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接墨西哥篇(图上文下阅看)</p><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6日我们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飞往古巴,经过近4个小时的飞行,来到了古巴的哈瓦那。</p> <p class="ql-block">古巴是世界现存的5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也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说起历史,古巴岛在被发现之前的数百年间居住着瓜纳哈塔贝伊人等原住民,1492年10月,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发现古巴岛,这个岛是中美洲大安地列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被誉为“墨西哥湾的钥匙”。1510年古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之后,英、美又分别于1762年和1898年占领古巴。1959年1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起义军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巴蒂斯塔政权,建立了革命政府,1961年,卡斯特罗正式宣布古巴开始走社会主义道路。</p> <p class="ql-block">古巴共和国,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由1600多个島屿组成,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島国。总面积109884平方公里,人口1108.3万(2023年),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全国划分为15个省和1个特区(青年岛特区)。古巴岛形状酷似鳄鱼,又被称加勒比海“绿色鳄鱼”,古巴有7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个白沙海滩。</p> <p class="ql-block">古巴国旗:五角星象征古巴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三道蓝色宽条表示未来的共和国分成东、西、中三州,白条表示古巴人民在独立战争中怀着纯洁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国徽:为盾徽。盾面上部的蓝色部分代表加勒比海;一轮太阳从海面升起,横置的钥匙表示古巴为墨西哥湾的一把钥匙(古巴岛形似钥匙),表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盾面左下方为蓝、白相间的斜纹,右下方的图案为草地、山峦、棕榈树。盾徽两侧为橡树枝叶和月桂枝叶;背后是一根束棒,象征权威;束棒之上是一顶“自由之帽”,表示争取自由、为自由而斗争。</p> <p class="ql-block">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享有修宪和立法权。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两次例会。国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常设机构,在代表大会休会期间行使立法等国家权力。</p><p class="ql-block">“古巴”是我们这一代人非常熟悉的字眼,曾经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将中古两国的情谊作了最精辟的总结。中国早在1960年9月就和古巴建立了外交关系,而美国却从1962年起对古巴实行经贸和金融封锁政策,根据联合国数据,在过去六十多年中,美国的制裁给古巴经济造成了至少1300亿美元的损失。</p> <p class="ql-block">但是古巴凭借本国盛产甘蔗、咖啡、烟草、矿石等丰富资源发展经济,形成雪茄、朗姆酒两大品牌产品,特别重视蔗糖出口和旅游两个支柱产业;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重视改善同拉美国家的关系,鼓励外资在古巴建立联合企业,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古巴实行的是社会供给制,住房国家分配,医疗费用全免,生活必须的粮油米面有专门的店铺定量供应。人民的精神面貌不错,无忧无虑。古巴重视教育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素质很高,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古巴1100万人口中每14个人就有一个是大学毕业生,450万就业人口中平均每6人就有一人为大学毕业。在美国的长期经济封锁下能做到这样也确实不易。古巴还拥有9项世界遗产,包括7项文化遗产,2项自然遗产。</p> <p class="ql-block">古巴有二位杰出的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古巴共和国、古巴共产党主要缔造者和第一任最高领导人。1926年8月出生于庄园主家庭,1950年毕业于哈瓦那大学法律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16年11月25日辞世。菲德尔·卡斯特罗一身戎装,虬须遒劲,他能领导1100多万人的古巴与拥有3.2亿人的美国长期抗衡!作为一个革命家和政治家,困扰了先后继任的11位美国总统!不愧是二十世纪一位风云人物!卡斯特罗非常擅长演讲,也是狂热的文学愛好者。卡斯特罗拒绝个人崇拜,在古巴几乎没有看见他的雕像,2011年4月正式退隐。</p> <p class="ql-block">切·格瓦拉,1928年6月出生于阿根廷一个声誉卓著的家庭,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院。1955年与卡斯特罗在墨西哥相遇,参加了古巴革命。是古巴共产党和古巴共和国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1959年起任古巴政府高级领导人。因与菲德尔·卡斯特罗政治见解的分岐,1965年辞职离开古巴到刚果(金)、玻利维亚等第三世界进行反帝国主义的游击战争。1967年10月9日在玻利维亚被人出卖被捕并被杀害。</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5、60年代,古巴歌曲“美丽的哈瓦那”流唱于中国的大街小巷,因而哈瓦那三个字深深留存于50后记忆里。哈瓦那是古巴共和国的首都及最大城市,全国经济、文化中心。是古巴政府所在地,许多政体机构以及商业总部也都设在哈瓦那。大部分华侨也集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建于1519年,1898年起成为首都。面积721平方公里,人口214.9 万(2023年),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哈瓦那地处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宜人,有“加勒比海的明珠”之称。 “哈瓦那”一词来自当地土著居民的语言,一说是“大草原”或“大牧场”,也有城市“小海港”或“停泊处”的意思。哈瓦那有古老的教堂、广场、博物馆、纪念碑、公园、图书馆等众多旅游景点,为著名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分为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新城是拉丁美洲著名的现代化城市之一,临加勒比海,街道宽阔整齐,高楼鳞次栉比,拥有豪华的宾馆、饭店、公寓、政府大厦等,花坛草坪点缀其间,充满现代化气息和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新城的尊严广场,拱形铁架后面立满旗杆的黄色建筑,是美国驻古巴联络处。 广场为纪念当年遭遇美国恐怖袭击遇难的138名哈瓦那人而建,并树立138面黑旗以示对美国暴行抗议。近年来二国关系有所改善,黑旗没有了,旗杆还在插满了古巴国旗。广场另一头有一座雕塑:一个男子怀抱一个婴儿,手指着前方不远处的“美国驻古巴代表处”。(关于这孩子有个故事,这里不叙说了),大致意思是为了移民的问题在谴责美国。</p> <p class="ql-block">美国驻古巴联络处,就是门前插满旗杆的那幢建筑,原是美驻古巴大使馆,是一座外表平庸却绝不平凡的建筑,它是半个多世纪来美古关系风云变幻最好的见证。位于哈瓦那著名的新城滨海大道上,是一幢灰色的七层混凝土建筑。大楼的外观就像一个“火柴盒”,缺乏建筑美感,与哈瓦那众多古朴而精美的西班牙式建筑一点也不搭。“火柴盒”建成于1953年,1959年1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当年1月6日,美国就承认了古巴新政权,“火柴盒”里还迎来了美国新任驻古巴大使。在古巴实行农业改革触动美国利益、美苏两大阵营争夺古巴、美国在国际上孤立古巴并企图颠覆古巴政权等一系列复杂事件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美古关系恶化。1961年1月3日,美国政府关闭了驻古巴大使馆,“火柴盒”关门了。当年4月美古彻底断交。1977年,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达成共识,美国在“火柴盒”里设立“美国驻古巴联络处”,级别比大使馆低,但可以提供与美国相关的人员的服务。</p> <p class="ql-block">在哈瓦那到处可见老爷车,原因并不是古巴人喜欢,也不是没有使用年限,而是由于美国几十年的长期封锁,无法进口汽车和零部件。但这也成为哈瓦那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中国的“宇通”大巴是他们主要的旅游巴士。</p> <p class="ql-block">百年榕树广场,位于哈瓦那第五大道旁,10多棵百年老榕树,给这个城市添上一笔深邃的绿色。广场原本到处都是树林,由于建新城仅保留了一部分,默默地在此见证这个城市的兴衰变迁,物换星移。百年榕树广场是这里非常著名的一座广场,有很多的游客都喜欢来这里游玩。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它不同于一般的广场,是因为这里的广场上有非常多的榕树,它们的形状很特别,长的特别的粗壮,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这些榕树非常有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榕树广场的历史非常悠久,大约是在17世纪的时候建成的,在建成之初的时候,这些榕树都是非常矮小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百年榕树广场的也越来越发展壮大起来,占地面积非常宽广。整个广场都是非常茂密的榕树,仿佛能够遮盖住整个天空。所以,如果你有机会能够来到百年榕树广场游玩的话,一定要好好参观一下,这里的风景绝对会让你喜欢的。</p> <p class="ql-block">离榕树广场不远是古巴华人纪念碑,建于1931年10月,高8米,黑色,圆椎形。纪念碑正面铭文用中文和西班牙文两种文字,中文:旅古华侨协助古巴独立记功碑。1847年6月,首批206名中国移民从中国厦门乘船来到哈瓦那,他们是被人贩子作为“苦力”骗卖到古巴的。在古巴的博物馆里,至今仍保留着这些华工的卖身契。到1874年,古巴华工的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华工为古巴的繁荣和发展流尽了血汗,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当时,华工的地位非常低,他们只被允许同黑人通婚,而且一同前来的夫妻也往往是被强行拆散。纪念碑后面有古巴政治家贡查罗·德·圭萨达题词:“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叛徒”。华人在古巴的历史功绩被古巴人民广为称赞,1931年为表彰华人在古巴独立战争中的功勋建立了此碑。</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海滨大道从哈瓦那的老城区一直延伸到新城区,有7公里长,一条大道展示了不同的历史面貌。岸上一面是水泥长堤,堤高80多厘米,宽一米,上可行人。当地人称之为“马莱孔”(西班牙文“堤岸”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海滨大道面向浩瀚的墨西哥湾,来到大海之畔,放眼望去,辽阔的大海,水天一线的景色异常壮丽。一面是林立的高楼大厦。挺拔的棕榈树点缀其间,墨西哥湾海面波涛汹涌,数丈高的浪花翻过海堤溅到路面上分外壮观。</p> <p class="ql-block">海滨大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古巴共和国民族英雄的丰碑和旧殖民主义的痕迹。它们像永不关闭的历史博物馆,形象地向人们倾诉着古巴共和国的历史。大道上耸立着3座神采奕奕的青铜雕像,他们是共和国独立运动中的著名将领,深受古巴共和国人民的尊敬。海滨大道最繁华的中段,是古巴共和国民族英雄马赛奥的纪念碑,在高高的碑座上,这位黑人将军骑着一只前蹄腾空的战马,挥舞战刀,正呼唤着千军万马勇敢地冲向敌人。纪念碑座的前部,雕塑着英雄母亲的形象。她曾带领孩子们宣誓,要为祖国独立流尽最后一滴血。马赛奥实现了这一誓言,鏖战半生,多次负伤,最后战死在哈瓦那城下。他是古巴共和国人民最敬仰的民族英雄。纪念碑的建造也有其独特之处,英雄的战马面向古巴共和国大地,表示着英雄永远注视着他无限热爱和终生为之战斗的祖国大地。</p> <p class="ql-block">海滨大道边还有很多漂亮的建筑、喷泉雕塑。</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老城位于哈瓦那湾西侧的一个半岛上,老城是建筑艺术的宝库,拥有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还留有许多西班牙式的古老建筑,哈瓦那是历史遗产保存最好的美洲城市之一。狭窄的街道、咖啡屋、剧院、喷泉、城堡和要塞等等都是石砌而成。老城内有许多名胜古迹,1982年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文化遗产”。我们在哈瓦那的游览也主要在老城。</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老城面积不大,街道狭窄,城中最大的看点就是四座相邻不远的广场------老广场、武器广场、教堂广场和圣弗朗西斯科广场。我们参观了其中的三座。老城的主要景点还有国会大厦、哈瓦那大剧院、美术馆、哈瓦那大学、圣·卡洛斯要塞、莫罗城堡等。</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大学。</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国会大厦亦被称为小白宫。这座类似美国国会大厦小一号的建筑,建于1929年5月20日,曾经是美国作为宗主国时期的国会所在地,是仿照华盛顿国会大厦而建,1959年古巴胜利之后新政府曾在这里办公,现在是古巴科技环境部、科学图书馆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全国代表会议中心,大厦内部也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国会大厦旁是哈瓦那歌剧院,建于1838年,因为是大剧院非常华丽的建筑,成了哈瓦那的市标。大剧院亦称加利西亚宫,今天是国家芭蕾舞大剧院。卡鲁索和帕伏洛瓦、普利塞斯卡娅等世界著名芭蕾舞巨星都在国家芭蕾舞大剧院演出过,这都是由于古巴最著名的芭蕾舞大师阿利西亚•阿隆索的辛勤努力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老城最著名的是四大古老广场和多条狭窄的街巷。走完这些广场和街巷,就会掂量出哈瓦那老城这份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哈瓦那老城东入口的圣弗朗西斯科广场,它是老城第二大广场,也是众多广场中最漂亮的一个,它因这里的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而得名。始建于16世纪末期, 1730年进行过翻修。因哈瓦那总督曾经于1763年-1794年居住在这里而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广场曾用作于集市,也因靠近海岸曾被用于堆积货物,而如今广场已是休闲之地。因广场上有较多的鸽子,也称鸽子广场。来到圣弗朗西斯科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广场中央有一座建于1600年的雄狮喷泉。喷泉呈八角形,四周是三级台阶,水池中央有着四座面向四方的雄狮卧在石柱上。</p> <p class="ql-block">与喷泉形成完美映衬的是广场南侧的巴洛克风格的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这座修道院建于1580-1591年间,是哈瓦那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据说建了100多年才完成,是古巴重要的宗教场所。</p> <p class="ql-block">当时建造教堂的用途是作为西班牙殖民贵族的墓地,现在地下室墓地还可以参观。1762年英国军队入侵在这里举行清教徒仪式,使得天主教徒认为遭到亵渎,自此不作宗教用途。现在修道院成为宗教艺术博物馆,整个修道院也略显神秘,据说这里有许多故事发生,是一座很有历史沉淀的、沧桑的修道院,值得你慢慢的品味欣赏。</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附楼一楼还开辟了几个房间,陈列一些特色的古典家具和宗教文物供游客参观,有许多宗教文物非常的珍贵。修道院建筑上的每一块砖,都透露着它的历史沧桑,高耸入云的钟楼36米高,在蓝天下发着白色的光。是整个哈瓦那老城的制高点,站在上面可以眺望整个哈瓦那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广场北面是一栋六层楼的新古典风格的建筑,站在广场上可以看到楼顶有一尊墨丘利神的铜质雕像。这座建筑于1907---1909年修建,原先是哈瓦那的股票交易市场,如今是哈瓦那最漂亮的商业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东边那幢鹅黄色的是海关大楼,它的美在于很好地将办公楼与标志性建筑结合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西边一排色彩缤纷的建筑整齐排列着,那曾是哈瓦那租金最昂贵的黄金地带商铺,几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后现在转变成了饭店、艺廊和纪念品店。广场四周还有许多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还有个有狮头邮箱的邮局,招徕很多游客驻足观看,开阔的古老广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广场还有宗教塑像和许多铜制雕塑,不少游客乐于和广场雕塑合影。</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还有一些建筑如今已改建成了酒店、画廊和商店。现在看来,圣弗朗西斯科广场依然有着几百年前的模样,不过广场作为复活节庆典仪式的起点的习俗仍被保留了下来,并且约定这里成为了乘坐马车游览古城的起点。阳光下的鹅卵石铺成斑驳的路面,上面踏过的马蹄声声,穿过水花四溅的雄狮喷泉,清晰可辨。每一步都犹如历史里的滚滚红尘,来易来,去难去。</p> <p class="ql-block">在拉丁美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个武器广场,它们是当地最重要的广场,哈瓦那的武器广场建于1519年,是哈瓦那最古老的广场。因广场建成初期是驻扎军队的兵营,故因此而得名。广场中央竖立着一座被古巴人民尊为国父的十九世纪中叶古巴独立运动的领袖卡洛斯·米盖尔·塞斯贝斯的雕像,衬托着广场中央高高飘扬的古巴国旗。</p><p class="ql-block">广场的中心是一个热带植物密布的美丽街心花园。路面和房屋的建材是石灰岩和珊瑚礁岩,原色的岩石上布满细小孔洞,质感粗砺,非常有年代感。广场上舒爽静谧,它就那么不动声色地展现着人与自然的融合,展现着质朴且华美、单纯并沧桑的美妙境界。</p> <p class="ql-block">漫步广场,看到有一棵木棉树,它被铁栅栏围护了起来,树下有一座建于1827年的古典式神龛亭------特姆普莱德神庙,导游介绍说:哥伦布的遗骨曾放在这里,后转移到老城的大教堂。这里也是哈瓦那建城时天主教第一次做弥撒的地方,直到现在,哈瓦那每年庆祝建城活动都会在这棵木棉树下,绕树转三个圈做弥撒。当然,如今这棵木棉树早已不是当年的那棵,当年那棵树被风刮倒了,后在原先大树倒下的位置竖起了一座纪念柱。</p> <p class="ql-block">木棉树和神龛亭旁边是曾经的圣东维尼亚伯爵府,现在已被改造成了圣伊莎贝尔酒店。这间五星级酒店是哈瓦那历史上最早的酒店。酒店最吸引人的是外面漂亮的欧式窗花玻璃。底楼是骑楼设有酒吧,你可以在骑楼下坐一坐,点上一杯饮料,看着广场上过往人群和街头艺人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东北角是一座哈瓦那最古老的皇家军队城堡,它建于1558年至1578年间,是一座雄伟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也是哈瓦那第一所要塞。从城堡外可以看到瞭望塔上有一个青铜风向标,它被视作是哈瓦那的象征,用以纪念古巴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总督。如今城堡内是陶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广场西侧的巴洛克建筑就是1776年建成的总督府,它是廊柱环抱拥有帕提欧独特风格,即拥有露天庭院的西班牙式建筑,当年西班牙总督就是在此阳台上阅兵和观看各种演出的。这是一座巴洛克建筑,这座三层楼的建筑底层有宽敞的拱廊。与其他地方的路用石头铺砌不同,总督府前的路是用木头铺设的,这是因当年西班牙总督午休时,怕马蹄声影响睡觉而下令将石头路改为木头路。总督府在古巴独立后曾作为总统府,1902年古巴独立宣言就是在这里宣布的,现在是哈瓦那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广场北侧的摩尔式风格的巴洛克式建筑是蒂尔端殿宫,于1772至1776年建成,1902到1929年间是古巴议会的所在地,目前是古巴文化部下属的两家出版机构。广场还有些老建筑,现为商店、画廊与公众图书馆,四周空地上设有古旧书摊和跳蚤市场。</p> <p class="ql-block">教堂广场是旧城内四个著名广场中最年轻的一个,17世纪末在一片沼泽地上建起。广场上最著名的当属在1750年建造的圣克里斯托尔大教堂,教堂因存放哥伦布的骸骨而闻名于世。当地人称它为哈瓦那大教堂,而广场则完全以教堂命名。位于武器广场不远处。来教堂广场主要为了参观广场上的这座大教堂。大教堂有着巴洛克式华美的风格,其正面是凹凸有致的波浪纹路,两旁是不对称的钟楼,可以看到左边的钟楼比右边的窄。与其他西班牙式的巴洛克建筑相比,大教堂略显质朴,这是因为其建筑采用的是石灰岩,不易精雕细琢。上面的铜钟建造于1698年。</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不单单外部质朴,内部也同样古朴、简约。内部清一色的石头建筑和装饰,几乎没有彩色的玻璃。虽然质朴,但还是很壮观,站在穹顶下方可以看到灯饰上美丽的几何形图案。教堂多年来一直供奉着哥伦布的遗骸,直到1899年古巴独立后,才被送回西班牙。大教堂内除了精美的祭坛外,还有很多壁画值得欣赏。</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的正对面是建于1720年的巴约纳伯爵府邸,如今是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四周都是当初殖民贵族的官邸,南面蓝色门窗的是1720年修建的一个伯爵府邸。现如今已被改建成了邮局。高大的拱廊下有一个依靠在石柱上静静注视广场的男子雕像,非常的惟妙惟肖,你可以站在他的身边,与他一起靠着石柱上,或者坐在边上的台阶上,一起静静注视着广场和大教堂,二楼是典型的西班牙巴洛克式阳台。</p> <p class="ql-block">广场西侧的一幢二层楼建筑是建于1752年的侯爵府,现在一小部分是工艺品商店,大部分属于一家餐厅和酒吧。可以看到原色的石灰岩建筑配上蓝色百叶窗相得益彰,在阳光下非常漂亮。底层餐厅生意兴隆,占据了很好的位置。中午开始营业,过了饭点就变成咖啡座和酒吧。</p> <p class="ql-block">位于新城的哈瓦那革命广场是世界最大的广场之一,原名为公民广场,于1959年建成。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 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的意义和性质类似,古巴革命胜利后更名为革命广场。革命广场为许多政治游行的举办地,同时也是菲德尔·卡斯特罗及其他政治人物在古巴经常发表讲话的地点。卡斯特罗曾多次在此对多于 100 万人次的古巴人发表过讲话,其演讲时间通常为每年的5月1日或7月25日,国家图书馆和许多政府机构的建筑均坐落于广场四周。广场南侧是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这里是古巴最高权力机构。</p> <p class="ql-block">古巴国防部大楼。</p> <p class="ql-block">广场北侧的内政部大楼外墙上用粗铁丝圈出了巨大的切·格瓦拉的画像,头像下方写着切·格瓦拉的名言“永远走向胜利”,格拉瓦是古巴的全民偶像。</p> <p class="ql-block">通信部大楼墙上的头像是另一位革命司令卡米罗,他与卡斯特罗当年共同领导了古巴革命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正中央是109米高的何塞·马丁纪念碑和大理石雕像 ,何塞·马丁是古巴最著名的革命领袖和诗人、杰出的民族英雄、伟大的思想家,是拉美现代主义的开路先锋,他的诗篇和散文在古巴和拉美脍炙人口。他15岁起参加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活动,42岁牺牲在独立战争的战场上。</p> <p class="ql-block">圣卡洛斯要塞是古巴具有代表性的城堡。要塞反映了古巴殖民历史,如今向游人开放,是了解古巴历史的重要景点。城堡临海处的灯塔,为海上的船只引导航向,目前也成为古巴的地标性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要塞建于1764年,西班牙殖民时期主要为防海盗入侵而建的防御工事,扼守于哈瓦那海湾入口处的山崖上。城堡面向陆地的一面有一条又深又长的壕沟,用以防止海盗和侵略者的袭击。高大厚实的城墙,深峻的壕沟,易守难攻的地形,都足以令人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城堡因地势高耸,是俯瞰老城全景的绝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要塞斑驳的城墙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历史,悬崖峭壁依然嶙峋吓人,触摸着墙壁上炮弹留下的痕迹,不禁会让人有时光穿越的感觉,恍惚看到在这里与海盗和侵略者激战的场面。炮台上架着大炮,炮口指向哈瓦那湾,一堆一堆的黑色炮弹,依然彰显着当年的威力和辉煌。</p> <p class="ql-block">在西班牙殖民时期,要塞每天晚上9点会举行点炮关门仪式,时至今日仍然延续着这个传统,成为来哈瓦那观光游客不可错失的必看节目。关城仪式开始,城堡里身着西班牙传统军服的卫兵列队入场。点燃了篝火,一个士兵手举火把高喊着(西班牙语),后问导游,大意是:为了晚间城里的安全,马上要放炮了,听到炮声就关闭城门。护城队长官命令点火,随着一声轰鸣,火光迸发随即关城礼炮仪式结束了。虽然时间不长,但很有特色。当年为了防范海盗抢掠,古巴人修建了城堡,晚上鸣炮提醒出海的民众回城以策安全。</p> <p class="ql-block">莫罗城堡,位于哈瓦那港湾入口峭壁上,建于1587至1597年,当年也是哈瓦那的一个防御海盗袭击的要塞,如今已成为哈瓦那的一个著名历史古迹和旅游景点。巍峨雄伟的古堡如同一只雄狮盘踞在开阔的港湾,傲视辽阔的大海守望了几百年。高大宽厚的城墙,宽约20米的护城河虽已残缺但依然可见当年的雄姿,而城堡上清晰可见的累累弹痕,则见证了哈瓦那屡遭欧洲列强侵略的历史。如今硝烟早已散尽,城堡虽然已经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但无论是它的建筑艺术还是历史价值,都已成为哈瓦那的一份宝贵的历史财富。</p> <p class="ql-block">城堡外有一条20米长、数丈深的巨沟,必须通过木吊桥和一条长长的石壁通道才能进入,穿过长长的通道就能看见面前一个小城堡门。</p> <p class="ql-block">进入城门后,俨然迈入一个坚固无比的堡垒里,看不见远处大海与陆地,眼前皆是数十米高的石墙垒成的房屋。城堡现在被用作航海博物馆。堡内的指挥官办公室和士兵宿舍等房屋现在已经改为文物陈列室,摆放着昔日城堡内使用过的武器和生活用品。此外,城堡中还有粮仓、武器库、厨室、水井等设施,以及排水管和地面排水系统。城堡内每个房间都有过道相连,哨兵可以利用城堡中便捷的通道迅速传递指挥官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城堡里还有一间小小的礼拜堂,可见每周的祷告还是有助于内心的平静。</p> <p class="ql-block">登上城堡顶部,只见数十门黝黑的铁炮一字排开。遥想当年,一旦有敌来犯,指挥官一声令下,炮手、弓箭手等人员各就各位,各项工事投入运转,整个城堡就是一座巨大的防御机器,在当时的军事水平下,一旦控制住城堡,就意味着取得了在加勒比海的主动权。</p> <p class="ql-block">据说城堡在鼎盛时期曾经有超过300名士兵驻守,还有为士兵服务的奴隶、文书和神职人员,可以想象,在作为军事要塞的日子里,莫罗城堡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小城市。历史记载16至17世纪,法国与荷兰海盗多次进攻哈瓦那。1756年至1763年英法战争期间,英国又于1762年占领了古巴,莫罗城堡也被英国军队摧毁。如今这城堡上满眼的累累弹痕,都是哈瓦那历史上屡遭列强洗劫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瞭望山庄,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哈瓦那的故居,建造于1886年,海明威于1939年至1960年在此居住,最开始的时候是租赁,后来买了下来。就是在瞭望山庄,他不朽名著《老人与海》和《丧钟为谁而鸣》问世,使其之后名声大振,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p> <p class="ql-block">瞭望山庄由西班牙建筑师设计,是一个附带游泳池、网球场和几英亩芒果树林的大宅子,海明威在此生活了20多年,是他文学成就最丰硕的20年,也是他生活最多姿多彩的20年。故居内起居室、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他的两间书房,以及孩子的卧室,园中有一个附带更衣室的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餐厅。</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出海所用的小帆船也完好的保存在这里,还有他四只爱犬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故居后院。</p><p class="ql-block">海明威的这个故居已经被改造成一座博物馆,于2007年对外开放,收藏着这位著名美国作家的大量书籍与手稿等物品,与作家离开时别无二样。</p> <p class="ql-block">海明威喜欢钓鱼,他经常来这古堡边垂钓。</p> <p class="ql-block">教堂广场西北边巷子里的五分钱小酒店,是当年海明威经常光顾的地方,可以到这里点一杯当年他至爱的莫吉托鸡尾酒,追寻当年海明威在此处喝酒并构思写作内容的光辉岁月。</p> <p class="ql-block">古巴的巴拉德罗,是世界上美丽的海滩之一,是集大海、沙滩、阳光、蓝色为一体的最美的海滩,也是古巴著名的热带风情旅游度假区。到过古巴的人称:“不到巴拉德罗就不知道古巴的秀美”。巴拉德罗距离哈瓦那140 公里,它所在的伊卡克斯半岛就像是一个抛向大海的狭长的鱼钩。</p> <p class="ql-block">巴拉德罗是古巴距离美国最近的地方,由此向北就是佛罗里达海峡。这里是全古巴最不像古巴的地方,却又是古巴最像天堂的地方。自上个世纪70年代古巴对外开放旅游以来,1/3 的外国游客将在古巴的假期全部消磨在了巴拉德罗的海滩上。</p> <p class="ql-block">巴拉德罗有长达20 公里的白沙滩、淡蓝色的海水和斑斓的水下世界使它成为整个加勒比海地区最大的海滨度假区。 蓝天白云,碧蓝清澈的海水,平缓的细白的沙滩,紧紧攥在手心里也会从手指间溜走的洁白细沙和那拂去热带骄阳灼热而令人舒坦的微风,让任何休闲度假者的睡梦更加甜美。巴拉德罗以它的海滩著称。海滩上的游人或躺或坐,任由阳光晒,任由海风轻轻抚,海水中的人们或游泳,或嬉戏,奇趣多多,令人乐而忘返,久久不愿上岸。</p> <p class="ql-block">巴拉德罗是狭长的半岛,向东北方向斜插入浩瀚的大西洋。半岛宽700到1200米,长22千米,沿岸水质清澈,明媚的阳光和美丽的沙滩将巴拉德罗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岛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酒店、宾馆、高尔夫球场、超市等,年接待能力超过100万。它拥有加勒比地区最大的酒店群,沿着海滩建了一大批三星到五星的外资、合资酒店,主要接待外国游客,以赚取外汇,酒店设施都比较好。以上是我们入住的“梅拉巴拉德罗”五星级酒店,酒店前面也有一大片海滩。</p> <p class="ql-block">马坦萨斯,是古巴北部海岸的一座城市,在巴拉德罗的西部,为马坦萨斯省的首府。该市建城于1572年,因诗歌文化和古巴黑人的民俗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马坦萨斯由于七座大桥位于市区,被誉为“桥梁之城”、“古巴的威尼斯”,以它的桥梁形状成为“睡美人”,又因它是诗人的摇篮故又称“古巴的雅典”。</p> <p class="ql-block">马坦撒斯的旅游景点众多,包括讲述马坦萨斯省悠久历史的省历史博物馆、建于1882年的制药博物馆、建于1693年的圣查尔斯•博罗梅奥大教堂、古迹贝拉玛洞穴、圣卡洛斯墓地等。由于我们要赶往哈瓦那机场飞往墨西哥的坎昆,时间紧迫,只能在城里的中心广场停留了一下和路过桥梁时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古巴之旅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天,但它是是时光之河中的历史与风情。初到古巴,我仿佛走进了一部尘封已久的历史长卷。这个加勒比海上的岛国,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风情与韵味。</p><p class="ql-block">走在哈瓦那的老城区,街道两旁的建筑充满了复古的气息。色彩斑斓的老爷车穿梭在街头巷尾,仿佛时光倒流,让人回到了上个世纪。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蕴藏着历史的痕迹,让人不禁沉醉其中,不得不感叹世界文化遗产的厚重历史。</p><p class="ql-block">古巴人民的热情与淳朴,更是让我深受感动。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海边沙滩,总能遇到热情洋溢的当地人。他们用最真挚的笑容,欢迎着来自远方的客人。这种淳朴的民风,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温暖。</p><p class="ql-block">在古巴,我还品尝到了地道的古巴美食。那些用传统方式烹饪的美食,不仅味道独特,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每一口都仿佛在诉说着古巴的历史与文化,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除了历史与文化,古巴的自然风光也让人流连忘返。从蔚蓝的海水到白色的沙滩,每一处都让人心旷神怡。站在海边,看着海浪拍打着礁石,听着海鸥的鸣叫声,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p><p class="ql-block">古巴之旅,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民风的淳朴、美食的诱惑以及大自然的美丽。这次旅行,不仅让我收获了美好的回忆,更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一直怀念这段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文完,部分图片下载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