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的故事|甲骨卜辞——沉淀在殷墟遗址下的汉字传奇

英中世遗文化教育

<p class="ql-block">数以万计的国之珍宝甲骨卜辞,揭开了文字起源的奥秘。</p><p class="ql-block">这批甲骨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甲是龟甲,骨是兽骨,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p><p class="ql-block">1899年,殷墟甲骨卜辞被发现了。</p><p class="ql-block">甲骨卜辞的发现纯属偶然,</p><p class="ql-block">甲骨卜辞的发掘充满曲折,</p><p class="ql-block">甲骨卜辞的考证密布荆棘。</p><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来,殷墟甲骨卜辞牵动了中外几代学者的心弦,他们的传奇故事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龙骨”到底为何物</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骨卜辞的第一个故事,要从龙骨说起。</p><p class="ql-block">1899年即光绪25年的秋天,王懿荣在北京得了一场病,中医给他开了一副中药,方子里有一味中药叫龙骨。</p><p class="ql-block">龙骨是一种民间的说法。它并不是龙的骨头,而是指古代大型脊椎动物的骨头化石。后来,也把久藏在地下的龟甲兽骨,当作龙骨用在药方上。</p><p class="ql-block">王懿荣平时就精通医道和金石学,他查看抓来的药材时,发现其中的“龙骨”上有好些笔画,犹如古人的文字。于是,他将“龙骨”挑了出来,告诉家人,到北京各大药房去收集“龙骨”。几天时间就收集了三四百片。</p><p class="ql-block">“龙骨”作为药材,原本才几文钱一斤,由于王懿荣的大量收购,价格直线上涨。王懿荣倾力收购的“龙骨”到底是何物?它们又是如何进入中药房的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王懿荣 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相传,河南安阳有个剃头匠叫李成。有一回身上长满脓疮,他听人介绍从地里拣了几块碎龟片,磨成粉撒在疮口上,脓消了,血也止了。他由此做起贩卖骨片的营生,对外宣扬这是“刀枪药”。除了走村串户,他还去庙会集市上兜售,后来又向中药房供货,慢慢地“龙骨”也成了一味中药。</p><p class="ql-block">此时,王懿荣收购“龙骨”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两个古董商人闻讯后,立即在河南低价购进一批“龙骨”,专程带到北京来找王懿荣。</p><p class="ql-block">其中一人叫范维卿,他带了12片有字的“龙骨”。王懿荣马上视如珍宝,出高价买了下来。临别时,还叮嘱范维卿下次再多带一些来。果然,第二次范维卿带来了八百片,其中一片大版龟甲上刻有66个字。王懿荣以二千两银子全部买下。</p><p class="ql-block">据说,王懿荣出了大钱还惊喜若狂,拍着范维卿说:你真是神人也,送来这么好的宝贝。范维卿当然也很高兴,6文钱一斤的“龙骨”竟然能卖到一个字一两银子,天方夜谭!交易后,王懿荣又给了范维卿600两银子,让他再替自己收购。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懿荣是发现甲骨卜辞第一人吗?</p><p class="ql-block">与王懿荣同时,天津的孟定生和王襄也开始收购“龙骨”。</p><p class="ql-block">话说,范维卿从王懿荣身上获取暴利后,转身前往天津。自幼喜好金石书画的王襄,在范维卿住的客栈里见到了“龙骨”片。范维卿坚持以字论价,一个字一两银子,王襄因家境贫寒无力购买,但他判断:这些有卜辞的“龙骨”,可能就是经籍上记载的“简册”。</p><p class="ql-block">范维卿继续在天津兜售,找到孟定生。他知道孟定生是一个能书善画、爱好收藏、享“津门四大家”美誉的才子。孟定生平时为人慷慨,出手大方,但此时积蓄无多,于是,用叔父汇来供他去湖北游览的几十两银子,买了一批“龙骨”。</p><p class="ql-block">孟定生购买的“龙骨”中,有一版完整龟腹甲,卜辞清楚。他听说,王懿荣在北京收集了不少“龙骨”,便找到王懿荣在天津的儿子王翰甫,由王翰甫写了一封介绍信。他带着自购的“龙骨”去北京会见王懿荣了。</p> <p class="ql-block">王懿荣、王襄、孟定生如此痴迷“龙骨”,到底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在仔细揣摩“龙骨”上的刻符卜辞之后,王懿荣对这种似篆非篆、似铭文又非铭文的字体,开始了思考。他记得《尚书》中曾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由于年代久远,商朝人的“典册”是何模样没人知道。他猜测:“龙骨”上的卜辞会不会就是商朝人的“典册”呢?</p><p class="ql-block">于是,在他发现“龙骨”到逝世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在繁忙的军政事务之余,王懿荣四处托人收集到1500多片“龙骨”。学术界评价王懿荣的贡献有三:一,他第一个发现了甲骨;二,他第一个研究甲骨文字;三,他第一个大规模收购甲骨。王懿荣有了“甲骨文之父”的美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b>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小一月”(《符凯栋所藏殷墟 甲骨》第1 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身后甲骨落谁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当王懿荣全神贯注研究甲骨卜辞之际,八国联军攻下天津,直逼北京。朝廷中人,有的避难走了,有的称病不干了,以爱国为天职的王懿荣,此时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一介文人儒士,在强兵压境之时,能担起“卫戌司令“的重任吗?</p><p class="ql-block">王懿荣原籍云南大理,祖上赴山东福山为官,爱上福山的山山水水后定居了下来。经过几代繁衍,王氏家族成为福山的名门大户。王家人不仅世代为官,而且诗书传家出了一批进士。</p><p class="ql-block">王懿荣5岁时,家中发生重大变故。最疼爱他的祖父被发配去了新疆,朝廷抄了他的家,家产被没收,好端端的官宦世家就此破落下来。尽管家道中落,父母亲还是要王懿荣继续走仕途,以图重振家业 。王懿荣连续参加8次科举考试,耗时18年之久。首次参加科举的那一年,18岁的王懿荣和黄兰成婚。夫妻俩寒窗苦读,感情恩爱。黄夫人一次又一次企盼丈夫金榜题名,然而得到的却是丈夫一次又一次名落孙山的打击。每当街上传出放榜的叫喊声,黄夫人都会心惊肉跳,她不得不用被子捂住双耳,不忍听取。王懿荣熬到36岁,终于通过乡试、会试,并在朝考中获得一等第三名,中了进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商王武丁时期牛胛骨刻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照例是人生最开心的两件事。然而,此时的王懿荣郁郁寡欢,因为夫人已在两年前去世了。</p><p class="ql-block">痛感仕途坎坷之后,王懿荣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金石书画上。王懿荣收藏金石书画,在北京享有盛名。许多社会名流登门拜访,都以一见王懿荣为荣。王懿荣会见不同的客人,使用不同的名片。对只会做八股文的,他给楷书名片;对稍有学识的,他给隶书名片;对喜好金石书画的来访者,他才使用篆体名片。</p><p class="ql-block">王懿荣的人品和才学被朝廷看中。光绪皇帝授他为国子监祭酒,职位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校长,官居二品。王懿荣当国子监祭酒,在清朝有四个突破:第一个突破,按制度国子监祭酒必须是状元,王懿荣不是状元;第二个突破,国子监祭酒一般都由满人当的,王懿荣是汉人;第三个突破,国子监祭酒一般是三品、四品,王懿荣做到二品;第四个突破,国子监祭酒不准连任,王懿荣却连续三任。这说明当时的王懿荣学识渊博,受朝廷赏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懿荣不只是一个学问家,更是一位爱国者。1894年甲午海战时,朝廷任命王懿荣担任山东团练大臣。他积极武装民众,抵御日本对中国的侵犯。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当天,清王朝就任命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p><p class="ql-block">4天后,清王朝下令与八国开战,王懿荣指挥的团练士兵既没有枪支,又没有金钱,他不得不向妹夫张之洞求助。当时,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王懿荣在信中写道:“此一千五百人,赤手白战,即有钱亦无处筹买,公能稍为捐置相助否?”</p><p class="ql-block">2个月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王朝的禁卫军望风而逃;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仓惶西行,逃离紫禁城。当夜,王懿荣在锡拉胡同的家院里,眼见大势已去徘徊叹息。第二天清晨,他告诉继室谢夫人:“吾可以死矣。”于是铺纸、磨墨,挥毫写下绝命书:</p><p class="ql-block">“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p><p class="ql-block">写完绝命书,他先吞金自尽,未成;又再服下毒药,还是未能丧命。于是与谢夫人、儿媳张氏一齐投井身亡,壮烈殉国。</p><p class="ql-block">王懿荣投井之后 ,清王朝派大臣张之洞料理后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卜辞甲骨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有一则传说,王懿荣让孙子王福坤一块投井,仆人把孙子抢走了。王懿荣称赞仆人,说忠孝节义我们家全有了,可以死而无悔了。怎么说忠孝节义全有了呢?忠,是说他自己忠于国家;孝,是儿媳尽孝了;节,是谢夫人守住贞节;义,是仆人把小孙子保护住了,忠孝节义!</p><p class="ql-block">王懿荣临终前告诉儿子:我有罪,我没有保护好北京城,我对不起国家,我死了以后棺材要用铁链子锁起来。</p><p class="ql-block">第二年春天,朝廷表彰王懿荣义举时,他们的棺材停在前门大街上,四个棺材中有一个是他孙子的。他孙子没死,也搞了一个小棺材。锁住四个棺材的铁链全锈了。王懿荣第二个儿子王崇烈,当时任天津道员,扶着棺材从北京前门大街出发,经过天津、河北到山东,埋在福山祖茔里。</p><p class="ql-block">然而,王懿荣生前耗尽心血收集来的甲骨,死后都到哪里去了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幸遇多才一奇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懿荣自尽后,由他精心收藏的1500多片甲骨面临散失的危险。由于生前负债累累,他的儿女们只能靠典当家中文物糊口。至1902年,王懿荣珍藏的甲骨也不得不出手了。</p><p class="ql-block">幸好收购者是王懿荣生前好友刘鹗。刘鹗字铁云,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奇人”。他是小说家,《老残游记》出自他之手。他又精通天文、数学、医术,尤其擅长水利、商贸等经世济民之术。</p><p class="ql-block">1899年,他参与治黄工程,使决口之水重返原有河道。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杀人放火,城里城外死尸狼籍。饥饿中的平民百姓买不到米面,因为粮仓控制在外国军队手中。朝廷的大人物惶惶不可终日,而刘鹗却以一个小小的候补知府,挺身而出办了两件有益百姓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一件事,他知道俄国军人不吃大米,于是筹钱给俄国军人,从他们手中换回大米,使京城百姓免受饥饿。</p><p class="ql-block">另一件事,刘鹗发动社会人士掩埋街头的无主尸体。</p><p class="ql-block">小说《老残游记》就是刘鹗在这个时候创作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鹗为何喜欢上甲骨文了呢?原来刘鹗时常出入王懿荣的府上,也认识贩卖甲骨的古董商人。此前,刘鄂曾是清末古文字学者吴大徴的高足,素有收藏碑贴、字画和善本古籍的嗜好。“八国联军”的入侵,使不少藏家纷纷抛售藏品,刘鄂靠经商积聚的财力成了最具实力的收藏家。据他的日记所载,1901年10月,他拥有甲骨1300片,11月又从古董商赵执斋那里购得1890片,后来又从另一位方姓收藏者手中得到300片。刘鹗曾派出第三个儿子刘大绅前去河南收购了1000多片。再加上从王懿荣儿子那里买下的1500多片,刘鹗已藏有五六千片以上的甲骨了。于是,惯于舞文弄墨的刘鹗从中精选出1058片甲骨,编成6卷《铁云藏龟》正式出版。《铁云藏龟》是甲骨史上首部著作,至今仍有它的价值。然而,1908年袁世凯诬陷刘鹗为“汉奸“,将他放逐新疆,第二年刘鹗病逝。一位功臣就这样辞别了他珍爱的甲骨。</p><p class="ql-block">幸好有罗振玉接捧,完成刘鹗未竟之志。早在1902年,罗振玉在刘家教刘鹗的儿子读书,刘鹗曾把家藏的甲骨拿给罗振玉欣赏,罗振玉大为惊叹。从此两人共同赏析,互相探讨,罗振玉鼓励刘鹗出书并为之作序。后来,罗振玉把女儿嫁给刘鹗之子,两人结为亲家。</p><p class="ql-block">罗振玉号雪堂,曾在清廷学部任参事。清朝被推翻后入溥仪的南书房,清理宫中器物。他尤好学术研究,对甲骨更是求索不止。当他在刘鹗家见到甲骨时,就认为“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他把揭开甲骨之秘密,作为自己的职责。罗振玉立下的首功,是澄清了甲骨的真正出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刘鹗和《铁云藏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刘鹗在《铁云藏龟》中把甲骨的出土地弄错了。这是古董商为了自己独赚,故意隐瞒了真正的出土地点,谎称甲骨是在河南汤阴出土的。王懿荣生前也同样被骗了,这个骗局是由罗振玉揭开的。</p><p class="ql-block">罗振玉1906年到北京做官,他利用种种方法探听到,甲骨的出土地不在汤阴,而在安阳小屯。之后,罗振玉指派胞弟、内弟等多人前往小屯实地考察,并大量收购甲骨。他叮嘱道:与龟甲一起出土的器物,“必须兼收并蓄。”1916年,罗振玉还亲自到安阳小屯实地考察,这种热心,这种识见,可以说是从来的考古家所未有。罗振玉总共收集到三万多片,经过研究先后编纂成六种专著。</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罗振玉也变卖部分甲骨以维持生计,又将部分甲骨藏在大连的住宅里。1940年罗振玉去世,这批甲骨一度下落不明。1945年日本投降,大连一家工厂发现一只奇异的大铁箱,四面全被焊死了。文物学家吴仲超等赶到现场,从铁箱里取出48只楠木盒,盒内装有罗振玉收藏的甲骨1270片。</p><p class="ql-block">郭沫若说过:“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出无数的真实的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为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次事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次揭秘惊天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寻觅甲骨,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辛劳开拓,此后,殷墟多次发掘,有三次出土的甲骨震惊天下,为中华文明的探源作出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史书上留有“盘庚迁殷”的记载。盘庚是商朝第20代王,他为了发展生产,防止异族骚扰,把都城迁到一个叫殷的地方。在往后的273年中,殷一直是商朝的都城,所以盘庚迁都后的商朝,又称殷朝。后来周朝灭了商朝,周公又强行迁走殷地遗民,于是殷朝原来的国都变成了一片废墟。文献中时常可以见到“殷虚”二字,“虚”与“墟”相通,但殷墟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很久以来不为人知。</p><p class="ql-block">甲骨文作为殷商王朝时的卜辞,它的出现向世人证实:小屯就是殷商王都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为了揭开殷墟卜辞之谜,上个世纪有成果显著的三段考古发掘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从1928年到1937年,由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连续组织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p><p class="ql-block">当时中国田野考古处于草创阶段,前十余次发掘,虽有收获但并不理想。直到1936年在小屯村北的第13次发掘即将收工时,奇迹出现了:一个编号为 YH127的坑,发掘出甲骨累计17096片。</p><p class="ql-block">这个超出考古人员想象的YH127坑,离地面只有1.7米,坑分三层,上层是灰土,底层是绿灰土,中间一层堆有灰土和龟甲,地层厚2.3米。在坑内有人的骨骸,龟甲压在其四周,骨骸可能是龟甲管理人员的,一起被埋入坑中。这批龟甲留有卜兆、灼痕,大版小版、有字无字、或整或残,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由于出土地环境不安全,龟甲数量大,无法在现场露天清理,考古人员决定把YH127坑完整地装入木箱,运回南京进行室内发掘。</p><p class="ql-block">荷枪实弹的士兵在现场守护着,六七十位民工把大木箱抬到安阳火车站,足足花了两天。不巧,因气候原因火车暂停运营,押送人员在考古学家李济的带领下,冒雨在安阳火车站守护大木箱达10 天之久。后来在途中出现装载龟甲的火车轴承损坏,又耽误了好几天。</p><p class="ql-block">YH127坑的龟甲,经考古人员3个月的清理,初步确认它们主要属武丁时期,也有一部分属更早一些的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的遗物。有些卜辞是用毛笔写的,也有的在卜辞上涂朱色和墨色。其中最大的龟甲有1尺2寸,龟似从马来半岛一带进贡到中原的,可见商朝时中原与海外的交往已经开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中1973年小屯南里的发掘带有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小屯村有个村民叫张武元,他在取土做煤时发现3片有字的卜骨。张武元早在三十年代就参加过发掘,他立即报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戴进贤。考古人员到现场一看,果然灰坑里有甲骨。于是,正式发掘开始了。</p><p class="ql-block">这次发现的甲骨,有一部份显然是被当时人遗弃的;另一部份却是当时人有意识窖藏的。有意窖藏的是H17和H24两个坑,前者发现卜骨1360片,后者有卜骨1315片。</p><p class="ql-block">小屯南里一共出土甲骨4511片,它有五个特点:一是大骨居多;二是骨多甲少;三是甲骨的年代集中在康丁、武乙、文丁时期;四是地层清楚,与陶器共存,为断代提供有价值的佐证;五是卜辞内容丰富,有不少人名、称谓、地名、方国名、军队编制等新发现的字、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在九十年代。1991年,在安阳花园庄东100米处,又有一次重要考古发现。据报告:在花东H3坑内,共发现甲骨1583片,其中有刻辞的卜甲574片,刻辞卜骨5片。这个坑里的甲骨埋得非常密集,甲骨之间基本没有空隙,也没有其它杂物。甲骨字体细小、工整、秀丽。字中常有涂朱、填墨或刻划卜兆的痕迹。每版刻字少者一两个字,多者二百字,一般也有几十个字。卜辞的内容主要涉及祭祀、田猎、天气、疾病等几个方面。它提供了重要线索,即在武丁时代,不仅商王有权进行占卜活动,而且王室和其他地位显赫的贵族,也可以独立进行占卜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妇好墓"(39)新释有关"妇好"的甲骨卜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妇好”二字作何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殷墟出土的甲骨有十几万片,学者们从中整理出四五千个汉字。在四五千个字当中,能够辩认字义的不到一半。但是,仅“妇好”二字,在甲骨卜辞中出现了多达240多条。“妇好”是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先看“妇”字,它在殷墟甲骨上的字形像一把倒立的扫帚。这是一个会意字。妇的繁体字“婦”,右半边是帚,也许扫帚是妇女的常用器具,所以就成了妇女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再看 “好”字,字形的一边是跽坐地上的女性,另一边像一个小孩。学者解释“好”指的是抱孩子的妇女,也有学者解释好是姓,妇是名,妇好二字连在一起,是商代一位女子的名字。若是,“妇好”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p><p class="ql-block">原来,她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一位领兵打仗的女将。武丁是商朝第23代王,是迁都于殷的商王盘庚的后裔。相传,武丁即位后,选拨奴隶出身的傅说为宰相。执政的59年里,文治武功很有作为,把商王朝推向鼎盛时期。武丁曾先后对北方的土方、鬼方,西方的羌,东方的夷和南方的虎方用兵,战绩不俗。</p><p class="ql-block">据说,武丁有几个配偶,妇好是其中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因为妇好英姿飒爽,武艺不让须眉,在武丁南征北战时妇好大多担当先锋,为武丁稳定殷商疆域立有大功。</p><p class="ql-block">有一回攻打西域的羌方,妇好率领的将士多达13000人,这是商王朝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战役。</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配合武丁征伐巴方,妇好在预定地点伏击对方,大获全胜。</p><p class="ql-block">战争在商朝是一件大事。由于妇好英勇善战,武丁时常与妇好共商国事。妇好打了胜仗,武丁还会亲自去迎接妇好归来。妇好曾替武丁主持祭祀,参与决策重大事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甲骨卜辞中还能发现,武丁十分关心妇好的生育能力。武丁希望妇好,为自己生下一个继承权力和财富的儿子。当武丁获悉妇好怀孕后,又急切地举行占卜仪式,武丁想知道妇好生男还是生女?预产期在哪一天?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能测定预产期,恐怕在世界医学史上也算一个奇迹!妇好果然不负厚望,生下儿子孝己,孝己被武丁立为太子。在甲骨卜辞中,还记载着武丁为妇好祈求平安健康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令人遗憾的是,妇好死在武丁之前,武丁称亡妻妇好为“后辛”,儿子孝己称母亲妇好为“司母辛”。妇好亡故之后,武丁还时常在祭祀典礼中,请求妇好在天之灵帮助自己战胜敌人。</p><p class="ql-block">有关卜辞表明,妇好在经济上也是独立的。她在都城之外拥有封地,每年要向商王武丁进贡。卜辞上记载有,妇好一次曾向武丁进贡了50只乌龟,供武丁占卜之用。</p><p class="ql-block">记载妇好的卜辞那么多,会不会只是一种浪漫的传奇呢?它们是否真实可信呢?</p><p class="ql-block">这个疑团一直到1976年殷墟5号墓被发现才得以解开。</p><p class="ql-block">殷墟5号墓,葬有200件妇好生前祭祀用的礼器,礼器上刻的铭文可以证实墓的主人就是妇好,所以殷墟5号墓又叫妇好墓。</p><p class="ql-block">这个墓的发现非常偶然。当初,郑振香先生发掘到一个房基,房基底下有没有东西不知道。后来进行钻探才发现房基底下有墓,于是继续发掘。殷墟以前发掘的墓,保存完整的很少,基本上都被盗过,唯独妇好墓因为上面有房基,所以保存得非常完整。</p><p class="ql-block">考古学者分析,墓建在房基之下,是一种有意识的保护措施。对于妇好的逝世,武丁很悲痛。不多久太子孝己也夭折了。所以妇好墓的建筑相当精美:墓为长方形竖穴,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8米,东西两壁各有一个长条形壁龛。墓内出土人骨16具,殉狗6只,陪葬品有青铜器、玉石象牙和陶器,总数多达1928件,另外还有海贝6800多枚。</p><p class="ql-block">在妇好墓出土的460多件青铜器中,兵器占了130多件,它们大多是妇好生前使用过的。比如4件铜钺,就是妇好掌握军权乃至王权的象征物。</p><p class="ql-block">妇好墓的发现,也引起学者的争议。关于妇好,有学者质疑,墓主人妇好与武丁时的妇好,不是同一个人,会不会有两个都叫妇好的人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妇好墓"(39)新释有关"妇好"的甲骨卜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去伪拼兑苦探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骨上的文字如何辨认?碎裂的甲骨如何拼合?甲骨卜辞如何确定它的年代?造假的甲骨如何辨别?为此,科研人员苦苦求索。</p><p class="ql-block">深埋在地下3000多年的殷墟甲骨,出土后的遭遇一波三折。最初,药店收购的时候不要刻字的甲骨,于是村民或者把甲骨敲碎,挑出无字的甲骨出售;或者千方百计把甲骨上的字磨掉。这是殷墟甲骨最初遭遇的劫难。</p><p class="ql-block">之后,收藏家高价收购,古董商牟取暴利,驱动村民随意挖掘,殷墟甲骨再次遭遇劫难。只不过此时的行情变了,有字的甲骨成为抢手货,无字的甲骨却被冷落一旁。更有甚者,唯利是图的古董商人又出黑招,专门收集被遗弃的无字甲骨,再雇人仿刻甲骨文字。这一来,以假乱真的甲骨往往令收藏家们受骗上当。</p><p class="ql-block">刘鹗当年编纂的《铁云藏龟》里,已经混入5片伪刻的甲骨。其实,从王懿荣发现甲骨到刘鹗刊印《铁云藏龟》,才短短三四年时间,市场已涌入不少作伪的甲骨。</p><p class="ql-block">加拿大牧师明义士是最早发现作伪甲骨的人之一。他多次前往安阳小屯,收购过几万片甲骨。多次受骗的经历,把他锻炼成辨别甲骨真伪的专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持殷墟发掘的董作宾,1928年还见过一位专门造假的人。此人叫蓝葆光,爱抽大烟,他假造甲骨卜辞为了换取烟钱。他手里有一个小本子,临摹了许多甲骨文字,包括从刘鹗、罗振玉的著作中临摹的。由于刻工讲究,销路也还不错,只因他对甲骨文一字不识,也不懂卜辞的文例,更不清楚刻辞的地位有什么讲究,所以最终还是被行家里手识破了。</p><p class="ql-block">作为占卜所用的甲和骨,在刻字前一般都要经过凿、钻、烧灼和刀刻等几道工序。</p><p class="ql-block">经过这些工序,甲骨很容易破碎,再加上埋藏年代那么久远,完整的甲骨出土时本来就不多了。后来在出售或收购中,破碎的甲骨又往往被弄乱,使得卜辞的庐山真面目成了悬案。解开悬案的唯一方法,就是拼兑缀合。</p><p class="ql-block">缀合分两种:一种是实物缀合,另一种是拓本缀合。缀合的前提是必须把甲骨片大量集中,要做到这一点就很不容易。1935年山东省图书馆想收购临淄孙文澜收藏的100片甲骨,苦于没钱只收购了9片。公元1953年,由于国家的支持,文化部从收藏家刘体智手中,一次就购下28000多片甲骨,这才有了后来出版的洋洋大观的《甲骨文合集》。由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收录有30000片甲骨,但其中缀合成版的才300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缀合甲骨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以及执着求索的精神。王国维字观堂,他在这方面贡献良多。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以遗老自居的王国维拖着长辫子去了日本。他起先帮罗振玉整理甲骨,后来获知刘鹗原藏的甲骨,一部分落入英国人哈同手中,于是进入哈同所办的学校。他利用当教授之便,拿到这批甲骨资料,最终把它们编成《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一书。王国维还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这是甲骨文发现后第一篇具有重大价值的科学论文,甲骨学也由此成为一项专门学科。先公先王指的是殷王朝的历代祖先,孔子生前就想考证殷王的世系,但最终不得不感叹文献不足。汉朝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曾给殷王的世系排了一张表。司马迁凭什么这样排列?它的可信程度又如何?持怀疑态度者不乏其人。王国维从《殷墟书契后编》中发现有关殷王世系的拓片,后来又从《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中发现另一张相关的拓片,他把两张拓片缀合在一起,殷王世系的排列顿时一目了然,这恰好与司马迁的排列基本吻合。若干年后,董作宾又在王国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了一步,他把三片相关的卜辞拓片掇合起来,使商王朝的世系更加清晰了。缀合后的殷墟甲骨卜辞,证实了《史记》是一部可信的历史古籍,同时也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个别失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商朝国君武丁用于占卜神谕的龟腹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b></p> <p class="ql-block">判断刻有卜辞的甲骨年代,有些可以借助卜辞上的人名或事件,有些就比较困难。那末,甲骨的年代又是如何确定的呢?</p><p class="ql-block">科学家们通常使用一种叫碳14的测定方法。</p><p class="ql-block"> 其原理是,任何的生物体内都有碳,碳元素又有不同的同位素:碳12、碳13、碳14,其中碳14具有放射性。碳14的来源主要是宇宙线,高层大气里的宇宙线产生碳14。碳14产生后,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流动而混匀。混匀后经过光合作用进入到食物里面,动物吃植物又进入动物里面,人吃动物植物就进到人体里面。所以,任何活的生物体内都有碳14。生物活着的时候,碳14与大气达成平衡,不断地新陈代谢:一旦生物死了,没有补充了,开始衰变,碳14的含量就越来越少。如果知道了一开始有多少,又掌握了现在有多少,根据放射线衰变的规律,就可以知道死了有多少年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甲骨进行碳14测年,通常要经过4个步骤:</p><p class="ql-block">第一步要采样,采样有很多学问。采得不好,就不能真实反映年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采集到上百个甲骨样品,这批样品经过很仔细地挑选,或是对确定年份有价值的,或是能够与某个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的、卜辞比较清楚的。</p><p class="ql-block">第二步,直接用甲骨测量是不行的,要把里面的碳提炼成石墨,测量才能有比较高的效率。提炼很复杂,因为有些文物保护部门对出土的甲骨,先进行保护加固处理,给它们抹上一些防腐剂或加固剂。这些防腐剂、加固剂对甲骨测年有一定影响,造成甲骨年龄偏老,所以对这一类的甲骨,要先在实验室里进行特殊处理。</p><p class="ql-block">第三步,测量,很准确地测出甲骨的年龄。</p><p class="ql-block">第四步,把测定的碳14年年龄,转化为相对应的公历纪元,它允许一定数值的误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甲骨卜辞的研究专家胡厚宣于1995年写下一段话:</p><p class="ql-block">“殷商甲骨和西域汉简、内阁大库并称为本世纪中国学术史的三大发现。正是甲骨文的发现,直接导致了对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墟发掘,为中国考古学震惊中外的成就,其重要性可以同希腊的特洛伊遗址的发现相媲美,后者使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由虚构变为事实,前者则将古史料和地下出土物相结合,把中国信史提早了一千多年。</p><p class="ql-block">殷墟出土的丰富的铜器、玉器、骨器、陶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而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使得中国文字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在世界上这种数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文字体系只有在中国的汉字中才能找到。“</p><p class="ql-block">目前,甲骨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p><p class="ql-block">殷墟甲骨的发掘、发现、研究,仍在强有力地牵动着后来人的命运。作为国宝,它的故事还将延续。</p><p class="ql-block">(葛芸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