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化意识”成就金丝峡</p><p class="ql-block"> 文/刘凤鑫</p><p class="ql-block">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短短10年,金丝峡不仅跻身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行列,也成为陕西旅游的标杆和符号,形成了独具陕西特色的“金丝峡文化”,缔造了陕西生态旅游的奇迹。这些都取决于决策者、管理者始终如一的“文化意识”。</p><p class="ql-block">景观文化包装的意识</p><p class="ql-block">思路决定出路。金丝峡作为自然存在,之所以“养在深山人未识,始露芳容万人惊”,说到底,是理念的更新,是“文化意识”的复苏。各类自然景观一旦融入文化元素,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水,“穷山恶水”就会变成“金山银水”。</p><p class="ql-block">金丝峡山门概念设计,经设计师、专家学者和决策者、各界人士多次修改而成。七根高低不齐的石柱组合成三个“山”字,代表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峰,柱与柱的间隙象征峡谷,两边圆柱体栅栏寓意原始森林,石柱身上的文化石贴面,古朴、粗犷,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三个“山”组成的山门,寓道教三六九朝上走、天长地久之意。这一峡门景观概念在全国500多家森林公园中堪称一流,成为金丝峡第一个地标性景观,每年吸引了数十万人在此合影留念,化瞬间为永恒。 白龙峡两侧,生长着百万株春兰和蕙兰等兰科植物,集中连片,长势喜人。春暖花开时节,朵朵兰花竞相绽放,蝶飞蜂舞,满峡谷飘香,被誉为秦岭第一兰花谷。这非自然生成,而是决策者们匠心独运,改良荆棘和灌木丛杂草之后人工栽植上去的,形成了一个兰文化品牌,冬去春来大批游人前来踏青赏兰。</p><p class="ql-block">金丝峡最美的是峡谷,最好的是空气,最金贵的是山泉。开发实践中,决策者们认识到了水的重要性,就在过去普普通通的山沟沟里建造了仙人湖、白龙湖、鸳鸯湖和丹鱼湖一个个高峡平湖。这些湖泊如金丝峡的眼睛,碧绿妩媚、恒久鲜活。泛舟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品香茗、吃烧烤、喝烧酒、听民歌,两岸青山相对出,优哉游哉画中行。双溪瀑布和翡翠瀑布分别是由黑龙泉和钓鱼泉汇集而成,经开发和包装,两条溪流汇入“鸳鸯湖”,形成了一湖(壶)吸两瀑、两瀑系一湖(壶)的绝世景观,成为游人最爱。</p><p class="ql-block">文化为灵魂的营销意识</p><p class="ql-block">金丝峡坚持以“文化意识”统领景区发展,高度重视旅游资源的文化利用、整合、开发和创新,使生态文化、峡谷文化、森林文化、兰文化、瀑文化、泉文化、奇石文化、厕所文化等文化底蕴逐步显现,品牌效应日渐凸显。</p><p class="ql-block">金丝峡长期奉行高端策划、大手笔运作的营销创新思路,邀请著名音乐大师赵季平谱曲,著名歌唱家谭晶演唱金丝峡主题歌;邀请一批又一批文化艺术界名人来此拍风光、写风光、画风光;注册“金丝峡”、“丹江源”等多个品牌商标,进行品牌保护和建设;连续三年在西安各路公交车和站牌上作广告宣传;连续五年在央视多个频道作形象宣传;成功举办了诸如“旅游茶吐节”、“长寿明星走进金丝峡”、“中国秦岭金丝峡兰花节”等多个在国内有着广泛影响的大型营销活动;坚持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做各类形式的宣传推介。这一次又一次的营销风暴,大手笔、高品位的营销方式,培养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丝峡文化”,使金丝峡在同质旅游资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撬动了市场,取得了年接待人数突破50万人次大关的好业绩,为进军“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景区,为创建5A级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低碳环保的发展意识</p><p class="ql-block">为了合理开发这一珍贵的“处女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商南县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聘请了国内外8个规划设计单位和60多位旅游规划、策划、森林、地质、建筑、园艺、工艺等各方面专家学者把脉问诊金丝峡,宏伟蓝图被一次次讨论修改,一次次补充完善,最终制定出“宜曲不宜直、宜狭不宜宽、宜粗不宜平、宜险不宜夷、避石护树、顺势就弯、原汁原味、原始粗犷”的开发原则,并以一贯之付诸实践。“金丝峡人”提出了“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的理念,要求所有的游步道、亭台楼榭、公共厕所、标志路牌和垃圾桶等设施全部按艺术小品去设计施工,按精品极品去精细雕琢,所有材料都采用竹、木、沙、石或仿竹木、塑石制品,淘汰钢筋水泥材料,颜色和肌理效果上突出原汁原味原生态,体现“低碳环保,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了保护“南水北调”的水源地,金丝峡先后投入400多万元,修建了1座污水处理站和16座微生物环保厕所,这种厕所是利用一种细菌高效分解人体排泄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从而达到低碳环保、零排放、不污染空气和水源的效果。另外还斥资拆除了景区14户农家乐和60多个摊点。日常管理中,诸如方便面、鞭炮、香烟等一切可能造成污染的物品统统不能进景区,景区宾馆、农家乐一律不允许使用塑料制品;从业人员一律禁止吸烟;前后山门农家乐集群采用太阳能照明和沼气做饭;游客入园前首先进行5分钟环保教育。2009年,金丝峡捧回了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授予的全国景区唯一一个“生态中国贡献奖”奖牌。</p><p class="ql-block">创先争优的品牌意识</p><p class="ql-block">多年来,金丝峡管委会致力于资源品牌建设和人才团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开发”的品牌带动战略;在管理服务上,坚持以创先争优,建一流人才团队为最高目标,以创建5A级旅游区和世界地质公园为抓手,“支部履职尽责创先进,领导带头示范做表率,党员立足本职争优秀,单位创先争优铸辉煌”,取得了显著效果。</p><p class="ql-block">2010年“7·24”百年不遇的水灾,使景区基础设施大部分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333名游客被困孤岛。大灾大难面前,管委会党支部带领全体员工奋起抗灾自救,第一时间实施一对一、面对面的救援服务,72小时后把所有被困游客成功救出且无一人伤亡,还派车免费将其送回西安。灾后重建工作中,景区、管委会“一班人”带领上千名民工和员工,吃住在工地,昼夜加班搞重建,突击一个月,提前两个月实现了开园运营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因封园而关门歇业的80多家宾馆、饭店、农家乐和10家旅行社的损失,创造了“科学避险,科学重建”的奇迹。为帮助景区周边村民依托旅游发家致富,管委会节衣缩食省下建宿舍和办公楼的钱,投入500多万元,支持庙台子、核桃坪村建起了70多家农家乐,为600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挣钱门路。最近三年,金丝峡先后四次开展赠票、免票、优惠入园活动,虽然少收入2000多万元,但数以万计的人共享了金丝峡发展成果。金丝峡“山好水好人更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这也是金丝峡开园仅8年时间就荣获“中国最美的大峡谷”、“消费者最信赖旅游品牌”等20多项殊荣的奥妙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