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的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

云淡风清

甘肃张掖七彩丹霞,以无与伦比的绚烂色彩,铺展在广袤无垠的戈壁之上,仿佛是天地间最绚烂的调色盘,不经意间倾泻而下,绘就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壮丽画卷。有地质学学家对张掖丹霞地貌的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概括出其复合景观形态主要有以下种类: 一、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br>  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是张掖丹霞地貌中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的丹霞地貌类型,在中国名列第一,它是西北干旱区特有的丹霞地貌类型。塑造张掖丹霞地貌的物质建造红层主要是白垩系中下统下沟组砾岩、泥岩,以中薄层的红色砂岩、泥岩以及泥质砂岩互层组为主。横向上由凹凸叠置、软硬相间的泥岩、砂岩等岩石组成。由于水平或倾斜的红层受区域构造线及节理的控制,流水沿构造线或节理下蚀,又在软岩夹层中侧蚀(包括风力)。下蚀使沟谷加深,侧蚀使软岩层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凹槽,相应地在硬岩层中便形成凸棱,这种凹槽与凸棱相间,加之垂向上的泥沙流黏附在赤壁上,共同构成格子状。在悬崖赤壁上,上述纵横交错的格局尤似窗棂,整体组合形态犹如宫殿,因此取名为“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二、泥乳状(泥钟乳式)丹霞地貌<br>  泥乳状(泥钟乳式)丹霞地貌是干旱区主要的类型之一,是干旱气候条件下降水携带泥沙质顺陡壁下流过程中,经多期次冲刷、黏结叠置而成。由于泥浆多层次的叠合堆积,呈现泥钟乳状,被陈致均教授称为“泥乳状或泥钟乳式丹霞地貌”。此类地貌是把丹霞地貌本来的红色调染成了黄、黄白、橘黄等,变化丰富的色彩和微地貌从侧面加强了整个区域景观的可观赏性。陡崖上仿佛被紫红色的泥浆漆刷了一遍,在凹槽间又形成许多泥乳状佛像,实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梨园河两岸的各支沟均有发育,特别是张掖土林、大肋巴沟发育较多,万象土林谷出露最为典型,泥流堆积物质类型众多。 三、柱廊状宫殿式丹霞地貌<br>  构成此类丹霞地貌的红色岩层岩性较为疏松,但其上顶盖有坚硬的砾石层,在砾石层的保护下,岩石的风化、崩塌进行缓慢,陡峭得以保存,外观形态上坡陡身直,似墙壁、如城堡、像厅堂廊柱,昂然耸立,呈现丹霞地貌的外貌形态,与其上黄土共同形成雄伟的宫殿状外貌。另外丹霞地貌构造线、节理裂隙等经流水或风力侵蚀、剥蚀而形成的柱状、锥状、瓶状、桌状、台状、墙状与廊道虚实相融、错落有致,整体景观似气势宏大的宫殿(宫殿群),遂称作“柱廊状宫殿式丹霞地貌”。 四、叠板状丹霞地貌<br>  在高达数十米的崖面上,如成堆的木板平行地叠放在一起,叠缝处凹凸有序,故称为叠板状丹霞地貌。与窗棂状丹霞地貌相比,叠板状丹霞地貌在“身陡”方面与其他丹霞地貌类型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在凹槽凸起水平延伸上,这类丹霞地貌要长得多,其延伸长度一般在凹凸间距的5~10倍甚至更长,叠缝处凹凸有序,构成一幅幅观赏性极强的景观。 五、陡斜状(陡崖状)丹霞地貌<br>  陡斜状(陡崖状)丹霞地貌的岩层软硬相间,砂岩泥岩互层被冰雪融水冲蚀切割,临空面上岩层倾角与地面视倾角达30°以上,呈陡斜状,由崩塌侵蚀作用所形成,这种岩石为红色调系列,高耸、巍峨壮观,故称“陡斜状(陡崖状)丹霞地貌”,又称“丹崖赤壁”,是丹霞地貌最基本的形态之一,也是最令人注目的丹霞地貌类型,以刀山、大肋巴沟、万象土林谷最为典型。 六、劣地式丹霞地貌<br>  红色砂岩、砾岩顶部覆盖层下为泥岩时,泥岩组成的坡面在缺乏坚硬盖层保护状况下,经流水冲刷侵蚀形成许多沟纹,犹如紫红坡面上发育的水系,也是干旱区特有的一种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只是构景价值略微逊色。陈致均先生借用了土地学中“劣地”的概念,称其为“劣地式丹霞地貌”。 七、彩色丘陵<br>  彩色丘陵,顾名思义,其颜色五彩缤纷,其外貌低缓圆润。作为岩石地貌,它的形成条件主要受岩性的控制:岩性多为泥岩,结构疏松,易于风化,胶结物为泥质、砂质,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米。由于沉积环境多变且交替出现,相应的沉积物颜色呈红、紫红、黄绿、灰绿、灰黑等并相间出现,同时表明各种颜色的地层中三价铁离子的含量及比例由红色地层中占绝对优势向灰绿、灰黑等颜色地层中二价铁离子占绝对优势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