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州行(一)

baohua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5日出海南出发,第一站到达广西钦州。参观钦州的广州会馆,该馆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占地面积1180平方米,为砖石结构的单檐平房,主座分前后两大厅,厅侧为厢房,两厅间为天井,天井两旁为小客厅。厅室有壁画,栏杆、柱头有浮雕,窗格为瓷制花窗,地面为花砖铺垫。所有装饰高雅而精美。 </p> <p class="ql-block">“广州会馆”匾额为清乾隆年间状元、书法家庄有恭(广东番禺人)书题再制刻的。</p> <p class="ql-block">会馆内展品介绍</p> <p class="ql-block">钦江平南古渡。平南古渡的建造,说法不一。最为有说服力的,是这样的两个传说。传说一平南古渡原本是属于官渡,在清朝那百年间州官士商出资几度修缮,并让乘客免费过渡。每年的端午节、中元节、除夕夜前三天,如果有乘客过渡,在渡口都会有铜钱一文相赠。</p><p class="ql-block"> 传说二在明清时代,倭寇来到钦州沿海作乱,在钦江水域杀人放火,百姓深受其害。古钦州为了防卫反击招募一支水师队伍,从平南古渡出发围剿倭寇并大获全胜。凯旋那天上万人在钦江两岸庆祝,杀鸡宰猪犒劳凯旋之师。</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宁长征率兵出征地。</p> <p class="ql-block">钦州坭兴陶,简称坭兴陶,以广西钦州市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将东泥封闭存放,西泥取回后经过四至六个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达到风化状态,再经过碎土,按4:6的比例混合,制成陶器坯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骨肉得以相互支撑并经过坭兴陶烧制技艺烧制后形成坭兴陶。</p> <p class="ql-block">在广西近百年来,其传统工艺能够保持和继承并得到发展的只有壮锦及坭兴陶,为此,钦州坭兴陶被认定为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宝之一。也是钦州最名著名的特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苏三娘塑像座落在钦江边。三娘原姓杨,是一个江湖卖艺女子,打飞镖百发百中,与苏三相识后便情投意合,结为夫妻。偶尔跟随苏三外出打仗,她善征勇战,智慧非凡,威风凛凛。她的丈夫苏三乃灵山天地会首领之一,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专与清政府作对,口号是“劫富济贫,杀官放囚”,因此得到广大贫苦群众的支持。苏三在道光三十年八月的一起战斗中战死,随后,苏三娘率部加入太平天国,成为太平天国一员猛将。</p> <p class="ql-block">江边苏东坡庙。公元1100年苏轼从海南回内地,途经钦州住了三个月。苏轼在钦州作了《闻乔太博换左藏知钦州以诗招饮》。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今年果起故将军,幽梦清诗信有魂” ……</p> <p class="ql-block">钦州古街。钦州老街在设计上,主打还原骑楼上世纪三十年代刚建好时的景象。走在北海老街,你会感觉到处都很沧桑,建筑充满历史的印记;而在钦州老街,更多则是感受到优雅的民国风,干净整洁。</p> <p class="ql-block">古街的钦州关。宋、元、明、清时期各朝各代均在广西北海、钦州、梧州等地分别设立沿海巡检司(沿海巡检司属地方政府兼管海关,具有管理对外贸易性质)、市舶提举司、盐关等海关机构,管理对外贸易。这处钦州关旧址建于100年前。</p> <p class="ql-block">1877年是北海关成立的时间,钦海关大约也是在这个时期成立。钦海关毗邻钦江便于对船舶监管和收税。</p> <p class="ql-block">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处古建筑曾是军阀苏庭有的旧居,解放后改为钦州地方一个医院,现做为古建筑保护。</p> <p class="ql-block">下步将建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状元墙广场,位于古鳌巷南端巷口,左侧刻着冯敏昌的诗句,右侧是208名钦州坭兴大师纯手工制作的钦州197个姓氏和十二生肖等元素组成的218块坭兴陶陶板。路边立着冯敏昌教书育人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钦州古城的老街范围南起五马路,北至新兴街、西至人民路,东至钦江。整体沿钦江西岸呈带状分布,长度约1.5公里。老街是钦州现存的古代及近现代传统街道的统称,是钦州最早的城市核心区域,主要包括城内街(宋代)、竹栏街(明清)、占鳌巷(清代)、中山路(民国)4条主要街巷及周边的传统小巷。</p> <p class="ql-block">刘永福故居。刘永福(1837年10月10日—1917年1月9日),钦州汉族客家人,中国近代史上的军事家、抗法民族英雄。官府指派、越南邀请,在越抗击法军,取得了多个战役胜利。</p> <p class="ql-block">刘永福故居练兵场。。同治六年(1867年)刘永福率黑旗军入越南,进据保胜,扩充队伍。同治十二年(1873年)应越南国王阮福时的邀请率黑旗军抗法,击毙法军头目安邺,因功被越王封为兴化保胜防御使。光绪九年(1883年)再次援越抗法,在河内城西击毙法军统帅李维业,被封为三宣提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受清政府收编,以记名提督在中越边境抗战,战后被调回国,授广东南澳镇总兵。</p> <p class="ql-block">故居内室。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刘永福奉命帮办台湾军务,驻台南。次年(1895年)在反割台斗争中,被推为全台抗日首领,在彰化、嘉义等地抗击日军,九月因粮尽援绝,弃军内渡厦门。</p> <p class="ql-block">之后,刘永福任署广东碣石镇总兵。辛亥革命爆发后,曾应胡汉民之请任广东民团总长,不久便辞职回籍。民国六年(1917年)1月9日,刘永福去世于钦州,享年80岁。</p> <p class="ql-block">刘永福兵营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在刘永福故居旁,有一座刘永福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刘永福塑像</p> <p class="ql-block">钦州古城墙遗址。根据钦州古城保留下来的一段宋代古城墙以及明清时期古城样貌对比图来看,古代皇帝们似乎很热衷于对古城的改造。</p> <p class="ql-block">太平府,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今广西崇左市,故治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太平府城是迄今广西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府治石城。位于左江流域。唐置羁縻州。宋析置太平砦。元置太平路。明改为太平府,清因之,属广西省。民国废。</p> <p class="ql-block">太平府城门是修复后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左江归龙斜塔,又名左江斜塔、水宝塔、歪塔等,位于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大村附近左江河道中鳌头山岛上,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至崇祯二年(1629年)间,因其悠久的历史、巧妙的建筑工艺和动人的传说而被誉为“世界八大斜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德天瀑布。德天瀑布位于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德天村,中国与越南边境处的归春河上游,瀑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与紧邻的越南板约瀑布相连,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国瀑布,年均水流量约为贵州黄果树瀑布的三倍,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还是《酒是故乡醇》和《花千骨》的外景拍摄地,神奇而美妙。</p> <p class="ql-block">德天瀑布所在地地层主要为泥盆统白云质灰岩,为典型的岩溶瀑布。其上游是流经越南境内的归春河,此段河道为分汊型河道,河床宽浅,多江心洲、心滩。在接近德天瀑布时,瀑布下游河床与瀑布顶端河床的高差约6米,河水为寻求到达下游水面的最短路径,致使归春河的水流在瀑布上部河床中白云岩石芽中夺路而行。</p> <p class="ql-block">好似画中景色</p> <p class="ql-block">德天瀑布位于大新县归春河上游,距中越边境53号界碑约50米。清澈的归春河是左江的支流,也是中越边境的国界河,德天瀑布则是它流经浦汤岛时的杰作。浩浩荡荡的归春河水,从北面奔涌而来,高崖三叠的浦汤岛,巍然耸峙,横阻江流,江水从高达50余米的山崖上跌宕而下,撞在坚石上,水花四溅,水雾迷朦,远望似缟绢垂天,近观如飞珠溅玉,透过阳光的折射,五彩缤纷,那哗哗的水声,振荡河谷,气势十分雄壮。瀑布三级跌落,最大宽度200多米,纵深60多米,落差70余米,</p> <p class="ql-block">旧州位于百色靖西市城南9公里。清顺治六年(公元1650年),为抵御外敌侵拢,州治北迁计峒(今靖西市城)兴建州城。</p> <p class="ql-block">全国闻名的绣球一条街,依河而建,石板地面,两边有众多古建筑,大青砖,厚木门。当地的男女老少,祖孙三代全会做绣球,绣品图案精美,手工细腻,如旧州风景般钟灵毓秀,让人难以释手。诚为绣球之上品,有口皆碑,是靖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鹅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新靖镇鹅泉村念安屯西, 距县城4.5公里,泉口属岩溶溶洞,据水文地质勘探资料,暗河主流长21公里,汇水面积258平方公里,枯流量1.4立方米每秒。泉水往东宣泄成为鹅泉河。</p> <p class="ql-block">据清《归顺直隶州志》记载:南宋末年,江西省广信府广丰县(今江西省上饶县地)人张天宗随文天祥抗元,因兵败,张天宗率部众300余人退走广西,因途中迷路,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茂盛、气候温和,就在此住下,与当地土民—起,辟垦山林,开荒造田,引水灌溉,还把内地先进技术和文化传授给当地土民,使这个偏僻的壮族山区经济文化得到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成为边地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鹅泉是一口峰林谷地中的上升泉,泉口属岩溶溶洞,为较大的地下暗河出口。清道光《归顺州志》载:“鹅泉水在城西南十五里,世传有杨媪于野外拾得二卵,以苇覆之出二鹅子,养之泉地,鹅搅水成潭,深不可测。”故日鹅泉。泉水面广约10亩,深30余米,因其汇水区域为裸露的石灰岩,故泉水长年清澈,游鱼可数,景色幽雅。泉中盛产鲤鱼,人在泉边大声呼喊,鱼受惊即跳出水面,蔚为奇观,“鹅泉跃鲤三层浪”为靖西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西与云南省文山州相接,北与贵州省兴义市毗邻,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紧连,南与越南接壤。百色老街原名“大街”,后因解放军从这条街进入并解放百色城而更名。街道总长300多米,是百色骑楼历史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条老街。道路两侧共有115间骑楼,大多为二至三层临街立面,建筑墙外层及部分窗顶装饰灰雕,线条简洁流畅,糅合中西文化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粤东会馆遍布广西许多城市。</p> <p class="ql-block">百色老街是一条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和红色记忆的古街。这条老街不仅见证了百色城的发展历程,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百色人的记忆,塑造了百色这座城市的精神风骨。红七军宿营地。</p> <p class="ql-block">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与张云逸、韦拔群等组织领导百色起义和创建中国工农军第七军,广西聚居着壮、汉、瑶等民族的百色举行全国著名的武装起义。</p><p class="ql-block">1929再现百色起义决策场景。</p> <p class="ql-block">百色起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警卫班宿舍</p> <p class="ql-block">百色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小平提词</p> <p class="ql-block">壮族服饰</p> <p class="ql-block">广西巴马长寿村,寿字当头。</p> <p class="ql-block">南丹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位于河池市西北部。</p> <p class="ql-block">南丹歌娅思谷洞天胜境。山然山洞一只金蟾蜍守护着</p> <p class="ql-block">“洞天胜境”全长3公里,一条喑河在洞中穿过。层层叠叠的岩石诉说着万年沧海变迁。</p> <p class="ql-block">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南丹县的八圩瑶族乡、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4万。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直过民族”,也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南丹县的八圩瑶族乡、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4万。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直过民族”,也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白裤瑶山腰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在婚前的两性交往上,母系社会文化遗存最为突出。</p> <p class="ql-block">白裤瑶景区</p> <p class="ql-block">村中谷仓</p> <p class="ql-block">白裤瑶族仍保留着很多古老的习俗。白裤瑶先民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大石山区里,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在与自然环境搏斗的艰难生活中,白裤瑶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铜鼓舞最具有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白裤瑶恋爱中,女子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动选择,大胆追求,女子挑选男子,支配男子,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结婚之后,女子从夫居住,绝对服从男子的领导。</p> <p class="ql-block">白裤瑶妇女夏天的服饰,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很随意的搭在肩上,而里面什么都不穿,一旦弯腰干活,侧览便是“全览无余”。“两片瑶”就源于白裤瑶族妇女夏季服饰。</p> <p class="ql-block">原生村落。据白裤瑶鬼师念词中说:白裤瑶的老祖宗从江苏糯米街来到贵州独山,而当地人说,他们的祖宗先到独山,</p> <p class="ql-block">瑶山腊染。</p> <p class="ql-block">飘在风中的腊染布。</p> <p class="ql-block">瑶王“办公”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自然风光无限美</p> <p class="ql-block">梦柳布依风情小镇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紧邻大小七孔景区。这个小镇不仅是一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而且是一个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艺术,集民族、民俗文化、田园农耕、养生、旅游、运动、休闲娱乐、商业及配套住宅于一体的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小七孔风景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孟柳风情小镇旁,在荔波县城南部30余千米的群峰之中,距大七孔景区5千米,景区全长7千米。小七孔风景区,响水河上横跨着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桥,“小七孔风景区”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37年前的夏天,我曾来过这里,那时路况很差,从贵阳开车差不多要一天时间,住在小七孔北门旁仅有的一个招待所,没有洗澡水,只好在外面山泉中洗澡。现在条件好多了,高速公路直达,酒店、民宿多的无法想象。</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外的斜房子。</p> <p class="ql-block">小七孔古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古为黔南通往广西商旅交通要道,横跨响水河。桥长40米,宽2.2米,高5.5米,桥体取拱形,结构玲珑。桥首原存石碑两座,一为《修碑》,铭筑桥功德;一为《万古兴桥碑》,刻有“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联句。桥腹七孔,俗称“小七孔古桥”。主要有小七孔古桥、拉雅瀑布、68级跌水瀑布、石上森林、野猪林、水上森林、天钟洞、卧龙潭、鸳鸯湖等21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拉雅瀑布,落差高达30米,以其壮观的瀑势和如雷的吼声著称。拉雅瀑布的美丽不仅在于其视觉上的震撼,还在于它提供的清新体验,瀑布拍打岩壁所溅起的水珠能够带来比空调更凉爽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荔波小七孔卧龙潭瀑布,传说,从古至今,荔波小七孔卧龙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说这里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大禹派出的七龙精神守护着这片土地,做着辛勤的劳动,所以这里就叫做卧龙潭。</p> <p class="ql-block">卧龙潭水深处有一只石龙潜伏,可以见到深渊中的石龙,只要等到水位下降,便可以看到深渊中的石龙,而且每到夏季,水位下降,就能看到石龙的身影,这让游客们觉得十分神奇。</p> <p class="ql-block">小七孔景区涵碧潭上游长1.6公里的狭窄山谷里,沿高高低低的河床,错落着68级跌水瀑布。专家们考证,如此众多而密集的瀑布、跌水,实属全国罕见。68级跌水瀑布68级跌水瀑布层层叠叠的瀑布,淙淙哗哗倾泻而下,或倾珠撒玉,推雪拥云,或如匹练飘逸,似银河泻地,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千姿百态的瀑布跌水竞领风骚,争奇斗妍,构成风情万种的动态水景,令游客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小镇一角</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地处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景观村落、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占地面积5.5平方公里,距雷山县城25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市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夜景。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p> <p class="ql-block">人在画中</p> <p class="ql-block">众多游客穿上苗旅服装在白水河边打卡。</p> <p class="ql-block">苗寨中有许多苗服出租。</p> <p class="ql-block">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四面环山,重连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西江千户苗寨主要景点有西江苗族博物馆、鼓蔵头家、活路头家、酿酒坊、刺绣坊、蜡染坊、银饰坊、观景台、噶歌古道、田园观光区等。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p> <p class="ql-block">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p> <p class="ql-block">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苗族人迁徙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也东寨位于西江千户苗寨内,是游客可以感受到苗家真诚与热情的地方。它位于西江千户苗寨的州古街6号。也东寨不仅展现了苗族的文化和传统,还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苗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机会。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苗族的建筑风格,体验当地的手工艺,如刺绣、蜡染等,还可以观看苗族的歌舞表演,享受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千户苗寨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仰阿莎(苗语意为清水姑娘)是苗族的女神。传说,她是天地的女儿,诞生在清水江,仰阿莎生出来的第一天就会笑,第二天就会说话,第三天就会唱歌跳舞,第四天就会织布绣花。十六年后,仰阿莎出落得貌若天仙、能歌善舞、勤劳勇敢、善良智慧。</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苗族女神“仰阿莎”雕塑建造完成。雕塑坐落于剑河县清水江南岸,整体高达88米,其中人物高66米,她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20米,该雕塑也获得了“世界最大苗族女神仰阿莎雕塑”世界纪录证书。</p> <p class="ql-block">镇远古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这座古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与文化:镇远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自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设县开始,已有2280多年的历史。古镇在元代和清代曾是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街道、古巷弄、古桥、古井等。这些古迹见证了古镇的历史沧桑和文明发展。</p> <p class="ql-block">古城角楼。</p> <p class="ql-block">镇远古镇位于武阳河畔,四周群山环抱,形成了“九山抱一水,水分两城”的独特风貌。古镇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青龙洞、天后宫、吴王洞、石屏山、铁溪、高过河等,其中青龙洞是一处集佛教、儒教和道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古镇雕花</p> <p class="ql-block">复兴古巷</p> <p class="ql-block">镇远县档案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