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概说</b></p><p class="ql-block">在每个中国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时刻会与李白相遇,读出他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蜀地,有一位叫做李白的少年,做了一个奇妙的梦,在他的梦里,一支毛笔的笔尖上,竟然生出一朵花来。</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他并不知道,梦笔生花会成为自己一生的写照,当他开始写诗,他笔下的花会开满大唐的每一寸河山。</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李白,在不同人眼中,他有不同的身份。诗仙、酒徒、侠客、旅人。</p><p class="ql-block">“云想衣裳花想容</p><p class="ql-block">春风扶槛露华浓”</p><p class="ql-block"> —— 他是天才的诗仙。</p><p class="ql-block">“且乐生前一杯酒</p><p class="ql-block">何须身后千载名”</p><p class="ql-block"> ——他是狂傲的酒徒。</p><p class="ql-block">“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p><p class="ql-block">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p><p class="ql-block"> ——他是仗剑走天涯的侠客。</p><p class="ql-block">“此行不为鲈鱼鲙(kuai四声)</p><p class="ql-block">自爱名山入剡(shan四声)中”</p><p class="ql-block"> —— 他是纵情山水的旅人。 </p><p class="ql-block"> 提起李白,人们总会联想到浪漫、豪迈、侠义。而纪录片《李白》,突破以上身份和认知,以小见大,从一个个小故事入手,展现李白的多面性格。</p><p class="ql-block"> 让人看到,李白不仅是诗唐天空中最亮的星,也是为理想抱负挣扎向上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 盛世之中,必出耀眼天才,有仙气,亦是凡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无法见到盛唐的明月,但千年以后,李白却成为中国人的明月和故乡。</p><p class="ql-block">*</p> 第一集:少年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集:少年行(1)</b></p><p class="ql-block">李白出生在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 </p><p class="ql-block"> 蜀地拥有李白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源于唐朝时期的一次万里迁徙。</p><p class="ql-block"> 公元697年,一个在碎叶定居多年的家族决定离开战乱频发的西域,前往蜀地。李白的父亲李客是这支迁徙队伍的指挥者。</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父亲率领族人穿过天山山脉,越过万里沙漠,耗时数百个日夜,最终抵达梦想已久的目的地,现四川江油境内的青莲镇。</p><p class="ql-block"> 青莲镇位于四川腹地,坐落在一片肥美的平坝之上。东边有发源于岷山的涪江,西边有清澈明净的盘江。山环水抱中的青莲镇安详宁静,民风质朴纯善。</p><p class="ql-block"> 来到蜀地青莲,李氏家族从西域的剽悍与纯粹走进了蜀地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p><p class="ql-block"> 青莲抚慰风尘仆仆的李氏家族,也得到了他们最慷慨的反哺。公元701年,李白在青莲出生。这里山水环绕,具有奇绝之气,又安逸富足。这样的环境,造就了李白这样的人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由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在青莲当地,每年的正月十六,人们都会为李白庆祝诞辰。上好楠木制成的太白架,上面供奉着李白的雕像。人们将太白架从文昌宫请出,聚集而来的村民将伴随太白架走遍整个青莲。这个纪念李白的传统已有百年历史。世事轮转,百年间,供奉太白架的人们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唯有传统被保留下来,传达着人们对李白的仰慕。</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的陇西院曾经是李白的旧宅所在,虽然历经沧桑,但书香的宁定与超逸,依然深潜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正是在这里,李白开启了他的少年时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集:少年行(2)</b></p><p class="ql-block">李白自述,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其书,作赋凌相如”。他自己觉得他十五岁的时候写的大赋就已经媲美司马相如,李白的才气在少年时期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p><p class="ql-block"> 公元718年的春天,18岁的李白出游梓州,拜赵蕤为师。赵蕤此人颇具传奇色彩。他是当时知名的饱学之士,著名的纵横家。他的书籍《长短经》是帝王必读之书,讲的是怎样去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备受世人推崇,却屡次拒绝入朝为官,一生隐居山林。</p><p class="ql-block"> 李白跟随赵蕤学习期间,逐渐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鲁仲连视为人生偶像。</p><p class="ql-block"> 鲁仲连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奇人,这个人有大智慧,但是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功成不受赏,功成拂衣去,这个非常符合李白自己的人生设计。李白为自己规划的人生道路,是以纵横家的才能,像古时的贤明宰相一样辅佐帝王,使得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然后功成身退,避世江海。</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青年时代,正是开元之治的前期,唐玄宗励精图治,国家如日中天,崇文风气久盛不衰。</p><p class="ql-block"> 此时,唐朝的科举制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然而,科举选士的占比仍然很少。而且即使是考科举,你也得获得某些达官贵人的推荐。李白家庭出身很一般,只有一身才华。当时没有科举之路,那他就只能是去拜谒这些有权势的人,看看他们谁能给他提供一条路,这就叫“干谒”。研究唐代文学有一个很著名的现象“干谒之风”,就是拿着自己的文章,拿着自己的诗作,去主动的联络那些文坛上的高手,那些名声大的人,得他们一声赞美,声价就可以不胫而走。</p><p class="ql-block"> 通过干谒,不用参加科举,也可以进入仕途,从而施展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是李白理想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集:少年行(3)</b></p><p class="ql-block">公元720年,年轻的李白前往渝州拜访刺史李邕(yong一声),寻求踏入仕途的机会。前去的路上,李白自信满满。李白带着自己的干谒诗文,见到了慕名已久的李邕。他相信自己的才华一定会得到李邕的赏识,从而顺理成章地进入仕途。</p><p class="ql-block"> 李邕是李白之前一个非常出名的大文人。唐朝人写文章是要给稿费的,李邕的字好,文也好,诗也不错,是笔润非常丰厚的一个作家。</p><p class="ql-block"> 李邕打开诗作的那一刻,李白的内心是十分笃定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李邕并没有对他表示出赞赏,甚至可能还表示出觉得他这个人太狂傲的,这样一种轻蔑。</p><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李邕这个人还是很清高的,所以李白的这种狂放,和李邕这种清高,当时的第一次遇合看来是没有遇合好。</p><p class="ql-block"> 李白写下一首《上李邕》来抒发志向,并且表达了对李邕冷落的十分不满。</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这次不愉快的相遇,并未影响李白后来对李邕人格上的推崇。二十多年后,李邕被奸臣迫害,惨死于刑杖之下。李白难掩胸中的愤懑之情,他随后写诗悼念李邕,那是属于大唐文人的风骨和侠义豪迈之气。</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李北海</p><p class="ql-block"> 英风豪气今何在</p><p class="ql-block">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讲诗人的心灵是干净的?李白少年时期,与李邕不是好朋友,但是李白为李邕仗义执言,这就是诗人的人格,不以一时来决定终生对他的评判,这也可以看出来李白人格的一个高度。</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集:少年行(4)</b></p><p class="ql-block">这块刻字北宋的石碑已留存近千年。上面刻有李白出蜀前所作的诗歌《别匡山》。诗歌的最后两句,道出了他临别时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公元724年,24岁的李白学业初成。春夏之间,李白仗剑出蜀,开始了漫游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沿长江顺流而下,李白度过了人生中最自由的一段游侠时光。他一路游历,结识好友无数。不到一年的时间,花光三十余万钱。</p><p class="ql-block"> 李白比较潇洒,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兄弟,四海皆兄弟,李白的心里面,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的兄弟。</p><p class="ql-block"> 同样来自蜀中的吴指南,便是他游历路上的好友。他们一路同行,来到广阔无边的云梦大泽。</p><p class="ql-block"> 吴指南意外突然病死,李白痛哭不已。当夜,李白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危险的一个夜晚。为了守护好友的尸体,李白在猛虎袭来时坚守不动,猛虎不敢上前,最终离去。天亮之后,李白临时将吴指南的尸体葬在洞庭湖畔,继续踏上漫游的旅程。但他始终牵挂着这位突然去世的挚友。</p><p class="ql-block"> 数年之后,他从南京到了洞庭,找到吴指南暂时安葬的地方,借钱把他重新安葬了。</p><p class="ql-block"> 公元727年,李白来到安陆,寻求入世的机会。李白没有等到官员的青睐,反而收获了另一道炙热的注视。已故宰相许圉(yu二声)师的后人相中李白,招他为婿。李白娶了许夫人,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建立家庭。</p><p class="ql-block"> 除了惊人的才华,李白的外表也令人赏心悦目,是唐朝人或者说魏晋南北朝人追求的那种清俊,像一道清风过松柏一样朗月清风的一种气质。</p><p class="ql-block"> 对于李白的形貌,最有名的描述出自一段追星轶事。</p><p class="ql-block"> 李白有一个铁粉叫魏万,自己要寻找李白,去追随李白的脚步。魏万为了见到李白,从汴州出发,一路奔波,跑了3000里,一直追到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才见到了李白。</p><p class="ql-block"> 一相遇,魏万便被李白的风采所吸引。跋涉千里的他来不及卸去自己的疲惫,便急忙记录下他眼中的李白,是两只眼睛“咄如饿虎”。这是近距离观察李白,说李白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像饿了的老虎,咄咄逼人,这就是写人写眼睛最传神的四个字。</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集:少年行(5)</b></p><p class="ql-block">李白婚后居住在安陆白兆山。此后十年,大概是李白一生中最为积极的为仕途奔波的十年。他写下数篇干谒文章,向当地的官员推荐自己。</p><p class="ql-block"> 干谒之旅并不顺利。在安陆的第一年,李白酒后乘马冲撞了安陆地方官员的车驾。</p><p class="ql-block"> 这番举动被视为狂悖无礼。李白写了一封检讨书,为自己酒后失态赔罪。他在文章中将自己的行为比作螳臂挡车,放低姿态检讨自己。然而,检讨书写着写着,慢慢变成了卖弄才学的自夸文。</p><p class="ql-block"> 辞旨狂野,贵露下情。</p><p class="ql-block"> 轻干视听,幸乞详览。</p><p class="ql-block"> ——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人生际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更鲜活的李白,他正直、执着、真性情、广交朋友但不谙人情世故。</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最终也石沉大海。在安陆数次干谒的失败,并未打消李白想要从政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大鹏一日同风起,</p><p class="ql-block"> 扶摇直上九万里</p><p class="ql-block"> 李白曾在《上李邕》中将自己比作大鹏,从那时起,大鹏成为李白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在李白的笔下大鹏不仅仅像庄子笔下的大鹏一样,代表着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它还是代表着一种永远的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永不枯竭的一种青春力量。</p><p class="ql-block"> 李白精神世界中的大鹏,渴望追逐自由。然而,李白的灵魂里已有一个宏大的政治抱负。他期望进入朝堂,治国平天下。为此,李白将用全部的勇气,主动地回应这个机遇重重的时代</p><p class="ql-block">*</p> 第二集:天下意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集:天下意(1)</b></p><p class="ql-block">位于秦岭山脉中段的终南山,自古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直到今天,不少山谷中还都住着各式各样的隐士。</p><p class="ql-block"> 公元730年,春夏之交。步履轻快的李白跋涉在崎岖的终南小径。</p><p class="ql-block"> 李白在安陆的干谒之旅失败后,决定来长安寻找机会。</p><p class="ql-block"> 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妹妹。当时的那些达官贵人都有这个资格向朝廷推荐人才,其中李白走的就是玉真公主的门道。</p><p class="ql-block"> 李白满心欢喜地来到长安城南边的终南山,在山中的玉真公主别馆等待公主的召见。</p><p class="ql-block"> 玉真公主出去旅游了。李白写诗描述了苦等的日子。当时正值秋雨连绵,别馆空无一人,李白只得终日与看护院子的老者相伴。</p><p class="ql-block"> 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在清冷的终南山苦等数月。他希望自己能被引荐到皇帝身边,辅佐圣君治国理政。不熟悉官场的李白以为找到了赏识自己的伯乐,他满怀希望地离开安陆,不料转身投入终南山的泥沼之中。</p><p class="ql-block"> 李白第一次到长安其实无果而终,这也是当时世人非常共同的一种人生经历。他们想要进入到官僚体系之中,但唐朝的官僚体系并不真的那么对外开放,这里头有非常多的暗礁,有非常多的潜规则,所以很多人都因此碰的头破血流。</p><p class="ql-block"> 在等待玉真公主无果后,李白尝试求见长安的其他官员和贵族,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四处碰壁的李白游荡在长安城。在长安北门附近,他与一群权贵恶少发生冲突,一场争斗在所难免。</p><p class="ql-block"> 唐朝人盛行任侠之风,在街头拔剑决斗的事情经常发生。李白虽然自称剑术高超,但冲突的对方是一群争强好胜的权贵,形势对他十分不利。</p><p class="ql-block"> 朋友陆调带着官兵前来,调停了李白与权贵之间的纠纷。李白惊险地从这场冲突中脱身</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集:天下意(2)</b></p><p class="ql-block"> 劫难过后,李白决心离开长安。他带着深邃热烈的生命力,从蜀地山水迢迢的来到长安,希望倾尽才能,为盛世效力,却无力摆脱命运的捉弄。这崎岖的入世之路,与蜀道何其相似。</p><p class="ql-block"> 激荡的情绪在心中郁结已久,于是李白写下了千古名篇《蜀道难》——</p><p class="ql-block">噫吁嚱!</p><p class="ql-block">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p class="ql-block">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p><p class="ql-block">尔来四万八千岁,</p><p class="ql-block">不与秦塞通人烟。</p><p class="ql-block">西当太白有鸟道,</p><p class="ql-block">可以横绝峨眉巅。</p><p class="ql-block">地崩山摧壮士死,</p><p class="ql-block">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p><p class="ql-block">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p><p class="ql-block">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p><p class="ql-block">黄鹤之飞尚不能过,</p><p class="ql-block">猿猱欲度愁攀缘。</p><p class="ql-block">青泥何盘盘,</p><p class="ql-block">百步九折萦岩峦,</p><p class="ql-block">扪参历井仰胁息,</p><p class="ql-block">以手拊膺坐长叹。</p><p class="ql-block">问君西游何当还,</p><p class="ql-block">畏涂巉岩不可攀。</p><p class="ql-block">但见悲鸟号古木,</p><p class="ql-block">雄飞呼雌上青天,</p><p class="ql-block">使人听此凋朱颜。</p><p class="ql-block">连峰去天不盈尺,</p><p class="ql-block">枯松倒挂倚绝壁。</p><p class="ql-block">飞湍瀑流争喧豗,</p><p class="ql-block">砯崖转石万壑雷。</p><p class="ql-block">其险也若此,</p><p class="ql-block">嗟尔远道之人,</p><p class="ql-block">胡为乎来哉!</p><p class="ql-block">剑阁峥嵘而崔嵬,</p><p class="ql-block">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p class="ql-block">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p><p class="ql-block">朝避猛虎,夕避长蛇。</p><p class="ql-block">磨牙吮血,杀人如麻。</p><p class="ql-block">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p class="ql-block">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p><p class="ql-block">侧身西望长咨嗟!</p><p class="ql-block">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古题。南北朝晚期,人们不断写《蜀道难》,但是古人往往就是在蜀道,在自然环境下,写它的险峻。李白把蜀道放到一定历史时空中去写,还带有强烈力度的想象,没有任何一个诗人达到李白的这种强度。</p><p class="ql-block"> 心气高昂的少年,多年后被长安泼了一头冷水。那一刻,蜀道之险与仕途之难,在诗人心中叠合。 </p><p class="ql-block"> 在这儿可以看到李白内心深处的感慨。事实上,不止是蜀道难,应当说是世路艰难, 这里头融合着最奇特的自然山水,又融合着每个人可能感触到的人生的险恶,所以这首诗才成为李白最有成就的诗歌之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集:天下意(3)</b></p><p class="ql-block"> 公元732年年末。疲惫的李白从长安回到安陆,开启了十年隐居的生活。这时的他,看上去像一位无意于仕途之人,构石室,开山田,每日赋诗饮酒。</p><p class="ql-block"> 治国安邦,李白要走那条路,但是这条路很多人走不通,所以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寄情于清风朗月。魏南北朝时期的谢惠就讲——</p><p class="ql-block"> 入吾室者,但有清风;</p><p class="ql-block"> 对吾饮者,惟当明月。</p><p class="ql-block"> ——《南史·谢惠传》</p><p class="ql-block"> 李白仍然认定别的东西我是左右不了的,但是清风明月是不用一钱买的。这样的一个情怀传到宋朝,欧阳修也讲——</p><p class="ql-block"> 清风明月本无价,</p><p class="ql-block"> 可惜只卖四万钱</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沧浪亭》</p><p class="ql-block"> 苏轼《前赤壁赋》,也在讲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惟江上之清风,</p><p class="ql-block"> 与山间之明月,</p><p class="ql-block"> 耳得之而为声,</p><p class="ql-block"> 目遇之而成色。</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情怀,基本上就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儒道互补这样的一个格局形成之后,这就成为中国人精神的一个退路,也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的出口。</p><p class="ql-block"> 诗意与现实构成了李白的两面。</p><p class="ql-block"> 人们印象中的李白,应该是远离朝堂、飘逸不群的诗仙,不应该承受在现实矛盾中挣扎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生命当中始终都存在着这种矛盾,而这种矛盾之间所构成的张力,也让李白的生命呈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生命的那种光彩。一种就是他自视非常高,皇帝召请他去长安,他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好像我此去长安就可以立刻就建功立业,能够画图凌烟阁,“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李白《东武吟》”。另外一种,李白的诗里又频频看到他表白说他其实是不在乎的,他更愿意悠游田园去访道寻仙的,这两个东西看上去很矛盾,但是它却统一在李白的生命当中。</p><p class="ql-block"> 李白也好,杜甫也好,整个唐朝的诗人都是有政治抱负的,不仅仅是上凌烟阁的问题,还有寰宇大定,就是一方面我自身要有成就,第二方面我的成就要济苍生安黎元,这是他们的重大政治抱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集:天下意(4)</b></p><p class="ql-block">这块刻字北宋的石碑已留存近千年。上面刻有李白出蜀前所作的诗歌《别匡山》。诗歌的最后两句,道出了他临别时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公元724年,24岁的李白学业初成。春夏之间,李白仗剑出蜀,开始了漫游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沿长江顺流而下,李白度过了人生中最自由的一段游侠时光。他一路游历,结识好友无数。不到一年的时间,花光三十余万钱。</p><p class="ql-block"> 李白比较潇洒,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兄弟,四海皆兄弟,李白的心里面,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的兄弟。</p><p class="ql-block"> 同样来自蜀中的吴指南,便是他游历路上的好友。他们一路同行,来到广阔无边的云梦大泽。</p><p class="ql-block"> 吴指南意外突然病死,李白痛哭不已。当夜,李白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危险的一个夜晚。为了守护好友的尸体,李白在猛虎袭来时坚守不动,猛虎不敢上前,最终离去。天亮之后,李白临时将吴指南的尸体葬在洞庭湖畔,继续踏上漫游的旅程。但他始终牵挂着这位突然去世的挚友。</p><p class="ql-block"> 数年之后,他从南京到了洞庭,找到吴指南暂时安葬的地方,借钱把他重新安葬了。</p><p class="ql-block"> 公元727年,李白来到安陆,寻求入世的机会。李白没有等到官员的青睐,反而收获了另一道炙热的注视。已故宰相许圉(yu二声)师的后人相中李白,招他为婿。李白娶了许夫人,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建立家庭。</p><p class="ql-block"> 除了惊人的才华,李白的外表也令人赏心悦目,是唐朝人或者说魏晋南北朝人追求的那种清俊,像一道清风过松柏一样朗月清风的一种气质。</p><p class="ql-block"> 对于李白的形貌,最有名的描述出自一段追星轶事。</p><p class="ql-block"> 李白有一个铁粉叫魏万,自己要寻找李白,去追随李白的脚步。魏万为了见到李白,从汴州出发,一路奔波,跑了3000里,一直追到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才见到了李白。</p><p class="ql-block"> 一相遇,魏万便被李白的风采所吸引。跋涉千里的他来不及卸去自己的疲惫,便急忙记录下他眼中的李白,是两只眼睛“咄如饿虎”。这是近距离观察李白,说李白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像饿了的老虎,咄咄逼人,这就是写人写眼睛最传神的四个字。</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集:天下意(5)</b></p><p class="ql-block"> 唐朝的时候,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都融为一体,所以唐朝有极大的包容力,极强的吸纳力,就让唐朝文化迸发出很强的能量,人变得非常的奔放,非常的张扬,非常的自信,然后非常愿意表现自我。</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的自信来源于他开创的开元盛世。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蔚为壮观的“盛唐气象”。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用微笑来接纳。</p><p class="ql-block"> 似乎是为了对得住这一非凡时代, 反抗平庸,崇拜英雄,向往异域,期待奇迹,成为盛唐之人普遍的精神风貌。广袤江山上,无数诗人如鲜花怒放,引吭高歌,造就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多姿多彩的诗国大唐。</p><p class="ql-block"> 大唐与诗人互相成就,盛唐气韵哺育了诗人,而诗人的笔又为盛唐鲜花着锦。在这场浩大诗人盛宴里,最醒目的主角就是李白。</p><p class="ql-block"> 李白非常幸运生在了开元天宝时期,正是大唐帝国最繁荣的时候,所以他的诗篇就为这个繁荣世界唱赞歌。</p><p class="ql-block"> 在长安的这段岁月,是李白生命中离梦想最近的一段时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集:天下意(6)</b></p><p class="ql-block">李白到长安以后是怀着他的抱负的,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李白是以国士自诩,而皇帝只是以文士待之,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天真的诗人并没有清楚他的职位意味着什么,翰林供奉的工作与帝国的政治毫无关系。皇帝也不会向这些人询问治国之政。玄宗是让李白做翰林供奉。翰林供奉不是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为皇帝起草诏告的,慢慢就成了皇帝身边的一个顾问,可以跟皇帝商讨国家大事,所以翰林学士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是参与到政治当中去。但是翰林供奉有各种各样的供奉,茶供奉、酒供奉,为皇帝提供茶酒,饮茶饮酒服务的,还有可能陪皇帝下棋的。李白是属于诗歌供奉,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艺术家被供奉在这儿,跟政治理想没关系。</p><p class="ql-block"> 李白逐渐意识到,无论与皇帝的距离有多么接近,他还是没有机会抒发政治抱负。</p><p class="ql-block"> 官场失意,诗往往写得格外出色。入京第二年,一个深夜,在院落里自酌自饮的李白写下了名篇《月下独酌》——</p><p class="ql-block">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p><p class="ql-block">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p><p class="ql-block">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p><p class="ql-block">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p><p class="ql-block">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p><p class="ql-block">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p><p class="ql-block">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p><p class="ql-block"> 几个人在喝酒,看起来是三个人,但实际上只有一个人。为什么?因为那个是他的影子,是月亮,这两个都是无情之物。这首诗恰恰就写在他赐金还山之前,那时候在长安从他的人生轨迹来讲,几乎还是在他人生的顶峰阶段,因为在皇帝身边,但他内心体会到巨大的不满,巨大的孤独。</p><p class="ql-block"> 白天的李白可以与好友饮酒作乐,排解忧愁,但当夜晚来临,在月色下,喧嚣的世界和灵魂都安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面对浩瀚的宇宙,白日里傲岸的李白,在月色下到达生命最真实的境地。他说出了微小个人在天地之间是如此的旷邈无助。</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独特与珍贵,就在于他的作品与人生中流露出的率真与浪漫。李白拥有最干净的眼睛和心灵,永远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所以才会留下如此多惊艳的诗篇。他性格豪迈,但在人生坎坷的时候,也会落寞和悲伤。然而,他不会在低谷逗留很久,而是很快走出来,恢复成自信满满的李白。就算在他差点被判死刑,遭遇人生最大打击的时候,他仍然向皇帝推荐自己,认为自己仍然可以为国家做很重要的事情。他的天真和自信,支撑他走完了伟大的一生,也正是我们想传达给观众的。</p><p class="ql-block"> 在李白的生命里,他一向追求进退的自由。进可以立足朝堂,施展抱负,退可以寻仙漫游,泛舟东海。当李白意识到无法在长安再进一步之时,便开始将目光转向长安城外的广阔山河。</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