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游华山,算得是一件较意外的事情。前些日子我和老公去古城西安办事,顺便多逗留了几天,想着到西安那些我俩都没去过的景点转转。我们列了一个行程单,包括碑林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公园、乾陵、泾渭分明等等。不想端午节前一天与西安的朋友一起进餐,聊及古城名胜,对方力推华山,这一下子燃起了我内心压抑已久的游山兴致,遨游大山,高陟危峰,遍穿幽径以尽其胜,原本是生在我骨子里的“毒瘤”,怎经得住他人的诱引撩拨呢?于是我便向老公表达了想往华山的愿望,幸福的是老公也是好游之人,我二人一拍即合,华山畅游之举就此敲定。</b> <b> “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这说的是以前登华山,今天普通人上华山已不是什么难事了。请教度娘便知道,现今登华山有四条线可走,我们选择了相对轻松的第四条线:</b><br> <i>在游客中心乘坐西峰索道进山车到西峰索道下站,接着乘坐华山西峰索道。索道线路斜长4211米,相对高差894米。单程运行20分钟左右。直达西峰顶。</i> <b> 从坐上索道的那一刻起,就感觉山灵在起劲地向我招手。透过缆车玻璃向外望,四面连峦叠嶂,直矗环列,树木葱茏,气势雄伟,山峰、深壑在脚下凌空飞跃,让人有飘飘欲仙之感。这些年饱览各地湖山之胜,我曾坐过的索道、缆车也不少,但坐上华山索道给我的感觉大不一样。一是华山索道长,运行时间长;二是陡、险,脚下的万丈壑谷让人很紧张。尤其是每过铁塔时,索道都要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并猛烈晃动几下,给人如履薄冰的感觉。俯瞰深壑,谷底有潺潺的流水,老公指着崖壁上深深的水痕说,看来大雨后瀑布不小呀。我很欣赏老公的观察力,我脑海里似乎出现了雨后那凌空而下,声喧天地,如利镞奔腾的飞瀑。回头再看缆车外,依旧阳光明媚,天空蔚蓝,林木浓酣如黛......或许是索道过长的缘故吧,我们在经过一个像车站似的石屋子时,速度减缓下来,以为要换乘,可工作人员说不用。感觉是机器累了,要歇歇脚喘口气似的,然后再出发。20分钟后,索道到达了西峰下面的另一座石屋子,直到此时,我悬着的心才算落地。<br><br></b> <b> 出索道,凭自身脚力丈量华山的旅行才算开始。</b> <b> 深吸一口山里的富氧,看向遥远的天际,白云凝静地点缀着,山风带着松木和野花的气味吹来,凉爽中并夹着清韵。一切都令人爽朗、令人欢喜,令人踊跃欲动。我的内心奏起了音乐,我的高大威猛的山神,今天就让我们来一场最热烈的拥抱吧!</b> <b> 徒步攀登了一段石阶,身上还没出汗,我们已经站在了西峰南面那道狭窄的石岭脊上,这就是登西峰的必经之路小苍龙岭。小苍龙岭是相对于北峰通往诸峰的险道苍龙岭来说的。小苍龙岭东西两侧都是奇拔峻峭的光滑石壁,石岭脊上凿有若干石级,两旁设有铁索栏杆,人行其上,感觉很安全。我想起年轻时登黄山,出天都峰曾翻过一条很长的山脊,人如在鲤鱼背上行走,既无依傍,又下临无地,侧身翘趾,一步一顿,几乎是四足并用爬行过去的。那种步步惊心的涉险经历虽事隔多年还记忆犹新!老公说这小苍龙岭就是山峰间的鲤鱼背,现在因人工凿出了石阶,加了护栏,所以感觉不那么险了,细看还可见到前人留下的石窝痕迹。</b> <b> 站在西峰巅上了,居高临下,放眼一望,但见无穷无尽的峰嶂,纷然送至我的眼前,它们有的如刀切剑削,壁立千仞,有的陡坡下松柏苍翠,清泉如琴。我目不暇接地四面顾盼着,十分欣慰我真的登上了华山。<br> 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长河如银带。 峰前有斧劈石,传为沉香劈山救母所留,这是华山著名的奇石胜景,因“宝莲灯”的神话传说得名。斧劈石踞峰巅,高一丈有余,长数丈,拦腰裂为两段,如同斧劈,石下与峰头形成空洞,仅可容一人伏身爬入。我们没进洞,只在“劈山救母”的摩崖石刻前留了个影照。<br> 西峰峰顶翠云宫前有大石状似莲花,故西峰又称莲花峰。峰上崖壁题刻遍布,工草隶篆,琳琅满目。峰北绝顶有杨公塔,为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城亲笔题辞。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鸿蒙”题刻,是书法家王铎手迹。塔之西侧,有一巨石探出崖壁外一两米,名曰舍身岩,却有商家招揽游客上岩摆姿照相,拍照者腰间都系着绳索,以防不慎失足。即便如此让人捏一把汗。</b> <b> 从西峰往南峰要回头重走小苍龙岭。下小苍龙岭再转折几个弯,便极顶华山南峰了。南峰海拔2154.9米,为华山最高峰。南峰一峰二顶,东顶松桧峰,因长有许多松桧树而得名。西顶落雁峰,即南峰极顶。据说由于山太高,大雁到这里也飞不过去,必须在此歇息,故取此名。登上南峰,极目四眺,众山皆在脚下,俯瞰黄土高原、渭河平原,黄河、泾河、渭河皆收眼底,令人颇感豪情满怀。南峰上有白帝祠、老君洞、仰天池;东侧有陈抟避诏崖,南峰上还有炼丹炉、八卦池、孝子峰等名胜。峰顶东面有块凹地,悬崖边立一石碑,上刻“华山论剑”字,注明是金庸手迹,游客排队与石碑合影,我和老公也在此留下了纪念照。<br> 累了,我们就着山石坐着,喝几口老公不辞辛苦背上山的能量水,倍觉甘甜。南风从山坳里吹过来,身上的燥热尽扫。偶尔听到一两声鸟语,却不知从何处发出来的。我就想,这样的境地,可说是天然地宜于诵读的,古代的许多贤人,多藏深山苦读,不是没有道理的,惜今人是做不到了。由此也明白神仙道士们为何喜欢在名山安家了。<br> 又前走了不远,抵南天门外,作为华山第一险的长空栈道就在这里。长空栈道,我虽在网络上看过它的不少照片,但这一次我和老公并不是特地为访它而来的,因为年龄已让我们失去了一睹她芳颜的机会。据相关介绍,长空栈道长约百余米,宽尺余,下临绝壑,游人必须舒臂缘索,背空虚行,至贺老洞后穿井而下,踏上悬空木椽,紧攀铁索,静心屏息,缓步横行,俗语云:“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可见此处之险。长空栈道的终点贺老洞为全真派高道贺志真为修身而建。洞不深,洞内无一物。立洞口仰视,可见二十几米高处石壁上有一帽檐样巨石,石下刻“全真岩”三字。字约八尺,朱红色,古朴遒劲,传为贺志真镌刻,然当时条件下如何镌刻,遂成华山一谜。<br> 长空栈道并非通往东峰的必经之路,我们路过时望着排长队等候攀援的年轻人,十分地羡慕,也真诚地为他们喝彩!</b> <b> 行行摄摄,我们来到了东峰,看时间已是下午四时了。我笑着对老公道:“小小华山轻松拿下,看来没问题了”。“未见得吧?”这是他报予我的回答。我心里似乎有点不服气,但不争气的双腿已露疲态了,脸上虽然堆着笑容,却遮掩不住对余下行程的恐惧。<br> 东峰是观日出最佳点,因名朝阳峰。西距南峰700米,冈石斜削,古松参天,东北望石髓凝结,黄白相间,歧出如指掌,是处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华岳仙掌。相传河神巨灵左手托华山,右足蹬首阳山,为黄河劈出了入海河道,指掌印留在此。呀!天工之巧,一至于此,岂人力所能为?唐朝诗人刘象作诗《咏仙掌》:“万古亭亭倚碧霄,不成奇刻不成招。何如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救旱苗。” 峰上尚有甘露池、青虚洞、下棋亭、鹞子翻身处等景点。<br> 下棋亭又名博台,远看如一只巨龟扒在峰烟中。它是东峰东南侧的一座孤峰,峰顶平坦,后人凿削峰顶成台。台约数平米,三面临壑,与东峰仅一刀形山背相连。因台方形,似一棋盘,古人则在其上建一亭,称下棋亭。云雾天气便如海上仙岛般忽隐忽现。明·袁宏道《博台》诗道:“云中转转试钩梯,棋路分明似界畦。便欲与君修一局,只愁石烂水流西”。<br> 往博台,必经“鹞子翻身”,其险仅次于长空栈道,我俩亦不敢冒险尝试。一为不再年少,二则时间也来不及了。从这里到北峰还有好些路,我们得保存体力确保不错过19点前的最后一趟下山索道。<br> 在这东峰的名胜中,我还想聊聊这博台,因为它的传说实在有趣味得很。我从度娘那里转来,一为补我游程之未及,二为他日重温此境增添一些资信罢。</b> <b> 有关博台棋亭的传说有几个版本:</b> <i> 《神仙传》记:一天,汉武帝上朝,忽见有人羽衣鹤冠,乘云车、驾白鹿从天而降,武帝惊奇,忙问是谁,来人回答是中山卫叔卿。武帝道,既是中山人,那就是朕的臣民,话刚落音,卫叔卿忽然不见了。武帝非常悔恨,就派遣梁伯到中山郡求见卫叔卿,但只见到了卫叔卿的儿子度世。度世告诉梁伯,其父从小就好道术,辞家去华山已四十多年了。武帝又派梁伯到华山寻访卫叔卿,果然见卫叔卿与几位神仙在台上博戏。台四周紫气缭绕,仙童执幢节侍立左右。梁伯与度世急忙跪拜,卫叔卿说:前日去见皇帝,本想借此机会劝告皇帝不要再打仗,以解百姓苦难,而皇帝妄自尊贵,反说我是他的臣民,同这样的人有什么可谈的呢,所以我就走了。卫叔卿还告诫度世说,不要贪恋富贵,不要在朝当官。<br> 又传说,赵匡胤为感谢华山道士指导,做官后来华山寻找此人。遇见道士陈抟,见有棋盘棋子放置于桌上,便打赌下棋,第一盘结束后,二人便来到此处继续下棋,两盘棋赵匡胤便输光了所带钱物,第三盘又把华山给输了,所以有“自古华山不纳粮,皇帝老子管不住”的说法。后来为纪念此事,后人就在这里建一铁亭。十年文革时期,铁亭被毁。1985年,在原处又建造一石亭,白石配绿树,更加美观。亭中有一石桌,桌上有当年赵匡胤与陈抟下棋时的残局,桌旁有两个石凳。<br> 又传说,在汉代以前,便有人从东侧的黄神谷开始爬山,先登上“博台”,然后由这里过“鹞子翻身”,然后游览华山各峰。韩非子曾记载过秦昭王令工施钩从这里登山的情景。《韩非子》中记述,春秋战国时,秦昭王令工施钩梯登华山,以松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八寸,并在此勒石题字“王与天神博于此 ”。</i> <b> 这类传说,我们中国载籍中非常之多,而且情节亦大略相类。在困累的攀山旅途中,听听这类诗意葱茏的好故事,在那特殊幽丽的背景中,是不是可以平添些许情趣和遐想呢。</b> <b> 途经中峰,听说那里藏着萧史弄玉的故事,但为省体力我们选择了放弃。<br> 华岳五峰,虽各有壮观,千汇万状,然以东、西、南三峰为景观之最,因此又称华山为“三峰”。我们剩下的旅程便是直奔北峰了,而中峰往北峰几乎全是下山路,俗语云“上山容易下山难”,没多久我就用自己不争气的小腿来为这句俗语做注脚了。<br> 一路风景仍是奇绝妙绝,山路两侧壑深千丈,时有祥云环绕,风光迤逦。当我们途经五云峰金锁关时,发现登山路两侧铁索上情侣锁、平安锁重重叠叠,红绳彩线迎风摇曳,点缀着环周的苍翠古松,格外惹眼。这样的景观,在全国各大名山上也是常见的,遥想三十年前游黄山,我也曾在天都峰挂上了平安锁,这是民俗,是中华古老文化的一部分。<br> 金锁关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在西峰索道运营之前,登华山是先上北峰而后经金锁关再往东西南峰的,金锁关锁关后则无路可通。杜甫《望岳》诗中“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这里。民间亦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的”的歌谣。</b> <b> 在金锁关我们见到一男一女两山民用背篓背着矿泉水上山,女的背篓里是三箱,男的四箱,每箱的规格是550ml×24瓶。看着他们佝偻着腰颤抖地走在空手上下山都困难的游客身旁,我的心情很复杂......他们肩上象山一样压着的背篓,以及那走在窄窄山路上的之字步伐,无不在诠释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我心中突然响起了那首歌:“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至少我们还有梦......”</b> <b> 过金锁关,一路下行,这时我的小腿已经开始打颤了,双腿似乎向前迈不动了。我不得不紧握着铁链栏杆一步一撑倒着走。问途中挑夫到北峰路程,答曰:我们走半小时,你们......呵呵——我笑着对老公说:“都是我们平时不锻炼,所以这小腿不听我指挥了!回去好好收拾它!”老公笑而不答,我知道他与我一样懈怠于健身,“明天开始锻炼”这类话我们平时说得太多了,可多年来一直只停留在口头上。<br> 到达北峰还有两道险关要过:“苍龙岭”、“擦耳崖”。</b> <b> 苍龙岭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也是连接华山五峰的唯一通道。该处最著名的文化遗产就是“韩退之投书处”。“投书处”位于岭顶的“逸神崖”,它记载的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游览华山的一段故事:</b> <i> 相传韩愈登华山览胜,游罢三峰下至苍龙岭时见苍龙岭道路如履薄刃,两边绝壑千尺,不由得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坐在岭上大哭,给家里人写信诀别并投书求救。华阴县闻讯便派人把韩愈救下。哈哈,堂堂大家居然因惧怕路险而大哭?也有人认为:韩愈之所以在苍龙岭痛哭,是因为苍龙岭的奇险壮美,实在太令人惊叹了,以他的才华,也不能用笔墨表达出来,只好大哭一声来抒发自愧才疏的心情...... </i> <b> 《华山记注》中记述到这个故事时说,韩愈面对宪宗皇帝,面无惧色,慷慨陈词,指出皇帝的错误,要皇帝改正,他的胆量是超过一般人的,怎么会在苍龙岭胆怯失态呢?认为此传闻一定是后人编造的。<br> 是耶?非耶?姑且存焉,且看此后因这个传说引发的几则趣闻:</b> <i> 山西武乡有个叫赵文备的人,百岁时游华山,闻韩愈投书故事,放声大笑,并在崖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辞家, 赵文备百岁笑韩处"。后有个叫李柏的人登山至此,观苍龙岭奇险,感慨万端,知韩愈投书和赵老笑韩趣事留诗抒怀说:“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独立岭上但长啸。”</i> <b> 这正是:韩老哭,赵老笑,李柏啸,我来岭上一说道。哈哈,这类故事,大多出于文人的捏造,却为我们辛苦的旅程平添了一份葱茏的诗意,又何必当做千真万确的事实来看待呢?</b> <b> 明清时期,苍龙岭开始修建台阶,并于民国时期结束,共建了530余级台阶。而现代,为了防止上下堵塞,保护游客安全,在苍龙岭东飞鱼岭又开凿了一条登山复道。<br> 下了苍龙岭,从岭下仰望,苍龙岭岭脊发黑,狭窄,险峻,果如其名。想我过苍龙岭时,手握铁链倒退着一步一趋,低着头也不敢环顾左右,现在回望岭上风光,感觉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般啊!</b> <b> 当我们抵达擦耳崖时,知道胜利在望了!且先来说道这“擦耳崖”吧。我事先查阅了一些前人的记述,心中所虚构的擦耳崖是颇为惊险的:崖面仅有一尺来宽,西傍悬崖峭壁,东临万丈深壑,古人从这峭壁走下去,没有栏杆相护,路面窄得只能容一只脚,人通过时必须肚腹紧贴着崖壁,双手扣着石窝,稍一失足,便是一落千丈!明代袁宏道曾有诗描写擦耳崖之险:“过客时时耳属垣,倚天翠壁亦何言。欲知悬径欹危甚,看我青苔天面痕。”形容经过这里不仅要贴崖擦耳,甚至脸皮都沾上了青苔。清人何绍基也曾在此打卡:“两崖壁立石,相距仅盈尺。待我走过时,汝方合为一。”而我今天所历之“擦耳崖”,道路已修整,宽处可走两人。只是到了最逼仄的地方,还可稍稍感受到当年的擦耳之险。<br> 擦耳崖周围摩崖石刻很多,像天然的书法屏障。</b> <b> 一路山径曲折,我继续手脚并用,螺旋而下,待“北峰顶”的牌坊出现在眼前时,已近黄昏了。立于“北峰顶”的牌坊下,回望刚刚用双足丈量过的华山三峰,一面栗栗危惧,一面又令人惊喜万分。心下非常想再登北峰,离别前再用眼睛多留住一些华山巍峨青峻的颜貌,惜我二人已无余力可贾,只好选择直接坐索道下山了。想那需人力攀援方可一睹的险道:老君犁沟、百尺峡、千尺幢、回心石等等,也只能错过了。</b> <b>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下山途中,我在心里将寇准的这首《咏华山》默默地吟诵了一遍。回去后我打算学老牛之反刍,将华山的妙趣再细细回味一番,与华山山灵作更进一层的默契,求更深一层的了解。</b> <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游华山</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久闻太华高千仞,不见雄奇不罢休。</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横步险崖生爽籁,俯临绝壑忘烦忧。</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三峰树石皆游戏,万古烟霞相对酬。</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岭上白云随手摘,归来玩味兴难收。</b></div></h1> <h1><b>游华山<br></b><b>贪爱烟峦此地佳,寻穷太华与夫偕。<br></b><b>探奇登上劈山石,履险斜行擦耳崖。<br></b><b>临壑梯从岩下列,插天嶂向眼前排。<br></b><b>闲游一日神仙府,胜赏三峰畅旅怀。</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