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宋人诗曰:“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此乃市声也!老底子海盐市井卖货收货的吆喝声,从营生时间来说,分别有晨昏叫卖和四季叫卖。从声音类别来分,则有人力叫卖和代声叫卖。从从业人群地域来区别,则有本埠县内的,也有跑码头走江湖的。从语音语调来听,有吴侬软语慢声细气的,有越地拖声带腔的,更有来自北方阔声粗犷的,那声声执著的呼唤,浸润着浓郁的烟火气息,那匆匆来回踅动的身影,包容着平平淡淡生活真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喜欢吃糖果是小孩的共性。海盐老底子吃糖有几个途径手段,首先是正规商家,其次是换糖担,第三是“糖人担”一类卖糖人。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趣味性考虑,孩童们大都选择后两者。海盐坊间早有用麦芽糯米原料熬制饴糖的作坊,成品饴糖则批转给各种作坊,再加工各式糖果糕点。老一辈海盐人饴糖发音为“芹”糖,也叫小糖。小糖经拉长折叠拉长折叠加工后,半凝固半透明半暗红色的变成了白色凝固状态。这时又换成了一个“大糖”的叫法,稍带一丝咸味俗称“咸大糖”。朝圣桥河西直街有一家专门加工麦牙糖的糖坊。上个世纪中期糖坊业务蓬勃发展,老板为人宽厚,最多时有几十号人马招募其麾下。大糖做成一个个大圆饼子后批转给换糖担,换糖人就挑着竹箩筐担子,换取城乡居民的破烂,算是移动废品收购站。收废品人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穿梭于乡村之间,晃悠晃悠地走东穿西。一路上渴了饿了,就喝口水吃个饼。天气开春逐渐暖和了,晒得人懒样样的,会哼着自编的曲儿排遣寂寞:“春季里来暖洋洋,大姑娘出来找对象……”。为了更好地传递他们吆喝的信息,他们参照牧童的经验,一只手扶着扁担,一只手握着直笛吹着:“渎(1)、来(2)、咪(3)——来、咪、来、渎——渎、来、咪——来、咪、来、渎——”!只吹三个音符,稍懂点乐理的会吹些极其简单的短曲子。直笛的音色很尖,传得很远。大人们忙于生计,小孩子们求之不得,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循着直笛声,会一呼拉拥上去,用废铜烂铁、牙膏壳子、破衣裤、烂棉絮等等换取一丁点儿的糖块。大麻饼似的咸大糖放在一块木板上,上面撒上一层厚厚的白霜粉,以防止熔解,防止虫蝇叮咬。每当一笔交易开始,担主会视吃糖人废品的种类重量成色,会用小铁锤“搭、搭、搭”敲击切糖刀的内侧,给予总量大约七八成的糖块,余下的往往会在拉锯磨矶中完成:“再加点,就这么一点?”,担主则会佯装委屈地说:“哦,晓得,再给你加点再加一点,我已经蚀本了呀!”……。还价声反复几次,切糖刀的敲击声也会重复几次。只要有利润,担主也乐意再加一点点再送一点点,薄利多销是他们的宗旨。而吃糖人得到的那怕半指宽都没有的一丝丝糖条,也挺开心满意的,争来吵去嬉笑声中达成了皆大欢喜双赢局面,孩童们屁颠屁颠跑了,担主则也满脸掛着微笑上路了。海盐妇孺皆知的民间蛇医张万生,他是糖坊里的员工,也是换糖人之一。除了行医这是万生谋生的主要手段。他大都游走在城乡边缘地带,他也是个有心人,一边做生意,一边瞄着四野里草丛中,是否有他需要的蛇伤草药,方便下次治蛇伤之急。到了街头巷尾人多的地方,他会模仿着直笛声的曲调唸唱几句:“咪咪来、渎渎来、小囡头(小孩子)嘴部(嘴巴)馋、要吃糖毫梢(快点)跑过来”!万生性格开朗为人随和,他好像终年伤风感冒喉咙不𣈱,发声沙哑,其独具一格的吆喝声,极富亲和力,换糖担每到之处,小伙伴们总是一窝蜂围上去。他有时候喊得吃力了,就用一把旧锄头加一根小铁棍夹在五指之间,“搭搭的、的的搭”地打击着。</p> <p class="ql-block">或是宽声气松地唸上几句:“老破絮有伐?坏的锄头铁搭有伐?乱布头有伐?”。从呀呀学语的到白头翁媪,直呼其名“万生换糖”,他从不计较。万生另一主业是蛇医,几十年间仁济众生,积德行医同情弱者,惠及许多蛇患危重病人。在海盐近代史上,是唯一被编篡入选县志的草根蛇医。</p><p class="ql-block"> 饴糖主要是由粮食发酵糖化而成,味甘性温。其中主要含有麦芽糖,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饴糖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润滑呼吸道。它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维B与维C。老底子尚缺医少药,谁家有人咳嗽了不上医院,就搞一些咸大糖加萝卜煎汤喝,具有一定的疗效。</p><p class="ql-block"> 另外,从外地到海盐经营的糖人担,总是赢得孩童们的追捧。北方手艺人担子插糖人用的竹千用秸秆扎成,南方手艺人则用稻草扎成。也有担子的一头顶端放着有小插孔的木架子。老远老远就能望见竹千上滚动的纸风车,刹是醒目。有的担子“当、当、当”敲响一面小锣。他们的担子另一头有个柜子,它的下面放入一个小炭炉,作为熔解饴糖之用。手艺人将各种色素柔合在饴糖里面,使捏的糖人、飞禽走兽、鱼鸟虫草、龙翔凤翥、栩栩如生。观看手艺人吹糖人捏糖人是一种享受,一堆小孩围着摊子会看上好半天,比划着讨论着商量着什么。捏的比较简单的是糖哨子,既能吹着玩又能吃。买糖哨子的小孩抓紧时间在玩伴面前显摆,不一会儿已在嘴巴里化掉了。最受欢迎最价廉的叫“搅鸡污糖”。不但可以吃,主要还具有娱乐功能,化几分钱买块山核桃大小的饴糖,用二根小竹棒粘着。然后两只手前后360度绕转再拉长。小孩子们一伙比赛搅鸡污糖,谁搅得快谁拉得长,一旦哪个拉断了,则罚他把一头吃掉,然后接着再搅拌再拉长,直至所剩最多者为胜出。北方也有类似玩法叫“扯麻糖”,用少许芝麻粘合在饴糖中,徒手直接扯拉。</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由“货物”自己发声,来招呼买卖的担子。那就是蝈蝈了。蝈蝈属昆虫纲,直翅目,是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蝈蝈海盐又叫“叫哥哥”。叫哥哥是用它的羽翼相互摩擦发声的,声音圆润悦耳,“刮刮刮、刮刮刮”。拳头大小的竹笼内放入一只蝈蝈,担主上百只笼子串起挂在扁担两头,简直是叫哥哥大合唱,一路上高歌猛进的响声“所向披靡”,鸡狗猫鸭也要“退避三舍”。有的孩子会邀请懂门道有经验的小伙伴一起购买,(谨防“纺织娘”一类的鸣虫混杂其中),必须要挑选雄性蝈蝈,雄蝈蝈个头大叫声响亮。有叫哥哥的季节也是有毛豆的季节。三伍个伙伴约了,一起去乡下的毛豆地里採摘带茎梗的毛豆叶,回家后先把叶子去掉,保留顶端的一个小嘟嘟头,留下十来公分长的梗子。再请教手巧的大孩子编织成叫哥哥的“新家”,这个新家三角形螺旋式象只大海螺,叫哥哥与笼子浑然一体纯绿色的,挂在廊檐下几面透风,主人定时给它喂食,放点饭粒豆子瓜果。叫哥哥也非常适应新家居室。天气热了含有水份的墙面仿佛开了空调一样,叫哥哥本身就来自庄稼地里,也就是回归了大自然,住的空间增加不少,所以叫哥哥在新家非常乐意为主人“引亢高歌”,也就延长了喂养时间。在卖叫哥哥的同一个季节中,海盐乡下种豆子种瓜果的地里,也有类拟玩赏昆虫叫起来,叫得孩童们心里痒痒的,它的体态与叫哥哥基本相仿,有绿色也有黄褐色的,就是叫声有区别,发声时先“扎—-扎—-扎”的拉长节奏叫几下,仿佛打几下招呼预唱几下,间隔几分钟后再“轧扎轧扎轧扎”连续鸣叫起来。像是纺车转动的声音。大家管它叫“打纱娘”或者叫“纺织娘”。没有钱买现成的小孩,先在家里做一只七八公分口径直柄纱罩,现场凭听觉判断虫子的方位,拨开毛豆叶扒开瓜果藤蔓,一旦发现目标,蹑足向前,猛地用纱罩罩牢。尽管它的鸣叫声不太完美,但整个抓虫过程非常刺激富有成就感。孩子们做到自己动手,已经非常心满意足了。据前辈介绍,上品的蝈蝈产自津冀之地,品种有草白蝈蝈有铁皮蝈蝈,其中的精品叫翡翠蝈蝈,通体碧绿,红眼棕须,形大体壮,鸣声清脆。养虫者倍加爱护,可以喂养过冬天。</p> <p class="ql-block"> 通常男孩子的少年时代,夏秋季节都有玩鸣虫游戏的经历。“金蛉子” (蝍蛉子)、“才吉” (蟋蟀)都必须自己抓捕。金蛉子玩赏为主,多半产自豆类瓜果的地里。才吉以搏斗为主,产自断垣残壁瓦烁堆里。顺口溜唱道:“才吉瞿瞿叫,阿大心里要,翻开乱砖头,压断脚板头”。每个玩家家里头备足了才吉罐头(盒子),以瓦陶罐为主,也有紫砂罐的,圆形的、方形的、六角的。越是乱岗荒冢旷野地里的才吉越具有“乖张暴戾”的品性。要挑牙口深牙钳大的作为首选。每当觅得好品种后,每天必须抽出一定时间对虫子进行格斗训练。到乡下屋脚边折几根“才吉草” (学名牛筋草),才吉草主茎直立只有绒线针粗细,顶端有四五爿对生带小齿形的嫩茎,把嫩茎对半掰开,掰到主茎一二公分处,各作180度反方向摁下,再用两手指肚揑住往上轻轻一勒,才吉草顶端留下了一小撮带毛绒似的白须须。然后用白须的一端往才吉头部嘴边不断地“引诱、挑逗”,引发它的“开牙” 。如果没有“开牙”的才吉是无法上战场的。据前辈老法师介绍,以前从事赌博打斗中的取胜之道:“一是用草要用得恰到好处,术语谓之“引草” ,对蟋蟀具有斗志潜能发挥到极致的作用。二是正式打斗前夜,罐中放入三刺母蟋蟀,让其进入洞房进行“婚配”,行话叫“贴蛉”也叫“配雌”。它可以凸显公 蟋蟀在第二天打斗中骁勇善战威猛无比。”另外,玩家对已经“开牙”有潜力的才吉,罐中再放入低挡一点的其它才吉,不断跟其“陪练”,让它“热身”撕咬,培养它的牙钳功力,训练才吉的耐力与爆发力,斗力与咬力。此时,才吉“瞿瞿瞿、瞿瞿瞿”鸣叫声宏亮有力,两根前须稍有抖动,髭牙咧嘴几条腿微微往后一蹲,像貓咪扑食前的一瞬间,已经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有的玩家先在自己众多虫子之中进行筛选甄别,分设甲乙丙丁等级独自分立,有的则冠以隋唐名将梁山好汉称号分类以备战用。如果不在同一等级上的养置于同一盆罐中,弱势的轻则断腿少脚重则有性命之虞。在古代时,鸣叫秋虫已经进入公众视野。《诗经》中早就有了蟋蟀的描写。宋代叶绍翁有诗为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明朝清朝进入鼎盛时期,明宣德爷朱瞻基文韬武略,爱江山更爱秋虫,世称蟋蟀皇帝,觅虫、养虫、斗虫蔚为大观矣。登庙堂之高趋其君,处江湖之远伤其民,朝野上下,芸芸众生,沸声滔滔,正乃蒲翁《促织》之真情写照也。</p> <p class="ql-block"> 金蛉子也属蟋蟀科的鸣虫。金蛉子的鸣叫声“金铃铃、金铃铃”,像串银铃摇动一般,如鸣珮环,带有磁性极富金属质感,优美绝伦。天气冷了把它“捂”在胸部口袋里,聆听着它的歌声,真的是“上心悦目”了。金蛉子捕捉到后,放在一根圆形的“桃芯竹” (观音竹)内。事先将竹子内结打通,上面 用刀片拉出一条出气槽,用锯片每间隔寸许锯出一个锯痕,用硬纸板插上,将整个竹节分开若干个“关押”空间。这个小匣子太简陋了一些,金蛉子进出不便喂食不便。特别金蛉子鸣叫时摆动触须身子略有上拱时的优美身段,“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总归有些遗憾。看见玩伴家里破残的玻璃小盒子,受到了启发。古镇大街上,小栅桥东堍往东,下岸有家“俞家百年伞店”,伞店再往东有家规模较大的“ 三新百货商店” (徐新记百货店)有二三开间门面。在古镇徐掌柜很早就从事“揽瓷器活”业务,有一手划玻璃的绝活,最早是划“三密列” (三毫米)门窗玻璃,后来到了六几年,徐掌柜宝刀不老与时俱进,能够划五六毫米厚的台板玻璃,干脆利落咔嚓有声。金蛉子玩家只有等到客户划门窗玻璃,如果有留下断头的边角零料时,才能跟店员协商,半送半买搞一条回家。没有“金钢刀”,将玻璃条浸没在水盆里用剪刀剪,几个边的痕迹锋利且毛糙,再浸在水盆里用砂砖磨平。玩家最后的工序,用少许糯米烧成糊糊,放在石臼里捣烂,作为黏结的胶水。蝈蝈蟋蟀蝍蛉子的寻觅捕捉、角逐打斗、器皿制作、把玩观赏、凝聚了玩家整体的审美体验。在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玩赏文化传承中,鸣虫文化正是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叫声比蝈蝈轻许多,也是活蹦乱跳的家伙,那就是卖苗鸡苗鸭的担子了。上八府一带来海盐经营者居多。足足公尺口径的矮竹筐里,两层三层挤满毛茸茸的鸡鸭,叽叽叽叽呷呷呷呷叫个不停。担主会喊道:“捉小鸡捉小鸭喔——、萧山大种气喔——”、“捉鸡要捉萧山鸡,萧山种气大来兮”。调皮的孩童会紧随其后跟着喊道:“萧山大种气、萧山大种气、今朝捉来明朝死………”。旧时古镇居民住宅,除了临街商铺外,大部分居民住宅内都会饲养家禽,以养鸡为主。临河的养些放生鸭子。一般会在清明前后时节,居民有捉小鸡的习惯。苗鸡捉回家后,还处于“哺乳期”,所以要去乡下割些“小鸡草”予以喂养。待它的绒毛褪去后,才开始喂些米粞。喂养一群小鸡还要提防鼠类蛇类的侵害,更多是提防老鹰的袭击。另外,苗鸡体质弱容易生病抵御能力差,捉的小鸡成活率很低不合算。就有居民会选择买些“把头鸡” (童子鸡)喂养。居民所喂养的鸡鸭,基本处于放养状态,河道里街道上到处都有。一到“把头鸡”长到了“青春期”时,除留种需要外,会将所有公鸡进行性别上的“洗礼”,因为公鸡具有攻击性,而且费食饲养成本高,它的肉质老有一股骚气。而经过阉割的公鸡,晨不啼,冠萎缩。安心静养,不再惹事生非。能长成温文儒雅的体态。特别是尾部的羽毛绚丽多彩,红里透绿,绿里泛油。吃年夜饭时,线鸡白斩鸡必不可少,皮脆肉嫩是最受欢迎的菜肴。更是上得枱面的供品。祭神拜祖的“祝相”仪式——“摆太太”、“请土地”大都用线鸡。据说阉鸡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在欧美国家也盛行。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关阉鸡的记载中提到“线鸡长膘,绵羊下羔,丝茧成缲”。阉鸡术由专业人士处理,阉鸡的工具不多也简单,主要要求对每次“手术”动作快速一气呵成,因为在不打麻药不缝扎伤口之下操刀的。阉鸡者一概称大佬,他一到现场各家各户忙于抓捕自家的公鸡。阉鸡大佬坐在不高不矮登子上,双膝九十度平直,首先把鸡头拳在翅膀内,把双脚简单缚住,倒提用两膝夹住,在鸡翅底肋部往鸡尾之间的部位,拔去一撮鸡毛,用快刀划开一小口子,再用一张小竹弓撑开洞口,然后用调羮形状的小勺子伸进去,拨开腑脏寻找小鸡子,然后将其取出。最后取弓用周围羽毛盖住伤口,提起公鸡喂给几滴水,“结扎”手术才算完成。据阉鸡大佬介绍,业内最早祖传爷传下来,用一根打8字结的线,伸进去将鸡睪丸箍住,然后将其扯除,所以名曰“线鸡”。</p><p class="ql-block"> 家鸡可以说浑身是宝,逢年过节时,都是居民自家杀鸡,鸡血作为菜肴外,还与其它家禽(鸭鹅)血液,家畜(猪牛羊)血液混合成六血汤,祭祖时意为六畜兴旺。它的内脏器官之一的鸡黄(鸡内金)亦是一味中药,平日里有小孩结食了,用鸡黄火上煨煨燥后服用,赛过“消治龙消炎片”。正月里“鸡毛换糙纸”的担子吆喝起来,家庭主妇们也有事可做了,周家阿姨对担主说:“我换的是‘线鸡’毛,你穿出来的鸡毛掸帚不要忒好看哦!”。而吴家大妈亦不示弱:‘线鸡’毛总归及勿出雄鸡毛,我换的雄鸡毛才是最好看的……”。这个加两张那个加三张的声音持续不断。担主边做生意边拉高嗓门继续吆喝着:“鸡毛换糙纸、鸡毛换糙纸——喔”!边上空白场地上有两个小女孩对踢着毽子:“一踢底、二踢背、三踢邦、四踢腿……”,一个踢偏,毽子掉进了周阿姨的空籃里面,周阿姨拾起毽子,突然一个鲤鱼打挺微微跳起身子,来了个金勾倒踢把毽子送回了原处,看得众人齐声叫好。周阿姨用手拢了拢齐耳短发,绯红着脸说道:“从前做姑娘家时学堂里比赛,不瞒你们说我还得过奖呢!小妹子,阿姨我啥时候有空时教教你啊”!吃过了鸡齿留余香,过了年的正月一派温馨。</p><p class="ql-block"> 大约六十年前,有人“发明”打鸡血针传入海盐,据说能治愈多种疾病,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全国各地竞相效仿盲目跟风,没有操作规范可循,完全靠口口相传。一时间,古镇上雄健体壮的大小公鸡“一鸡难求”,各联合诊所卫生院门口“鸡头攒动”。被使用过的公鸡,特别被大剂量抽取血液的公鸡,几乎失去往日活蹦乱跳的灵性,变得木讷迟纯。为了人类的福祉,鸡鸡们纷纷壮士断腕前赴后继。已经受伤的公鸡,有些人拿回家捅一刀,血也滴不出多少。凡找得到血管(静脉)处的鸡毛被拔得精光,遍体鳞伤。是愚昧无知下的一道奇葩风景:“啊公鸡,百鸡之中最矫健。啊公鸡,众鸡国里最伟岸。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磨难,是你把美好带给人间……”。</p> <p class="ql-block"> 饲养家鸡也有一定风险,碰到一条街上有鸡瘟了,迟早会传染波及到整窝鸡,有鸡“打瞌睡”了,有鸡拉白屎了,都是瘟鸡的预兆。如果整窝鸡染病死了,必须冲洗鸡掤,太阳底下暴晒缓一段时间再说。天气风凉了要抓紧补上新鸡,因为逢年过节还要派用场,鸡是必不可少的。新买的鸡第一天不认家,回不了自己的窝。坊间有八卦处置方法,在傍晚隔暗隔亮时分,主人蹲下身子双手捧着鸡,将鸡倒退着送进鸡棚,口中反复唸道:“新鸡自上棚,屁股先进棚,夜夜自上棚”。第二天效果如何?答曰:“果不其然,屡试不爽也”!</p> <p class="ql-block"> 古镇朝圣桥直街上有一家兽医站,是每年一次鸡禽打卡之地,兽医站实行给家鸡接种疫苗,前后几天时间里,半条街上人满为患排成了长龙。抱着的、拎着的、籃子提着的、整筐挑着的。有洋鸡、有本地三黄鸡、有芦花鸡、有白毛乌骨鸡,小鸡大鸡老鸡公鸡母鸡“鸡声鼎沸”,鸡屎一地鸡毛一地。有母鸡下崽“咯咯咯咯”报蛋的、也有公鸡“引颈高歌”的。不乏其例有人粗枝大叶,只用几根稻柴随意缚一缚的,几只力大无比的公鸡挣脱了束缚,廝斗一团,时而用强壮的翅膀拍击对方,时而羽毛纷飞尘土飞扬。更有未曾见过世面的“好色之徒”大冠公鸡,觅见众多同类异性,顿时难排“春心荡漾”之态,就像鬼子遇到花姑娘似的凶相毕露起来。</p><p class="ql-block"> 有一定经验的饲养爱好者,会选择家庭孵化小鸡。选用抱窝的赖孵鸡(发音为“步” ),体形要求大些,稻草窝屯底层铺上柔软的布片,选择安静的环境,以五斤老母鸡为例一比三,每次可以放十五枚种蛋,然后将赖孵鸡轻轻抱住放在上面,它待十五个孩子如同己出,会轻轻挪动身子,微微伸开翅膀,昏睡其中,将所有孩子掌控在自己体温羽翼之下。老母鸡在一昼夜间,会用自己的喙(嘴)两次翻动种蛋,均衡所孵种蛋的温度,土话叫“抄蛋”,会发出“索络络、索络络”轻微响声。东家每天定时给赖孵鸡放风喂食(喂食精饲料、拉屎),在此空隙时间里,必须用柔软棉絮将窝中种蛋捂紧。日复一日,第十九天后,雏鸡的喙进入气室(鸡蛋顶端有一极小空间部分),第二十天后,极大部份雏鸡会啄壳,二十一天后所有小鸡都会出壳完毕。后来,古镇西大街刘家渔行斜对面,有了家电温“孵坊”,出售苗鸡苗鸭。没有出壳或提前判断胎死的种蛋叫“孵透蛋” (也叫死蛋),煮熟后放在店堂里出售。有喜欢吃孵透蛋的人倚靠在柜台边,一边剥蛋壳蘸着盐花细细品尝着,一边看着街景海阔天空地聊天。更多的人批量买回家做成营养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向原图创作者表示感谢。侵权即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