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之山良秀绝”——苏州昆山亭林园

东方君

亭林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西北隅,原为几个私家园林,清光绪二十三年(1906年)合并成公园,因园中的玉峰山形似马鞍,取名为马鞍山公园,后因纪念顾炎武(号亭林)而改名,公园占地面积为850余亩。亭林园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历史,被誉为“江东之山良秀绝”,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b>玉出昆冈牌坊<br></b>进入亭林园,先要穿过一个高耸的牌坊,牌坊阳面赫然书写着“玉出昆冈”四个大字,意思是昆山既出人才也出玉(昆石)。<br> 牌坊阴面则是“一峰独秀”四个大字,是说亭林园北部的玉峰山,是昆山市内唯一的山,风景优美,被誉为“江东第一之山”。 <b>亭林园照壁</b><br>玉出昆冈牌坊后、亭林园大门前,有一十分气派的照壁。照壁正面,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亭林园”园名。<br> <b>亭林园大门</b> 由于亭林园占地面积为850余亩(约56公顷),面积很大,我们只游览了园区的东部。<br><b>亭林园东部景区图(点击小图看大图)</b><br> <p class="ql-block"><b>玉峰佳处碑</b></p><p class="ql-block">进入亭林园不久,便看到一块雕有金黄色篆书“玉峰佳处”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b>琼花王</b></p><p class="ql-block">再往前,就看到“琼花王”。琼花为昆山市市花,与昆石、并蒂莲被称为“玉峰三宝”,名扬海内外。“琼花王”是亭林园中最大的一棵琼花树,树龄已有300多年了,树冠周整,玉花繁盛,堪称今世“琼花之最”。树前立有“玉峰琼花”石碑。</p> <b>并蒂莲池</b><br>琼花王向北就是并蒂莲池。并蒂莲也是“玉峰三宝”之一。<br> 并蒂莲顾名思义,即两个并在一起的莲花,象征吉祥如意、爱情真挚的意思。相传它是由元代诗人顾阿英(又名德辉)从印度带回来的名种,原栽种在正仪镇东亭,所以又称“东亭荷花”。<br>并蒂莲有“双萼并头”、“九品莲台”、“四面拜观音”等品种,花头最多的簇生有多至十几个头并在一起,而以双双并蒂为最佳。并蒂莲是珍奇的观赏植物,叶小、藕窳、又不结莲蓬。一般的荷花花瓣也就十几瓣花瓣,但并蒂莲有两千多瓣,所以又称千瓣莲。&nbsp;<br> <b>昆山市烈士陵园</b><br>昆山市烈士陵园,位于亭林园东部,始建于1956年。陵园中间是高6.4米的烈士纪念碑,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园内建有烈士墓73座,除2座30名牺牲于解放昆山战斗的无姓氏墓和1座32名牺牲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集体墓外,其余均为单墓。烈士事迹陈列室共展出53名烈士生前照片、图片、事迹和遗物等,门口的烈士英名录墙共收录196名烈士姓名。&nbsp;<br> <b>顾炎武纪念馆</b><br>顾炎武纪念馆位于亭林园东部, 背山面南,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由正厅、围廊、门厅组成,馆前有顾炎武石雕全身像。<br><b>纪念馆门厅</b><br> <b>纪念馆正厅</b><br>正厅是馆的主建筑,青砖青瓦砖木结构,古式重檐,宏丽轩昂,古雅雄伟。门额“顾炎武纪念馆”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胡厥文手书。正厅门内是一尊顾炎武半身铜像。展厅内陈列的绘画、实物、照片、图表、图片、模型、实景、雕塑等,主要介绍顾炎武的生平、思想及对顾炎武的研究、评价与题词。<br>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南直隶昆山人。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因避人陷害,曾化名蒋山佣。居亭林镇,学者尊称亭林先生。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明末清初,顾炎武积极组织和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离乡北游,往来鲁、燕、晋、陕、豫诸省。遍历关塞,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访学问友。康熙时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均不就,后卜居陕西华阴以终。葬于昆山千灯镇。 顾炎武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治学方法主张博瞻贯通,“每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辨别源流,审核名实,注重实证。著书撰文注重独创,反对因袭、盲从和依傍。一生著述丰富,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书。<br><b>顾炎武著作摘录</b><br> <b>顾炎武全身雕像</b><br>顾炎武纪念馆前东大草坪上的顾炎武花岗石雕像,昂首挺立,双目炯炯,衣襟飘曳,象征顾炎武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石像后黑花岗石贴面古式照壁上刻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r> <b>昆曲博物馆</b><br>昆曲博物馆位于顾炎武纪念馆西南,总建筑面积 1200平方米。2005 年,昆山市人民政府对馆舍进行了修葺改建和内部重新布馆。此馆由上海同济大学专家精心设计,以昆曲水磨腔为构思,把溪水引入馆内,运用传统的古建筑园艺,以舞台为中心,以观演楼为对衬,使围绕其间的楼、台、廊、坪,环溪流水,绿树粉墙,交相辉映。<br> <b>昆曲博物馆鸟瞰(网络图片)</b> <b>玉峰山前的步玉峰石牌坊</b> <b>玉峰山前的龙池</b> <b>春风亭</b><br>春风亭又称“血防纪念亭”。昆山曾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1984年,为纪念昆山县消灭血吸虫病,在翠微阁下偏东建“春风亭”,亭内竖立一尊“为人民造福”的石碑。<br> <b>菉竹居</b><br>被列入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的叶盛,是昆山石浦人。菉竹居是叶氏家族的藏书楼,其藏书是明清时江苏之最大的藏书楼。亭林园里的菉竹园是为了纪念叶氏家族在明代兴起的读书文风而建的,菉竹居门前种着一片翠竹,而竹子代表的就是清高正直谦虚的品质,也象征着叶盛通过读书,有着正直谦虚的好品质。<br> <b>祖冲之雕像</b><br>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生于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南京),籍贯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 亭林园里的祖冲之雕像是一座高4米的花岗岩雕像。<br> <b>飬餘園(养余园)</b><br> <b>戒石碑</b><br>戒石碑由《公生明》石碑和《廉生威》石碑组成。其中《公生明》石碑立于顾文康公崇功祠东侧,碑高162厘米,宽63厘米。此碑系清代昆山知县董正位于康熙十年(1671年)修葺县衙时添建的,原立于县衙大堂前甬道上,称为“戒石亭”。石碑正面刻有“公生明”三字,楷体阳文直书。《廉生威》石碑,与《公生明》石碑左右并立。碑高168厘米,宽55厘米。 石碑正面为“廉生威”三字,为楷体阳文直书。<br> <b>顾鼎臣祠堂</b><br>顾鼎臣祠堂位于亭林园正门边,中央供顾鼎臣塑像,天井西侧立“太子太保文康顾公崇功祠碑”,碑高2米,宽1米,东西分别栽玉兰、桂树各一株。意为“金玉满堂”。<br>顾鼎臣字九如,号末斋,昆山积善乡雍里村(今玉山镇白塔村境内)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嘉靖十八年,世宗帝出巡,特命留守京师辅太子监国三月,即相传所云:“代朝三月”。次年,病死任上。赠太保卫,谥“文康”谕,葬吴县(今苏州市)潭山。<br> <p class="ql-block">昆山亭林园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曲水环绕,山川相映,风光秀美,被园林专家陈从周誉为“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春色在玉峰”。</p><p class="ql-block"><b>亭林园风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