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树勋将军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引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晏子春秋》晏子言之:“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80年前,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开始,国民党高级将领高树勋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反对内战,反对分裂,决然弃暗投明,率部和平起义,为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表率,树立起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海峡两岸中华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实现这一目标努力,特别是对岸的仁人志士像当年高树勋将军那样勇敢地站在实现祖国统一,领土完整阵线,用自己举义行动,彪柄中华民族辉煌史册。</span></p> <p class="ql-block">原载《新华日报》1945年11月21日,毛主席 朱总司令电贺高树勋将军电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红色电文 光明指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5年11月2日,嘀嗒嘀嗒、滴滴嗒嗒……一封红色电文跨越万水千山、刺破苍天云端从延安窑洞飞向冀中解放区,这是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联名给国民党起义军高树勋将军的贺电:“建侯将军吾兄勋鉴:闻吾兄率部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凡属血气之士,莫不同声拥护,特电驰贺,即颂动祺!”次年10月29日,在高树勋将军起义周年纪念时,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再次联名特电致贺,电文是:“民主建国军高总司令勋鉴、暨全体官兵钧鉴:民主建国军的成立,证明人民独立、和平、民主事业必然胜利,反动派卖国、内战、独裁计划必然失败!今当贵军成立周年,特电祝贺并祝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原载《新华日报》1945年11月21日,毛主席 朱总司令电贺高树勋将军电文报刊。</p> <p class="ql-block">原载《新华日报》1946年10月29日,毛主席 朱总司令电贺高树勋起义周年电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80年前在那场烽火连天、枪林弹雨的解放战争岁月里,中共中央主席和总司令联名电文致贺的将军只有高树勋享此殊荣。1945年11月21日和1946年10月31日,当时的《新华日报》记载了这段特殊历史。1945年秋,当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后,人们刚刚尝到抗战胜利果实之际,国共和谈“双十协定”墨迹未干,国民党就背信弃义,撕毁协定,悍然大举进攻解放区,全国内战爆发。在党的民主、自由、和平、团结等政策影响和多方努力下,1945年10月30日清晨,国民党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8军军长高树勋在河北邯郸马头镇,以通电形式发出起义宣言,率部离开战场,投入到人民解放军阵营,由此开创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大部队起义的先河,为我军迅速夺取作战胜利,瓦解国民党独裁统治,在国内引起了很大轰动。如今,我们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并且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坚持不懈。回溯党的风雨兼程,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用勇气和智慧、热血和生命,彻底改变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不会忘记解放战争时期,在国家两种命运决战的紧要关头,高树勋将军义无反顾地率部起义,给予了国民党独裁统治反戈一击,不但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也加速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进程,成就了民主党派历史上的一段佳话。</span></p> <p class="ql-block">原载《新华日报》1945年11月8日,《高树勋将军率领全体官兵反对内战宣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898年,河北省盐山县常金乡高金村一个婴儿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就是后来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高树勋将军。当时因生活困寒,从小就背井离乡,先后到天津、北京等地学徒谋生。16岁时机缘巧合投奔到冯玉祥的麾下,开始了戎马生涯。高树勋也深受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熏陶和影响,以救国救民为己任。1930年中原大战之后,西北军彻底不复存在。高树勋所在的12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27师,他依旧担任师长。1931年初,高树勋所部被调往江西参加第二次“围剿”苏区。在这年5月的战斗中,27师师部及特种部队全体人员被俘,部队损失惨重。在苏区期间,共产党的革命标语和红色传单随处都是,这让高树勋深受震动。随后,从被红军释放的俘虏口中,他进一步得知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这使高树勋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谋幸福的”,赢得了老百姓的心,红军因此也才会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这使本就怀有救国救民思想的高树勋不再愿意与红军交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高树勋响应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对敌”的号召,以部队休整的名义脱离战场,不愿再参加“剿共”内战。但蒋介石不准,他愤气到庐山养病。12月14日,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旅长董振堂率领25、27师共1万7千余人在宁都起义,被编入红五军团。这让高树勋更加不愿和红军交战,躲避回天津的家里。这使蒋介石非常恼怒,发布通缉令,准备对他逮捕严办。但对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高树勋却是当仁不让。1933年5月,他与著名爱国将军吉鸿昌等前西北军将领变卖家产、购买枪支,到张家口投奔冯玉祥将军,参加抗战。1935年,在宋哲元等前西北军同仁的说情下,蒋介石撤销了对高树勋的通缉令。高树勋也在次年应宋哲元邀请出任河北省保安处副处长。1937年 ,卢沟桥事变后,高树勋发表声明,正式投身抗战。抗战期间,高树勋历任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并和八路军密切合作,为国共合作抗战作出贡献;还拒绝了日军的威逼利诱,誓死不当汉奸亡国奴,且坚决反对一切破坏抗战的行为。1939年秋,39集团军军长石友三命令高树勋与八路军搞摩擦,并准备拉拢高树勋投降日本。高树勋表示“汉奸决不能当,要给儿孙后代留后路”。1940年12月1日,高树勋设计将石友三这个汉奸卖国贼活埋处死,为民除害、为国锄奸,大快人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北上举事 弃暗投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5年8月11日,日本发出乞降照会,抗战胜利在望。国民党当局开始将重心放在抢夺地盘上,以便获取更多的胜利果实。于是,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邀请高树勋率新8军一同经新乡北上,打通平汉铁路,抢占北平、天津。在北进途中,部队将通过八路军控制的地区。高树勋惟恐造成误会,决定提前作沟通。由于此前曾和八路军合作抗日,高树勋在军中任用了一些共产党员干部。于是,他便派出其中一位党员王定南携自己的亲笔信,秘密前去找八路军联络。8月29日,王定南见到了八路军129师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并介绍了高树勋历年来遭受国民党排挤的情况。经过研究,刘伯承、邓小平决定抓住这一因素对高树勋进行积极争取,努力使之投向人民阵营。随后,便派出辛良志等人到高树勋部担任联络员。经过几番秘密沟通,八路军同意高树勋率新8军按指定路线北上。但是,高树勋的要求引起孙连仲的怀疑。孙连仲以孤军北上过于危险为由,加以拒绝。10月13日,蒋介石下达内战的秘密命令,要求各部队按照《剿匪手本》的要求,全力进剿共产党。于是,新8军和30军、40军在14日奉令沿平汉线北上。此外,还有国民党的其他4个军紧随其后。于是,刘伯承、邓小平在10月16日下达作战命令,要求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各部开赴平汉铁路沿线,准备在邯郸一带与北上的国民党军展开决战。至此,高树勋单独北上的计划完全落空,还有可能被卷入全面内战的漩涡。他心急如焚,不愿让自己的部队被白白损耗。他紧急又派出王定南于17日前去联络。针对这一严峻局势,刘伯承、邓小平建议高树勋不应再寄希望于前往石家庄受降,而是应当就地退出内战,脱离蒋介石集团。26日清晨王定南将这一建议送达后,高树勋开始权衡利弊,最终决定走出人生中的关键一步,立志起义。</span></p> <p class="ql-block">原载《新华日报》1945年11月8日,刊发《高树勋将军率领全体官兵反对内战宣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邯郸起义 反戈一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尽管已决定起义,高树勋还是心存犹豫:自己的家眷还在徐州和西安,来不及通知他们转移,只怕蒋介石不会放过他们。为此,王定南又在10月28日凌晨赶往刘伯承、邓小平处,当面转达了高树勋的顾虑。为彻底解除高树勋的后顾之忧,刘伯承、邓小平又专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快派人往徐州接出高树勋、王定南二人眷属”,又请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妥善解决高树勋在当地亲属的安全问题。接获电报后,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即刻电令新四军第4师张爱萍部,设法将高树勋的家属送往河北。张爱萍立刻命淮北行署公安局便衣大队派出精干人员三进徐州,将留在当地的高树勋夫人刘秀珍一行接出。高夫人出城后不久,蒋介石便派出宪兵第4团空降徐州,准备把高夫人等接往南京,扣为人质。在得知家人已被及时救出后,高树勋心中的顾虑彻底打消,下定了起义的决心。1945年10月30日清晨,高树勋在所驻扎的河北马头镇召集校级以上军官开会。他说道:“弟兄们,今天把大家叫到一起,是为了宣布一件大事。这就是我们要临阵起义,彻底退出内战”。众人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会场顿时一片寂静。高树勋见状,又语重心长地说:“我决定起义,并非因为害怕打仗、贪生怕死,也不是一时的冲动,这是我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人生之后所找到的唯一出路。日本人终于投降了,大家都盼着能过安生日子。可是蒋介石偏要我们进攻解放区,让自家同胞互相残杀。我们以前和八路军一起打过日本鬼子。在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总是帮助我们。如今,再要我们和他们兵戎相见,是毫无道理的。我们不能再打这种糊涂仗了”。最后,他又语气果断地说:“愿意和我一起起义的,留下来;不愿意的,我不强求,可以自便”。这番发自肺腑的演讲,引起了大部分在场者的共鸣,均对起义表示支持。同日,高树勋率所部以通电形式发出起义宣言,称不愿再“以人民养育之兵,供内战之用”。随后,高树勋即率部队离开战场,撤往武安县伯延镇,并在那里与夫人团聚。高树勋战场起义无异于对国民党军釜底抽薪,极大地动摇了国军内战军心,一些进步力量伺机而动。正在北进的30、40军顿时惊慌失措,准备向南逃跑。刘伯承、邓小平即刻下令对其实施总攻。到11月2日,30、40军大部被歼,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40军军长马法五、第11战区参谋长宋肯堂、39师师长司光恺、106师师长李振清、67师师长李学政等高级军官被俘。同时歼敌约1.4万人,约2.3万人被迫放下武器投降。至此,平汉铁路作战胜利结束,起义对战局的推动作用立竿见影。毛泽东还为此专门致电称举行起义的马头镇“距邯郸很近”,“邯郸系历史名城”,“因此可称为邯郸起义”。1945年11月10日,高树勋起义的第11战区新编第八军改编为民主建国军,建军大会在河北武安县(今武安市)举行,民主建国军高树勋总司令向全国人民提出:“坚决反对内战国事应由政治谈判解决,希望全国实现民主政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军区参谋长李达出席建军大会并盛赞“新八军反内战起义是中国的光荣,是中国的大忠大勇,发扬了西北军‘爱国爱家爱民族’的光荣传统。”</span></p> <p class="ql-block">原载《新华日报》1946年10月29日,社论《人民需要真正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原载《新华日报》1946年10月30日,社论《高树勋将军反战起义周年纪念》。</p> <p class="ql-block">原载《新华日报》1946年10月31日,刊发朱德《祝高树勋将军起义周年》文章。</p> <p class="ql-block">原载《新华日报》1946年10月31日,朱德《祝高树勋将军起义周年》原文。</p> <p class="ql-block">原载《新华日报》1946年11月4日,刊发高树勋《一年之回顾》文章。</p> <p class="ql-block">原载《新华日报》1946年11月4日,刊发高树勋《一年之回顾》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笃行致远 再立新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邯郸起义”是解放战争开始,不费一枪一弹,不留一滴血,首次以1.2万余人整建制地国民党军大部队起义,它震动了全国,动摇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加快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起义因此获得高度肯定。邓小平曾评价“高树勋的功劳很大,没有他的起义,敌人虽然不会胜利,但也不会失败得那么干脆”。很快,坐镇延安的毛泽东主席、朱德特发前文所属贺电,对高树勋弃暗投明、匡扶民族大义高度称颂。1945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还特别发布《关于扩大邯郸起义宣传的指示》,指出“‘邯郸起义’在目前时局中是有全国意义和一般性质的重大事业”。12月15日,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正式提出了开展“高树勋运动”的口号,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军队开展宣传运动,号召国民党军队中的官兵学习高树勋部队的榜样,中共中央号召国民党军队以高树勋部队为榜样,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在内战战场上举行起义,站到人民方面来,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随后,这场以分化、策反、瓦解国民党军队为目的的运动就迅速展开。各地党组织纷纷挑选人员打入国民党军队内部,广泛联络、长期潜伏、适时组织起义。而高树勋自身也未懈怠,而是继续追求进步。起义后不久,他就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194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高树勋入党。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和副书记薄一波作入党介绍人。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高树勋再度发表通电,呼吁国民党官兵像新8军一样以民族大义为重,作出正确选择。到了这年10月“邯郸起义”一周年的纪念日,高树勋又在《新华日报》刊文《一年来之回顾》总结了部队起义以来的进步,表示要“继续努力,提高质量,发扬士气,与八路军、新四军,及一切革命友军并肩奋斗”。并以亲身体验告实国人“解放区一曰耕者有其田之实现;二曰人民之力量不可侮;三曰共产党待人之真 诚”“解放区部队拥政爱民 ,政府拥军优属,达到空前团结,与国统区军民‘五不和’判若天壤。”10月30日和31日,朱德总司令先后在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祝高树勋将军起义周年》的文章。文中写道:“在过去的一年中,除了高树勋将军的起义之外,还有其他无数次的同类事件,形成了一个潮流。起义军队达到蒋介石总兵力的百分之二十。高树勋运动已经成为国民党陆、海、空军中一切有爱国心有良心的广大官兵的旗帜,成为人民在自卫战争中战胜反动派而实现独立、和平、民主的重要因素之一。”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期间,《新华日报》刊发各解放区纪念“邯郸起义”一周年的活动纷沓而至。10月26日晋绥边区参议会,顷晋绥代表500万人民驰电祝贺高树勋将军起义周年纪念;10月27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特决定,10月27日起至11月2日一周时间为向国民党陆海空军广播日;10月30日,华中野战区陈毅、粟裕、谭振林等将军顷电祝贺高树勋将军再接再厉,共同为争取中国之独立、自由、和平、民主而奋斗。当日,同时《新华日报》刊发社论《高树勋将军反战起义周年纪念》,例举了自高树勋将军举起反对内战的旗帜后,随之而起的潘朔端、孔徒周、曹又参、雷文清、王海清、将军等所部的官兵,以及刘善本、张爱益上尉,陕北胡景铎将军所部官兵5000多人光荣起义。纵观内战期间,国民党军队愈打愈少,人民的军队愈打愈多,敌占区变为解放区,敌人的地盘丢失越来越多,最终败退台湾孤岛苟延残喘。而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高树勋又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并结合起义以来的个人体会,积极宣传动员国民党部队起义,从反动走向进步,从黑暗走向光明,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统战工作是战争年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树勋运动”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真理,完全被解放战争的实践证明。通过开展“高树勋运动”,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促使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接受改编及被我军俘虏的人数为220.6万,占该年度我军歼敌总数92.7%国民党军队,起义人数呈逐年增长之势。 新中国成立后,高树勋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河北省委会副主委等职务,继续为国家和民主党派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972年初,高树勋将军在天津病重住院。周恩来指示将其护送到北京医院抢救。后终因年老体衰、医治无效,于1月19日逝世,走完了他不平凡的74个春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高树勋将军的举事行动为今天的祖国统一仍然就着不可估量的表率榜样作用。前面有车,后面有辙。顺应时势,机不可失。台湾回归,祖国统一历史必然,大事所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载宁夏《档案博览》2024.4期,有删减。</p> <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均为宁夏吴忠市档案馆馆藏《新华日报》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