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所有成功都是因果和条件的成功,如果脱离客观条件,不看因果,一味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那就会犯经验……

温州孔庙,龙湾孔子文化研究中心

<p class="ql-block">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译】子游在鲁国的武城邑任主官。一次闲聊的时候,孔子问他:“子游你在武城发现优秀的人才了吗?”子游想了想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情不死板、知变通,而且为人光明磊落,没有公事的时候从不到我的房间里去。” 澹台灭明,字子羽,是一个很励志的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述,澹台灭明是孔子的弟子,长相丑陋。最初拜孔子为师的时候,孔子认为他没多大才能,所以并不看重他。跟孔子学了一段时间后,澹台灭明回乡致力于修身实践。当时子游任武城宰,澹台灭明做他的下属,因为人光明磊落,做事也很通达,所以深受器重。后来子游与孔子谈论武城人才的时候提及澹台灭明,孔子感慨自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之后澹台灭明学问精进,到吴地游学,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多人,在诸侯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子游对澹台灭明的评价来看,主要争议点在于对“行不由径”的理解。钱穆将其解释为“不走捷径”,南怀瑾则将其解释为“不循常道”。</p> <p class="ql-block">我个人认为如果只看此句的话,这两种解释都讲得通。但是如果前后连贯起来,并合以人才评价的标准来看的话,解释为“不循常道”会更合适一些。因为评价人才自古以来都有个基本的标准,那就是要兼顾才和德。如果将“行不由径”理解为“不走捷径”,那是说澹台灭明这个人不搞歪门邪道,德行很好。这与后面说他没公事的时候不到子游的房间里去,意思正好呼应。但是这一解释的话,子游对澹台灭明的评价就完全偏向了德行,而忽略了才能。而如果将“行不由径”理解为“不循常道”,那意思就是说澹台灭明这个人有点像子贡,有灵活变通的通达之才。这样一来,子游对他的评价就兼顾了才和德这两个方面。 说到人才这个话题,在《论语》中有一则对话,对人才给出了一个评价标准。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争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译】季康子问孔子:“子路怎么样,可以任用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子路有果敢决断之才,让他管理政事有什么难的!”季康子再问:“那子贡呢?可以任用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子贡处事通达,让他管理政事有什么难的!”季康子又问:“那冉求呢?可以任用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博学多艺,让他管理政事有什么难的!”子路、子贡和冉求在才能上各有千秋。子路果,子贡达,冉求艺,都足以胜任政务。所谓果,指的是刚强果毅、当机立断,能决大疑,定大计。所谓达,指的是明敏通达,能通物理、识人性,能举一反三,灵活变通。所谓艺,指的是多才多艺、博闻多识,能治繁杂,计周详。 从子游的评价来看,澹台灭明“行不由径”,在才能上有点像子贡,明敏通达,灵活变通。分析到这里,又想起《天幕红尘》中叶子农的“见路不走”。叶子农先有一段时间穷困潦倒,他向罗家明借了5万元,并承诺不久后十倍奉还。期限之内,叶子农说到做到了,他拿赚来的50万元还给罗家明。罗家明通过这件事看出叶子农这人不简单,于是就只拿回自己的5万元,剩下的都退给叶子农,以此来让他赠送自己一句话。叶子农就送了他四个字——“见路不走”。实际上,“见路就走”才是普通人的惯性思维。《认知觉醒》一书中说:人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被本能脑和情绪脑裹挟,从而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而习惯性地根据前人的方法和经验,即所谓的“路”去解决问题。那么何为“见路不走”呢?通俗来讲,“见路不走”就是指做事情不要唯经验和教条,而是要尊重客观条件和规律,一切以客观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做到实事求是。如果没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看因果、本质,不按条件可能去说、去做,那就会陷入常见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现实中,成功者的经验方法是可以学习的,但是绝不可能复制。因为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后来人的时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假如我们妄想照着成功者的方法去找成功,那无异于是刻舟求剑了。共勉!这里是第九扇门,一扇打开我们精神世界的大门,点个在看和关注,让我们一起在阅读的世界里收获精神的成长。原创 蒋景春 第九扇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