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分享新浪博文……</p><p class="ql-block"> 2016年7月15日我去闵行群艺馆办完事,顺路走进一楼的展厅,观赏华漕镇市民展示的各式艺术收藏品,一件精美的手工艺模型—微缩古建筑《天坛·祈年殿》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来回仔细观赏几遍,太眼熟了,这不是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建筑吗?</p> 手工艺模型—微缩古建筑《天坛·祈年殿》——王震华制作<br> 2012年10月去北京旅游,花了整整半天在天坛公园走了一大圈,天坛占地约273万平方米,是故宫面积的四倍,为此我们只参观了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尤为重点。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位于祈谷坛中央,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祈年殿的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数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龙柱高19.2米、直径1.2米,象征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12根巨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柱总共28根象征二十八宿。 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使整座殿堂显得十分富丽堂皇。(祈年殿资料来自网络) 我们在《祈年殿》里里外外看得非常仔细,赞叹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精美的古建筑。(祈年殿的照片)都是2012北京之旅拍摄的。(以后介绍天坛公园) 网上下载的 《 天坛》的全景图 网上下载的 《 天坛》的全景图 这件 微缩古建筑《天坛·祈年殿》太精细完美了,我忍不住问站在微缩古建筑旁边的一位先生(我以为是展馆的工作人员)这是天坛吗?他回答我说:“是的”这时我来劲啦,拿出手机拍这模型,我连拍几张不过瘾,还想拍得清晰些,矣!这位先生不让我拍了,我很好奇耶,我就跟他聊呗!哦!原来这作品是这位先生制作的。 也许我的真诚打动这位先生,也许这位先生的经历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们彼此拉近了距离,这位先生180°转弯,同意让我拍照,并给我仔细介绍这个作品的结构,我边听边在想这位工匠(也许以后是工艺美术大师了)太了不起了。 那天我还有事,听了他一些介绍,他给我留了微信,我急忙回家了,晚上把手机上的照片传到电脑,照片全糊的,我不甘心这么好的宝贝没有记录下来,我想第二天去补拍,还好有微信联系,第二天和摄友一起去欣赏宝贝。 《北京天坛·祈年殿》模型制作要经过10万多道工序,生产7108个零件,全榫卯结合,全装配,全拆卸拼接方式:7032个零件为燕尾榫连接;60个零件为直榫连接;16个零件为紧固连接;三层屋顶各用串接的连接方式形成整件。 拼接方式:7032个零件为燕尾榫连接;60个零件为直榫连接;16个零件为紧固连接;三层屋顶各用串接的连接方式形成整件。 整套模型绝对不用粘胶的连接方式产生组件 装配方式:7108个零件装配成74个大部件,再由大部件装配正太模型。 王震华先生自幼喜爱古建筑,16岁自学木工,学习专研各种榫卯结构和技艺。84年大学毕业从事技术工作。 王震华先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梁思成的《营造法式》《清式营造策例》《中国建筑史》及习练书法,为创作模型作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在北京工作时间实地测绘和临摹故宫建筑和天坛建筑,并萌发制作《祈年殿》想法。 王震华先生自2010年10月起全身心地投入研制《祈年殿》模型工作,艰辛万苦历时五年时间,经过多次挫败周折,终于制作成功《祈年殿》模型。<br> 这尊作品在“2016”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国匠杯”荣获金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为王先生的精湛的作品喝彩! 手工艺模型—微缩古建筑《天坛·祈年殿》也成为2016年市民文化节的亮点,我想,这尊 手工艺模型—微缩古建筑《天坛·祈年殿》将成为,华漕、闵行、上海......亮点。 王震华先生很谦虚低调,不想上镜,呵呵!摄友一起来合影是不会拉下的。我父亲也是木匠(船模工),我对木匠活一知半解,经常听父亲说:“现在木匠都是洋钉木匠”所以这尊作品的结构(全榫卯)让我惊讶和赞叹,而且经历这么长时间,要花费多少精力和毅力啊!王震华的精神和技艺了得啊! 专业人士把模型和实景作比较 王震华先生送我的模型照片。<br> 我们有时会在微信上聊聊,王先生有时会把好消息分享给我,我衷心祝福王先生的作品引起专业人士的重视,期盼王先生多制作好作品,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技艺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