蜂窝状镶嵌在山崖上。石窟小型化、随意化,因势而建。</p> 应县木塔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作为当今世界现存最高木质榫卯结构古建筑。跟随梁思成先生营造学社探访的脚步来到应县 ,我必须亲眼看一看木塔,因为不知这座稀罕物还能存在多久。</p><p class="ql-block">近千年的时光流逝,木塔屹立不倒,还有三十几年它就要过一千岁生日了,那些疏松的木质、歪斜的梁柱、浅淡的色泽,透露出古韵,但也让人心生看一眼便少一眼的忧愁。梁思成先生说“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亦反映了我的心境。</p><p class="ql-block">经历了1920年代军阀混战的200多发炮弹、多次大地震,木塔依然不倒,却留下伤痕,而更让它遭受重创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乡绅们为追求通透性拆除了二层以上的墙面和斜戗,致使木塔二层严重歪斜,如今的保护修复工程亦是难点重重,实是不知应县木塔还能支撑几何……</p> <p class="ql-block">八角五层楼阁式木塔</p><p class="ql-block">木塔共使用斗拱54种、480朵,越往下层斗栱复杂程度越高。精致繁复的斗栱不仅悬挑起硕大的屋檐,更在地震来临时起到缓震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释迦塔”匾额出自金代,道出了应县木塔的名字: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p><p class="ql-block">顶层“峻极神工”匾额是明成祖朱棣所题;</p><p class="ql-block">四层“天下奇观”匾额是明武宗所题。</p><p class="ql-block">此为应县木塔最重要的三块匾牌。</p> <p class="ql-block">历史就是如此,每一个个体组成了浩瀚壮阔的整体,而个体又隐入其中渐不可闻。</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 巴黎埃菲尔铁塔同为世界三大名塔,但我认为应县木塔无论从历史意义、文物价值选材用料方面远胜于另外两个之上。</p> 悬空寺 <p class="ql-block">这座建于北魏后期的空中楼阁,已经沐浴风雨1500余载,其因险峻曾入选美国 《时代周刊》评选的“世界十大奇险建筑”。现在的悬空寺已经是清代建筑遗存了,失去了唐宋时期的大气简练之风。</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奇迹,首先是力学上的奇迹,它成功塑造了一种轻飘飘的“悬空”假象。而后世又在楼阁下方增设了数十根纤细的立柱,从而制造出另一种假象,仿佛整个建筑都由这些颤颤巍巍的柱子支撑。</p> <p class="ql-block">经历过1500余年的风霜,悬空寺看尽了人来人往,历经了王朝更替,它在战乱天灾中屡经修葺,今天我们看到的样貌,基本上是明清时期重建的遗物。</p> 华严寺 <p class="ql-block">夜宿华严寺,人扶到上方。</p><p class="ql-block">唤僧同看画,避佛旋移床。</p><p class="ql-block">——陆游</p><p class="ql-block">历史书上匆匆带过的辽金朝代,认知里一直只是伟大时代的过渡期。契丹和女真,也只是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游牧少数民族罢了。在那三百年连绵不断的战火和血腥暴力中,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战火不绝,正统的华夏一脉经历了太多屈辱,痛苦和悲壮。后人应该都不会再去细数,那朝代更迭的风云变幻。悲壮惨烈的那些故事,有的被永远铭记和传颂,有的却早已随风,随时间飘散。</p><p class="ql-block">要论灵动细腻,要论飞扬洒脱,要论神采奕奕,要论风流气度,这些辽金时代的雕塑艺术家,也一定是空前绝后,独步世界。</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大雄宝殿屋顶鸱吻,黄绿蓝紫黑琉璃烧制,左右各一,最早的功能是装饰建筑和避火,后来是鳌鱼的前身。比故宫太和殿鸱吻还要高,高度有4.5米。</p><p class="ql-block">寓意:</p><p class="ql-block">魁星点斗独占鳌头</p><p class="ql-block">平步青云成功上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殿内环壁一周画的均是《华严经》里的佛教故事,是由中国著名的壁画家孙景波教授和王颖生教授,带领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师生创作绘制。壁画总面积1000多平米,真的把我惊艳到了。</p> <p class="ql-block">寺内壁画斑斓,时光轻抚,每一笔皆成永恒。静立其前心生敬畏,恐惊画中仙逸出尘世。</p> <p class="ql-block">时间好像偏爱山西这片土地,于是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它走过的痕迹。</p><p class="ql-block">纵跨各个时期的地上建筑,见证着五千年华夏文明走过的痕迹。我在云岗大佛的琉璃双眸下目睹北魏工匠的一钎一斧,在永乐宫近一千平方米的壁画前赞叹元代色彩艺术的精妙绝伦,在香烟缭绕的五台山顶,被响彻百年的钟声穿透心灵,雄伟壮阔的应县木塔用榫卯结构封印中国建筑史的奇迹,巍峨陡峭的太行山脉见证了千百年来民族的融合与统一。表里山河,伟岸气魄的三晋大地,散落着先人灿若繁星的智慧,也凝结着无数文明,传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引用董宇辉说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山西是被历史珍爱的土地,繁华落尽,身披质朴外衣,斯人独立,难掩文明辉煌,散落街巷的庙宇,夕阳余晖里,似诉过往,它们是一座座精巧的建筑遗宝,是一个个具象化地文化玉璧,穿越风雨,她一直就在那里,沉默静立,她一直在等你走近。”</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