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完成了美东前四篇游记之后(纽约、费城、华盛顿、巧克力工厂和千年幽谷),觉得懒懒的,提不起精神来继续写作,这一拖也就快一个月了。在女儿和先生旁敲侧击的催促下,想想还是应该去完成一家三口在美东六日的旅游日记,毕竟这样美好的时刻,是值得用笔墨去记录、用相册作保存的。</p> <p class="ql-block"> 游程的第四天是游览尼亚加拉大峡谷。“Niagara尼亚加拉”这几个字在印第安语中意为“雷神之水”,他们认为瀑布的轰鸣是雷神说话的声音。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源头为尼亚加拉河,最佳观赏点位于加拿大境内,而我们所处在美国境内的美国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由月亮岛隔开,马蹄形瀑布(又名加拿大瀑布)是三个瀑布中最大的,占整个尼亚加拉大瀑布水流量的百分之九十,在美国只能观赏到它的部分侧面,所以说在加拿大观赏尼亚加拉大瀑布更全面也更壮观。</p> <p class="ql-block"> 5月29日早晨7:50我们离开水牛城机场酒店前往尼亚加拉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 天沒下雨,感觉有点冷,把羽绒背心和外套都穿上了,大巴停靠在山羊岛,在观景台上可以看到对岸加拿大那边高楼麟次栉比,只因为瀑布边上水气很重,所以照片背景显得有些烟雾朦胧。</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瀑布公园,踏进此公园的大门,就属于是瀑布深度游了(自费项目)。在美国这边的是被命名为“尼亚加拉瀑布公园”,而在加拿大那边的是“维多利亚公园”。公园里环境优美,小松鼠、鸽子等小动物与大自然融合成一副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先是观看《瀑布传奇IMAX电影》,让我们坐在影院中体验尼亚加拉大瀑布电闪雷鸣的视觉与听觉效果。如果碰上特殊天气而无法亲临现场,那么银幕上的画面也足以令人震撼,还可免去被淋成落汤鸡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在风之洞电梯入口处排队等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洁白的新娘面纱飞流直下</b></p> <p class="ql-block"> 坐电梯下降53米到 Niagara Gorge 底部,每人领一件黄色的雨衣,我替先生从头到腿包裹起来,那天我们脚上穿的是拖鞋,其实是应该穿上防滑的沙滩拖鞋,才能行走在潮湿的步道上万无一失。我们沿着漆成红色的蜿蜒盘旋的栈道,去近距离体验有着最动听的名字也是三个瀑布中最温柔的“新娘面纱 瀑布”(Bridal Veil Falls)的美丽。她宽约80米,据网上介绍由于她相对水流较小,飞落而下时水雾洁白轻柔,犹如新娘的面纱,才得此名。可当我们站在风洞口的栈道上,想与“新娘面纱”作一个风和水的“亲密洗礼”,才知道在瀑布底下感受沉雷般轰鸣和狂风暴雨般的袭击,那是多么多么地让你惊恐与惊喜。旋风把黄色的雨衣吹得鼓鼓囊囊,苗条少女也都成了大胖小子。风夹裹着水,力大无比,给我们劈头盖脸的打击,此时举步维艰,但还是举着手机要把这疯狂而近乎恐怖的时刻定格记录。尼亚加拉这个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巨大自然风洞,只有在美国这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泻而下的瀑布造成了强烈的水流与空气摩擦产生了飓风般的涡流,才构成了这一令人在观感上极其震撼“风之洞”奇特的游玩景点,而在加拿大那一边却是无法做到在瀑布脚下接受大自然给予的洗礼,因为我们亲眼目睹了美加两边瀑布的不同之处,而得出了“风之洞”景点的独特之处,既来观赏瀑布一定不可错过此“风水宝(饱)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风之洞新娘面纱近距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瀑布视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1.美国2.面纱3.马蹄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座瀑布的视频</b></p> <p class="ql-block"> 为了观赏到大瀑布全貌,我们搭乘了“雾中少女”号观光船。走到观景天桥中间,乘坐电梯下到河谷底部,每人发一件蓝色的一次性雨衣,穿上雨衣后在游船码头排队,等候上船。在我们的左前方,能看到美国瀑布的一部分,水雾随风直飘到队伍这边来。在河中间,一群海鸥在水面上飞来飞去,似乎在寻觅被瀑布冲击打晕了的鱼儿。河对面是加拿大码头,一条加拿大游船正迎面开出,船上的游客穿的是红色雨衣。在高高的河岸上矗立着许多座高楼,其中就有“Casino"赌场。我们2015年曾在加拿大那边观看瀑布,人似乎比美国这边还多,旅游业发展得更好。</p> <p class="ql-block"> 我们登上了美国“雾中少女”号观光船,有些人进入一层船舱,找座位休息,大部分人直接上顶层甲板。待船离岸,慢慢地驶向三个瀑布中排位第二的美国瀑布(第一是马蹄形瀑布)。顶层的游客一个个往栏杆前靠,都想找个拍摄的好位置,抓住这气势磅礴的大自然所给予的馈赠。观光船渐渐地驶近美国瀑布,轰鸣声越来越响,真好比“雷神之锤”在击打水面,只见瀑布如万条白龙,从天而降,冲击在岸边岩石上,激起道道水花,喷射出团团水雾。面对眼前的美景,每个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齐声惊呼,举起手机狂拍。但在这颠簸的游船上,栏杆前后人头济济,加上满天的乌云和水汽,对着逆光,要想拍好留影,还真不容易。 游船继续驶向马蹄形瀑布,越来越靠近,感觉到它比美国瀑布更宽,落差更大,水流更密、更猛烈,更加令人狂喜。刚刚觉得像进入云雾之中,雨丝撒在了镜头上,还没来得及擦拭,就像下暴雨一般,劈头盖脸地浇下来,大家赶紧把手机藏到雨衣底下,已无法再继续拍摄。只是觉得人被瀑布包围,那蓝色的雨衣,紧紧地贴在身上,雨帽已不起作用,头发湿了,裤腿和鞋子也湿了,我的眼镜前更是一片白茫茫,但忍不住和大家一起发出一阵阵的欢叫,我忘了寒冷,忘了不适,忘了年龄,似乎回到了孩堤时代。</p> <p class="ql-block"> 找出了九年前在2015年我和先生去加拿大游览尼亚加拉大瀑布时的照片作一个对比,“瀑布依然壮观,我添皱纹白发”,岁月不饶人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摄于2015年在加拿大游船背景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马蹄形瀑布</b></p> <p class="ql-block"> 观光船调转船头,迅速离开加拿大(马蹄形)瀑布,开始返航。途中再一次观赏了美国瀑布和马蹄形瀑布,这时在船上可以将两个瀑布作为背景拍出清晰的画面。回到码头,我们便离船上岸,乘坐电梯向上到达观景天桥的另一端。这里的视野比原先更宽广,来到观景平台,可以清晰地分清三个瀑布所处的不同位置,很多游客将瀑布作为背景,摆弄着各种姿势在此拍照。俯首向下探望,只见河面上穿梭着悬挂着美加不同国旗的两国观光渡船,码头上是穿着蓝色雨衣、正在爬上台阶的游客,映入眼帘的是更有气势、更加汹涌的美国瀑布。</p> <p class="ql-block"> 此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彩虹桥”,横跨于尼亚加拉河,连接美加两国,它不仅仅因为桥梁的形状像彩虹,而且这里雨水偏多在太阳光的折射下,常形成彩虹而得其名。走上这座桥,游客是可以步行自由进出到对岸游玩的。加拿大边境的居民经常开车到美国来购买食品和加油,因为比加拿大当地便宜,而美国居民可以到加拿大免税店去买免税商品,所以彩虹桥上交通十分拥堵,两国居民各取所需互通有无。</p> <p class="ql-block"> 走下“雾中少女号”观光船,来到观景平台,可以清晰地分清三个瀑布的不同位置,将瀑布作为背景,拍照留存纪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下图是2015年6月17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在加拿大游览尼亚加拉大瀑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背景是最大的马蹄形瀑布</b></p> <p class="ql-block"> 2015年6月在我和先生去渥太华探望女儿,报名参加了四天加拿大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旅游,当时我们也留下了许多相片,尤其是拍摄了加拿大尼亚加拉旅游街区的商业繁华景象,而美国这边的景区与加拿大相比就大为逊色,显得冷清萧条。</p> <p class="ql-block"> 下午2:00,我们离开了尼亚加拉大瀑布前往麻省波士顿,晚上6:30夕阳依旧灿烂,车停靠在麻省90号公路的一家麦当劳用餐,9:00左右抵达距波士顿还有约30英里的希尔顿花园酒店入住,明天将前往波士顿参观三所世界著名学府,我们充满了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