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校庆日是“5.20”,可翻译成“我爱你!”</p><p class="ql-block"> 每年毕业季,老师对同学常说的一句话是:“学校是你永远的家,常回家看看!”</p><p class="ql-block"> 但真要“我爱你”“常回家看看”并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在校友群读到一篇文章,“非著名校友”,说五一假期,朋友的遗孀想要带女儿去看看父亲的母校,好不容易抢到从北京到南京动车票,“母校现在不允许外人进入,想要进学校需要预约。朋友的太太拿着手机等着开票,结果瞬间预约就已经全满,比当年的双十一还激烈,比她枪动车票还困难。”</p><p class="ql-block"> 随后又写一篇“最好的5.20纪念”文章。文中写道:文章(《非著名校友》)发布后不到半小时,03英文系的夏鹏同学就留言联系我,说他可以帮忙安排协调这件事。当时他正乘坐航班,匆匆数言之后,他说事情交给他办就好。3小时过去,那边飞机落地,消息就到了这边:一切已经安排妥当,只需要完成在线申请,填写几个保证人的姓名,就可以完成申请核准手续。下午两点,88数学系的邱继良师兄留言告诉我,他作为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愿意帮忙一力促成此事。晚上七点四十九,我大学时代的辅导员蒋恩铭老师发来私信,问我还记不记得他?说是看到同事转发的文章,他刚好五月一日、二日在南京,可以陪同母女参观校园,介绍学校情况。从束手无策到援手如林,只过去了半天。朋友的太太在感动莫名的同时,说自己也感到很惶恐,搞出那么大动静,觉得“受宠若惊”。</p><p class="ql-block"> “常回家看看”,真就这么难吗?这位校友还算侥幸。更多的“非著名校友”怕就只能绕着校园在围墙外面走一圈了。我在学校工作40多年。退休后一直关心学校的发展,为学院从校友那里拉来1100万赞助。为学校捐赠1000万的大美鲍总有个好朋友办“红学研讨班”,知道鲍总与学校关系密切,希望通过鲍总介绍能带学员到鼓楼校园参观一圈。鲍总找到我,我找到有关部门领导,结果回复这事需要经一把手校长同意。好在我与校长关系不错,最后问题得以解决。</p><p class="ql-block"> 5.20是校庆日,“常回家看看”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学校当然是教学科研重地,不能随便出入,但校友返校想故地重游进母校看看,还是不应该设这么多门槛的。以前设门槛是为了应对疫情,现在疫情过去后,应该对远道而来的校友持开放态度,相关部门应该给予积极配合和热情接待,而不应该以“按制度办事”为借口,将远道而来“非著名校友”拒之门外。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学校也是校友的“精神母亲”,既然回到母校,就不应该以“网上未申报”为由人为的添置障碍,这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也不必惊动那么多校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