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广东省南海县人,晚年一直在青岛居住,所以康有为有两个故居,一个是广东的故居,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青岛故居。图为青岛故居主楼,原为德国总督副官初来青岛市的宅第,1923年康有为来青岛时购得,十分的气派。<br><br> 1932年10月8日,教育部将国立青岛大学更名国立山东大学,任命赵太侔为校长。 “山东官费赴欧美留学考试”中,北大幸运儿不独傅氏一人,而是共有四名鲁籍学子被录取,分别为:赵太侔、傅斯年、何思源、杨振声。<br> 故居始建于1899年,三层小洋楼,建筑面积1128平方米。溥仪曾赠康有为堂名“天游堂”,故康有为将此宅取名为“天游园”。康有为自1923年入住于此,一直到1927年去世。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一直到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 章太炎为此曾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把康有为等人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绪皇帝斥为“载湉小丑“,沉重打击了所谓的改良主义。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利用进京应试的机会,第一次上书清光绪帝,陈述变法主张,虽因顽固派势力的阻挠而未果,但其变法主张却流传社会各界,康有为也由此而知名。 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了万木草堂,培养维新变法人才。在此期间,撰写完成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 1897年,德国制造“胶州湾事件”强占青岛后,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德人突据胶州湾,外患日迫,非变法不足以图存。 1898年9月21日晨,慈禧发动政变,镇压维新运动,囚禁光绪皇帝,下令取消新政,捕捉康有为。维新变法仅及百日便告失败。康有为逃离北京,流亡海外,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得以回国。 1923年,康有为再次来到青岛,准备长期居住,遂出资购得此楼。 康有为被毛泽东视为与洪秀全、严复、孙中山齐名的在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并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21条无理要求。为此,康有为致电袁世凯提出了严正谴责:“外蒙、西藏,万里割弃,青岛战争,山东蹂躏,及十五款割后,举国震惊,……共忧奴虏,中国之危至矣,人心之怨甚矣。” 身为身家两危、萍踪浪迹的政治流亡者康有为,在经历了长期迁徙流离的生活后,倦游归来得到一个比较固定的住所以供隐栖,其欣喜之情可想而知。 康有为多次开设古董与艺术品展览会,展出自己收藏的海外文物及中国古代的字画、瓷器、佛像等。 康有为收藏的哥伦布石雕像。 康有为《牛津剑桥大学游记》手稿影印本。 康有为的书房,取名叫“解愠轩”。 康有为在青岛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据行家评价,康有为的书法孕南帖,胎北碑,熔汉隶陶钟鼎合一炉而冶之,世称“康体”。 <p class="ql-block">康有为故居中的家具都是红木的,据说是前清亲王溥伟赠送的。图为卧室复原。</p> 青岛的这个居所,康有为十分喜欢,曾说“青岛此屋之佳,吾生所未有”,“此屋卑小而园甚大,望海碧波仅距百步”。“而且,风景极佳,盛暑不热”。 故居占地面积并不大,约有16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是1128平方米,周边为庭院式结构,茂林修竹,植被繁盛,幽深宁静。这个故居,是青岛市第一个对外开放,并辟建为专业特色博物馆的文化名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