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穴位按摩、绿色自然

裴久国

<p class="ql-block">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引发的,以高血糖为标志的慢性疾病。病程久的患者可能会引发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甚至衰竭,并有可能引发急性严重代谢紊乱。临床上主要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的症状。本病相当于中医 “消渴” 病。</p> <p class="ql-block">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有很多种,首先一个便是遗传因素。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1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2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2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1型。</p> <p class="ql-block">其次还有精神因素。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p> <p class="ql-block">肥胖因素也是一个很常见的致病因素。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 岁至75 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糖尿病是继恶性肿瘤、心血管病之后又一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患,它治疗时间长,并发症多,对身体危害极大。目前,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糖尿病患率都在明显上升,在中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如何让困扰人们的糖尿病得到及时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药物降糖和饮食降糖虽有一定的作用,但受到药量、种类的限制,而且多数降糖药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倾向于非药物疗法,而自己可以操作的自我按摩疗法,则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p> <p class="ql-block">通过自我按摩可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益肾补虚,清泄三焦燥热,滋阴健脾等功效。具体手法如下。</p> <p class="ql-block">1.抱腹颤动法</p><p class="ql-block">双手抱成球状,两个小拇指向下,两个大拇指向上,两掌根向内放在大横穴上 (位于肚脐两侧一横掌处);小拇指放在关元穴上 (位于肚脐下4个手指宽处);大拇指放在中脘穴上 (位于肚脐上方一横掌处)。手掌微微往下压,然后上下快速地颤动,每分钟至少做150次。此手法应在饭后30分钟,或者睡前30分钟做,一般做3至5分钟。</p> <p class="ql-block">2.叩击左侧肋部法</p><p class="ql-block">轻轻地叩击肋骨和上腹部左侧这一部位,约为2分钟,右侧不做。</p> <p class="ql-block">3.按摩三阴交法</p><p class="ql-block">三阴交穴位于脚腕内踝上3寸处,用拇指按揉,左右侧分别做2~3分钟左右。</p> <p class="ql-block">泡脚和泡腿配合按摩效果会更好,可以增加按摩的作用。以上疗法每天做1~2次。只要能长期坚持就能有效防治糖尿病。</p> <p class="ql-block">除去以上所说的按摩方法外,还可以手部按摩。手部按摩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机制,激发各内分泌腺功能的活性,特别是胰岛分泌功能的活性,使其分泌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p> <p class="ql-block">按摩之前要注意选取下面这些穴位和反射区。</p><p class="ql-block">经穴和经外奇穴:曲泽、间使、内关、合谷、曲池、中泉等。</p><p class="ql-block">反射区:胰腺、胃、十二指肠、大肠、小肠、垂体、肾、输尿管、膀胱、甲状腺、腹腔神经丛等。</p><p class="ql-block">反射点:脾胃穴、心肺穴、肾穴等。</p> <p class="ql-block">具体的按摩方法为:</p><p class="ql-block">推按或点揉胰腺、胃、十二指肠、大肠、小肠、垂体、肾、输尿管、膀胱、甲状腺、腹腔神经丛各300次;按揉内关、脾胃穴、肾穴各100~300 次;其余各穴备用,如有时间可每穴按揉30~50次。每天按摩1次,持续3个月。3个月后如基本恢复正常,手部按摩可改为隔天1次;如无明显改善,休息3天后,继续第2疗程。胰岛素注射可根据好转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p><p class="ql-block">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饮食,少食含糖食品,多食动物胰脏;积极治疗并发症;进行适量的锻炼,如简化太极拳、内养功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