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髻山——英雄之山

杨杭鹤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初,再次与兄嫂和姐姐,探寻外公廖海涛烈士战斗过的地方。这次我们回到家乡——上杭,来到他领导坚持三年艰苦卓绝游击战争的双髻山。</p> <p class="ql-block"> 双髻山,位于上杭县、新罗区的交界线上。这里,群山绵亘,沟壑纵横,林海苍茫,云萦雾绕。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这里是红军游击队的一个重要活动据点。</p> <p class="ql-block">杭代县军政委和游击队的成立</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永定赤寨会议后,谭震林率卓林大队到达双髻山。在他的指导下,成立了杭代县军政委员会,主席廖海涛、副主席蓝荣玉、陈必享;下辖岩下山工作委员会,书记张思垣。另成立杭代游击队(红七支队),队长刘国宪,政委廖海涛,副政委黄火星。主要兵力有:1.谭震林带来的卓林大队100多人。2.原廖海涛领导的代英游击队七八十人。3.原岩下山上杭游击队100人左右。总兵力300多人。</p> <p class="ql-block">红七支队情况表</p> <p class="ql-block">谭震林经略双髻山、坐镇指挥闽西南</p><p class="ql-block">谭震林采用了“远攻近和”策略来经营双髻山根据地。远攻案例:1935年9月罗兰洲(庐丰人,皖南事变幸存者)部七八十人袭击中都军营圩,俘敌70多人,缴获步枪50余枝,机枪2挺,子弹2000多发。近和案例:一是派了陈茂辉(少将)、蓝荣玉两人下山与傅柏翠取得联系,与傅柏翠建立了互不侵犯的微妙盟约关系。二是在双髻山周边保持一些灰色地带,不在这些区域活动,以免引起国民党部队的注意,关键时刻转移到这些灰色区域,以备不时之需。正是谭震林谋略得当,到了1935年底,各个游击作战分区都处于最艰难时期,双髻山根据地却成了闽西南游击区最安全的根据地。1935年5月后谭震林长期坐镇双髻山,运筹帷幄闽西南游击区,成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军事指挥中枢所在地。1935年12底,谭震林派人把张鼎丞、邓子恢他们接到了双髻山。</p><p class="ql-block">图为谭震林</p> <p class="ql-block">双髻山会议(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p><p class="ql-block">1936年1月1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上杭双髻山召开成立后的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在闽西南地区建立抗日讨蒋的统一战线。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和全国形势,认为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闽西南党和红军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建立抗日讨蒋统一战线,这就是要“广泛地开展群众的游击战争,彻底粉碎日本及其走狗对闽西南的‘清剿’,使能更胜利地扩大和培养闽西南民众对日作战的武装力量,创造对日作战根据地。”</p><p class="ql-block">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这次会议对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进行了调整充实,新的领导班子由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简载文、方方、谢育才、邱金声、伍洪祥、廖海涛、张思垣、黄火星等组成,张鼎丞任主席,邓子恢、谭震林任副主席。同时对红军游击队进行了改编,将闽西红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并重新调整体制,将原4个作战分区划分为3个分区6个支队。各县游击队也被编为人民抗日讨蒋游击队或义勇军。</p><p class="ql-block">这次会议的召开,使闽西南红军游击队跳出了民族内部斗争的狭窄视野,把眼光放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抗日斗争中来,第一次在闽西南地区擎起抗日大旗,建立了抗日讨蒋军和抗日义勇军。这次会议,使闽西南红军游击队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从而带动了红军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到了1936年8月,闽西南游击区取得了三年游击战争中的最好局面:</p><p class="ql-block">一:军队情况:到1936年8月,部队比会议前扩大了一倍,增加了二,四两个支队,每个支队都发展到三、四百人,各县抗日义勇军也发展到一、二百人,部队总人数三千多人。</p><p class="ql-block">二:党组织情况:各级党组织经过整顿也发展起来了,以上杭、永定、龙岩为中心,党的支部发展到四百个左右,党员三千多人。</p><p class="ql-block">三:政府情况:龙岩、永定、杭代、岩南漳、岩永靖、岩连宁、永和靖、永埔等八个县都有县军政委员会,区委有五、六十个,另外在上杭以岩下山为基地成立了汀河工委,在永定、大埔之间成立了永埔工委。</p><p class="ql-block">这次会议修订了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基本任务,对缓和闽西南地区的紧张局势,唤起民众,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双髻山会议后,一直到1936年6月,以双髻山为中心的杭永边游击区一直是闽西南军政委委员会办公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序列表</p> <p class="ql-block">双髻山战斗</p><p class="ql-block">1937年2月12日,国民党粤军一五七师在师长黄涛指挥下向双髻山进犯时,廖海涛与黄火星(55年中将)一起沉着领导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第七支队和四、五支队的200多人,与数倍于己的黄涛部激战。战斗打响之后,粤军遭到惨败,急速用卡车从龙岩派部增援,围攻双髻山,接连10余次向山头冲锋,山头驻地仍岿然不动,一直坚持到傍晚,而进犯粤军仍向山顶围拢。廖海涛见此情势,便亲自扛起1挺轻机枪,带着2名战士,绕到粤军侧背,以树木、山石作掩蔽,不断转移位置向进犯粤军猛烈扫射。在此突如其来的打击下,粤军不得不丢下100多具尸体和许多枪支弹药,仓皇撤退。不久,粤军被迫同意和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谈判,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p><p class="ql-block">双髻山战斗是廖海涛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直接指挥的规模最大的战斗,取得了辉煌的全胜。</p><p class="ql-block">图为廖海涛</p> <p class="ql-block">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29日,位于双髻山北麓蛟洋镇贵竹村的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陈列展览正式开展。展陈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内容主要包括“奠基长征的重要堡垒”“星火燎原的实践典范”“国共合作的光辉篇章”“红旗不倒的革命支点”等四个单元,既填补了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展陈空白,还给革命基点村带来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也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随着一系列革命旧址的修复和旅游景区的打造,贵竹村知名度、美誉度一路飙升,成为闻名遐迩的红色小山村。</p> <p class="ql-block">位于双髻山南麓溪口镇大连村的海涛公园</p><p class="ql-block">忠诚教育基地位于溪口镇大连村,目前基地占地约3500平方米,由革命纪念亭(莲塘惨案纪念碑、抗日名将廖海涛纪念碑)、将星长廊雕塑(谭震林、罗瞬初、廖海涛、邱相田、张昭娣)、闽西南三年游击战浮雕墙、一心向党宣誓台、鱼水情深群雕、红色五兄弟群雕、金石信仰群雕、北上抗日群雕等八部分组成。1955年,上杭县人民委员会为纪念“莲塘惨案”蒙难群众,在此建造了公墓。1982年12月,上杭县人民政府建造“莲塘里革命基点村蒙难群众纪念碑”。2003年又建造“革命纪念亭”,由王直将军亲笔题写亭名。此亭现已被列为上杭县革命文物点。2012年,大连村结合莲塘里革命纪念亭,村投资70万元,在纪念亭周边建设了“海涛公园”。2021年6月,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溪口镇投资170万元,在海涛公园的基础上,提升改造为“忠诚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位于双髻山南麓溪口镇大连村的“抗日英烈廖海涛生平事迹展”</p> <p class="ql-block">位于双髻山南麓溪口镇大岭下村的廖海涛故居(故居名“廖海涛”为亲笔签名)</p> <p class="ql-block">摄于双髻山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摄于双髻山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