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被一本书名《一间自己的房间》所吸引,我开始读伍尔夫。木心先生曾感叹:“我三四十岁,五十岁,都读过伍尔夫;六十多岁时,看懂了”。看来,我现在读正适合,也给读书少找了一个不错的借口。岁月沉淀着人生的阅历和见识,即便你漠然“社会化”的“成熟”,却不能对生活的磨砺无动于衷。有人说:文学是一味药可以长期内服,就像氨糖和D3对于我的骨关节作用一样。我走进了伍尔夫的世界,不仅仅是了解意识流文学,解读极富内心分析和个性独白的文字特征,更是感受她用超乎寻常的思维、语言和行动写就的关于生命、爱与思考。伍尔夫的价值在于一种提示、提醒——女性自己,有能力为自我构筑更深邃、自由和智性的内在世界。</p> <p class="ql-block"> 无法回避的特殊经历塑造了独特的伍尔夫。童年的梦魇,遭遇同父异母哥哥的猥亵,13岁时因母亲的离世而精神崩溃。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不幸的伍尔夫有幸遇见支持并深爱着她的丈夫伦纳德。自我被唤醒的独立意识,让她清楚地知道:一个人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勇气、真实和毅力。她深邃睿智,丰盈的内心世界,优雅而疯癫的特质凝练成简洁而生动,含蓄且引人联想,充满想象力而富有哲理的文字。她困于与外界的沟通,却与自我交流并找到最好的表达方式。在《存在的瞬间》触摸时间的质感,塑造小说人物的命运是她情感的释放。《达洛维夫人》在《到灯塔去》的路上,无惧《海浪》,寻找着方向《远航》。“希望你们可以尽己所能,想方设法给自己挣到足够的钱,好去旅游,去无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来或过去,去看书、做梦或是在街头闲逛,让思考的鱼线深深沉入这条溪流去。”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的伍尔夫,思想却在别处。她创作的文学作品至今依然散发着独立、自由且智慧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这句话是伍尔夫早在1929年出版的《一间自己的房间》里的经典语句。它强调了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在她的笔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现实生活,个体都应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被外界的标准或他人的期望所束缚。伍尔夫通过“女人与小说”的主题探讨,表达了对个体心智自由的重视,认为心智自由是诗歌和创作的基础,也是个人幸福和满足的关键。她认为女性如果要写小说,就必须拥有钱和一间自己的房间。并告诉女人相信自己,尽管社会和历史环境可能会限制个人的选择和自由,但个体的内心世界是无限的,可以通过阅读、思考和艺术创作等方式来拓宽和丰富。这种内心的自由和丰富性,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思想。她的理念是女性自我解放的宣言。</p> <p class="ql-block"> 伍尔夫还将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过的话:“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写入作品中,她认为雌雄同体的头脑是共鸣且通透的,能够畅通无阻地传递情感,它天生富有创造力,热情又专注。周国平也曾说过:“优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体的,他们往往集两性优点于一身”。仔细品味很有道理。伍尔夫的意识流表达既前卫也很特别,无论在作品中,还是电影《时时刻刻》的艺术呈现,她的自我认识及独立人格的意识、诗化的语言、优雅而忧郁的气质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读她的文字很有画面感和意象感,将你带入语境之中又充满无限地想象。</p> <p class="ql-block"> 人的出身和经历就是她的独特风格。伍尔夫的人生悲惨而绚烂,且不可复制。“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其实,读她的作品,就是在读她的人生。伍尔夫的房间素朴中透着典雅,承接着文化气息。淡绿色的墙,楼梯台阶上都放着书籍。奇怪怎么会忽然联想起九十年代初,学校分配给我的两间房的墙面和地板,竟被我刷成淡绿色和淡粉色,那是希望和梦幻的颜色。年轻时不清楚自己是谁,却会有梦相随。梦醒时分,人已老去。不知为何,读伍尔夫有时会有一种心痛的感觉。想起卡莱尔的诗句:“没有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语人生。”伍尔夫的文字没有眼泪,在她无数次崩溃直至最后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她一直都坚守自身内心的真实。她在美好的理想和不安的现实之间撕扯着自己。写作是她与死亡抗争的方式。伍尔夫借《达洛维夫人》小说中克拉丽莎的“顿悟”或“存在的瞬间”,勇敢地写出自己无法摆脱精神上的创伤和内心深处的痛苦,她甚至钦佩赛普蒂默斯,认为他通过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真正获得了内心纯粹的快乐。我想这为她后来选择离开埋下伏笔。同时,她也会告诉女性:“记住你们的责任,努力向上,追求精神生活”,她感受过的那些存在的瞬间,是其生命的底色。痛苦的人才会更多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才会由一个斑点就想到人类起源。</p> <p class="ql-block"> “用一条河来比喻意识的流动,是最适合的”。意识流是20世纪法国文学中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以意识的流动为特征,主要通过写作手法表现人内心的思想、感受和意识的深层次流转。它强调个体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思维过程中的联想、回忆和想象等。伍尔夫被认为是意识流文学的集大成者。她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女权主义文学观和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贡献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自传体特色的小说《到灯塔去》,这是她以父母为原型而创作的,灯塔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一个家庭成员在多年间追寻一盏灯塔的故事,探讨了时间、记忆与自我认知的主题。小说中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描绘,展现了伍尔夫对人类经验和心理状态的敏锐洞察。虽然故事情节平淡无奇,拉姆齐一家和他们的客人正在度假,他们决定推迟去附近的灯塔旅行,直到战争结束后再去。一切已是物是人非。但作品从主观的、内省的角度,既细致入微又包罗万象的艺术表达,巧妙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经历,勾勒人物的面貌。最欣赏她通过力透纸背的印象主义笔触,借大自然之美,抒发个人情感的独特文笔,充满了诗情画意。让我闻到花的清香,听到海的涛声,对灯塔产生无尽的想象。意识流、诗意化与音乐性的创作风格仅属于独一无二的伍尔夫。</p> <p class="ql-block"> 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和悖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者。我们既有着智慧和创造力,又有着贪婪和毁灭力。我们所追求的自由和幸福,往往又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束缚和痛苦。因此,人在矛盾中活着是一种常态。伍尔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而且表现得更为激烈。卡夫卡说:“她用一只手挡住命运的袭击,另一只手匆匆在纸上记下自己的东西。”伍尔夫美丽而深刻,似乎能看透世间一切万物;然而却忧郁和绝望,即便对她疼爱有加,照顾她30余年的丈夫伦纳德,她也难以将命运托付。“她要自己去买一束花”,《达洛维夫人》中的每个人皆是伍尔夫自己,她的每一次尝试和创作,都倾注着心血,渗透着个人情绪和生活痕迹。我相信她也在努力地寻找一种反映其独立意识和生活的新方法。她活在小说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转换中。恐怕连她自己都难以弄清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而这也正是她的文字只属于伍尔夫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 《一间自己的房间》跨越近百年的历史,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她点燃了火炬。时至今日,女性的处境究竟有了多大程度的改变?虽然情况各异,命运不同,但又有多少女人能活出真正的自我?有灵性的女人多有敏锐的直觉,这似乎弥补了一些缺乏理性和多维思考的缺憾。作家萧红说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冀是稀薄的,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与男人相比,女人的生存法则存在先天的不足和现实的残酷。女人既要生养孩子,也要为了生存和饭碗一路奔波,还要为了寻找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而默默地坚持。个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老了不知是一种伤感的追忆,还是一种独自面对自己内在世界的苏醒?黯然神伤与寻找出口都会让人陷入一种尴尬。但至少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未曾弄丢自己。这算是一种安慰吗?一路走来,竟发现原来做自己真的很难。</p> <p class="ql-block"> 人生总是需要一些看似无用的美好来温润心灵。文学是这份美好,哲学、艺术、音乐、舞蹈、旅行也是。它们是我精神的慰藉,灵魂深处的自由。“攥紧你手中的火炬,首先照亮自己的灵魂,发现其中的深刻与肤浅、虚荣与慷慨,认清自己的意义,无论你美或平凡”。“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也就有了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也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了。换言之,他一生都会有一种适度的充实感和幸福感”。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尽管有点脱离现实的理想化,也缺乏对人物的深度解读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但黄亦玫应该算是伍尔夫笔下现代版活得勇敢而真实,聪明而自由,历经生活的磨砺且不断变成更好自己的女孩。</p> <p class="ql-block"> 我忽而感觉水瓶座的伍尔夫离我很近,我能看清她忧郁而美丽的神情,彼此倾心交谈;忽而我又感觉她离我很远,因为我抓不住穿着优雅、衣兜里却装着石头走向湍急河流的她的手,而伍尔夫就是那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我们的自我像深海里的鱼,在昏暗中来往,穿梭在巨大的水草之间,游过阳光闪烁的海域,不停地游向前去、前去,游向幽暗、寒冷、深邃、不可思议之处”。正如川端康成所言:“死亡拒绝一切解释,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p> <p class="ql-block"> 《海浪》的最后几句话成为了她的墓志铭:“死亡是敌人,我朝你冲去,不屈服也不退缩。啊,死亡!海浪在岸边粉身碎骨”。“我只很简单很平凡地说,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走向生命彼岸的伍尔夫,一定去了她想去的地方,真正的做了孤独而勇敢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