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宋老五 编辑:宋老五</p> <p class="ql-block">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紫禁城的中轴线建筑体现了皇权的权威,同时也决定了北京城的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 </p><p class="ql-block">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市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p> <p class="ql-block">端门 </p><p class="ql-block">端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清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和紫禁城的正门午门之间,整个建筑结构和风格与天安门相同。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午门 </p><p class="ql-block">午门是北京故宫的正门,位于北京故宫南北轴线,平面呈“凹”字形,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午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 </p><p class="ql-block">太和门是故宫外朝宫殿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奉天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71.14平方米,通高23.80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上施有和玺彩画,是北京故宫内最大的宫门。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 </p><p class="ql-block">太和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故宫)中最大的殿宇。京城的中轴子午线沿着龙纹石雕御路升上三台,从天子宝座下穿过,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大殿内外饰以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角安设十个脊兽,在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例。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太和殿建成,初名奉天殿,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极殿;满清建都北京后改为今名;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开始重建,两年后告竣。</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 </p><p class="ql-block">中和殿处于故宫外朝中路区域,为故宫“三大殿”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称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中庸》。中和殿高19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建筑面积580平方米,为单檐四角攒尖顶。明清两朝,皇帝会在举行大典前先在中和殿小憩,而后由中和殿前往太和殿,凡遇皇帝亲祭,皇帝会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 </p><p class="ql-block">保和殿又称谨身殿、建极殿,故宫外朝最北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年间重修,是外朝三大殿之一。保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高29.5米,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 </p><p class="ql-block">乾清门是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并在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它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面向后宫方向。乾清门后的区域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在清代,乾清门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即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此举行。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米,采用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米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有铜鎏金狮子一对。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米,长9.7米,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清朝康熙皇帝开始在乾清门进行御门听政,虽然并非每天都上朝,但这里成为了许多重要决策的制定地。</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 </p><p class="ql-block">乾清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是内廷后三宫之一,为明清两代皇帝的卧室及其处理日常政务之所,现为故宫博物院宫廷生活原状陈列。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匾</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 </p><p class="ql-block">交泰殿位于紫禁城内宫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原是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乾隆年间开始用于贮存宝玺,现为故宫博物院原状陈列展厅。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四面明间开门,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交泰殿是清乾隆年后贮存宝玺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内宝玺</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 </p><p class="ql-block">坤宁宫位于紫禁城内宫交泰殿之北,处于故宫内廷中路,为内廷后三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坤宁宫坐北面南,面阔连廊九间,进深三间,屋顶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内部分为三个单元。明代,坤宁宫为皇后寝宫,又称“中宫”。清代,坤宁宫改为萨满教祭祀的场所,并先后为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举办过大婚仪式,还是末代皇帝溥仪举办婚礼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坤宁门 </p><p class="ql-block">坤宁门为坤宁宫后台阶下正中面北之门,北通御花园。明初设坤宁门于御花园钦安殿北,即现顺贞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坤宁宫后北围廊正中广运门改建,同时将其改称坤宁门并一直延续至清朝。坤宁门曾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坤宁门面北,面阔3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明间设门,中一间安装宫门两扇。两次间隔为值房,后檐设两抹头方格槛窗,中配方格风窗,前檐为墙。门两侧山墙斜出八字琉璃影壁。两侧接坤宁宫东西庑房。坤宁门是后庭的后门,向北开。出坤宁门便是御花园。清代选秀女时,秀女们在此门候选。</p> <p class="ql-block">天一门 </p><p class="ql-block">天一门位于紫禁城内廷中路御花园内,为钦安殿院落之南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钦安殿院墙时所建。初名“天一之门”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清代改为“天一门”。</p> <p class="ql-block">钦安殿 </p><p class="ql-block">钦安殿是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宫殿,重檐盝顶,位于紫禁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间曾经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最后拆除。钦安殿是紫禁城中轴上唯一一座供奉神像的宫殿,地位显赫,所供玄天上帝(真武大帝)铜像亦为永乐时铸造。</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 </p><p class="ql-block">神武门是北京故宫的北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总高31米,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至此,北京故宫中轴线建筑完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