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我的医院

文水木

<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p><p class="ql-block">忆八十年代我的医院</p><p class="ql-block"> 早就想静下心来写一下八十年代的医疗条件,一直没有兑现。</p><p class="ql-block"> 如今整天躺在床上病休,总算有点时间写一下。都是亲身经历。</p><p class="ql-block"> 作者本人是1982年医专毕业分配到苏北农村一个乡镇卫生院工作,从一个普通医生、科主任、医疗组长、业务副院长直至院长,总共干了整整16年。</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官场腐败,我们一届本县回来分配的共7人,有关系的3人分县医院,其余4人(包括作者本人)都是分配到乡镇,以后你要是找到关系、舍得花钱也可以调去县城。县城去不了,能分配到中心卫生院还算不错的,如果分配到一般乡卫生院就惨了,一个医院也没有什么正规学校毕业的,没有自来水,甚至连手压井都没有,没有食堂,一个医院也就大约20个人左右,都是当地人,晚上一下班都回家了,加之晚上经常停电,那个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也没有手机,街道上也没有什么娱乐场所,有浴室也仅限于春节前几天开门,晚上停电后一片漆黑,连个人影都没有,非常害怕,试想一下你一个大中专毕业生分到这个地方尤其要是女孩子是什么感受!</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个外地人,泰州的黄jx 苏州医学院5年本科毕业分配到我县,就是放到今天县医院也是抢着要的人才,可是当时县卫生局腐败官员把他分配到我县最北边一个仅有几十个人的乡卫生院,由于无法调动,此人不到一年连档案也没有拿,找到派出所把户口迁移了回到原籍泰州,现如今已是省内知名肿瘤专家、三甲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海归人员,试想此人如当初不走会是什么结局?后来县里还把当地派出所所长进行了处理!</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这个卫生院在农村是规模比较大的医院,处于县域北部中心位置,谓之中心卫生院,全县三个中心卫生院之一,全民所有制单位,其它普通卫生院规模较小,为集体所有制谓之大集体。</p><p class="ql-block"> 这个中心卫生院分为生活区、医疗区两个部分,医疗区又分为门诊及住院病区,行政办公区在生活区里。</p><p class="ql-block"> 全院职工顶峰时约200多人,其中正式员工占三分之二,临时人员约占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科室设置分为内、外、妇产、五官、麻醉、供应消毒室、针灸理疗、B超、心电图、化验、X线、制剂室等医技科室。</p><p class="ql-block"> 行政简单仅有院长室(副院长)、财务、电工、打字等办公室。病区2个,内儿科病区,外科病区,都是平房。</p><p class="ql-block"> 全院仅有办公及门诊是二层楼,都是平房。</p><p class="ql-block"> 大部分员工都是本地人,下班回家。少部分路远的外地人由医院提供住房。</p><p class="ql-block"> 医院没有保洁人员,所以就把全院划分为若干个卫生区,病区值班的医生护士下夜班后必须把责任区地扫干净了才能回家,直到90年代才聘了1-2名专门保洁人员。</p><p class="ql-block"> 哪个年代病房条件差,电力紧张,经常停电,尤其是晩上9、10点以后正常停电,俗称“脱裤电”,所以护士办公室备了许多“罩子灯”,一旦停电就每个房间送灯。病房的病床是铁条床,有些坏了也未及时修复,有些用时长了床中间打洼,床上夏天是一张柴席,并且许多是坏的,冬天是加一张“蒲合”。由于环境较差,又是平房所以夏天蚊子很多,每个住院病人都发了一个蚊帐,就这样晚上还是有许多病人及家属拿着柴席到病房前的广场上休息纳凉,值班医生护士没事的时候也搬来椅子到广场纳凉。</p><p class="ql-block"> 当时大多数医院都有制剂室,主要是配制大输液、复合维生素口服溶液及外用药膏等,制剂室条件大都简陋,有些就是在一个四面透风的草棚中,口服及外用药物还好,特别是大输液,现在想起来都心惊胆颤!输液反应特别多!输液反应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输液皮条,那个时候没有一次性输液器,都是硅胶管反复使用,每次用后送到供应室冲洗后再进行消毒。所以每天输液反应都有,医生也有经验,病人输液过程中突然寒颤高热了,立即予以停止输液、或更换输液皮条,再予以肌注“非那更、地塞米松、安乃近”等处理。肌肉注射都是用的重复使用的玻璃注射器,每次用过同样是送到供应室清洗消毒,加之那个年代没有乙肝疫苗接种,这种不安全注射恐怕是那个年代乙肝、丙肝阳性率很高的主要原因!有资料显示那个时候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高达10%!</p><p class="ql-block"> 直到90年代,也就是91年我去省城医院进修才发现他们已经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自己还偷偷的拿了一些一次性注射器回来给孩子打预防针,因为这个在农村医院还没有使用。</p><p class="ql-block"> 关于输血,不像现在这样,有中心血库,输血前要检查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记得我们医院常驻一个输血队有几个人,领头的一个是涟水人,好像姓魏,他组织了几个不同血型的人,招呼一声就到,除做血交配外其他什么都不查,护士用消毒过的盐水瓶或50ml注射器,放些生理盐水及拘椽酸钠就抽血,然后打到病人身上,病人直接付现金给献血者,哪个时候大概是几十元钱一百毫升左右,那个献血的头头,面色苍白腊黄,仍凡符合血型的他都献,也不管时间长短及血色素多少了,以献血为生,如血型不合安排其他人献血他还要抽份子。所以现在想起来真是心有余悸!恐怕这个不安全输血也是那个年代乙肝、丙肝阳性率高的原因之一吧!</p><p class="ql-block"> 如上所述不安全注射、不安全输血,上级主管部门也没有人去检查,也没有相关管理规定来规范!</p><p class="ql-block">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才逐渐在农村普及,自制大输液被禁止,规范了输血管理,加之乙肝疫苗的普及,所以9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乙肝阳性率呈断崖式下降。</p><p class="ql-block"> 信息化建设,八十年代农村卫生院根本没有信息化,连听说都没有。所有医疗文书都是手写的。记得最初我在内儿科病房,3个医生轮转值班,其中一个病假,就剩2个人了,一人一天24小时值班,我一个月收了56个病人,手写病历写到手抽筋!</p><p class="ql-block"> 转眼之间已进入21世纪20年代,40多年过去了,全国各地的医疗条件已经今非昔比,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医院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健全的公共卫生事业等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这些都得益于祖国的强大,感谢伟大的祖国!</p><p class="ql-block">匆写于2024年7月5日18:00</p><p class="ql-block">中国·盐城</p> <p class="ql-block">作者:医生职业,好旅游、户外、摄影、读书,偶尔会写一点豆腐块记录生活,自娱自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