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常 德 丝 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 傅启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 常德丝弦由民间小调发展成为我国曲艺百花丛中之奇葩,因而,于2006年被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乃常德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是代代丝弦艺人薪火相传的结果。兹据有关资料,就常德丝弦演变发展历程及为此做出重大贡献的黄挥先生的事绩,综述如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style="font-size:15px;">1986年,</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黄挥抱病编写《常德丝弦音乐汇编》</i></p> <p class="ql-block"> 丝弦最早起源于江苏常州、无锡、宜兴一带民间曲调。江苏武进人萧衍乃南齐朝廷权臣,于公元502年取代南齐称帝,国号梁,自封武帝。他喜好音乐,精通音律,便将此种民间曲调引入宫中,加以改进,定名“丝弦①”。 此后,便在民间广泛流传起来,虽有南北之分,演奏各有特色,但也不过是异曲同工而已。</p><p class="ql-block"> 这些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曲调,随着文人、商贾、乐师们前来游览、贸易、演唱,以及明荣庄王府邸来至江浙歌伎的演奏,便传入了常德。经过长期与常德方言的磨合,便形成了融江浙音律之优雅与湖湘文韵之俏丽为一体,独具常德地方乡土特色的丝弦。此后,常德丝弦又吸纳了明代“时尚小令”和清代“南北俗曲”之音乐元素与常德方言演唱相结合,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曲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style="font-size:15px;">黄挥著作《常德丝弦》封面</i></p> <p class="ql-block"><b> 首先是它的音乐丰富多彩,委婉动听,富有表现力。</b>它以抒情、叙事为主要特点,很多曲调具有其完整性和独立性,并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是抒情音乐创作的较好素材。它有成套的唱腔、多样的板式,能深刻地表现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因此,又是剧目创作难得的音乐素材。 </p><p class="ql-block"><b> 其二是它的伴奏乐器多样。</b>有扬琴、板鼓、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乐器,又是用常德方言说唱的,所以叫做“常德丝弦”。因其流传年代久远,保留的曲目和曲牌比较完整、丰富,并在湖南丝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又叫常德老丝弦。</p><p class="ql-block"><b> 其三是表演程式别开生面。</b>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穿插交替,容量较大,既可演唱短小精悍的丝弦段子,又可演唱有人物有情节的大型戏剧结构的曲目(即丝弦戏)。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style="font-size:15px;">2006年,黄挥校勘书稿</i></p> <p class="ql-block"> 可是,如此完美的曲艺艺术,在旧时代却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才使濒临灭绝的常德丝弦枯木逢春,焕发生机。</p><p class="ql-block"> 1952年,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为丰富文艺节目,来常采撷地方曲艺,在街头演唱班艺人口中,得知“常德丝弦”的芳名。经多方查寻,访得隐退曲坛的老艺人龚顺泰和徐梅清,由他们出面请了几位票友同台演唱录音,一经播出,不仅引起社会关注,更是对丝弦艺人的莫大鼓舞。于是,盲艺人于长生牵头成立“常德老丝弦组”,以他小西门的私宅为传授据点,郭大榕、张少阶解囊献出活动经费,招收了匡鹤林、戴望本几名青年盲人为徒,拜徐梅清为师,自备伙食,轮流出资供养师傅。老丝弦组的诞生,使常德丝弦绝处逢生。匡鹤林、戴望本经过刻苦学艺,成为常德丝弦当代传人中的骄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style="font-size:15px;">1954年,21岁的黄挥脱下军装,</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style="font-size:15px;">便与常德丝弦结缘</i></p> <p class="ql-block"> 1954年,正当常德丝弦这株老树萌发新芽之际,出生于东北“二人转”之乡的黄挥,从部队转业来到了常德市文化部门工作。他以其敏锐卓识,鉴赏常德丝弦,毕数十年之精力,致力于发掘、搜集、整理和研究,为弘扬和普及丝弦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黄挥从1954年着手于常德丝弦音乐的搜集,首批记谱整理的“采茶调”、“九连环”、“探五更”等39支曲调于1955年5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入《湖南民间歌曲》正式出版,使常德丝弦走出深闺,亮相文坛。</p><p class="ql-block"> 1956年4月,他将搜集整理的牌子丝弦,板子丝弦、丝弦小调及过场音乐计160余首和《宝玉哭灵》、《双下山》、《昭君出塞》等23个传统曲目汇集自刻自印成《常德丝弦音乐曲调集》,散发到全市一些中小学和群众业余剧团。为常德丝弦的普及,移植于现代文艺宣传节目提供了耳目一新的民间音乐资源。</p><p class="ql-block"> 在那特殊年代中,黄挥虽受到冲击和委屈,但对丝弦艺术仍矢志不移。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主动请缨,与常德城唯一健在的丝弦传人戴望本先生合作,将其存留在记忆中的曲目曲调进行紧急挖掘记录,使常德丝弦仅存的120多首曲牌、曲调得以保留下来。同时还整理了传统曲目和现代创编曲目各近百个。1986年黄挥先生编著《常德丝弦音乐汇编》问世,油印200册,发行于全国部分大学和专业剧团并赠与音乐界同仁,既宣扬了常德丝弦艺术,又为保护常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传世之宝。</p><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在京举行全国曲艺调演期间的“曲艺学术报告会”上,黄挥宣讲了《常德丝弦的结构形式和艺术特点》论文,把常德丝弦推上全国曲艺学术的讲坛。随后,他撰写的《常德丝弦音乐介绍》、《常德丝弦的艺术特色》、《常德丝弦的音乐体系》、《常德丝弦音乐的改革与发展》、《常德丝弦演唱特色和方法》、《常德丝弦的渊源考》、《丝弦传人小传》、《常德丝弦音乐与方言的对应》、《常德丝弦唱词写作》、《怎样选用常德丝弦曲调》以及《“新事多”的艺术风格和音乐特色》等论文先后发表于《中国音乐》、《湖南民间音乐》、《湖湘曲论》等刊物上,并多次在全国全省曲艺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因而,使常德丝弦声誉远播。</p><p class="ql-block"> 黄挥不仅注重曲目曲调的发掘整理和艺术理论的研究,还特别关心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1961年他受政府委派筹建“武陵春曲艺社”,任艺术指导。六年间他与12位盲艺人同甘共苦,把曲艺社办成既是自负盈亏的专业演出团体,又是培养丝弦传人的学校。招收了三十一名青年学员,分乐手、演员、编剧三个专业,开设文艺理论、汉语、丝弦传唱、表演基本功四门课程进行培训,黄挥亲授文艺理论课。一批青年丝弦艺人因此脱颖而出,使丝弦艺术后继有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style="font-size:15px;">2006年,黄挥与夫人施国华</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style="font-size:15px;">对《常德丝弦》的编写进行交流</i></p> <p class="ql-block"> 2008年,黄挥先生的夫人施国华女士将其数十万字的丝弦论文、编剧和数百首曲谱,精心整理,编撰成《常德丝弦》一书,在常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传播丝弦艺术的范本。</p><p class="ql-block"> 笔者在考研过程中,不仅为常德丝弦的魅力所折服,更为黄挥先生的奉献精神赞佩不已。所以,文艺界说他是位消弭常德丝弦历史断层的巨匠,是当之无愧的!今斯人虽已仙去,他为之呕心沥血付出的常德丝弦已得到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 今年三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常德河街时观看常德丝弦及其它剧目演出后,很是赞赏。指示说: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style="font-size:15px;">黄挥与施国华(右)</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style="font-size:15px;">施国文(左)讨论书稿</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注:①</b><span style="font-size:15px;">见1989年5月学术期刊出版社《百科源由集萃·丝弦的由来》、1997年江苏政协第8期《宜兴<丝弦>和<十番锣鼓>》、《梁书·武帝纪》。</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style="font-size:15px;">黄挥在20世纪50年代的采风笔记</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初稿于2008年1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改稿于2024年7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