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国粮食很紧缺,非农业人口的口粮由国家统一定量供给,农业人口的口粮由生产队负责,生产队在交完国家规定的公购粮任务和留下集体提留后,剩下的粮食按人头和劳动工分分到户。这是一个不确定的量。那时甘肃中部山区由于干旱少雨耕作落后粮食产量很低,加上赋税较重农民很难吃饱肚子。即便是现在国家每年还要大量进口粮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长辈传说,回顾一下近百年来发生的三次大饥荒及我家挨饿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的大饥荒。这场大饥荒造成我家十几口人的大家族家破人亡,有的饿死在家门口,有的逃荒下落不明,只有奶奶和尚在童年的父亲侥幸存活下来。这是我家历史上极其悲惨的一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零年的大饥荒。这场大饥荒持续了三年,再次将家人推向性命难保的境地,靠吃草根树皮维持生命。我在《逃荒》一文中有专门记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八年的饥荒。这场饥荒持续之久前所未有,外婆就在这场饥荒中病饿而死。那时国家有救济政策,情况严重时分配一点救济粮(薯干片)或返销粮,但质量差数量少,救济的时效性比较滞后。我回乡探亲时看到到处都是有气无力情绪低落的饥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述三次大饥荒有的是全国性的,有的是局域性的,最近的离现在才四十多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除这三次大饥荒,正常年景人均口粮也很难超过三百斤,青黄不接的情况几乎年年发生,农民种粮却常常无粮可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目的仅仅是吃饱穿暖有尊严地活着,然而这样简单的目标却很难实现。艰难困苦造就了他们热爱土地、热爱劳动、坚忍顽强与勤俭朴素的秉性。他们珍惜每一粒粮食,节省每一滴水,视挥霍浪费为罪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过上好日子了,可好日子没过多久人们就忘记了挨饿的教训,炫富比阔挥霍浪费之风开始盛行。有钱人生活奢靡挥金如土,很多不富裕的人也丢掉了勤俭持家的传统,尤其一些年轻人虚荣心作祟,盲目跟风攀比,手里有钱就挥霍,没钱借钱也要挥霍。他们不知道饥饿的滋味,不懂得一碗饭可以救人一命,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荣辱观扭曲——视挥霍浪费为大方,视勤俭朴素为小气。俗话说得好,成由勤俭败由奢,很多家庭之所以由兴盛走向衰败奢侈是一个重要原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人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作为挨过饿的人我知道饥饿的可怕,知道贫穷的难怅,知道粮食的金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教育后人记住挨饿的历史,树立防灾避险意识,继承前人勤劳俭朴的美德,为创造美好生活而继续努力奋斗。 </b></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