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翰林是个啥官?

流金岁月

<p class="ql-block">  古代的翰林,其起源和演变历经多个朝代,其职责和地位也随时代而变。</p><p class="ql-block"> 1. 起源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翰林起源于唐朝,当时唐玄宗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主要负责起草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其地位逐渐上升。</p><p class="ql-block"> 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p><p class="ql-block">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p><p class="ql-block"> 2. 职责与地位:</p><p class="ql-block"> 翰林的主要职责包括为皇帝起草诏书、敕令等重要文书,提供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顾问和咨询服务,编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典籍,担任皇帝的经筵讲官等。</p><p class="ql-block"> 翰林学士由于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在唐朝时号称“内相”。在明代,翰林学士的实权已相当于丞相。</p><p class="ql-block"> 翰林院的属官包括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p><p class="ql-block"> 3. 翰林院的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唐玄宗后,翰林院逐渐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p><p class="ql-block"> 宋代沿袭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并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等职责。</p><p class="ql-block"> 元朝设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制与金代相同,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古代的翰林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其职责和地位也随时代而变。翰林学士主要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提供顾问服务等,其地位在唐宋时期尤为重要,被誉为“内相”或相当于丞相。</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