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与行为误区-上

佳佳

八个心理误区 <p class="ql-block">第5次 读书笔记 佳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原文摘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一.家长的依赖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对孩子心理上的依赖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孩子承担着成年人的很多心理上的需求,他弱小的心灵和身躯可能就承受不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二.家长的补偿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很多家长有意无意把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任务放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其实孩子没有义务去完成我们做家长的没有完成的人生理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三.家长的攀比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中国家长或者中国大文化圈的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当家长总拿孩子去比较,孩子是会感到压力和无奈的,往往比出来的不是动力,而是负担和无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四.家长的急躁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家长普遍都表现得比较急躁,急躁带来的唯一效果就是自乱阵脚,越想做什么事情,越不容易做好,因为目的性太强,导致动机太强,焦虑过度反而做不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五.家长的侥幸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这一类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不用着急,来得及,对孩子处于放任的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六.家长的求全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家长追求完美的心理在作怪,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表现好,能力也强,各方面都得全面。这样的后果首先孩子没有信心,孩子会感觉,妈妈爸爸看不上我,是我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七.家长的固执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 有两类家长固执心里尤为突出。一类是属于成功的、能干的家长,还有一类是不成功没有业绩的家长。改变家长要比改变孩子难得多,家长的观念和认识非常能改变,非常固执,有时候固执的偏执的程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八.家长的幼稚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家长说正是我不成功不如意,才想让孩子出息,那你都不成功不如意,你的思想观念、你的视野都有问题,那么父母作为导师,你能指导出一个什么样的弟子来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个人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对这一章节的理解,读完感受到师父总结概括了所有家长心理上的误区和认知上的偏差,当这八种心理误区被一一列出来之后,可能家长们才会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正如第一章所讲,只有知道问题是怎么来的,才能知道问题怎么没,首先是要认识问题,正视它,看见它,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它,或者有时候与问题共存一段时间,不要急于解决它,先解决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行动指引】</span></p><p class="ql-block">做了反思和觉察,慢慢从回忆里调出许多孩子小时候的故事片段,深刻的告诉自己,原来我也踩过很多心理误区的雷,现在能做的就是我先成长自己,让自己有魅力,才有能力更好的托举孩子、陪伴孩子共同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