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文/邹太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1969年,那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代,那年,我只有10岁。北大荒40团农4连迎来了老少一家人,这家的长子孙宽仁20岁,高高的个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英俊帅气中透着活泼聪明,他是一位谦逊儒雅的年轻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或许是孙氏家族基因的传递,或许是祖上先人德行修养的秉承,或许是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影响,孙宽仁多才多艺,乐观向上,逐渐崭露头角,在农4连乃至40团都算得上出类拔萃的文艺骨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让人们印象最深的记忆是1972年孙宽仁主演的微短剧《酒驾》,他把一个醉酒肇事司机演绎刻画得活龙活现。舞台上,他双臂抬起,摆出手握方向盘的驾驶姿式,迈着酷似太空舞的步子,唱腔准确生动,表演诙谐酷炫。他说的快板书吐字清楚流畅,情感表现突出,深受大家的喜欢和称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孙宽仁比我大10岁,他在生产劳动、业余文化生活中和同龄的城市知青们融在了一起,十分活跃……后来,他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再后来和妻子一起调回北京。</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记得有一天,我们的小学校园来了一位漂亮的小女孩儿。她一身整洁干净,素雅有致,梳着短发,说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阳光下,她好像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女孩儿小囡囡,美丽文静,又显得有几分高贵。小朋友们说,她是孙宽仁的妹妹孙宽慈,是跟着爷爷从北京来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孙宽仁的父亲孙政,瘦高个子,穿着一套整洁合体的灰色衣服,布料质地和做工很讲究。他文质彬彬,寡言少语,在兴凯湖的时候,在文体队和农场财务科都是会计,从来都没有参加过重体力劳动的孙政,却被分在老转业军人王友江负责的基建班当力工,和大家一起搅拌沙石水泥、搬砖,挑着装满水泥沙浆的黑色胶皮桶上跳板。因为他体质较弱,又是连队年龄最大的职工,班长王友江尽可能给予一些适当照顾,休息时,王友江和他传阅着几张《参考消息》报纸……</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孙政的父亲叫孙式武(字冠宇),是家中长子,解放前做古玩玉器生意,人称“旧玉大王”。孙政幼年丧母,跟随五伯(孙绳武)五婶长大,就读上海南洋中学。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经济系(全英语教学的教会学校),后在中央银行总行稽核处工作。时局变化,孙政随中央银行迁至陪都重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那个时候,孙政的五伯孙绳武也在重庆。1949年10月,孙政的儿子在重庆宽仁医院出生,孙绳武先生无比欣喜,就以“宽仁医院”的名称给侄孙取名“孙宽仁”,体现了“宽厚待人,仁爱为天”的儒家思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孙宽仁的五爷,是大名鼎鼎的孙绳武先生。他曾任北平市政府参事、北平西北中学首任校长、青岛市代市长,当选国大代表、蒙藏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阿拉伯世界联盟终身理事。他是深受世人尊敬的回族教育家,饮誉中外宗教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孙绳武曾经和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习仲勋及郭沫若等有着较密切的交往。临近解放,新中国将要成立,周恩来希望孙绳武先生留下来,参加新政权的民族振兴工作,但是孙先生还是婉拒去了台湾。</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原北大荒40团演出队演员、北京知青杨旭感慨道:“我父亲当年和孙绳武先生在北平西北中学共事,孙先生是首任校长,我父亲是西北小学主任。孙氏家族,在老北京牛街,可谓是十分显赫、极富名望的大户人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孙绳武的儿子孙敖,是孙政的叔伯弟弟,孙宽仁称他伯伯。孙敖(1932年一200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1951年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分配在北京电影制片厂,1956年调至长春电影制片厂。他为400多部外国片、200多部国产片配音。在《三进山城》《平原游击队》《解放》《孤岛情报站》《暴风雨中的雄鹰》《佩剑将军》《吉鸿昌》等许多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1988年,56岁的孙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孙敖的妻子柏瑞桐(1937年一2013年),她和孙敖在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是同学,毕业后两人一起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1955年两人调至长春电影制片厂,同年底两人登记结婚。</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柏瑞桐,曾经在《平原游击队》《妈妈要我出嫁》《寂静的山林》《英雄儿女》《花园街五号》《古刹钟声》《国庆十点钟》等20余部影片中出演角色,在电影《草原晨曲》里,担任主角,饰 演娜布琪。</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他们的儿子孙佳禾,是国家一级演员。女儿孙柏,中国著名的制片人,四川大学信息与企业管理所所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凝望远去的历史,重构命运的沉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让我们怀揣着仁爱善良和正义,含笑面向未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编辑、审核、制作:拾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2024年7月8日于北京</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附:孙绳武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孙绳武(1894-1975)北京人,原名恩福,字燕翼,号讷庵,出身伊斯兰教世家。原籍岭南(广东),先祖于大明万历年间迁居北京,曾住牛街糖房胡同。其父孙德春(字芝山)在前门廊房二条开设“德文斋”古玩玉器铺,多结识权贵、串走王公府邸。所得收入积极捐助民族公益事业和回民教育。孙德春长子孙式武(子冠宇,孙政的父亲)继承父业,古玩玉器鉴赏家,人称“旧玉大王”。孙绳武为孙德春次子,毕业于北京政治大学,历任北平市政府参事、蒙藏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安徽省财政厅厅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特派员、全国点报督办、青岛市代市长、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常务理事,1948年当选国民政府第一届国大代表。孙绳武是北京“西北中学”的创始人、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北伐成功以后,北平市回民公会成立,孙绳武和马邻翼、马松亭等商议,在北平创办一所穆斯林中学。1928年,孙绳武利用“北平市政府参事”之职务,与牛街回民知名人士马松亭、马邻翼、孙幼铭、常星恒、王月川、闵信权、侯松泉、马天英等发起,在牛街30号原清朝“南营守备署衙门”旧址(后改为“牛街二附小”)创办私立“西北中学”(西北公学的前身)。主要创办人是当时的北伐军总指挥白崇禧(回族),由他牵头出资。其它的创办者有时任北平市政府参事的孙绳武(回族),西北五马之一的马福祥(回族),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代部长的马邻冀(回族)等人。孙绳武为常务董事兼校长,北平清真中学成为中国第一所回民中学。蒋中正、汪精卫、阎锡山、孔祥熙、陈立夫、何应钦、于佑任、宋子文等人纷纷为之题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校舍被日军强占,大部分师生流亡于外,政府停发补助钱款,学校已到无以为继的地步。在此情况下,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拟迁至成都、兰州两地续办。1938年2月,校董会在武汉召开。重推白崇禧为董事长,增选了董事。当时国民政府已决定迁渝,董事会遂决定在成都设立学校以延续教育事业。白崇禧、孙绳武二人决定派金鼎铭为代理校长经重庆赴成都,在东门街成立“私立成都西北中学校”。1952年10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定名“成都市西北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本文作者: 邹太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北大荒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北大荒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音乐研究会理事,康巴卫视原文艺部主任,受聘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教授。许多作品荣获国内、国际大奖,电视片《哑巴渡》、《世纪之恋》被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选为教材,被授予中国影视艺术人才、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荣誉证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