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董志塬作为一个完整且较为固定的地理学名称,是在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的,最早写作“董志原”,为严格地理学概念,遂将“原”确定为“塬”。</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董志塬在古代的称谓,因各个历史时期之不同,其称谓及范围也不同。其大致分为五个阶段:①周秦时泛称大原;②汉至隋开皇年间因设彭阳县而称彭阳原;③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彭阳县曰彭原,至元代至元七年(1271)应称为彭原(当时虽有安化县,但彭原亦置县)或彭池原;④元代至元以后并彭原入安化县,至清同治十三年(1875),应称安化原;⑤清同治十三年后,因置董志分县,遂称董志原至今。上述几种称谓尤以彭原最盛,达672年之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民国时期西峰镇城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① 大原范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镇原县志》:周宣王元年(前827),北狄猃狁入侵,宣王命吉甫帅师征伐,逐之大原。三十九年(前788)伐羌戎失败,四十年(前787)料民于大原。《平凉府志》:镇原古大原地,彭戎国亡,周置大原于此,原州、镇原之名皆来于此。《镇原志补辑》:彭庐在周西北,周都歧山,今庐在其西,邑东彭原、彭阳在周之北,即古彭戎国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据此,周秦时的大原中心地带在今平凉市崆峒区的草峰原、庆阳市镇原县境内的平泉原、临泾原,其范围应系泛指。北至孟庄原(古称长城原,今武沟乡境)、新集原(又称唐家原),南应至泾川县的党原(今镇原县中原向南延伸部分),东至彭原,西至郭原。其境内所包括的大小原有孟庄原、新集原、郭原、平泉原、草峰原(在平凉市境内)、临泾原、太平原、彭原、中原、屯子原、荔堡原等,而其四至所到之原,乃当时大原的边缘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② 彭阳原范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在彭阳县东南置泥阳县,东北置郁郅县,东置义渠道,属北地郡。《元和志》:彭原县南至宁州一百里,本汉彭阳县地,后汉又为富平县地,后魏破赫连定之后,于此复置富平县,废帝改为彭阳,隋曰彭原。《大清一统志》:彭阳县,汉属安定郡,晋袭旧址,魏属原州,后改属云州,隋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据此,汉至隋初,在今镇原与西峰交界地区置彭阳县,而以此为中心的原应称彭阳原。又因西汉当时置县增多,彭阳周围设置了很多县,从地域概念上彭阳原的范围大大缩小,周围置有高平、朝那、临泾、安定、抚夷等县,以及东边的义渠道。就所置县来看,彭阳县的地域就在今蒲河东西两岸,东边紧连义渠道。义渠道在新莽政权时改为义沟,东汉时改置富平县。而彭阳县在南北朝时期还存在。因其存在的时间较长,也就把它所在的管辖区域称做彭阳原。其范围北至新集原,东至彭原,西至临泾原,西南至屯子原,东南至太昌原。而这些原的外围地区就成了彭阳原的边缘地带。这就是汉晋时期彭阳原的范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东汉末富平、西魏彭阳古城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位置:彭原镇李家寺村庙头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③ 彭原范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隋书·地理志》:彭原,旧曰彭阳,后魏置西北地郡,有洛蟠城。西魏置蔚州,有丰城;西魏置云州。后周二州并废。开皇初郡废。开皇十八年(598)改县曰彭原,有珊瑚水。《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618)改北地郡为宁州。其年以彭原属彭州。三年(621)分彭原置丰义县,属彭州。《宋史·地理志》:唐丰义县,太平兴国初改彭阳,至道三年(998)划属原州。熙宁三年(1071)将彭原县由宁州划属庆州。《金史·地理志》:庆阳府有县三:安化、彭原、合水。彭原县有彭池原、睦阳川,并有赤城、董志二镇。《元史·地理志》:至元七年(1271)并安化、彭原入庆阳散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据《庆阳县志》,隋义宁二年(618)析宁州彭原郡所置三泉县改为同川县,属庆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彭州,以彭原、丰义二县属宁州。开元八年(720)以丰义改属泾州,寻复还属,唐末省。天宝元年(742)改为彭原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宁州。又据《西峰文史资料》文章,丰义县府兵蒲川,即今蒲河水系;彭原县府兵彭池,即今马莲河水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甘肃古代史》:董志原在唐时称彭原,原面南北长40.5公里,东西宽3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据上所载,隋唐时期的彭原县所辖范围是比较大的,东至马莲河,西至交口河,北至庆阳县(今庆城县)的桐川,南至宁县的太昌一带。包括今桐川原、安家寺原、赤城原、彭原、太平原、太昌原等。后经不断析置,彭原县的范围也不断缩小,所以《甘肃古代史》说,董志原在唐时称彭原,原面南北长40.5公里,东西宽30公里。据此,其范围大致就是今西峰全境,北至庆阳县驿马镇以北,南至宁县焦村,西至蒲河,东至今麻虎沟—盖家川一带。这就是隋唐以来彭原的范围,自隋开皇十八年(598)至元代至元七年(1270)达673年之久。另外,据《金史》可知,当时虽然仍设县彭原,但却把这一地区称做彭池原,说明在金时期,彭原也称作彭池原,这也是实际存在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彭原古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位置:彭原镇彭原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④ 安化原范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金史·地理志》:国初改(宋时庆阳府)为安国军,皇统二年(1143)置庆原路总管府,统县三:安化、彭原、合水。《元史·地理志》:元初改为庆阳散府,至元七年(1271)并安化、彭原入府,领合水一县。张精义《庆阳县志》:唐天宝元年(742)改弘化为安化,至德元年(756)改为顺化,为庆州治。宋乾德二年(965)又改为安化。金并安化入彭原县为散府。元至元七年(1271)省县入府。明洪武三年(1371)复置安化县,属庆阳府,治同城,彭原县改为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据此,彭原、安化二县在元至元七年(1271)被撤销,变成了庆阳府的直辖地。在明洪武三年(1371)又重新设置了安化县,而彭原被改为镇。此后,彭原再未置县,变成了庆阳府安化县的管辖地。而辖区内的原面也因行政建置名称的改变而改变,也就称作安化原了。彭原置县在经历了672年之后被废,原因大概是由于水土流失,彭原城四周被沟壑包围,在交通上变得极为不便。所以,继续置县已失去可能性。行政区域这样一改变,那么,安化原的范围比隋唐以来的彭原范围就相应地扩大了,至少将原三泉县所管辖的原面也包括进来了。北至庆阳县桐川,南至宁县焦村,西至蒲河,东至庆阳县赤城。包括桐川原、安家寺原、赤城原、熊家庙原、彭原—董志原等。这就是安化原的范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义门古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位置:彭原镇义门村)</span></p> <p class="ql-block"><b> ⑤ 董志原范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张精义《庆阳县志》:清同治十三年(1875),将安化县南部地区划出,在董志设置董志分县,管辖十四里,十二屯。包括今西峰全部和庆城县驿马镇西部及南部。至此,安化原也就随着董志分县的设置而以董志为中心辐射周围,开始被称为董志原。虽然在民国二年(1913)裁府时将董志分县并入安化县(同时改称庆阳县),但董志原的称谓却一直沿用了下来,而且其名称的影响对外也越来越大,其范围就严格局限在今天的西峰境内,今天的董志原一般就指西峰所在的原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另外,根据笔者所能看到的直接或间接资料,对董志原范围的表述还有以下几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⑴ 《乾隆庆阳府志·疆域》</b><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至何家畔二十里交镇原界;南至李家城三不同三十五里交宁州界;东至齐家东庄七十里,北至司官寨五里,东北至罗家寺四十里,东南至秦红嘴五十里,西北指孙家沟十五里,均交安化界;西南至何家畔二十五里交镇原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个记述大概是董志原最小的范围了。也许这个记载很模糊,很明显是把西峰的彭原地带排除在这个范围之外了。但是,在清代,今西峰的全境都属于当时的安化县。如果依据乾隆时的这个记载,那么,董志原的称呼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存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⑵ 《民国丛书·左文襄公在西北》</b><span style="font-size:15px;">:董志原在马莲河两岸,纵一百五十里,横二百八十里,扼陕甘两省关键。而当时董志原陕回奔驰出没,其踪迹还很远。北到安化县驿马关,南至宁州邱家寨(今宁县和盛镇),西至镇原县肖金镇,东至合水县的西华池镇,西北更勾结金鸡堡(在今宁夏境内),西南更威胁泾川和平凉,其声势不容忽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按照这个记述,第一次把今合水县的西华池原纳入董志原的范围,而且向南延伸到了太昌一带。从四至范围的明确记述上比乾隆时的范围扩大了许多,而此记述,不仅明确了董志原的具体范围,又记述了董志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但这个纵横距离的记述,似乎有点夸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⑶ 《西峰文史·西峰市上古史考》</b><span style="font-size:15px;">:董志原北起安家寺,南到泾河畔,东西介于马莲河与蒲河之间,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40公里,总面积为2400多平方公里,是全省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黄土高原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个记述着重是以西峰为主体中心,注重了原面的整体性,增加了南北与主体部分有连带的地区,北延伸至安家寺,南至泾河畔,把马莲河以东、蒲河以西与主体没有连接的原面排除了,明确把马莲河和蒲河两水系之间的原面都纳入到了董志原的范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⑷ 《西峰文史·董志考略》</b><span style="font-size:15px;">:今之董志原,东起马莲河西岸,西到蒲河东岸,南至长庆桥,北过驿马以北的桐川乡,直接野狐沟。南北最长处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个记述仍然是以西峰为主体中心,与《西峰市上古史考》相比,东西范围变化不大,而南北范围向北有了较大的延伸。两者所囊括的董志原总体范围基本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⑸ 《庆阳地区志》</b><span style="font-size:15px;">:董志原,位于庆阳县南部、宁县、合水县西部。地处泾水之北,马莲河和蒲河两大河流之间。原面北起庆阳县驿马镇北原头,南至宁县新华乡南原咀,东起合水县何家畔乡东原畔,西至肖金镇西原峁,南北最长处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庆阳地区志》主要采用了《西峰文史》有关的考证材料。但把董志原的具体范围四至和面积构成更加详细化具体化了。这是至今对董志原范围最明确也最仔细的记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综上所述,除周、秦、汉、晋时期今董志原的设置中心基本在镇原境内,隋唐以来,虽然称谓有所变更,但设置中心逐渐东移,进入今西峰境内,且原面的主体一直以西峰为中心,其后范围的变化主要在南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丰义古城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位置:董志镇南庙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古代对今董志原主体位置的东移,原因不仅是在今董志原置县(其实在设置彭阳县的同时,今西峰境内已经设置了富平县),而且随着社会和农耕生产的不断发展,逐步认识到了董志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重要性。优越性是董志原原面开阔平坦,面积大,完整性好,特别是它的东西有马莲河和蒲河两条较大的河流,水资源相对充足便利。这就比周围任何一个原面都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条河川使得北上宁夏的路途变得便捷。据穆少堂《镇原县志》记载,相传周穆王登覆钟山以望回中,山有憩息石犹存。也就是今天北石窟寺所在的地方。同时,秦始皇修直道,也在今董志原的东部边缘。这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根据彭原古城的位置,可以说明今西峰以北,至少彭原古城以北及以东,交通应该是完整的,虽说古代筑城首先考虑的是水源,但它至少不是三面临沟。那么,它的北面、东面或者西面不会是沟壑。根据有关的考证,古城北面隔沟相望的庙头咀,是彭原建县的前身——富平故县城遗址,而且富平古城与彭原古城是重叠的。今古城北边已经坍塌到沟底,沟深而宽阔。这也说明古城至少和北边是连为一体的,但现在这条沟的长度大概有五公里上下。那么,东边与今熊家庙是否也是连为一体,很值得商讨(今天这条沟向北已经到达庆城县的驿马关)。这样一个大而平坦的原面没有理由不会被古代的人们发现,而且古代在彭原置县达673年之久,就足以说明这一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于近两千年的水土流失,古城以东、以北出现了两条不断延伸的沟壑,古城的南边也形成了向西沿西北方向伸展的沟壑,这使得古城逐渐被沟壑包围,城池安全也受到了威胁。这也许是元朝不得不废县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历史上看,古代的董志原,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由于这里处在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界地带,这就导致了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争夺这块土地而不断发生战争。最初为义渠戎国所据,而且其国都就建在今宁县焦村一带(有关历史地图的标注在今西峰周围),完全将这块土地掌握在了其股掌之中,且占据此地达300多年,国力异常强盛。战国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将其灭亡,纳入秦的版图。以后各王朝依然为其与北方民族争斗不休,董志原曾几度陷于羌戎的控制之下。可以说,董志原历来就是南北战争的争夺地,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生活秩序。境内没有遗存的古建筑和有分量的人物墓冢等就很能说明这一点,而更多的城堡却有力地见证了这里所发生的频繁的战争。中原王朝经过反反复复的争夺,才将这里的少数民族(应该说是土著民族)逐到了长城以外或陇山以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温泉古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位置:温泉镇新桥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根据历代在本区域的建置以及历史所反映的轨迹,以笔者愚见,今董志原的范围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董志原应包括历代所有以此为中心建置所达到的最大范围,不仅有随建置的分合所形成的重叠地域,还有其区域的边缘地区。那么,今天的董志原就应该包括镇原、庆城、西峰、合水、宁县、正宁等县区的所有原区,也就是以今庆阳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原区为董志原的广义范围,因为现今董志原在外界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庆阳市的别称。即:董志原、早胜原、宫河原、西华池原、屯子原、平泉原、盘克原、孟坝原、临泾原、永和原、春荣原、新集原共12条大原共计2368.4平方公里;另外还有庆阳县南庄原(面积15平方公里)、镇原县长城原(面积3平方公里)、宁县金村原(面积10平方公里)、正宁县三嘉原(面积5.7平方公里)、正宁县月明原(面积5.8平方公里)、合水县张巨原(面积5平方公里)、华池县上里原(面积8平方公里)、环县八珠原(面积3平方公里)8条小原共55.6平方公里;其他零星原共计160平方公里。总计原面面积2584平方公里。12条大原的状况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⑴ 董志原</b><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庆阳地区第一条大原,也是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原面,位于庆阳县南部、宁县、合水县西部。地处泾水之北,马莲河和蒲河两大河流之间。原面面积910平方公里,其中庆阳县境内686.46平方公里,宁县境内188平方公里,合水县境内35.54平方公里。原面北起庆阳县驿马镇北原头,南至宁县新华乡南原咀,东起合水县何家畔乡东原畔,西至肖金镇西原峁,南北最长处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西峰附近海拔1400米,北面驿马海拔1300米,南部和盛镇海拔1200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⑵ 早胜原</b><span style="font-size:15px;">:旧称枣社原或早社原。位于宁县东南部,地处马莲河、九龙川河、无天沟河3河之间,海拔1100~1300米。东北与宫河原东部相连,原面呈三角形,南北角长20公里,东西角长30余公里,面积335平方公里,是庆阳地区第二条大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⑶ 宫河原</b><span style="font-size:15px;">:也称三河原,位于正宁县西北部和宁县东南部,地处无天沟之南、四郎河之北、子午岭之西。海拔1100~1400米。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20公里,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宁县米桥乡20平方公里,正宁184.6平方公里。原面东北部窄小,西南部宽阔。是正宁县第一大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⑷ 西华池原</b><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合水县西部,地处马莲河之东,合水川之南,固城川之西。海拔1250~1300米。地形呈长方形,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处8公里。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合水92平方公里,宁县28平方公里,是合水县第一大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⑸ 屯子原</b><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镇原县东南部,地处泾河之北、蒲河之西、茹河之南。海拔1150~1300米。东西长30余公里,南北最宽处20公里。面积136平方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⑹ 平泉原</b><span style="font-size:15px;">:包括新城原,位于镇原县西南部,地处洪河之南、潘阳涧河之北。海拔1100~1300米。东西长30公里,南北最宽处10公里。面积199.6平方公里(未含泾川县境内7.4平方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⑺ 盘克原</b><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宁县东北部,地处固城川与湘乐川之间。海拔1200~1400米。东西长60公里,南北最宽处5公里。面积83.3平方公里,其中宁县境内46.3平方公里,合水县境内37平方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⑻ 孟坝原</b><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镇原县中部偏北地区,地处蒲河与交口河之间,海拔1300~1400米。东西长35公里,南北最宽处10公里。面积164平方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⑼ 临泾原</b><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镇原县中部,地处茹河与交口河之间,海拔1200米。面积78.3平方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⑽ 永和原</b><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正宁县南部,地处四郎河与王家河之间,海拔1200~1300米。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处8公里,面积49平方公里(未含陕西省境内面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 ⑾ 春荣原</b><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宁县东部,地处九龙河与湘乐河之间,海拔1200~1350米。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5公里,面积68.6平方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 ⑿ 新集原</b><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镇原县东北部,地处黑河与蒲河之间,海拔1250米。面积20平方公里。上述这些原就应该属于广义的董志原范围。狭义的董志原范围就是《庆阳地区志》所记载的范围,更狭义的范围就是指以今西峰境内为主体的原面及其周围延伸的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span><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文中除明确资料来源外,其他资料的出处:</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1.《乾隆庆阳府志·疆域》:《西峰文史资料(2)》第37页,姚自昌《董志原今夕考》引文。</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2.《民国丛书·左文襄公在西北》:《西峰文史资料(2)》第37~38页,姚自昌《董志原今夕考》引文。</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3.《西峰文史·西峰市上古史考》:许俊臣文,《西峰文史资料(2)》第2页。</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4.《西峰文史·董志考略》:张耀民文,《西峰文史资料(2)》第59~60页。</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5.《庆阳地区志》:1993年版本。《庆阳地区志(一)·地理志》第259~262页,即⑴~⑿所列12条大原。</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6.《甘肃古代史》:《西峰文史资料(2)》第34页,姚自昌《董志原今夕考》引。</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什社古城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位置:什社乡什丰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此文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西峰历史人文丛书第一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中图片拍摄:窦维博)</span></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庆阳文史拾荒者</b><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名窦维博,笔名、网名:江河水、西江月。甘肃省庆阳市人。庆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峰区作家协会理事。曾任《西峰文化》执行主编。文史地理、古诗词、摄影爱好者。自号“庆阳文史拾荒者”。主要致力于西峰地方行政区划(地名)、建置(建制)地理及人文历史研究。著有《西峰物产》《西峰政区史略》《西峰建置机构录》《西峰地名辑要》等文史著作。参与编纂《萧金镇志》《西峰历史人文丛书(第一辑)》《西峰区志》《庆阳古村镇(西峰篇)》《大塬遗韵——西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等史志、人文书籍。主编《庆阳市西峰区地名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