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4月7日同学相约来一趟山西自驾游。参加的同学贾老师、助理、坤姐、秀焕、一姐、姐夫、阿季、田老师。</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部以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因地属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p> <p class="ql-block">此次自驾游线路</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地势险要,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西、南有黄河,易守难攻,唐代柳宗元称山西为“表里山河”,分开解释,表里就是内外,就是说山西内有高山(太行吕梁),而外有大河(黄河)。可以说,表里河山是一个山西专属的成语;也是山西的一个雅称;更是这种险要的地理位置使山西称为兵家必争之地。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女娲补天”的传说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已有了人类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 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建立在晋南。</p><p class="ql-block">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p><p class="ql-block"> 秦、汉、魏、晋时期,山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东魏、北齐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p><p class="ql-block"> 宋朝时期,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山西 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p> <p class="ql-block"> 山西的八大文化品牌:“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国的70%以上。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至2013年底,山西省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忻州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晋中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运城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武庙。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p> <p class="ql-block">山西境内主要山脉: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五台山、中条山、绵山、太岳山等。</p><p class="ql-block">此篇主要记录在自驾时走过的山。</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军都山和白河(密云水库),向南延伸之黄河北岸的王屋山和中条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绝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太行山最高峰小五台山2882米,太行山脉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p> <p class="ql-block"> 出京后我们取道易县,奔灵丘,沿蒲阴陉",穿越太行。古人把它列为太行八径的第七径。蒲阴陉起于河北易县,至涞源与飞狐陉衔接。从易县西通涞源、山西灵丘,从灵丘往北就一路直抵大同,是蒙古高原的边缘。所以,这条通道在古时就是一条现成的进军路线,北方高原的骑兵,南下大同,经此可直逼河北内地。</p><p class="ql-block"> 这条古道实际上是拒马河上游的河谷。已经相当靠近北京了,历史上这里发生的战事,大都是直接为了争占北京。扼守此陉的是紫荆关,关城在易县城西面的太行山脉紫荆岭上,以山上多紫荆树得名。紫荆关初置于汉代,原称五阮(或五原)关,紫荆关城到明初已破旧不堪。明代为加强对蒙古的防备,拆除旧关城,重筑新关城。城池高深,形势雄固。有关门四座,以南北两门为交通通道。北门额题"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额题"紫塞金城"。关城的南、西、东三侧墙外有墙,北墙濒临拒马河。今城门和三里堡城堡尚存,关城仅留遗迹。</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是位于太行蒲阴陉中。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伏击战),是1937年9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歼灭日寇1千余人的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取得的首战大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胜利纪念碑。</p><p class="ql-block">由北京走G95高速灵丘出口,上343国道,即可到达。 </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又名普照寺(全称大灵光普照觉山寺)灵丘南15公里。</p><p class="ql-block">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孝文帝为报母恩而修建。辽,明,清均有修茸。砖塔为辽代所建,现存北魏古井一口。</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有塔井三奇之称。即:辽代砖塔,凤凰台,须弥小塔和寺院古井高度,和古井深度均为13丈(44-33米)。是灵丘著名的九景十八坳中的九景之一。</p><p class="ql-block">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寺院有僧人4名。可惜未见到主持。</p><p class="ql-block">觉山寺-灵丘上S201可到达。</p> <p class="ql-block">恒山(北岳恒山),亦名“太恒山”玄岳。山脉祖于阴山,发脉于管涔山,止于太行山,东西绵延五百里,共有一百零八峰,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p><p class="ql-block">恒山是中华五岳之北岳。主峰天峰岭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距大同市市区62公里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1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p><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为中国地理标志,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是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悬空寺有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等、共有殿阁四十间,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用栈道相连。,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叹其为“天下巨观”。</p><p class="ql-block"> 远望悬空寺,像一幅浮雕,镶嵌在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登临悬空寺,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仰视一线青天,俯首峡水长流,如置身于空中宫阙。</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p><p class="ql-block"> “奇”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 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p><p class="ql-block"> “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p> <p class="ql-block">姐俩在此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又名雁门塞、西隆关)东临隆岭、雁门山,西靠隆山,两山对峙,形如闸门,每年大雁往飞其间,故称雁门。</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步行道起点:名曰望月楼,是戍边将士思乡望月之地。</p><p class="ql-block"> 雁门山是山西吕梁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东与恒山相接,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海拔15O0米以上,构成南北之关防。</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在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的勾注山脉咽喉要道上, 驾车沿山路进入雁门十八拐盘山路,(也为雁门古险道),两侧峰峦叠蟑,怪石凌空险恶,翻过一道陡峭山梁,雁门关即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北通大同,南达太原,进可主辽阔草原,退可守千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雁门关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通道,因此,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和边防战略要地。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据不完全的统计发生在这里的战争就有140多次,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以关山雄固,北塞门户著名。 </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常驻雁门,凭借关城之险,击败匈奴十万人马;汉朝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曾经率兵和匈奴在此鏖战,大获全胜,威震塞外;隋扬帝杨广曾经率兵在此与突厥作战;唐将薛仁贵曾经在此追赶突厥兵马捷报频传;特别是北宋杨业也曾几出雁门大破辽兵,使其闻风丧胆,博得“杨无敌”称号。英雄业绩,不胜枚举;生动故事,广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陆亭将关城移在此处,重新筑关。雁门关之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一丈八尺,石条座底:上砌城砖,门三座。东门之上筑有楼台,名曰雁楼,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天险”。</p><p class="ql-block">西门之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地利”。 北门未建楼顶,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嵌镶砖刻对联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关城之北筑有营房、东侧建置靖边寺,内有一对石狮、一竖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记述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丰功伟绩。东南:方向设有练兵校场。</p><p class="ql-block">关门对联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 城冂古道,由此出关。光滑的古道,给人带来遐想。</p><p class="ql-block"> 关山历来金戈声,出关回看斜扬柳。</p> <p class="ql-block">靖边寺。</p><p class="ql-block"> 往昔繁华一掬泪,将士频出将进洒。</p> <p class="ql-block">驿站</p><p class="ql-block">遥看邮役信使来,万金只抵一家书。</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上古称北陵、西隃,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雁门关志》载:“勾注山,古称陉岭,岭西为西陉关,岭东为东陉关,两关石头边墙联为一体,历代珠联璧合互为倚防。雁门关明代前址西陉关,东陉关倚防;明代后址东陉关,西陉关倚防”。 雁门关东西两翼分别延伸至繁峙、原平,设隘口十八。雁门关整体布防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步行道,左手边是古时兵营,右手边是演兵埸。古时这条道路两侧商业主要是边贸,相当于边贸一条街。由此出关北上蒙古。</p> <p class="ql-block">关冂外扬家将雕像,这是掦六郎的雄姿。</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是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p> <p class="ql-block">“我所思兮在雁门”这是东汉文学家张衡对雁门关的向往;“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这是南朝诗人庾信对雁门关的眷恋。梁简文帝《雁门太守行》载:“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枥马夜方嘶,边衣秋未重”。</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在历史岁月中,雁门关始终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古代中国北境著名的咽喉要塞,雁门关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点,雁门关亲历了民族融合的艰辛历程,积淀了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商道,雁门关折射了古代边贸的兴衰,成就了晋商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形成了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风情,展现了这座历史名关的功能作用和兴衰历程,也讲述着3000多年来见证的沧桑历史和风云际会。</p> <p class="ql-block">感悟</p><p class="ql-block"> 此来游雁门雄关,一览看边关风情。感昔日金戈铁马,隐约听账外漏声。战时疾风箭雨急,旌旗战鼓震天响。登临关隘边长城,凭吊千秋忠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雁门关出来后转道吕梁。从山上的植被和起伏的山路看,没有太行的雄伟;没有怪石嶙峋陡峭的山峰,满眼望去,山是绿色的,时值阴历三月,满山坡开满了梨花,杏花,开车在山中,空气新鲜,心旷神怡,很是舒爽。</p><p class="ql-block"> 吕梁山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一条重要山脉,它是黄河中游黄河干流与支流汾河的分水岭,位于山西西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整个地形成穹隆状,中间一线突起,两侧逐渐降低。这条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宛如一条脊梁,延绵400多公里,纵贯三晋西部,由北而南包括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其主峰在关帝山。</p> <p class="ql-block">古时吕梁为赵国境域,后为西晋。唐代,吕梁分属于太原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晋西北行政公署。 现为吕梁地区(市)。 </p><p class="ql-block"> 吕梁山南部、位于吉县的黄河壶口瀑布是著名的胜景。东南麓的临汾盆地是中国远古文明发源地之一。 </p><p class="ql-block">沿途山路风景。</p> <p class="ql-block"> 山西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位于碛口古镇南3公里处,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李家山村最大的看点就是窑洞建筑了,这些建筑错落在山崖之上,跟布达拉宫的地势非常相似,也是非常的有看头了。</p> <p class="ql-block"> 相传最早因有李姓人家在碛口经商,其家属安排此地,开荒落户,故名李家山。后有山东、河南逃荒的人来此定居。村里以张、何、李、齐姓氏人家居多。</p> <p class="ql-block">据该地李老汉讲:风水先生观看李家山,见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风翼了。这个四面环山的地形,风水先生连连说好:“此屯系艮龙庚向,东山月出中格穴也,毋逶迤者恐丑寅气入也,富而且贵龙之应……”依山岭地形,有东、西两条山梁。时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此两家财路亨通、日进斗银,在碛口可以与西湾村陈氏比富。</p><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房屋,东财主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家在凤的右翼上修建,凤的左翼依然是旧村。东西财主好象在暗暗较量,在几百米约 40度的高山坡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底到沟顶,多达九层,其造型不同,风格殊异。</p><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p> <p class="ql-block">李老汉,李家山原住民今年65岁了,也是本此的导游。</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李老汉带领下游览李家山。认真听他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大大小小有百十来院, 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 760多口人。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虽有一些破破烂烂,却还基本保存完好。凤的左翼沟里,依然还称旧村或小村,住着陈、崔两姓人家,他们说在李姓迁来之前,这儿叫陈家湾。</p><p class="ql-block">小村和大村相比,建筑风格完全是两个天地。小村还有人住着独门独窗土窑洞,另外村子里多以土窑接口子,石拱窑洞,砖瓦建筑是很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 李家山村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是民族的东西。正如专家们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p> <p class="ql-block">和李老汉和他心爱的毛驴照张相,还是很有山西特色的。</p> <p class="ql-block"> 我国现代著名的大画家吴冠中先生于1989年10月赴李家山后,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p> <p class="ql-block">李老汉在李家山比较有特色的景点与我们一块照相。</p> <p class="ql-block">贾老师到此地已不止三次了,和李老汉很熟。</p> <p class="ql-block">来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淳朴的李老汉。他为我们演唱了山西小调一一旦花花。让我们一饱耳福。</p> <p class="ql-block">李老汉的形象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著名国画家刘文西和西安美院副院长、全国著名山水画家戴希斌,于2000年5月,带领黄土派采风团到碛口采风。当山村展现在眼前时,他惊叹不已地说:“太好了!我在陕北跑了三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地方,独特的土地,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别是那四合院窑洞。”戴希斌教授更是如获至宝,他对同行者说:“我们黄土派作画,就是要画出黄土高原的特色,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民居,才真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创作源泉。”清华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古建筑学家陈志华先生看了李家山后说:“你们真有运气,你们的祖先给你们留下这样宝贵的遗产,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是走遍全世界也再找不到的,是独有的一份。人们不看你们的高楼大厦,就是要看你们依山就势,风格殊异的窑洞式明柱厦檐高圪台。”</p> <p class="ql-block">波浪谷鳄鱼湾。</p><p class="ql-block"> 波浪谷,又称靖边红沙岩峡谷,位于靖边县东南22公里处龙洲乡的闫家寨子,俗称闫寨子。波浪谷是一种红砂岩丹霞地貌,因岩砂上的纹路像波浪,因此称做波浪谷。</p> <p class="ql-block">贾老师在寻找拍摄点位。</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交界处发现了波浪谷,神奇的外观和极高的科研价值使其成为了世界八大岩石奇观之一。而靖边的波浪谷也有着与美国波浪谷媲美的红砂岩峡谷。中国靖边波浪谷和美国波浪谷的差距并不大,都是红砂岩地貌,靖边波浪谷更加年轻,只有6000万年,很多砂土还没来得及凝固为岩石。</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榻的农家乐,价格便宜。</p> <p class="ql-block"> 靖边波浪谷岩石叫红砂岩,学术上被称为砒砂岩,成于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间。这是地球历史中地质最活跃、生物最繁茂、动物最庞大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波浪谷这种奇怪岩石的形成,有关记载是这么说的:波浪谷展示的是由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p> <p class="ql-block"> 波浪谷岩石的复杂层面,是由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沙丘不断地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 置身于淡红色的岩石上,一潭清水静静的泛着绿色的光,在视觉上产生了反差,心中说: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岩石一圈又一圈就象石子投入的水面泛起的涟漪,在阳光的照射下显论出黄危,显得格外的宁静,祥和。</p> <p class="ql-block">多好的景色,拍照留念肥。</p> <p class="ql-block"> 从波浪谷出来后,我们来到甘泉雨岔牡丹桥景点。</p><p class="ql-block"> 在波浪谷看的是地面丹霞,在雨岔是看地缝中的丹霞。</p><p class="ql-block">我们住在景区门口。住在窑洞还是干净,有独立的卫生间。根据老乡介绍,现在打一孔窑大约十万元,但现在做打窑的手艺人已经很少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甘泉大峡谷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雨岔沟,为红砂岩地质,历经千百万年的风沙切割和流水溶蚀、冲刷而成,在陕北黄土高原大体量呈群落分布,国内罕见,有“黄土高原自然地缝奇观”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 甘泉大峡谷由大小120条峡谷组成,水、阳光、青苔相互交织、光影变幻、色彩斑斓,每条峡谷都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由于红砂岩在不同季节的含水量不同,对光的吸收和折射率也不一样, 因此甘泉大峡谷一年四季会显示不同的色彩。特别是动态的色彩和细腻的微景观,将甘泉大峡谷的生命气息展现在游人面前,被誉为“世界活丹霞,中国梦之谷”。</p> <p class="ql-block"> 雨岔大峡谷就像是地球上的一道美丽纹路,这神奇的地缝在阳光的映射下显现出梦幻斑斓的色彩。特别是在潮湿的雨季,岩石上生长出绿绿的苔藓,阳光下的峡谷更是幻化的让你如痴如醉。</p> <p class="ql-block"> 雨岔大峡谷是丹霞地貌峡谷群落,分布在雨岔乡几公里范围的山沟里,是雨岔乡若干条峡谷的统称。因当地人称峡谷为“沟”,因此,各峡谷均有命名。雨岔大峡谷一共有七个峡谷,分别是桦树沟、牡丹沟、一线天、蛇河沟、凤凰沟、花豹沟和龙巴沟。</p> <p class="ql-block"> 专家称为“黄土高原自然地缝奇观”,属于陕北独一无二地质美景,胜似美国亚利桑那佩奇附近的羚羊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 沿着崎岖的小路蜿蜒通向峡谷深处,给人以曲径幽深的神秘之感,随着光线照射角度的变化,整个峡谷更是显得变换莫测,格外梦幻迷人。</p> <p class="ql-block"> 观赏的最佳时间是在晴朗天气时的中午时分。我们这回选择了牡丹桥附近的一条沟,峡谷因光线照射的问题,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如波浪从你身边划过。</p> <p class="ql-block"> 在去往太行大峡谷路上,路过绵山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经查询: 绵山位于山西,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二千五百六十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是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以其鲜明的个性跨身于我国名山之列。令人赞叹叫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述“绵山石桐水”千回百转,飞流激荡;奇岩、险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刹、巨宫和真神介之推、真佛空王佛,以及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习俗,组成了绵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全国柏树之冠——秦代古柏以及龙柏、虎柏、兔柏、鹿柏和原始柏林,组成了一个仙境般的“柏树王国”。</p> <p class="ql-block"> 相传春秋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尔逃亡十余年,曾在饥饿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尔吃。晋文公还国为君后,携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于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p> <p class="ql-block"> 明末,介休人王来福,立“美和居”醋坊振兴祖业,选用当地高粱为主料,用小麦豌豆大曲发酵,改“白焙”为“熏焙”,使用“三伏暴晒”、“三九捞冰”的方法,酿制成酸、香、绵、甜,色味俱佳的绵山陈醋。并在康熙年间传入宫中,成为御膳佐料。从此,绵山陈醋名声鹊起,卓然雄踞中国四大名醋之首。</p><p class="ql-block">如今,绵山陈醋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发展,精选当地特产高粱、小麦和绵山泉水,酿制出品质优良风味绝佳的新一代绵山老陈醋,成为三晋醋业的盟主。</p> <p class="ql-block">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介绍</p><p class="ql-block"> 山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线路全长约1028公里,贯穿晋城、长治、晋中、阳泉及忻州,串联起来历山景区、王莽岭、太行大峡谷、太行水乡、八路军文化园、太行百里画廊、娘子关、五台山等90多个景区景点。</p> <p class="ql-block"> 大行一号公路 沿途风光各有差异,春意盎然,山间梨花、桃花间或开放,各种绿植郁郁葱葱,山路弯弯,忽上忽下,体会着自驾乐趣,心情怡然自得。</p> <p class="ql-block"> 由太行一号公路转入陵川。 晋城市陵川县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水岭",属断层地质带,形成了罕见的地质景观,既有北方山水的雄阔壮伟,又有南方风光的文静秀美。</p><p class="ql-block"> 王莽岭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古郊乡境内,最高海拔1700余米,是南太行的最高峰。因西汉王莽追赶刘秀到此地安营扎寨而得名。主要景点有:王莽岭、棋子山、挂壁公路和锡崖沟等。</p> <p class="ql-block"> 如今,王莽岭景区已被北京大学、国务院参事室、太行艺术大联盟等多家单位指定为夏令营基地、摄影基地、外景拍摄基地、休闲基地、渡假基地及疗养基地等。</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王莽岭后,自驾游已被取消,只能座缆车到景区专用观光车乘车进入景区,而且时间不保证,只能放弃,准备去锡崖沟,走一下壁挂公路。</p> <p class="ql-block"> 其中:锡崖沟位于王莽岭南端,在锡崖沟的周围,有四大山系,东有马东岭,西有桦山,南有青峰围,北有王莽岭,"四山夹隙之地名曰锡崖沟。四周落差1000多米的深谷之中,锡崖挂壁路被称为世界奇观。因地形险要,无行路之便,沟人多自给自足,自生自灭,自古以来,因周围地势险要,沟里人几乎于外界隔绝,60年代,他们不甘闭塞,向大山宣战,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长7.5公里的"之"字形挂壁公路它被誉为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一大奇迹。</p><p class="ql-block"> 在询问哪里的道路时,被告知,为迎接五一旅游高峰安全,目前已封路,进行道路悬崖浮石排险,无法通行。故此也只能放弃,留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 棋子山。经国家有关部门考察论证, 陵川棋子山为中国围棋发源地。棋子山方圆数十里之内,酷似班固《奕指》及《围棋辞典》所称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相传是围棋鼻祖商代箕子推演天文、占卦卜筮、谋棋消闲之所。陵川县文为流传的苇水村李老爹观棋"烂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于是寻名山大川,访名师高人,当时晋国有位盲人王琴师,叫师旷,他弹奏的《阳春白雪》美妙极了。伯牙便千里迢迢来太行拜访师旷,二人神交已久,相见恨晚,站在这太行之巅,伯牙鼓琴,师景听之,琴艺大进,后成就名曲《高山流水》,与《阳春白雪》齐名,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只能在去往太行大峡谷的路边观景点外远眺王莽岭。横着成岭侧成峰。据当地老乡说:这是王莽正在躺下休息的样子,一看啄磨一下,还真是像啊。</p><p class="ql-block"> 王莽岭景区, 风光秀 丽,景色诱人。这里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挂壁公路、红岩大峡谷、立体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素有 "清凉圣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太行至尊"之美誉。毛泽东生前秘书、当代诗坛领袖李锐畅游景区后称赞道:"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须五岳攀。"</p><p class="ql-block"> 没有看成,真是有些评遗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行大峡谷起点为陵川县六泉乡浙水村,与长治市壶关县太行大峡谷忽东公路相对接,终点位于沁水县龙港镇尧都村。途径陵川、泽州、阳城、沁水四县,覆盖晋城市21个乡镇231个行政村,全长约402公里。沿途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太行风光,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 我们自驾峡谷路线是:太位于山西省长治市东南部,南太行的东麓,主峡东西全长35公里,其西端距壶关县城30公里的峡谷,此峡谷地处晋豫两省交界谷,主要景点有八泉峡、红豆峡、青龙峡、黑龙潭和紫团山等景区。 穿越后准备去林县,看看红旗渠,走走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 八泉峡。因有八道大水同出一地故得八道水。2001年旅游开发时,又依峡谷中部又有两处八泉,三处泉数均合"八"数,易名太行八泉峡。是太行山大峡谷群中品位最高,内涵最丰富,结构参差,气势宏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景区。据中国科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的专家们确认,八泉峡属"世界级极品旅游资源","太行第一雄峡"。</p> <p class="ql-block"> 红豆峡自然风景区,位于山西省壶关县境内,是4A级风景区,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中国最美十大峡谷。由于境内生长着寓意相思的珍稀树种"红豆杉"故被誉为"中国情峡"。穿峡而过的白陉古道是上党古八陉之一;建于隋代和明代的滴谷寺、九连寺,遗址尚存,壁画、石刻、碑碣等遗产颇丰,是探索、考察、研究史前文化、古代历史和佛教文化的现实教材。</p> <p class="ql-block"> 黑龙潭位于山西省壶关县东南部,黑龙潭,内有龙王庙,古为方圆百里的乡民遭受旱灾时,拜祈甘霖的神圣之地。</p><p class="ql-block"> 紫团山。因山头常有紫气缭绕而得名,《潞安府志》记载,"宋以后之紫团即唐以前之抱犊也",古有"南五夷,北抱犊"之说,今留有咏紫团诗百余篇,景区内的宗教文化主要体现以紫团山白云填充道教文化为主,还有云盖寺遗址的佛教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紫团山麓有一个石灰岩(青石)溶洞,洞口常有紫气团聚如盖,故名紫团洞,紫团山也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青龙峡。原生态自然风景区位于山西省壶关县大河村。因峡内有青龙潭,故名青龙峡。青龙峡尽头。在悬崖峭壁上,有一个巨大的天然石台。石台坐北朝南,台中间有石灰岩天然溶洞,洞口有莲花状钟乳石,泉水从洞口喷涌而出,形成喷泉,喷泉状如莲花,故名莲花台。莲花台与谷底落差100余米,随年降水量变化,喷泉莲花初萌于春,盛开于夏,衰落于秋,枯萎于冬。同时随日照强度变化,泉水呈现出白、赤、橙、黄、绿、青、蓝、紫八种颜色,好似盛开的八色莲花,从谷底望去,非常好看。</p> <p class="ql-block"> 大河关位于白陉古道壶关县东南约50公里太行山大峡谷景区的桥上乡,因地理位置紧邻河南,自古就是河南进入山西的第一道门户。因此无论从军事还是商贸来说,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控制了山西。因此贯穿大河村的古驿道上建起了关隘,称作大河关,大河村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虽然大河关建设的具体年代已无法考证,但是一代枭雄曹操所做的的一首乐府诗《苦寒行》,让太行古驿道和大河关在此后的1800多年里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苦寒行》曹操</p><p class="ql-block">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p><p class="ql-block">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p><p class="ql-block">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p><p class="ql-block">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p><p class="ql-block">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p><p class="ql-block">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p><p class="ql-block">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p><p class="ql-block">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p><p class="ql-block"> 曹操当年北上太行山,攻打高干时攻下的第一个关,就是大河关。</p> <p class="ql-block"> 由于大峡谷多处落石造成堵车,下午三时许到走大河村,寻找这家民宿休息。</p><p class="ql-block"> 贾老师赶紧为车洗尘,并帮我把车冲洗干净。</p><p class="ql-block"> 经与民宿老板打听,巴泉峡已经关闭,除险石作业,穿峡去林县的路也封闭了,只能原路返回了。 </p><p class="ql-block"> 大家商议,在此休整一下,第二天返回。</p> <p class="ql-block"> 大家商议,好几天没吃饺子了,不如趁下午没有活动的机会包顿饺子吃。</p><p class="ql-block"> 老板为我们提供面,肉,小菜,带我们去他家的山坡地拔的葱,割的山韮莱,大家动手,一会就做好了,吃起来真是解馋。</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感谢老板。</p> <p class="ql-block"> 这座佛寿塔是如瑞法师集资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如瑞法师山西太原人。1959年11月出生,女,1981年12月出家,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尼众佛学院院长、五台山普寿寺住持等。2017年1月荣获"2016中华文化人物"称号 。</p> <p class="ql-block"> 比丘尼是从梵语音译过来的一种佛教用语,又称之为尼姑。年满20岁之后,受了具足戒出家为僧的女子都称为比丘尼。</p> <p class="ql-block">大河关夜色。远处的佛寿塔可以变化七种颜色,在夜色的衬托下更显宁静。</p> <p class="ql-block"> 这个关是大清同治11年建立的,他当时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河南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山西,在这里修建了个关,这个古关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前几年修复的。</p><p class="ql-block"> 铺设在峡谷之间,连接太行古驿道的座栈道桥,距今已经270多年,依然坚固如初,如此高水平的筑桥技术让人不得不叹服。</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沿路返回在峡谷出口处被巨石拦路,等待约二个半小时。</p><p class="ql-block">沿途落石,只容一车通行。</p> <p class="ql-block">堵车等待中,见一后车(宝马)过来问等待通行时间,现埸施工人员告知要等到天黑了,该车掉头就走,我们赶紧拦车相问有无其它道路,该人(当地人)说跟着我走吧,给你们带出去,不过路不太好走。我们当下决定跟他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调头后走到峡谷中壶关公安捡查站,靠左手有一不知名小路,沿山而上。</p><p class="ql-block"> 路确实不太好走,只容一车通行,路中还有一条沟,只能骑沟而行,砂石土路,靠崖修筑,一边悬崖,宛如掛壁,上坡急弯,简易山路,紧张刺激,时逢落雨,内心有增几分惊险。约行十几公里,翻越峡谷山岭。</p> <p class="ql-block">下得山来,到达太行一号公路,已被封堵,旁边立有公安通知,太行大峡谷属危险路段进行维护施工,景点关闭,须要通行,需要绕行。进峡谷无人告知,一夜之间就被封堵。</p><p class="ql-block"> 正在踟蹰之间,后边有一车上来,询问是否堵车,从那里上的一号公路。告知:从河南来,从八达镇上的一号公路。随后我们调头导航八达镇,终于走出了峡谷。</p><p class="ql-block">只是峡谷的景点没有游览,略存遗憾。</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结束了山西山之旅。同时我们也品尝了山面众多面食。</p><p class="ql-block"> 刀削面、剪刀面、包皮面、莜面饺子、揪面片、剔尖、猫耳朵、饸饹面、栲栳栳、百花稍梅、油糕、铁锅焖面等。吃的时候配上应时鲜菜,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蒜末、辣椒油等。</p> <p class="ql-block"> 揪面片又名掐疙瘩,是晋中明间传出的一种家常面,也是山西面食中做法最为简单的。将和好的面放入盆中,醒好后将面擀开切成条状,一片片揪在锅中烧开,盛出来放在自己的碗里,加酱油、醋、香油、盐、味精、再放一时蔬即可。</p> <p class="ql-block"> 饸饹是一种中国北方山西的传统特色面食之一,制作者先将饸饹床子架在锅的正上方。将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等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煮入锅中。这种传统独特的饮食制作方式,不知从何时一直延续,成为中国面条制作方法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