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周日)陪同孩子游览徐州戏马台景区

生活“闫”谨

<div><br></div> 2024年 7月7日(周日),原计划带孩子到徐州博物馆参观游览,到达博物馆后因需要预约才能够游览,只要改道“徐州戏马台”景区游览和“崔家大院”。<div> 徐州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和平路,是徐州市人民政府在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行宫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br> 徐州博物馆建于1959年,坐落在云龙山北麓,历经三次改扩建,由陈列主楼、土山东汉彭城王墓、汉代采石场遗址、乾隆行宫及碑园四个展区组成。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0余平方米。并配有书吧、咖啡吧、纪念品商店等休闲服务区。<br> 徐州博物馆陈列主楼为主展区,常年陈列有"古彭之宝"、"金戈铁马"、"天工汉玉"、"俑偶华彩"、"明清家具"、"邓永清捐赠明清书画"等展览。</div> 只好在博物馆主门照相留念了! 博物馆东侧的乾隆行宫门前留影。<br> 徐州乾隆行宫位于云龙山北麓的一处,该行宫于1959年辟为徐州博物馆所在地,1979年在行宫东侧建了仿古碑园。据徐州古建筑研究专家孙统义介绍,该处行宫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在原禹王庙的基础上扩建的。徐州乾隆行宫南起云龙山北麓,北抵土山,东接御桥,西至现在的中山路,前后左右均为三进院落,大殿两侧是数十楹配殿,左右为园林、假山、亭、台、榭、阁等 乾隆皇帝25岁登基,在位60年,他曾6次南巡,4次来到徐州。主要目的是"阅河",即视察黄河水情和治河工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黄河在徐州孙家集决口泛滥,灾情严重。次年四月乾隆乘船北上,至宿迁顺河集码头登陆,来徐州视察。时值灾后不久,饥民遍野,瘟疫流行,一派凄惨景象。随驾大臣曾劝皇帝不必亲到徐州,乾隆力排众议,坚持来徐视察。他在《灾馀》诗中写道:"灾馀疠必行,古人言之矣,将为徐州行,大吏去宜止。去去关民瘐,宁忍夏避此"。乾隆皇帝此"民瘐"为重,不避瘟疫而亲临灾区,不能不说是一种勤政抚民的表现。黄河是长堤托起的"悬河",它高出地面数米,古人曾有"城如仰釜"的感叹:每逢汛期,悬河激流翻滚,漩涡飞转,就像顶在百姓头上的一锅沸腾水,岌岌可危!乾隆知道,明朝的徐州府城就是被黄河漫灌湮没的,不能让重建的州城再遭毁灭,便下令修筑护城石堤,这是徐州史无前例的皇家工程。1757年的这次视察,是乾隆第一次来到徐州。他考虑工程浩大,不是短期能够竣工的,为今后来徐"阅河"便于居住,下旨由两江总督尹继善操办,选址建造行宫。 乾隆皇帝为何四次来徐州[2] ?这不能不讲到千百年来古城饱受水患的历史,今天,流经徐州的黄河故道仍比地面高出4至6米。关于徐州水患的记载,历史上有很多,记者查询到一处颇有意趣的记述。北宋熙宁十年七月十七日,黄河于澶州决堤夺泗,徐州城水深二丈八尺。苏辙目睹兄(苏轼)率众抗洪业绩,以兄为豪,与兄共游洪水后的防洪河段,便赋《陪子瞻游百步洪》诗记事,其中"轻舟鸣橹自生风,渺渺江湖动颜色"两句,形象地让我们看到当时三水(黄河、汴水、泗水)于徐州城下汇合后形成的宽阔水面(江湖),一些专家认为"这句诗同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水文资料"。<br> 因此,饱受水患的徐州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洗礼,逐渐形成了城下城、街上街的叠压层。其中最惨烈的当属明天启四年的黄水毁城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整个徐州城被埋在了地下,洪水退去,人们只得重建新城。可是,康熙七年因受郯城强烈地震波及,满城房屋又一次坍塌殆尽……到清高宗时,皇帝都受不了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秋,黄河在徐州孙家集一带又一次漫溢决口,微山湖水去路受阻而倒灌,徐属各地均遭水灾。乾隆皇帝闻讯后,急命主管工程的董役在徐州修筑堤岸,堵塞决口,并于次年(1757)四月莅临徐州视察灾情,当时随驾的大臣劝他不必亲自前往,乾隆力排众议,坚持来徐视察。他乘船北上,至宿迁县顺河集码头弃舟登陆。水灾刚过的徐州,饥民遍野,瘟疫流行,一派凄惨景象。乾隆皇帝下令测河身,涮河道,以使河道复旧。<br> 徐州饱受黄河水灾,不断加高的河床使黄河成了一条悬河,城如仰釜,一旦发生汛情,就有倒灌之险。乾隆下令加固增筑河堤,并在徐州城北门外河堤上设立测水标志,以监视黄河河水的涨落,同时颁旨减免百姓的赋税,以工代赈,向百姓发放除疫药物等。<br> 此次视察以后,乾隆看到黄河对徐州的威胁非短期可以缓解,便指示地方官修建行宫,以便日后来徐"阅河"时居住。时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亲自查勘,选定了行宫的地址。他在奏折中说:"有地数十丈,高爽平坦,可建行宫。其在郡城之南,云龙山之北,远近适中。臣相度再四,此地最为妥协。"乾隆批到:"行宫之事,不必另择地,此不过在(龙神)庙旁就便一宿之地可耳,何须多费?庙墙周围宽展,足容数间,憩息一宿为妙,钦此。"行宫虽是扩建,仍反映了皇家宫殿与气派。乾隆皇帝看后,十分高兴,亲笔题写了两幅对联:"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宵";"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从这些描述中可以想见当年行宫秀丽宜人的景色。<br> 在徐州,流传着许多乾隆四巡徐州时的传说,但有证可考的却不多见。据《徐州府志》记载,乾隆一生四次来到徐州,除第三次外,其余三次在徐停留期间,均游览了云龙山,而且都创作或题写了试衣亭诗。试衣亭是根据苏轼的一首诗建造的。苏轼的诗为《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乾隆第一次来到徐州,由于前一年黄河铜山北岸孙家集河水漫溢,灌入微山湖及荆山桥河,铜、沛、桃、海、沭诸州县被淹,乾隆看到灾后徐州人民缺衣少食的情景,心情比较沉重。他在游云龙山时写的《试衣亭用苏轼韵》,也体现了这种心情。乾隆第二次来到徐州,看到徐州人民一番安居乐业的景象,心里甚感欣慰,兴致勃勃地游览云龙山,写下《试衣亭用苏轼韵二首》,其中表现出一种比较欢快的情调:"放荡云龙试点衣,故人赴选趁行晖。临期那契立京国,一片心随去马飞。""稍喜徐民足食衣,马头莫漫颂宸晖。前巡茕状犹满眼,祗觉流阴迅似飞。"乾隆四十九年,他最后一次游览云龙山,这年,他已七十四岁,大概是由于年高,精力已不如前,他没有再创作有关试衣亭的诗,而是仿效苏轼的笔迹将苏轼的诗题写了一遍,并命"仍勒壁间,以存胜迹"。<br> 乾隆行宫位于云龙北麓,现存大殿和东西配房各二座,1975年辟为市博物馆,里面收藏了丰富的古代文物,<br> 其中以汉代画像石最珍贵。东院为具有民族风格的碑园,小七玲珑,典雅秀丽。碑坊壁上嵌苏轼、岳飞等名人的石刻多处。 乾隆行宫改造项目2011年9月开工,行宫大门口的建筑原为上世纪90年代所建,重建的是清代风格的木结构建筑,整体风格与行宫仅存的大殿更加协调。乾隆行宫的主体已经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屋檐彩绘。图案以龙凤为主,还有牡丹、水仙、山水、亭台楼阁、蝴蝶、孔雀等,屋檐的正反面都有,彩绘细腻,富有美感。大殿外有22根粗大的立柱,工人全部用生漆加麻布包裹了3层,还要涂三四层油漆,保证不腐烂、不遭受虫蛀。另外,大殿一根4米多长的横梁出现弯曲,用了10道铁箍进行加固。把以前的水泥柱、水泥房梁等全部改成了木结构。<br> 乾隆行宫的殿门里最长的横梁有4根,每根长6.5米,高45厘米,宽22厘米,每根重约1000斤。陆先生称,项目总共用木料100余立方米。在乾隆行宫大殿东侧的碑园内,陈列着唐代石幢和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帖刻石近百方。这次还对碑园内建筑风格进行重新改造,与大殿南侧的新建建筑风格一致,成为一组清幽典雅、秀美的清代园林式建筑。增加了一座小拱桥,一座曲桥,一座平桥。还重新修砌了临水平台,对水池进行了改造。届时,水池内将放入水和鱼,在水池边堆砌假山。主体和碑园改造主体已经完工,乾隆行宫和碑园预计2012年7月底全部完工并免费开放。<div> 乾隆行宫始建于乾隆22年,是1757年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徐州时,在原禹王庙基础上改建而成,现仅存行宫大殿,为市级文保单位。大殿坐北朝南,面阔3间13.3米,进深9.1米,檐高6.8米。行宫大殿1959年辟为徐州博物馆,以后进行过5次维修。1980年对大殿进行翻修,1990年对屋面进行维修,1992年对大殿屋面进行维修,1997年拆除了厢房,2006年对彩绘、梁架、油漆、地面、基台进行了维修。<br> 改造全面完成后,乾隆行宫的庭院部分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场所,碑园后楼展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展示场所,免费向市民开放,让参观者在欣赏碑园优美景色的同时,感受徐州深厚的传统文化。徐州市民将又多了一处以园林景观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免费休闲场所。</div> 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历代在台上营建了不少建筑物,诸如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奎书院、耸翠山房、碑亭等。 戏马台布局依山岗地形,逐步上递,错落有致。经山门,照壁上有“拔山盖世”篆刻大字。东侧高台基上,置有铜铸巨鼎一座,上镌“霸业雄风”。鼎呈长方形,双耳四足重6.5吨,高2.25米,长1.91米,宽1.51米。鼎腹铸有歌颂项羽<br> 历史功绩的《戏马台鼎铭》铭文一篇。一道琉璃瓦檐赭墙,连接东面两处古朴典雅的四合院。<div> 东院称“楚室生春”院,由穿廊、雄风殿和东西配殿组成。殿前立有西楚瞩王项羽的石雕像,高2.85米,顶盔贯甲,足踏岩石,迎风雨立。雄风殿为“楚室生春”院正殿,殿前卷棚抱厦的两根蟠龙柱,系珍贵文物,是戏马台建筑群中留存的古老构件之一,雕工粗犷,造型生动。雄风殿后壁上嵌有一组“西楚春秋”壁画,长14米,高1.3米,再现了项羽英勇悲壮的一生。西院称“秋风戏马”院。戏马堂是该院的主殿,堂周环以回廊,24根丹柱绕堂排立,四壁为雕花窗棂。堂中屏风为“秋风戏马”图;反映当年项羽在虞姬陪侍下,观看士卒驰马操练的场景。东配殿的壁画,由144块大小不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砖坯雕刻烧制而成,长9米,高2米。项庄舞剑画面,描述了当年鸿门宴的紧张气氛。西配殿为一大型壁画,勾勒了兵败垓下后霸王诀别爱姬的离愁场景。<br> 戏马台台名碑石树于台顶重檐六角亭的风云阁内,碑石高2米多。“戏马台”三字为明代徐州兵备右参政柳城莫与齐所书,笔峰苍劲遒劲,为当年旧物。<br> 重九台位于戏马台顶、风云阁后。由于地势较高,登台四眺,古城尽入眼帘。这里的重九台,是为古代游子九月九重阳节登高怀乡而设的。据《南齐书》记载,宋武帝刘裕篡晋建立王朝前,于九月初九重阳节期间骑马登项羽戏马台,即位后就规定九月初九为骑马射箭、检阅军队的日子。相传,现在流行九月初九吃的重阳糕,就是从刘裕当年发给三军士兵的干粮演化而来的。<br> 戏马台北侧有曲廊、追胜轩、集萃亭和系马桩、鸟骓槽等景点。曲廊内嵌有历代文人雅士吟咏戏马台的诗词石刻50余通,多出于古今名家之手。<br> 西园以书斋为主,前有平台、湖石假山,东有鹤寿亭,北有藏书楼。书斋取名“帜帘老屋”,面阔三间,四周有象征群山怀抱的叠石和假山,假山纯朴自然,轮廓完整,山上有云墙相隔,山下有山洞相通,与书斋前宽畅的平台、四时花艳的花坛组成一组幽静恬美的环境。这组设计,一起读书明志,一起继承父志、帜帘劳动之意境。在书斋后面,建有一座不对称的凹形书楼,园主沈秉成和其夫人严永华雅好诗文昆曲,在此阅览、吟诗作画,这对伉俪情深、才华横溢的佳偶在苏十年,隐居戏马台八年,夫唱妇随,在此留下了众多的诗篇与丹青。严永华《过洞庭》诗云:“烟雨沧茫接冥,君山横扫黛螺青。城南老树今何在?也学高吟过洞庭。”诗文格调清新。<br>西花园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分隔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后院有湖石花坛,北立藏书楼。<br> 戏马台东部旧址原为清雍正年间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后所筑“涉园”,又明“小郁林”。后为崇明祝氏别墅。光绪初年,湖州沈秉成(后任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客居吴中,购得涉园废址,聘名画家顾芸等设计,营筑宅园。因宅之东西各有一园,又寓夫妇偕隐之意,故名“戏马台”。时吴中名士潘祖荫、李鸿裔、吴云、郑文焯等常来园雅集,饮宴酬唱,摩挲古玩,风流一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沈秉成卒后,其园不治,渐为民居。1932年,杨荫榆于此创办二乐女子学社。1939年,史学家钱穆携眷寓居东花园,于“补读旧书楼”撰成《史记地名考》一书。<br> 戏马台的正宅,像苏州的古老宅第一样,是一座四进三门楼的古宅院,有门厅、主厅、正厅,前三进为三开间的厅堂和庭院,第四进是五开间的高敞大厅,上下两层,五楼五底,两旁为厢房,是园主人的正宅。入园门是一个大院落,院东一带花墙,院北为一月洞门。进门后,沿着起伏曲折的走廊向东、北行进,即为“城曲草堂”,寓意他们夫妻厌恶官场奢侈豪华的生活,而甘居于草堂白屋的隐居生活。堂二层,中间设大厅三间,为昔日园主宴客的地方,体形宠大,装修精美。堂北有小院三处,堂南有平台。堂的东、西两边有廊,名曰“樨廊”和“筠廊”</div>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群占地2万余平方米,著名的有崔、李、余、郑、刘、张、王、翟八大院,其中崔家大院规模最大。园主曾多次到大院内赏游,在此汇集部分文史资料成篇,权作记游和分享。 崔家大院位于徐州市区户部山西坡,是崔氏家族在徐州的聚居地,因正门楼前矗立两个高大的旗杆,上面悬挂大大的“崔”字旗幡,民间又称崔旗杆。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嘉庆、道光年间扩建,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大院即下院、上院和客屋院,总占地近20亩,有房屋320多间,几乎覆盖了整个户部山西半坡。下院西临彭城路,为崔岫乾隆十一年(1746)任宿州训导前后兴建,院落依山坡顺势分布,院门南向,是崔家大院的主院。上院在下院东侧地势高爽处,为翰林崔焘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后兴建,院落呈南北向分布,院门亦南向。客屋院位于下院和上院的北侧,大门西向,院落依山顺势分布。现存下院和上院的南半部,东西长115米,南北最宽处51米,占地52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余平方米。2006年5月,包括崔家大院在内的户部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国,为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是姜子牙的后代。徐州崔氏祖籍山东濮州(今鄄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翰林崔海率族人迁居铜山县吕梁城头村(今铜山县张集城头村)。崔氏世代书香,诗礼人家,科甲鼎盛,明清两代共有2位翰林,5位进士,为官者达13人之多。七世祖崔岫“幼颖悟,九岁能属文,以贡生选宿州训导,所著书藏于家,学行为闾党所宗”。曾孙崔炘以增生任广东高州通判,升广州同知,后以老父病重为由还乡。崔炘弟崔焘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入翰林院,被钦点为庶吉士,历任河南通许知县、裕州知州、郑州知州、怀庆知府等职,为政宽简,放赈救灾,深受百姓爱戴,咸丰四年(1854)卒于任上。崔焘子崔惠均“历任河厅二十余年,廉勤率下,无漫溢横决患……所得岁俸,宗党婚葬,悉赖以经纪。”由于崔家出了两位翰林,崔家大院也称为“崔氏翰林府”。 崔家大院房屋功能齐全。下院集居住家孰、家庙祠堂于一体;上院是崔氏专设的学堂;客屋院是崔氏为迎接圣旨专门兴建的礼仪性建筑。下院分为正门楼(功名楼)、翰林楼院、佛堂院、祠堂院、墨缘阁院、墨缘阁东跨院、月亮门院、内客厅院等。正门楼是一座三开间的二层楼,门前立一对憨态嬉戏的石狮子,门楼上方高悬红底金字的“崔氏翰林府”大匾。正门楼内摆放“进士及第”、“孝廉方正”、“钦点翰林”、“旨暂赐六品顶戴以备召用”等各种匾额,实际上是崔氏家族的荣誉馆。因此,正门楼又称“功名楼”,以功名楼为正门,意在突出崔氏家族的门第和显赫的功名。正门楼平时大门紧闭,只有重大节日或重要客人来时才打开,平时只走两侧的偏门即左掖门和右掖门。正门楼前矗立高大的旗杆,楼对面与崔家巷隔路相望是一座八字形照壁,俗称“八方照”。八方照东侧是上下马石、拴马桩和轿地。整个下院门前威严、庄重,体现了封建礼制和崔氏家族显赫的门第。<br> 佛堂院和祠堂院位于下院最西侧。佛堂院是崔氏家族的家庙,除供平日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外,遇有家族重大活动则请僧人在此做法事。祠堂院有大小两座祠堂,是下院中最精美的建筑之一。大祠堂建于台基上,抬梁结构,屋面安装泥塑荷花脊,正脊中间置宝顶,轩廊下悬挂黑底金字的“崔氏宗祠”大匾,堂内悬挂“三戟堂”大匾,落地长窗裙板上雕刻二十四孝故事,堂内供奉有功名的崔氏祖宗牌位。小祠堂在大祠堂西,用于供奉无功名的崔氏祖宗牌位。翰林楼院为崔氏族长居住的四合院。翰林楼又称堂楼,二层硬山结构,二层明间饰雕花短窗,并以三层插拱承托挑檐檩,两山墙尖镶嵌“狮子滚绣球”泥塑山花,体形硕大,极富立体感。为突出山花的装饰效果,在山花周围用淡颜色的抹灰平塑出“蝙蝠”形的交趾图,寓意“福”星高照。翰林楼东侧是小妾居住的月亮门院,月亮门院东侧是供亲戚居住的内客厅院。<br> 墨缘阁院是下院面积最大的四合院。墨缘阁既是接待客人的大客厅,也是崔氏子弟研墨读书的地方,因位于下院南部,俗称南书房。据《徐州府志》记载,崔焘的父亲崔树楠“乐善好施,人称长者。嘉庆十八年(1813),滑县教匪滋事,徐郡戒严,树楠捐赀募勇二百名,助官军守御。歉岁时,又贱卖粮食以周贫乏”。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崔氏十分重视对后代的教育,以求进入仕途。崔树楠“尤好造就人才,戚族子弟无力就学者,招致家塾,延师课读之,成立者甚众。”<br> 为光宗耀祖,崔焘于道光年间兴建上院,主要用于培养教育族人。前三进为教学设施以及老师居住的四合院,最后一进为花园。现存一进小前院、西花厅院、二进东跨院及二进西跨院,其间穿插影壁、天井、雕花腰廊、腰房等装饰性建筑。<br> 崔家大院西临繁华的商业街,且徐州为兵家必争之地,安全防盗成为崔家大院建设的重要内容。大院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大门朴素不张扬,门后设有厚重的门插石,晚上房门紧闭后,用整木的门杠插上,盗贼很难撼动。为了加强巡逻,在客屋院的西北角和上院的东南角各建一座三层的更楼。客屋院的更楼西临彭城路,在楼上可以俯视整条彭城路;上院的更楼位于东边的制高点,人在更楼上,整个崔家大院尽在眼前。同时,在院墙的隐避处辟有更道,以便夜间更夫巡视全院,这些更道不为一般人所知。 户部山位于徐州南门外,原名南山,因西楚霸王项羽曾在此操练兵马又称为戏马台。明天启四年(1624)黄河暴涨,徐州户部分司署主事张璇在堤溃的前一天告示全城,并将办公机构迁至戏马台聚奎堂,“因筑垣修宇,遂为署焉”,后渐名户部山。从那以后,户部山成为富商大贾建房造屋之地,故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在户部山”的民谣。崔家大院西临彭城路,为古城徐州的城市中轴线,不但地理位置优越,且负阴抱阳,是理想的阳宅之地。2001年在崔家巷改造施工中发现一方“永远示禁”碑,碑文记载:“郡城古迹,凡有关风水者,俱不准附近居民擅自拆毁。户部山旧存玉铃、右节、左丽、金雉四门,历经重修,更应仍存旧制保护。诚恐附近居民人等不知例禁,私自拆毁合行,出示禁止,以使附近居民及乡保人等知悉。嗣后倘有因盖私宅将该古迹擅自拆毁者,该乡保即赴县禀告以拿究,各具凛遵,毋违特示。特授江南徐州府铜山县正堂加十级纪录朱为立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原来,户部山西坡山前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河上南北各架一座石桥,在此建房正符合背山面水的阳宅选址要求,这通碑刻反映了崔家大院选址时对风水的勘察。 崔家大院全盛时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这一地块东西狭长,南北较短,东西坡度35度,落差7.1米,建筑布局十分局促,但古代工匠精心布置,创造出了比平地更为出色的院落格局。崔家大院整个地块由低至高分为五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前后布置四合院,其间以影壁、天井、腰廊、垂花门、月亮门、随墙门等贯穿连接,形成轴线交错、严谨多变的院落格局。因此,整个大院虽然房屋众多,院落重重,但轴线清晰,严谨有序。户部山为寸土寸金之地,为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对建筑的处理往往依山就势,自由灵活。如上院一进小前院的堂屋(一层)和西花厅院的鸳鸯楼(二层)东西并列,为一条屋脊,处理手法十分巧妙。为巧借山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工匠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楼房鸳鸯楼,这种楼的一层和二层处在前后两个不同的四合院,房门朝向相反,因此,鸳鸯楼的一层为西花厅院的堂屋,二层为二进西跨院的南屋,它巧妙地解决了地势落差较大造成的不利因素,一楼而隔成前后两个四合院,可谓独具匠心。 崔家大院的梁架结构和装饰构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少是徐州古民居中独有的文化基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br> 一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梁架结构。崔家大院除厅堂等重要建筑使用抬梁结构外,其他房屋基本都使用“金字梁”结构,或“金字梁”与抬梁的混合结构。所谓“金字梁”因其屋架部分的轮廓和形式类似于汉字的“金”字而得名,梁架由一根大梁和两根叉手组成,大梁上各有一根短的站柱,俗称“站人”。“金字梁”不但结构简单,用料节省,且受力坚固,施工方便,在进深不大的民宅中非常实用。“金字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梁架形式、受力特点和构造做法完全不同于穿斗和抬梁建筑体系,这种古老的梁架结构受到越来越多建筑专家的关注。<br> 二是大量使用挑檐檩。为增加非厅堂类建筑的美观,明间往往使用挑檐,并在檐柱外设多层插栱以承托挑檐檩。崔家大院的插栱为两出跳或三出跳的“插栱”形式,即在二或三层的插栱上置座斗,最高的座斗上翼形的横栱“一斗二升”,承托檐檩。迎面望去,层层插栱、一斗二升的横栱与挑檐檩形成的立面造型美观,极富装饰效果。<br> 三是屋脊上安装各式泥塑构件,脊端安装兽头。为增加屋面的装饰性,每个四合院有一口主屋屋面安装荷花奇石脊、凤戏牡丹脊、富贵牡丹脊等,脊两端安装高大的龙头鱼尾兽头。荷花奇石脊每块长50厘米、高37厘米、厚15厘米,五块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画面中心或为盛开的荷花,或为含苞欲放的荷花,两侧为或翻卷或浮于水面的荷叶,并分别配以斜竹、太湖石、螃蟹、鱼鹰、青蛙、小鸟等,下部是泛起的涟漪,内容丰富,生动传神。凤戏牡丹脊中间是两只相向起飞的凤凰,凤凰身后是朵朵盛开的牡丹。除屋面安装花脊外,两侧山墙上还安装狮子滚绣球、凤戏牡丹、富贵平安等山花,以与花脊相配。如果是厅堂,垛头上还安装“鹿鹤同春”、“松鹤延年”墀头砖雕,加上长窗裙板上精美的木雕,整个建筑被装饰得富丽堂皇,和谐喜庆。其他如勾檐、滴水等瓦件有“富贵牡丹”图、“锦上添花”图、“鱼跃龙门”图、“兰草菊花”图等,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体现了崔家大院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由于受气候的影响,我国北方古民居多以四合院为主,墙体厚重,门窗严实,私密性强;南方民居以厅堂为主,建筑轻盈,以木板代墙,与外界较开放。崔家大院两者兼而有之,用于居住的内宅如下院的翰林楼、月亮门院的东七间,上院的一进小前院堂屋、二进东跨院堂屋等门窗严实,冬暖夏凉,适于人居。用于接待客人的客厅如上院的西花厅、下院的墨缘阁皆为厅堂结构,阶前安装落地长窗,开放自由。上院的西花厅面阔三间10.1米,进深七檩7.2米,檐高3.6米,硬山屋面,抬梁结构,前廊为船蓬轩做法,双轩桁由月梁承托,月梁下由驼峰和斗拱承托。明间梁架底梁雕刻凤戏牡丹图,雕刻精美,体现了崔家书香门第、诗礼人家的家族风气。 据说,崔家的上院曾经以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而出名。传说状元府中的李蟠年轻时酷爱养鹰。一次,他的小鹰从家里飞入了崔家的上院。他便逾墙寻找,恰好在后花园中与崔家的小姐邂逅,两人一见倾心,最终结下了百年之好。<br> 大院中一株石榴树惹人注目,那是1840年崔氏后人从北京带来栽植的,距今已170多年了仍然枝繁叶茂,它默默地注视和见证着崔家大院发生的一切。 崔焘故居上院的鸳鸯楼是历史遗留下的徐州市仅存的建筑类型。鸳鸯楼上下两层,利用山坡的落差建造,不设楼梯,朝向相背,楼的前后各自开门,通往前后高低不同的院内陆面。鸳鸯楼巧妙地解决了山体建筑地面落差大、又要形成多进四合院带来的困难,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可谓实用、经济、适用三者兼备,使聚祖而居的几代人既分得开,又和谐相处,且保护各自的私密性等多种需求。这座楼的名字在全国非常稀有,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为何被称为鸳鸯楼等许多问题都值得深度挖掘探讨。 崔家大院建筑独有的“里生外熟”墙体结构,砖雕、木雕、石雕也极具艺术价值。近年,徐州市对崔家大院进行“修旧如故”地修缮和开发,努力把崔家大院修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首先拆除院里的各种乱搭建建筑,对已经消失的原有建筑进行发掘清理,找到原有的建筑遗址。其次是对现存房屋进行揭顶维修,对损毁的墙体进行加固或挖补,做到最小的干预性,存在安全隐患的墙体则拆除重砌。三是恢复装饰性建筑构件。四是恢复院内经典建筑,如下院的影壁、各式院门、凉亭等装饰,起到连接院落、美化空间视线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五是完善院内水电、消防等基础设施。<br> 崔家大院的建设,经历了从明清至民国初年的三个历史时期,20余代400多年的经营,记载着崔氏家族的历史,反映了古城徐州明清数百年的建筑风貌,见证着国家民族的曲折社会进程,它也是一部浓缩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史书。<br> 2006年5月,包括崔家大院在内的户部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