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载古城景区位于江西省宜春市。</p><p class="ql-block">万载古城景区以万载非遗文化、赣派建筑风情为内核,核心景区为古建祠堂群,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保存有明清、民国时期古祠堂28座,涉及15个姓氏,还有许多古民居、古街、巷弄、粮仓、水井等古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是保存较为完好、具有赣西文化特色的少有古建筑群。[4]</p><p class="ql-block">万载古城景区位于万载县城西南龙河岸边,由田下祠堂群与南门老街两部分组成,是全国的大规模祠堂集群。景区内共有35个古建筑,其中古祠堂27座。明、清、民国时期等历史遗存数不胜数。景区内还有宗祠博物馆群、非遗文化展示区、文化古街区、古民居体验区等。</p> <p class="ql-block">万载古城景区由田下多姓氏古祠堂群与南门老街两部分组成。古祠堂群是其最为华丽的瑰宝。35座古建筑中有古祠堂27座,涉及辛、宋、郭、彭、闻、易、周、张、高、鲍、陈、龙、欧阳等13姓氏。农耕文化与赣派建筑在万载古城交汇融合,厚重的历史,典雅的建筑,精美的装饰构成了万载古城的特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万载古城景区入选江西省首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p> <p class="ql-block">万载古城最火的一句是“万载古城”。</p><p class="ql-block">这句口号不仅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而且在当地文化旅游推广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对万载古城的一种宣传,也体现了对这座古城历史文化的认同和自豪。万载古城,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古色古香的建筑、传统的风俗习惯,还有独特的地方美食,如著名的“六大碗”等。因此,这句口号不仅是对万载古城的一种推广,也是对这座古城文化魅力的一种概括和赞美。</p><p class="ql-block">在推广万载古城的文化和旅游方面,这句口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体验这里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同时,它也成为了万载古城的一种象征,代表着这座古城的文化身份和旅游吸引力。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这句口号都激发了人们对万载古城的好奇心和向往之情。</p> <p class="ql-block">万载有炮竹之乡称谓!</p> <p class="ql-block">烟火爆竹制作技艺(万载花炮制作技艺),流传于中国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p><p class="ql-block">万载花炮制作原料主要有万载县仙源、官元山、茭湖、赤兴等山区生产的表芯纸,火药为硝酸钾、杉木炭和硫磺的混合物,其中硝酸钾是用万载县本地原料通过传统技术制作而成。整个制作过程有70多道工序,基本可概括为纸筒制作、火药(硝)料制作、引线制作、花炮成品制作四大工序[1]。</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7日,烟火爆竹制作技艺(万载花炮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p> <p class="ql-block">据《万载县志》记载:在清道光年间,万载烟花爆竹已是“通行南北,商贾络绎”;清光绪年间,“男妇大小均借此以资工作,有大小二种,出在城内到株潭等处,虽产品单一,但质高价廉,销广东、福建等省[1]。</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万载的烟花爆竹生产庄已经有400余个,从业人员已逾3000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已经逐步与湖南的浏阳、广东的东莞、广西的北海等地形成中国国内烟花爆竹生产的集中区[1]。</p><p class="ql-block">解放前,万载县当地所有的烟花爆竹生产都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的,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庄’,但生产方式的粗放、品种的单一、信息的闭塞、交通的阻碍,使得万载烟花产业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前夕,万载花炮濒临泯灭,全县无一生产工厂,全靠单家独户自发生产,生产量较低[3]。</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万载县人民政府开始着手扶持烟花爆竹业,一方面发放贷款,另一方面又调整烟花爆竹税率,该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万载烟花爆竹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组建烟花爆竹合作社(后来发展成为花炮专业厂),开始分工种、按工序组织生产,实现了从个体作坊经济到集体经济的转化[3]。</p><p class="ql-block">1972年初,株潭出口花炮厂技工黄秉才等人,组成烟花研制小组,对引进的品种进行拆解、研究,先后研制出“大火箭”“熊猫”“花篮”等形式多样的烟花品种。其中,“熊猫”烟花随着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而出口美国;“花篮”烟花,1974年被选为江西省外贸出口烟花的注册商标,结束了江西省出口烟花爆竹依赖湖南“红灯”商标的历史。1979年,万载花炮出口外销,打进国际市场[4]。</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万载花炮的从业人员已多达10多万人,花炮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全县大小花炮生产厂家星罗棋布,生产主要集中于万载县城以西的潭埠、株潭、黄茅等乡镇。万载县此前逐步形成的“手工联社”式的烟花爆竹产业模式,已经基本蜕变成管理集中、生产统一、分工明确、所有制多元化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1985年,花炮展销会,万载就接受订货29.84万箱,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湖北、广东等2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德、日、荷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4]。</p><p class="ql-block">自2005年开始,万载县547家花炮企业共投入1.6亿多资金对花炮企业进行硬件建设,成立了花炮销售、运输、燃放等集团公司200多家,从业人员占万载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实现了企业化、集团化、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达数千万美元[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