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权:在词的开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里的“孙仲谋”即指孙权,仲谋是孙权的字。辛弃疾通过提到孙权,来表达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南宋政权的软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裕:紧接着在下一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刘裕的名字,但“舞榭歌台”暗指刘裕在京口起兵的历史,表达了刘裕的英雄事迹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义隆:在词的下半部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里的“元嘉草草”指的是刘义隆在元嘉年间的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和策略失误,最终导致惨败。辛弃疾通过这个典故警告当权者不要重蹈覆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檀道济:在“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句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檀道济的名字,但“烽火扬州路”可能暗指檀道济在扬州的战事,反映了檀道济的军事才能和英勇事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翰:在最后一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里的“欲买桂花同载酒”暗指张翰因思念家乡的美食而辞官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赏析文 <p class="ql-block">在宋代文坛上,辛弃疾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深沉的历史感慨和浓厚的爱国情怀,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对这首词的典故进行赏析,探讨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一、孙权与刘裕:英雄的追忆</p><p class="ql-block">词的开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的“孙仲谋”即指孙权,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曾在京口建都。辛弃疾通过提到孙权,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佩。紧接着,“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的“舞榭歌台”暗指刘裕在京口起兵的历史,表达了刘裕的英雄事迹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通过对孙权和刘裕的追忆,辛弃疾表达了自己对历史英雄的钦佩和对主战派的期望。</p><p class="ql-block">二、刘义隆与檀道济:历史的警示</p><p class="ql-block">在词的下半部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里的“元嘉草草”指的是刘义隆在元嘉年间的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和策略失误,最终导致惨败。辛弃疾通过这个典故警告当权者不要重蹈覆辙。而“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句中的“烽火扬州路”可能暗指檀道济在扬州的战事,反映了檀道济的军事才能和英勇事迹。通过对刘义隆和檀道济的提及,辛弃疾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能有效利用人才的遗憾。</p><p class="ql-block">三、张翰:归隐的向往</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里的“欲买桂花同载酒”暗指张翰因思念家乡的美食而辞官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通过对张翰的典故的引用,辛弃疾展现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政治的失望。</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辛弃疾深沉的历史感慨和浓厚的爱国情怀。这首词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其代表作之一,也是宋代词坛的杰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