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河印“巷”,说说江南的巷子

米子杂记

<h3><font color="#010101"> 时光冉冉,岁月流淌。<br> 一条古巷,阅尽众生无数!</font></h3> <h3>  这里是嘉兴月河的巷子。月河是运河的一条支流,因“其水弯曲抱城如月”而得名,明清以来月河一带已形成繁华街市。街区内,传统的民居依水造势,古街深巷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小河、古桥、狭弄、旧民居、廊棚等还原并展现了浓厚的水乡古城风情。</h3> <p class="ql-block">  在江南的每座城市,都有一些老街巷,隐藏在城市的心脏深处,巷子里的一砖一瓦都记载着城市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轨迹,在岁月更替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发展。江南的巷子,有着江南的细致秀丽,收敛在高门石狮下的沉浮荣辱,却丝毫不逊于粗犷的北京胡同;嵌刻在闲庭云起中的氤氲空灵,又远远胜过上海的里弄。如果把江南比喻成女人,小巷就是她眉心里蹙着的那个结,是她的柔肠,是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隐私,也是你永远无法参透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  绿杨深巷,人依朱门。江南巷子的妙处,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的。江南巷子的名字,大都包含着动人的故事或民俗史实,短短几个字,却是某段历史文化的缩影和写照,其中包括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民族、宗教、军事、文学……真正的江南在街头巷尾,在青石板路上,在润湿的雨丝中,在软软的评弹昆曲里,在杏花柳枝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江南的巷子,尽管从字面看只是一种建筑关系的表达与呈现,但经过千百年时空、人事的复杂交糅,其意义已远远超过建筑、人文的单纯叠加。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体现不出江南本色的,最知根知底的江南,藏在不起眼的巷子里。</p> <p class="ql-block">  江南的巷子充满白墙黑瓦、木窗阁楼、院子水井…无论巷子、弄堂还是胡同,无论城市发展迅猛繁华,它们都是最市井、最地道,最生气勃发的存在。巷子长长短短,曲曲直直,交错纵横,形状与房檐挂起的蛛网一样。构建起巷子的房子好像是一只只的蜘蛛,大大小小,颜色是黑的,偶尔有几只青色的,它们葡伏在大地上,用一种沉默的方式吮吸土壤深处的甘液。因为生生不息,老巷故事的生命力总是很顽强,然而巷子毕竟是落寞的,你看到的历史加风花雪月,并不是江南巷子的全部。</p> <p class="ql-block">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江南水乡文化风貌的建筑风格。一条青石小巷,两侧青瓦老屋,细雨飘摇,屋檐滴水。空旷的视野里独缺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带着浓郁江南风的场景,在嘉兴的巷子里并不鲜见。小桥流水的水乡风姿,正是这座小城给人印象中的朦胧。巷子很静,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路是一块块尺许见方的青石板嵌的,走在上边,心底幽凉,石板在脚下噼噼啦啪地响----</p> <p class="ql-block">  江南之所以浪漫诗意,绝不仅仅因为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而是有很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留下了古诗名篇。乾隆第七次下江南,微服私访,几乎每次都来到嘉兴。喜欢这样的江南,水意葱茏,漫过心坎。驳斑的墙院,墨绿色的青苔悄悄地爬满了巷子,瓦楞,细雨微洒里,浸透着别样的风情。在这些铺满鹅卵石的巷子里行走,步子轻浅,细语浅笑,撑一把有细碎花朵的小伞,感受时光寂静地滑过耳际,尘世的沧桑便在行走的孤独里远去。这几年,我一有余暇,就会在斑驳幽静的深巷里钻来钻去,看那些青石板路,看那些坐在门厅里的白发老人,找最不起眼的小店吃东西。我想,大概城市最深厚的脉搏往往就在这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