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韵海楼(摄于20世纪80年代)</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在平原郡撰写《韵海镜源》200多卷,安史之乱遗失50多卷,在湖州任上完成《韵海镜源》360卷。</p><p class="ql-block">以下遗存15页鲁公作品,由德州好友马千里先生收藏,他是颜鲁公的忠实粉丝,收藏有颜鲁公作品、物品共200多件,拍图上传以供大家鉴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在安史之乱后的大历至贞元年间,以颜真卿、皎然为中心,以修订《韵海镜源》为主要任务成,聚集了当时大批文人雅士,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的文人集团。他们诗酒唱和、雅集联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作活动,形成了当时除首都长安之外的又一文学活动中心,称为“湖州文人集团”。而妙西是重要的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湖州文人集团的领头人便是颜真卿。在颜任湖州刺史的近五年间(772-777年),他在文化上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以俸钱为纸笔之费,延请文士编纂文字,著音韵学巨著《韵海镜源》。</p> <p class="ql-block"> 《韵海镜源》是部怎么样的书呢?《韵海镜源》是一部大型类书。所谓类书,简单来说,就是将图书资料经过有计划的广搜细存,加以编纂、分类,以方便检索的一种工具性质图书,如《太平御览》、《佩文韵府》等。在我国古代,学习儒学必须要精通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学知识。因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学基础知识,才能读懂并考证那些佶屈赘牙、艰涩难懂的古代文字。颜真卿几乎用了毕生精力,最后在湖州任上编纂成文字音韵学巨著《韵海镜源》360卷,可惜至宋时该书已散失344卷,仅存16卷。</p> <p class="ql-block">在湖州编定《韵海镜源》的历史过程,详细记载在颜真卿本人撰写的《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中。碑文记载:在湖州参与修书者就多达58人,集中了当时文化界的许多精英。湖州妙西杼山妙喜寺是颜真卿和“韵海诸生”及诗友们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诗人名士聚集在杼山,妙喜寺自然也就成了诗、茶、禅三者的汇合点。州人为表彰颜真卿在文字学上的巨大贡献,乃建韵海楼以纪念之。</p> <p class="ql-block"> 湖州州西南,杼山之阳,有妙喜寺者,梁武帝之所置也。旧置在州西金斗山,唐太宗文皇帝升极之六年,春二月,移于此山。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盖昔夏杼南巡之所,今山有夏王村, 山西北有夏驾山,皆后杼所幸之地也。晋吴兴太守张玄之《吴兴疏》云乌程有墟名东张,地形高爽,山阜西周,即此山也。其山胜绝,游者忘归,前代亦名“稽留山”。</p> <p class="ql-block">妙喜寺前二十步,跨涧有黄浦桥;桥南五十步,又有黄浦亭,并宋鲍照送盛侍郎及庾中郎赋诗之所。其水自杼山西南五里黄蘖山出,故号黄浦,俗亦名黄蘖涧,即梁光禄卿江淹赋诗之所。寺东偏有招隐院,其前堂西厦谓之温阁,从草堂东南屈曲,有悬岩径,行百步,至吴兴太守何楷钓台, 西北五十步,至避它城。按《说文》云:“它,蛇也”上古患它而相问,得无它乎?盖往来之人筑城以避它也。有处士竟陵子陆羽《杼山记》所载如此。其台殿廊庑建立年代,并具于记中。</p> <p class="ql-block">大历七年,真卿蒙刺是邦。时浙江西观察判官,殿中侍御史袁君高巡部至州,会于此山。真卿遂立亭于东南,陆处士以癸丑岁、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因名之曰三癸亭。西北于藂桂之间, 创桂棚,左右数百步有芳林茂树,悉产丹、青、紫三桂,而叶华异各树桂之有支径,以袁君步焉,因呼为御史径。真卿自典校时, 即著五代祖隋外史府君与法言所定《切韵》,引《说文》、《苍》、《雅》诸字画,穷其训解,次以经史子集中两字以上成句者,广而编之,故曰《韵海》,以其镜照原本,无所不见,故曰《镜源》。</p> <p class="ql-block">天宝末,真卿出守平原,已与郡人渤海封绍高筼、族弟今太子通事舍人浑等修之,裁成二百卷,属安禄山作乱,止其四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鲁公及刺抚州,州人左辅元,姜如璧等增而广之,成五百卷。事物婴扰,未遑刊削。大历壬子岁,真卿叨刺于湖,公务之隙,乃与金陵沙门法海、前殿中侍御史李萼、陆羽、国子助教州人褚冲、评事汤衡、清河泉太祝柳察、长城丞潘述、县尉裴循、常熟主簿萧存、嘉兴尉陆士修、后进杨遂初、崔弘、杨德元、胡仲南、阳汤涉、颜祭、韦介、左兴宗、颜策,以季夏于州学及放生池日相讨论,至冬徙于兹山东偏,来年春遂终其事。前是,颜浑、正字殷佐明、魏县尉刘茂、栝州录事参军卢锷、江宁丞韦宁、寿州仓曹朱牟、后进周愿、颜暄、沈殷、李蒲亦尝同修,未毕,各以事去, 而起居郎裴郁、秘书郎蒋志、评事吕渭、魏理、沈益、刘全白、沈仲昌、摄御史陆向、沈左山、周阆、司议丘悌、临川令沈咸、右卫兵曹张著、兄谟、弟荐、蒍、校书郎权器兴、平丞韦伯尼、后进房夔、崔密、崔万、窦叔蒙、裴继、侄男超岘、愚子颃顾往来登历,时杼山大德僧皎然,工于文什,惠达灵晔,昧于禅诵,相与言曰:昔庐山东林谢客有遗民之会,湘阳南岘羊公流润甫之词,况乎兹山深邃,群士响集,若无纪述,何以示将来?乃左顾以求蒙,俾记词而藏事。乃铭曰:夏王南巡,山名是因。梁主东睽,寺膀攸询。形胜天绝,规模鼎新。避它城古,垂钓台堙。棚以桂结,浦由黄申。二庾迢递,三癸嶙峋。径列御史,传纡逸人。纷吾著书,群彦惠臻。海韵镜源,自秋徂春。编具贯鱼,学比成麟。幸托胜引,亟倍僧珍。庶斯见传,金石不泯。</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作为湖州历史上的一位文章太守,还通过主持联句等活动,使湖州成为唐代文学创作的主要地区。联句是文人雅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全唐诗》共收录联句136首,属中唐时期的有103首,而在湖州创作的有53首。可见中唐的联句活动,多半发生在湖州。</p> <p class="ql-block">以颜真卿为盟主的湖州文人集团究竟汇聚了哪些江东名士和北方寓客呢?据清人黄本骥考证,在湖州,与颜真卿交往的文士多达85人。</p> <p class="ql-block">著名人物除诗僧皎然外,尚有《渔父词》作者隐士张志和、茶圣陆羽。此外,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以擅长五言诗而名闻天下的皇甫曾、著名道士诗人吴筠,还有灵澈、朱放、秦系、严维等人也与颜真卿密切交往过。</p> <p class="ql-block">《韵海镜源》编撰虽不到1年,但汇集了许多文化精英。在湖州参加修撰《韵海镜源》的诗人名士,其名依次列于《杼山妙喜寺碑》上,前后共计59人。他们修订辞书之余,也以此为契机举办文学雅集,频繁地游赏玩乐、欢宴酬唱。正因为颜真卿的人品与文名,安史之乱后的大历至贞元年间,在其周围团结起一大批江东名士,包括“韵海诸生”与众多的诗友,他们聚众“联句唱和,创作十分活跃”,从而形成“流连光景以及赠别应酬”的中唐诗风。所以,史家这样评论:“唐人联句之盛,实起于大历、贞元时期的吴中地区。”</p> <p class="ql-block"> 正因为颜真卿所具有的人品与文名,才在中唐时期五年的湖州刺史任上,组织并引领了“湖州文人集团”,即以颜真卿为首,在湖州聚集起大批著名文人,他们在这一时期孕育了以联句为独特创作形式的中唐“吴中诗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上图页为颜鲁公韵海镜源作品</p> <p class="ql-block">《韵海镜源》编纂完成之后,颜真卿于大历十二年(777年)上任刑部尚书时,将此书献给朝廷,得到了皇上的嘉许,并将之藏于集贤书院,供学者们研究和参考。</p><p class="ql-block">颜真卿将《韵海镜源》献给朝廷是为了得到皇家的认可和支持,以便更广泛地推广和应用这本书的成果。</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韵海镜源》的编纂和献给朝廷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不仅体现了颜真卿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也展现了唐代文化的高度繁荣和朝廷对学术研究的支持。这部作品对后世的语言学研究和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千里先生收藏的绊马石</p> <p class="ql-block">韵海楼始建于唐大历八年(773),现在湖州市人民公园内所存的五楹楼屋系清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纪念颜真卿州人建韵海楼纪念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