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再读张寿民先生

小军

<p class="ql-block">七七事变拉开了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大幕,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为了争取国民的解放与自由,艰苦卓绝、浴血奋战,全国共伤亡军民3500万,其中伤亡将士380万,历史不能忘记,苦难不可重复。</p> <p class="ql-block">这张纸片是张寿民老1987年5月14日的硬笔墨迹,内容记录了当年胡奇才将军的北京家庭住址,确认了他们是沂蒙山的老战友。斯人已是渐行渐远,睹物思人。</p><p class="ql-block">应该是1985年底或1986年年初,改革开放在解放思想的浪潮中艰难前行,老干部相继退出领导岗位离退休,胡奇才将军来临沂顺便到家中看望了张寿民老,并促成了平房西侧加盖一间房子,后成为寿民老的书房的事情。</p><p class="ql-block">胡奇才将军到家中看望寿民老的事,是在寿民老去世以后编写纪念文集时才进一步了解。这张小纸片上面的内容应该就是张寿民老为此事所作的记录。</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武装斗争高潮的到来。为帮助山东更好的开展对日作战,中央从延安抽调部分红军长征干部陆续来山东抗日根据地协助组织领导对敌军事斗争。这其中就有汪洋、洪涛、程绪润、胡奇才等,前三位抗战中先后牺牲和病故,胡奇才将军是幸存者。</p><p class="ql-block">张寿民老对于他在八年抗战过程中的事极少和家人谈起,所以他与胡奇才将军是沂蒙山的战友的事之前从未听说过,他们在临沂见面后我们也没有再问过。</p><p class="ql-block">因为泰安、莱芜党史委经常给寿民老邮寄有关泰安、莱芜抗战时期的党史资料征求意见,所以寿民老在给莱芜党史办的回信底稿中留下了有关他抗战中的只言片语。其中就有记录抗战早期他到沂水拉队伍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在泰安祝阳,经程绪润团长批准,寿民老从八路军游击队四支队回莱芜六区任区长,并收编区中队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在这期间林浩政委曾经委任寿民老带六区中队为莱芜东北自卫团长,为扩充武装力量,经林浩批准同意,寿民老于1939年3月,到沂水找到中央道张文正,想着做工作拉他的人马一起抗日。张文正表示欢迎,但是他的人员构成很复杂,有莱芜人,有张元里的人,也有沈鸿烈的人,还有些中央道的老头子,素质不高多是些思想非常落后的人,只是梦想造反当皇帝。当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东里店、一扫荡沂南 ,这些人没有了主张,就决定向蒙山转移。最后寿民老看到事情很难搞成,于是与他们分手,又回到了莱芜六区继续任区长。至此未能再现1938年他与徐杰三在莱芜和庄村大英章乡抗日武装起义的辉煌。寿民老信中还作自我检讨,称自己经验不足,对落后武装人员抱有幻想,有热情但是很难成功。这也证明当年组织抗日武装队伍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佐证了张寿民老在抗日战争初期就开始穿梭于鲁中和沂蒙山区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人物拍的有点虚,但是它记录了当年张寿民老在西侧新加盖平房里写字的场景。根据王培国老师回忆寿民老为他书写毛主席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四尺整张书作的情景推断,这张照片很有可能拍于1986年秋冬之季。东墙上的对联为武中奇老作品,左上角作品为张立朝先生书毛主席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原作,下方绿色书案为当时教育学院孔军老师给寿民老找的老旧废弃的木制乒乓球台。</p> <p class="ql-block">这幅张寿民老的行书作品《录孟轲语》尺幅为166㎝×45.6㎝,在他现存的书法作品中属于非常大尺寸的了,书写环境的限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我印象中这幅作品就是当年他在平房西侧书房的旧乒乓球台书桌上书写的,我在给书房打扫卫生时发现后并收藏起来。“羲献遗韵,直追晋唐。”“吞碑揉贴”,铮铮铁骨,尽显时代精神。书作内三个“所”字六个“其”字避同,得趣。</p> <p class="ql-block">张寿民(1908、3、20-1998、7、7)山东济南莱芜常庄南文字村人。1925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期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毕业于山东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先后在新泰二小、日照中学、曲师附小、平原乡师附小、惠民乡师附小教书;1938年参加徂徕山起义加入共产党,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十中队指导员;莱芜六区区长兼区委书记;1948年任兖州一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49年任沂水师范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54年任临沂师范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78年任临沂教师进修学院顾问,1985年离休,1998年7月7日逝世,享年90岁。</p> <p class="ql-block">临沂大学张寿民书法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