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简介:</p><p class="ql-block">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是国家级的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历史文化旅游区内,是中国一座以全面展示中国知青历史, 集研究、收藏、教育、展示、阅览、交流于一体的大型公益性文化场馆。是全中国第一家知青博物馆。也是中国传承知青历史文化的大型博物馆,全国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知青历史文物收藏中心,知青精神宣传教育展示中心。</p>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中期,发生在中国城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共和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群体往返大迁移。伴随着共和国的坎坷步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过了27年起伏跌宕的历程,它涉及1776.48万中国青年,牵动十亿人心,震撼二十世纪,令世人瞩目。</p><p class="ql-block"> 一代热血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奉献了青春,承担了历史责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磨练了自身,升华了人生;广大知青与祖国边疆农村干部群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铸就了深厚的血肉之情;返城后,他们以在广阔天地磨练出来的拼搏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中坚和栋梁。</p><p class="ql-block"> 他们与共和国同命运,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p> <p class="ql-block">中国知青与共和国同命运</p> <p class="ql-block">知青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知青历史文化研究基地</p> <p class="ql-block">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p><p class="ql-block">——中国知青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视频</b></p> <p class="ql-block"><b> ——视频</b></p> <p class="ql-block">大酸菜缸</p><p class="ql-block">1955年杨华率领北京60名垦荒队员来到黑龙江省萝北县,在大荒原上安了家,秋末要准备冬天的蔬菜,低洼湿地不能挖菜窖,他们就学着当地老乡的办法腌制酸菜。这口缸是四个垦荒队员从萝北县城历经一百多里路抬到驻地的,是垦荒队的无价之宝,它伴随着中国第一个垦荒群体度过了尽六十年的艰苦历程。</p> <p class="ql-block">共赴广阔天地</p><p class="ql-block">“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是祖国母亲的召唤 ! 中国知青一代人在这个召唤下,自1955年的志愿垦荒队,到1962年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四个面向”,到1968年举国上下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历时20余年,上山下乡知青达1770余万。他们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尽共和国长子长女的责任,来到艰苦闭塞的农村与边疆,与当地人民一起战胜酷热洪水,战胜严寒冰雪与天斗,与地斗,变“大荒”为“粮仓”,建起工厂,勘探开矿,办起学校,传播文化,屯垦戍边,他们是新中国的一代创业者。</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一九五五年为《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写的按语</p> <p class="ql-block">有组织有计划的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1962年,国家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把下乡上山确立为城镇青年学生就业的一项长远方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五年内全国有129万知识青年插队、支边到祖国各地。</p> <p class="ql-block"><b> ——视频</b></p> <p class="ql-block">全国第一个知青典型</p><p class="ql-block">1951年徐建春高小毕业回到家乡山东掖县后吕村,被大家推选为互助组组长。在她的带领下,当年就实现了粮食大丰收。徐建春也由互助组组长成长为初级社社长、人民公社社长。1954年《人民日报》以《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为题报道了徐建春的事迹,成为全国第一个知青先进典型。</p> <p class="ql-block"><b> ——视频</b></p> <p class="ql-block">艰苦创业</p><p class="ql-block">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没有使他们气馁、畏缩,他们用青春的热血锻造了智慧、勇气和力量,与天斗,与地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自身也受到了磨练。</p> <p class="ql-block">谱写闪光青春</p><p class="ql-block">架桥铺路、开荒种地、伐木造林、勘探开矿,他们是祖国新一代的拓荒者:万里疆土、千里边防、亦兵亦农,他们是屯垦戍边的新生力量:教书育人,宣传文化、追求科学,他们是城市文明的传播者。</p> <p class="ql-block"><b> ——视频</b></p> <p class="ql-block">屯垦戍边</p><p class="ql-block">他们没有军籍,却像军人一样战斗、生活;他们没有帽徽领章,却手握钢枪,巡逻、站岗。他们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感召下,赤胆忠心,卫国戍边,有的光荣负伤,有的献出宝贵生命。</p> <p class="ql-block"><b> ——视频</b></p> <p class="ql-block">苦涩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所有的知青,心底都深深埋藏着对那段经历</p><p class="ql-block">记忆,甜蜜也好,苦涩也罢,既抹不去,也夺不</p><p class="ql-block">这些苦涩的记忆,是对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记录。</p> <p class="ql-block">金训华烈士</p><p class="ql-block">金训华是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68届高中毕业生,上海市中学红代会常委。1969年5月25日,金训华带领一批上海知识青年到黑龙江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插队落户,8月15日为抢救国家财产与洪水搏斗壮烈牺牲,而后被追认中国共产党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全国知青烈士、在边疆农村逝去的知青兄弟姐妹回家过年</span></p> <p class="ql-block">尾山农场七英雄</p><p class="ql-block">1976年3月13日山火中牺牲</p><p class="ql-block">杨淑云(哈尔滨知青)</p><p class="ql-block">施宝慧(哈尔滨知青)</p><p class="ql-block">檀文芳(上海知青)</p><p class="ql-block">李桂芬(上海知青)</p><p class="ql-block">汪贵珠(上海知青)</p><p class="ql-block">朱慧丽(上海知青)</p><p class="ql-block">朱慧娟(上海知青)</p> <p class="ql-block">黄山茶林场十一烈士</p><p class="ql-block">1969年7月5日,上海农垦所属的安徽黄山茶林场山洪暴发,11位知青为抢救连队仓库粮食和化肥而英勇牺牲。他们是陆华、林卫阳、陶华、吴菊妹、金志强、李笑牛、林晓薇、王庆伟、张云芳、许洪兰、刘度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全国知青烈士、在边疆农村逝去的知青兄弟姐妹回家过年</span></p> <p class="ql-block">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p> <p class="ql-block">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p> <p class="ql-block">河北青年志愿垦荒队</p> <p class="ql-block">山东青年志愿垦荒建设第一队</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市青年志愿垦荒队</p> <p class="ql-block">华国锋同志主持政治局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会议产生的文件《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京举行》研究统筹解决知识青年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的中坚</p><p class="ql-block">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返城后的知青顶着生活的压力,克服年龄大、学历低,知识贫乏、技术基础薄弱等各种困难,从头学起,从头干起,重新创业。他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勇做弄潮儿,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栋梁。</p> <p class="ql-block">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行渐远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成为历史。但历史不能忘记知识青年对开发建设祖国边疆农村的伟大贡献。不能忘记知识青年美好的追求在重重考验的撞击下放射出的耀眼光辉。不能忘记来自各大城市知识青年的涌入,迅速改变了边疆农村的闭塞环境,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资源,人生价值,跨越式改变了这些地区的文化生活和人的素质,这是知识青年贡献中极为浓重的一笔,极大地加快了这些地区现代化的进程。</p><p class="ql-block"> 在十年奋斗的岁月里,一代热血青年把个人命运与党和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与天斗,与地斗,充分体现了一代青年勇于报国的奉献精神,敢于胜利的勇敢气概,追求高尚的价值取向,直面人生的磊落胸怀,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形成了一笔值得总结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定格了许多人的一生,成为知识青年后来走向不同岗位,面对不同人生课题时强大的精神支柱,成为知责情结的凝聚力量。</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知青与共和国同命运,广大知青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栋梁。知青一代人创造的伟大业绩,将水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编者红煜感言:</p><p class="ql-block">“知青”刻有历史印记,嵌进时代丰碑,开创亘古先河的特殊称谓。 知青是一代人的骄傲,一代人的风华,一代人的奉献,一代人的精神,值得敬仰学习,后辈们将永远代代相传您们的史实。借此制作,以示向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们致以最崇高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展板</p><p class="ql-block">展馆摄影/红煜</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红煜</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10日于黑龙江</p> 观后留言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哥感言:</p><p class="ql-block">当看到了知青博物馆,作为一名曾经的老知青心中倍感亲切。当年的我和同学们就是满怀着一腔热血,高唱着《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背起沉重的背包行囊徒步远征几百里,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几天。我们走进了大洪山区,走进了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在贫瘠的大山深处与贫下中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度过了艰辛的五年的艰辛岁月。五年里我们由一群15-6岁的懵懂少年,学会了独自面对艰难困苦。我们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农村,我们把最美好的花样年华留在贫瘠的大山深处。在那里留下了我们的思乡泪,也留下了我们辛勤劳作流下的血水和汗水。我们离开时带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还有不惧怕任何的艰难险阻。因为我们是与共和国同龄人,我们共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知青。知青岁月终身难忘!知青万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力税手感言:</p><p class="ql-block">知青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让人仿佛穿越到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龄猴感言:</p><p class="ql-block">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蹉跎岁月,青春无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雨亭感言:</p><p class="ql-block">一代人用青春书写的不朽赞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羊感言:</p><p class="ql-block">史诗感人肺腑,编辑相当辛苦。</p><p class="ql-block">特别看到“请逝去的知青回家过年”那一幕,真是让人催人泪下。我也曾到黑河看过博物馆,亲身感受了那一幕幕图文并茂的历史。作为红小兵的一代人,哥哥姐姐都是下乡知青,我从中也感受到很多。他们以报效国家为情怀,在大好青春的时代,义无反顾的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也是最艰苦最神圣的地方。他们在那里过了十几年的时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给后人们留下了许多人生价值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翔云鹤感言:</p><p class="ql-block">给红煜姐点赞!当年的知识青年现以白发。</p><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生交给党安排。</p><p class="ql-block">火红的青春铸造了火红的年代。</p><p class="ql-block">为我们知识青年点大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