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回忆父亲</p><p class="ql-block"> 尽管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五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忘不了他的勤劳朴实,忘不了他的宽容厚道,忘不了他的慈祥善良。</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父爱如山,可我要说的是,父亲不仅像山一样给予了我们依靠,还像阳光一样给予了我们温暖。</p><p class="ql-block"> 1938年农历9月9日,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大约十岁左右,爷爷就因病去世了,从此,父亲只能和奶奶、姑姑及二叔父相依为命。那时候社会普遍贫穷,加上爷爷的去世,父亲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过着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生活。万般无奈,奶奶只能将姑姑作为童养媳给了姑父家,同时将四岁的叔父抱养给别人。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一贫如洗而无法生活下去,无奈奶奶只能改嫁在本村一个杜姓人家,不幸的是,没过几年,杜姓人也去世了。听奶奶说,父亲十三岁时就和村里的大人一起开始卖瓷。可以说,父亲从小就偿尽了人间的所有酸甜苦辣,受尽了他那个年龄不该受的苦累。</p><p class="ql-block"> 父亲成家后,先后生了我们兄弟六个,生活不但没有多少好转,而是更加艰难。记得我当兵之前基本上是分着吃粗糠窝窝头,每人每天只分一个,直至包产到户后,生活才有所改善。为了让日子过下去,在我印象中,父亲从来就没有停息过,队里干完活后,回到家里也总是停息不下来,不是喂猪喂羊,就是在自留地里锄务庄稼。大约是1980年,村里开始实行分产到户后,父亲就更忙了,因为我们兄弟们都还在上学,家里家外的担子基本上都全落在他的肩上。夏天自不必说,到了冬天,天还没亮,他就得早早起来准备卖瓷去,早饭也就是奶奶用粗糠面搅拌的散面糊糊。卖瓷,有时是自己在瓷窑上造泥分得一点瓷,但大部分是买的别人的瓷,之后转手,从中赚一点差价。</p><p class="ql-block"> 父亲虽然一年四季忙个不停、辛劳个不停,但为了我们兄弟们能有个出息,他还是一直供我们上学,直至自己不愿意上为止。其中我和大哥都上完了高中,其他弟弟们也是自己不愿再上学,才结束了学业。村里有的人说,你们家人多,还不如让老大、老二趁早不要念书了,两个回来,每天也能挣七个工分,省得每年出那么多粮钱。但父母坚持让我们上完高中,至于考不考上大学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了,这对于农村来说,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家庭,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从我记事时起,直到农村实行大包干,父亲一直就是生产队队长,能当这么长时间的队长,也说明父亲在群众中的威信不低,同时也是村里能走在前,对待工作认真,对待村民一视同仁、村民信得过的带头人。记得应该是我上初中时,一次村里开社员大会,主要是表彰先进社员和优秀村干部,会上,父亲被评选为优秀队干部,还给奖励了10元现金,这无疑是对父亲的极大肯定。当看到父亲得奖后,我心里也是感到非常高兴,感到能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1976年冬,我已小学毕业,刚好县里召开“三干会”,乘着这个机会,父亲把我也带上,一来让我去榆林开开眼界,二来能吃上几顿好的饭菜。开会吃得是份饭,每人一份,我和父亲吃一份。分饭的人看到我和父亲两个人吃,总会给我们多打一点。但毕竟不能打的太多,否则其他人就吃不饱。于是父亲就让我先吃,剩下他才吃,后来我想,那时父亲也才三十多岁,哪能吃饱,只是为了让我能吃饱,他才有多少吃多少。</p><p class="ql-block"> 2000年,我从部队转业回到了榆林,虽然当时也是租房住,但毕竟有个家了,于是想让父亲来榆林多住上一段时间,但他总是说家里忙,走不开,即使来了榆林,也只是住上小几天。我和妻子经常挽留他,希望他多住几天,但他却说,住上几天行了,你们在榆林,亲戚多,每个人住上几天,加起时间也不少了。毕竟那时亲戚中在榆林居住的也只有我们一家,因此,父亲总是考虑我们的难处,却从来不想在自己儿子家住,是理所当然的事。</p><p class="ql-block"> 2003年夏天,六十六岁的父亲,依然和年轻人一样,耕耘在奋斗了一辈子的土地上,突然有一天回到家里,说他腿脚麻木,无法活动。母亲将情况告诉我后,我将父亲带到榆林市第二医院进行了检查,经检查,医生说是末梢神经炎,配了一些药吃,也没有见有多少好转。从此后,父亲就离开了奋斗了一辈子的土地。刚开始的几年,还基本上可以自由活动,但后来逐渐成了老年痴呆症,经常出现小便失禁现象。作为儿子,由于工作忙,没有很好的伺候和孝敬,这可以说是我一生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2009年农历8月初,辛劳了一辈子的父亲,突然身患重病,在没有去医院进行很好的治疗,没有留下任何遗言的情况下,于8月20日离开了我们。从此,我们就再也见不到敬爱的父亲了,这时我才深切地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父亲去世后,妻子经常提起因玩扑克牌不该对父亲发火的事,每当想起这事,我真是后悔的要命。那是父亲过年后来我家的事了,当时我和父亲是对家,妻子和岳父是对家。在打扑克牌“升级”的时候,由于牌不顺,我一直给父亲发火,说他牌打的不对,但父亲总是面带微笑,给我解释。后来我想,如果是和别人打牌这样对待对家,肯定会发生吵架的事,但父亲总是宽容我。我时常在想,天底下,可能只有父母才能包容子女的爆脾气,才能宽容子女所犯的错误。</p><p class="ql-block"> 父亲,永远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榜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