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7-3一行5人从成都出发,驾车约1个半小时抵达广汉,预约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当晚的夜场(6点- 8点)参观。这个时间段人少,但时间显得有点紧,只参观了三个常设展馆。</p> 博物馆外景与内景 展品及介绍 <p class="ql-block">2号坑(模拟)</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青铜鸟形饰(右)</p><p class="ql-block">青铜羽翅饰(左)</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11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D摸拟出土的象牙</p> <p class="ql-block">三D模拟青铜器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扭头跪坐人像</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1100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4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陶猪</p> <p class="ql-block">陶罐</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立人像</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11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p><p class="ql-block">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其所站立的方台,即可理解为其作法的道场——神坛或神山。(摘自三星堆博物馆微信公众号)</p> <p class="ql-block">青铜大立人像局部</p> <p class="ql-block">铜人头像为平顶,头发向后梳理,发辫垂于脑后,发辫上端用宽带套束,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发式风格。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大小、造型和铜头像面部特征相同,眼眉部镂空,制作颇为精致,给人以权威与神圣之感。</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金杖系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时木杖已炭化,仅存金皮,金皮内还残留有炭化的木渣。在金杖一端,有长约46厘米长的一段图案,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一组,合拢看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笑容可掬。另外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分别皆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兽器盖</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1100年</p><p class="ql-block">2022年8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祭山图玉璋</p><p class="ql-block">璋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礼器之一,在所谓礼拜天地四方之中,璋被认为是用来“礼南方”的器物,一般认为它最主要的用途是祭山。二号祭祀坑出土的这件玉边璋是三星堆玉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极品文物。器身两面线刻有祭祀图案,表现了庄严隆重的祭祀场面,为研究古蜀宗教祭祀礼仪提供了珍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该璋璋身图案分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每幅图案由五组构成:下方一组有两座山,两山外侧各插有一枚牙璋;第二组是三个跪坐的人像,头戴穹窿形帽,佩双环相套的耳饰,身着无袖短裙,两拳相抱,置于腹前;第三组是几何形图案;第四组又是两座山,两山中间有一略似船形的符号,两山外侧似有一人手握拳将拇指按捺在山腰;最上面的一组为三个并排站立的人像,人像头戴平顶冠,佩铃形耳饰,身着无袖短裙,双手作与第二组人像相同的动作。从图中山、山侧所插的璋、以及作拜祭状的人等情况分析,大体上可以推测该图所表现的正是所谓“山陵之祭”的隆重祭祀场面,而璋的祭祀用途尤其是作为祭山的用途也就彰显无疑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铜顶尊跪坐人像</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1100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三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神坛残件</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11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底座</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11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二号、2021年、2022年七、八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顶部</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1100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三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兽</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1100年)</p><p class="ql-block">2022年八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宏伟壮观的要算这件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的青铜纵目面具。其形象特征为: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可以想象,它原来的整体形象当更为精绝雄奇。</p> <p class="ql-block">青铜爬龙盖器</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1100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三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太阳形器</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全部被砸碎并经火焚烧。从残件中能识别出六个个体,经修复复原的2件太阳形器的直径均在85厘米左右,构型完全一致。这里介绍的是其中一件。</p><p class="ql-block">器物构型为圆形,正中阳部凸起,其周围五芒的布列形式呈放射状,芒条与外围晕圈相连接。阳部中心圆孔、晕圈上等距分布的5个圆孔均是作安装固定作用的。器物系采用二次铸造法制成。先将晕圈和五道芒条铸成后,再用嵌铸法将太阳嵌铸在芒条上,然后在与晕圈衔接处两面钻孔,最后用铆铸法在孔中灌注铜液将芒条铆接牢固。</p><p class="ql-block">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未见于以往的出土文物,因其与同坑出土的铜神殿屋盖上的“太阳芒纹”的形式相似,器物正中凸起的阳部又与铜眼形器、铜眼泡构型接近,其整体图像特点也与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墓岩画及我国南方地区出土铜鼓上的太阳符号颇为相像,因之发掘者将其定名为“太阳形器”。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此器的形式构成并不是太阳的象征,而是车轮:中心部分是轮毂,放射形条状物是车辐,外圈是轮圈。还有观点认为既非太阳,亦非车轮,而是用于军事作战的盾牌上的盾饰。多数意见认为,这种形制的器物应即是“太阳形器”。它是常设在古蜀国神庙中的神器。又或用于祭祀仪式,钉挂在某种物体之上,作为太阳之象征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青铜鸡</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11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凤鸟柱头</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1100年)</p><p class="ql-block">2022年八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树</p><p class="ql-block">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使用了套铸、铆铸、嵌铸等工艺,通高3.96米,树干顶部及龙身后段略有残缺。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这株神树也称得上是形体最大的一件。</p><p class="ql-block">铜树底座呈穹窿形,其下为圆形座圈,底座由三面弧边三角状镂空虚块面构成,三面间以内擫势的三足相连属,构拟出三山相连的“神山”意象,座上铸饰象征太阳的“☉”纹与云气纹。树铸于“神山之巅”的正中,卓然挺拔,有直接天宇之势。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神鸟,树侧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身似绳索相辫的铜龙,整条龙造型怪异诡谲,莫可名状。</p><p class="ql-block">关于这株铜树的内涵,目前在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将铜树界定为“神树”,则是共识:一种意见认为,这株铜神树的造型与内涵应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相关,铜树是古蜀人沟通人神、上下天地的天梯,反映了古蜀人交通于天人之际的特殊宗教权力被古蜀国神权政治集团所独占的情况。与此相对的观点则认为青铜神树并非建木,从其构型分析,更多的与《山海经》描述的“若木”相似。另一种意见认为,青铜神树具有“社”的功能,与载籍所记“桑林”一致,应为“社树”。一种意见认为,铜神树为古蜀人的宇宙树,反映了蜀人的世界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青铜神树起源于古人对日晕现象的认识,代表东西两极的扶桑与若木。(来自三星堆博物馆微信公众号)</p> <p class="ql-block">青铜凤鸟</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1100年)</p><p class="ql-block">2021年三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号青铜神树</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11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二号祭祀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后的感觉就是神奇而震撼,同时也迷团重重,仿佛有各种文明融合,也有无数的可能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