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主体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真龙门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千米,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天师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青城山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合称为“蜀中四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青城山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测到的数据)。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全山有36座山峰,诸峰环绕状如城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青城山地质地貌上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母岩为侏罗纪紫色砂岩、泥岩和砾岩的坡积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青城山景区分为前山和后山两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前山景区:前山以常观、上清宫为核心,宫观相望。建福宫、祖师殿、朝阳洞等人文景观与金鞭岩、石笋峰、丈人山等自然风光彼此增色。主要景点为老君阁、月城湖、天师洞、上清宫、五洞天、仙履清凉、碧翠青城、天然图画、祖师殿、朝阳洞、圆明宫、建福宫。</span></p> <p class="ql-block"> 青城山历史悠久,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p> <p class="ql-block"> 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p><p class="ql-block"> 东汉顺帝初年,他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道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p><p class="ql-block"> 东汉汉安二年(143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p> <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青城武术在吸收外来武技的同时,与丹道、自然辟谷、易学、医学交融互汇形成独特完整体系,成为中国武林四大门派之一。</p> <p class="ql-block"> 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遍布,高道辈出。</p> <p class="ql-block"> 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唐僖宗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罗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唐末五代,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晓、陈抟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谭峭等皆终老于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长期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写了大量道书。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p> <p class="ql-block">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p> <p class="ql-block"> 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p><p class="ql-block">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陆游来此,赋诗云:“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清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与杜光庭同时的青城山常道观道士张素卿,是唐末五代画家,以道教题材的绘画而著名。</p> <p class="ql-block">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八年(1669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八年(1669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p><p class="ql-block"> 1982年,青城山作为四川青城山一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p><p class="ql-block"> 2000年,青城山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8日,青城山一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b>[石笋堂]</b></p><p class="ql-block"> 石笋堂是一个集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景点。首先,它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位于石笋峰前,这个地方曾是青城第二小学,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1955年,周恩来、陈毅等领导人来此游览,并视察了这所学校,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虽然学校已经迁到山外,但石笋堂依然保留着那份历史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此外,石笋堂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月城湖旁的景色优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宁静的休闲场所。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石笋堂附近还有众多的工艺美术品和小百货商店,可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p> <p class="ql-block"><b>[上清宫]</b></p><p class="ql-block">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p> <p class="ql-block"><b>[老君阁]</b></p><p class="ql-block">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1260米,顶上原有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20世纪80年代末改亭建阁。2008年“5.12”特大地震毁坏后,今重建阁高33米,共九层,下方上圆,层有八角,象征天圆地方,太极八卦;外观呈塔形,尖顶,中堆三圆宝,寓意天地人三才。阁内中空,庄严耸立太上老君坐莲像,像高7.3米,连座台高10.37米。阁外露天台封基,用汉白玉石依势而建,海漫栏槛、曲折迁回盘旋而上至阁顶。晴霁可眺览岷邛青峨远近数百里风光及天府平川数百里秀色,可谓集天下之壮观也。 </p> <p class="ql-block"> 重建以前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光辉造像。老君阁建筑群包括东华殿等处。其中东华殿的一百平方米,长五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钟离权。老君阁于一九九二年秋兴建,历时三载竣工。为八百里青城圣境,又创一宏伟奇观。 </p> <p class="ql-block"><b>[朝阳洞]</b></p><p class="ql-block"> 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p> <p class="ql-block"><b>[祖师殿]</b></p><p class="ql-block"> 祖师殿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天仓峰,背靠轩辕峰,面对白云溪。古名“清都观”、“洞天观”、“真武宫”。始建于晋代。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殿内供奉真武大帝、东岳大帝、吕洞宾及张三丰塑像。祖师殿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祖师殿又名真武官,创建于唐代。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唐睿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在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 </p><p class="ql-block"> 祖师殿附近有闻胜亭、问道亭。闻胜亭为冯玉祥所建。抗日战争期间,冯玉祥寓居于此,闻日本投降,喜而建此亭以为纪念。问道亭相传是黄帝拜见仙人宁封子问道处。祖师殿后有薛昌浴丹池、云松塔、轩辕台等古迹。浴丹池现还有遗迹尚存,云松塔、轩辕台皆毁。</p> <p class="ql-block"><b>[ 天师洞]</b></p><p class="ql-block"> 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自建福宫北行两千米即至青城主观——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古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掷笔槽]</b></p><p class="ql-block"> 青城山“掷笔槽”,亦称“涮笔槽”,裂槽从岩顶直到山足,深约70米,宽约18米,两岩断裂,下临深谷,古代以木飞架其间,令人心颤目眩,后依岩凿壁成通道,旁置石栏。到此,头顶丹岩,俯瞰深谷,景色奇险,名为偏桥。《蜀中名胜记》引《五岳真形图》云:“龙桥处,二山相去百余步,峰峦急竦相对,两边悬岩,俯临不测。山旁有誓石,天师张道陵与鬼兵为誓”。喝令魔王不得再为害百姓,朱笔画山,笔迹成槽,留下奇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五洞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 青城山是道教的“第五洞天”也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中国道教的渊源可追溯到中国上古原始巫术、先秦方仙道及两汉黄老道。在东汉时期,早期道教的两大主要支系先后在中国的西南方和北方兴起,这就是东汉顺帝时(126—144)由张陵在西蜀地区建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与东汉灵帝时(168—189)由张角在河北建立的太平道。这两支道教均同源于黄老道,尊崇黄帝、老子,信奉神仙思想,兼杂大量巫觋方术。其不同之处是产生于西蜀地区的五斗米道原始巫觋性质更浓;而太平道地处中原,保留了更多的黄老道与方仙道色彩。</p> <p class="ql-block">天然图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建福宫]</b></p><p class="ql-block"> 建福宫为道教宫观,坐落于四川省灌县西南部青城山丈人峰下。此地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该宫创建于唐代开元十二年(724),时名丈人观,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会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确良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宫内殿宇金碧辉煌,院落清新幽雅,配以假山,点缀亭台,宛如仙宫。宫右有明庆符王妃梳妆台等古迹,宫前有溪穿过,溪水清澈见底,四季不绝。四周林木苍翠,浓荫蔽日,炎夏盛暑,身游至此顿感清凉,大有如入仙境之意。既是青城著名的道教宫观,又是游览青城理想的休息之所。</p> <p class="ql-block">靑城山月城湖风景</p> <p class="ql-block">道教圣地青城山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游览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青城四绝]</p><p class="ql-block"> 一绝“洞天贡茶”,唐时蜀州味江是全国七大产茶区之一。宋时青城“紫背龙芽”、“白背龙芽”就被列为贡品。洞天贡茶茶质优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p><p class="ql-block"> 二绝“白果炖鸡”,成都青城山地区的传统名菜,汤汁浓白,鸡肉异常鲜美;</p><p class="ql-block"> 三绝“青城泡菜”,俗称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产的鲜黄瓜、豇豆、水红辣椒、萝卜、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为原料,放入用山泉水、精盐、花椒等配制而成的特殊汁液中,脆嫩清鲜,深有回味;</p><p class="ql-block"> 四绝“洞天乳酒”,以青城山所产的猕猴桃鲜果为原料,按道家传统工艺榨取果汁,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许曲酒酿造加工而成。酒味浓而不烈,甜而不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