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古城漫游 触摸临安乡愁(二)

D大调

<p class="ql-block">  红河谷、哀牢山、彩云南现;红飘带、绿宝石色彩斑斓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红河北岸、云龙山南、五老峰下、异龙湖畔,有一张红河“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名片——“千年临安古城”,古韵悠长又辉煌灿烂。</p><p class="ql-block"> 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傣族、苗族等26个民族,约54万各族人民世居于此。中原汉文化与边地、民族文化在此交流融汇,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中原色彩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为古城增色添彩。</p><p class="ql-block"> 边地中原文化,同宗同源;十里泸江烟柳,意蕴悠远。元江水入交趾,哀牢山耸云端。触摸鲜活乡愁,古城临之则安。</p> <p class="ql-block">  一座含蓄蕴籍于苍茫而翠绿的群山之间的千年古城临安,梦一样的斑斓。犹如一颗夺目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滇南这方古老而神奇的红土地上,明清时曾光芒四溢很耀眼,而如今却低调奢华有内涵。</p><p class="ql-block"> 建水·临安古城早在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令人心驰神往。急切想一睹芳华,触摸她千年余温。</p><p class="ql-block"> 这座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巨变的古城,历史悠久、古韵悠远,有着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自唐以来有1200余年建城史,历经宋朝、元朝等政权统治后,在明、清两朝为临安府所在地。建水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一直是滇南政治宗教、经济交通、文化教育中心,边陲军事重镇,兴盛辉煌达7个世纪之久,潮起潮落、波澜壮阔的历史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锦绣画卷。</p><p class="ql-block"> 历史久远繁华落尽犹然历久弥新、尊孔风气不衰。</p><p class="ql-block"> 历经岁月洗尽铅华依然墨香悠长、典雅风韵不改。</p> <p class="ql-block">  从城北蘭頓酒店出来,沿着迎晖路,来到建水东门楼外广场,朱红色雄厚矗立的城台及雄伟壮丽的古城楼如浑然天成,巍峨耸立在建水·临安古城中央,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红光射人、显得格外耀眼夺目。</p><p class="ql-block"> 汉民族建筑风格的朝阳楼,堪称古代建筑之瑰宝、建水的象征,与古朴雄壮北京天安门城楼形有别而神相同。</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城门占地2448平方米,城台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台依地势筑于约一丈多高的高岸,正中是青石13级垂带式踏跺台基,其上砖石拱券的城门地面和城内街面平齐。</p><p class="ql-block"> 朝阳楼雄踞在高8.5余米朱红色的用砖石镶砌城台上。通高24.45米、面阔26.8米、进深12.31米,占地41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北京天安门城楼雄踞13米高的朱红色城台上,城台占地面积是4800平方米,长度117.8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总高34.7米。是由60根直径为0.6米到1米红漆木柱支撑,二层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屋顶的巍峨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皇帝九五至尊。</p> <p class="ql-block">  尽管朝阳楼外形比天安门城楼小一号,由于其高度比占绝对优势,加之 三层阁的城门楼依地势筑于高岸,且比天安门城楼多一层,所以看上去相当巍峨挺拔、霸气凛然。“大有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宏伟气势。后人曾有对联赞叹朝阳楼是“栋字薄云霄、雄踞南疆八百里,气势壮河岳、堪称滇府第一楼”。</p><p class="ql-block"> 朝阳楼实际上是北京天安门的原型建筑,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比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最初的天安门还早建28年。比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新改建的天安门早建262年。这是建水人的自豪和骄傲,故称东门朝阳楼为“小天安门”,二楼威震南北、遥相呼应。诗人段维曾在雅苑诗社(235期)发表七言绝句【建水朝阳楼暮色】朝阳楼沐夕阳红,乍见惊疑北国逢。君乃大明朝长子,东南半壁被分封。</p> <p class="ql-block">  朱红色城台正中用砖石镶砌的门洞额石上写着“迎晖门”,三个金色大字。是明英宗天顺年间的临安知府王佐所题。是临安城东边迎接第一缕阳光的门,典出古诗“万木迎秋序,千峰驻晚晖”。</p><p class="ql-block"> 视中原文化为正统的明代,很讲究风水(风水不是迷信)。老祖宗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位居龙首的朝阳楼城门的绚丽色彩中得到交融。朝阳楼雄踞在临安古城垣东北角,坐西朝东、迎晖朝阳,是大乾至阳之处。是绿水青山环抱的临安古城,每天第一个迎着一轮金色朝阳升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雄伟庄严的朝阳楼,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城楼东面的二楼顶檐下,正中悬挂着约2.5尺斗方三块楷书独字巨匾“朝阳楼”,为乾隆年间探花(进士第三名)、清代大书法家王文治出任临安知府时,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春所书,红色匾字犹如秋娘傅粉、“美女簪花”、圆润秀丽、姿态媚佳。好似美女朝阳楼上迎着朝阳在梳妆、又好比佳人倚欄望君归,非常赏心悦目,令人无限遐想。是感染力极强的古代书法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下抬头仰望,这座耸入云天、古老苍劲的古楼,雄壮巍峨、尽显建水·临安古城昔日的荣光和豪气。感受到临安城六百余载时光流转、悠久的文明和曾经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夜幕下华灯初上的高耸雄伟的朝阳楼英姿焕发,更加闪烁耀眼光芒,魅力四射、满城生辉,俯瞰万家烟火、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  悬挂在巍峨雄壮的朝阳楼东面三层顶檐下的“雄镇东南”四块独字楷体额匾,每字斗方二米。 是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临安知府来谦鸣所题,滇南著名书法家、康熙乙酉(1705年)科中举、时任临安府衙师爷的石屏人涂晫书写。笔法劲逸,雄浑奔放,冠绝于世。</p><p class="ql-block"> 相传,时知府来谦鸣大加欣赏:有“雄”具生龙活虎,“镇”处泰然自若,“东”有昂首阔步,“南”望高瞻远瞩之妙。遂命刻巨匾置于城楼。因字巨大,滇东高原风紧,独匾难立,才改成独字巨匾。</p><p class="ql-block"> “雄镇东南”犹如朝阳楼的灵魂,因气势恢弘、厚重流畅、朴实秀美、冠于滇南。 被誉为清代云南“四大榜书”之首。也是唯一完整幸存于世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还有个小插曲,按制匾行规,立匾人名字不能錾刻匾上,只能套写。乾隆属于皇帝年号不是人名可以錾刻,匾中文化、博大精深。边陲小镇汉文化烙印如此之深,令科举二甲、赐进士出身的来谦鸣也是无语。但立匾多年后,历经暴风骤雨曝日,名字荡然无存。在公元1999年夏,建水县文体局复套“来谦鸣”三字于匾上,“来谦呜”三字与“赐进士出身 立”六字也有浑然一体之感。但未及三年,任由风摧雨打日晒,套字也冰消瓦解。</p> <p class="ql-block">  行笔流畅,气韵非凡的“飞霞流云”,四块约六尺五寸高的斗方狂草繁书体独字枕匾,由建水拔贡、贵州威宁知州王垂书,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悬挂立在朝阳楼西侧三层顶檐下。</p><p class="ql-block"> 据载,“飞霞流云”为唐代草圣张旭于开元9年所书真迹。是广东梅州人、嘉庆四年进士、诗人宋湘出任曲靖知府时,在杭州拓印并刻于曲靖府城中四块巨石上,后由王垂书亲手拓片带回建水并刻制成匾。</p><p class="ql-block"> 蔚为珍贵的“飞霞流云”狂草榜书,龙飞凤舞、酣畅淋漓、行云逸势、流水连绵,令人叹为观止。后人比喻“飞”字形如“魁星点斗”,神态生动;“霞”字好似“霸王举鼎”,盖世英武;“流”字犹如“刘海戏蟾”,悠闲自如;“云”字宛如“天女散花”,翩翩起舞;令人拍案叫绝。</p> <p class="ql-block">  当后来我在双龙桥,看到了天空中绚烂晚霞,赬霞云海与十七孔桥交相辉映、水天一色的美景时,更深刻理解了“飞霞流云”的意境深远和“东关霞烂”的丰富内涵。</p><p class="ql-block"> 凝练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匾额,有画龙点睛之妙,冠绝于世的“雄镇东南”“飞霞流云”八字巨匾,顿使临安古城大放异彩。八字巨匾衬托下的朝阳楼,雄伟壮丽。特别是“雄镇东南”四字巨匾,和古城楼相互辉映,使朝阳楼熠熠生辉,更加威武、令人向往,蔚为珍贵。折射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的深邃意蕴和展现了中华民族气冲霄汉的英雄气概。望之巍然大观,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外宽阔的广场上,聚集着许多古城原居民,不怕北回归线上强烈紫外线照射(云南建水县城位于北纬23.9度,东经102.9度;北回归线纬度23.5度),兴致勃勃地天天都来这儿唱建水小调,并沉醉其中。数百年的岁月里,这已成为建水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听不太懂,感觉内含中土音,是彝汉两族人民文化交融的见证。为一道传承特色文化基因的靓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  戴着醒目小红帽的旅游团隊和自主游客也不算少,在广场角落小红帽旅游团女同胞们躲在高高城门楼的蔭影下纳凉聊天。</p><p class="ql-block"> 广场上和高大的城门洞内外有不少象棋玩家,有些小红帽男驴友在象棋摊前驻足观看,非常投入。真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象棋的影子,据统计全球十分之三华人会下象棋。</p><p class="ql-block"> 一群人围在象棋摊周围,或坐或站,气团中弥漫着火药味儿,观棋的人往往比下棋的人还要紧张和激动,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p><p class="ql-block"> 象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瑰宝,有着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它之所以圆润融入百姓生活如此之深,并让玩者嗜此不疲,是因为它蕴含着深刻的老子“公平、公正”哲学思想。满足了国人对公平、公正的渴望,抓住了人类有逞强好斗的本能。</p> <p class="ql-block">  真是没想到,在一个边陲小镇,看到许多遛鸟和斗鸟这一传统文化爱好者。昔日王孙公子、八旗子弟的爱好,走入了市井小民生活中,折射了昔日古城的美好时光和曾经的富庶与繁荣。一些原住民在广场上摆摆地摊,卖一些手工或小杂货,抽着竹筒粗的水烟、烟火气息弥漫,人间烟火温暖了心房。淳朴的民风,古朴浓郁的生活气息,安静而喧闹的建水·临安古城活力四射。</p><p class="ql-block"> 广场外的马路边,都是一些商店和食品店,还有开在仿古建筑里的麦当劳餐厅。麦当劳的小薯条、肯德基的小鸡翅,做成了全球连锁世界500强,令人深思;不好高骛远、小事做好也很强,洋快餐适应了都市生活快节奏。试想一下,麦当劳快餐三、五分钟可以吃饱了;一碗面条或米线,98摄氏度汤汤水水,没有二十分钟根本吃不完。米线却非常适合建水慢生活,回味着家乡的味道,品味着浓浓淡淡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历经千年时光的城楼、城墙、原居民,成为建水·临安古城活色生香的风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座活着的古城”,在扑面而来的温暖的人间烟火气息中,品味着古韵犹存的厚重历史文化的滋味和浓浓淡淡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沿高高的青石踏跺拾级而上,然后轻轻地抚摸着被六百多年岁月洗礼、朱红色高耸的城墙,这是曾经雄镇东南的边陲重镇的独特印记。耳边厢歌乐喧阗、语笑鼎沸,仿佛向我们诉说着那时代尘封已久最生动的故事、似乎讲述着建水·临安古城昨日繁华以及今日辉煌。</p> <p class="ql-block">  古老宽阆的迎晖门约四余米宽、五余米高,是深蕴悠久的中原和边地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临安古城闪光的历史记忆,见证了临安古城的沧桑变化。</p><p class="ql-block">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建水·临安古城居民的祖先是明洪武年间的中土迁徙移民和征滇屯田军民。相传,明建文帝时期裁撤云南诸多卫所,原籍山东的军户大批调防山东设卫,就成了山东“小云南”移民的先祖。</p> <p class="ql-block">  乡愁的源头是回不去的故乡。思念的源头是留不住的向往。故乡就是父母给我们生命的地方。虽历经几个世纪,建水南迁先民的后裔,对故土的思念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走在宽广深厚的东城门洞里的青石板上,突然想起了,“一首《乡愁》、两岸泪流”的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的名句,“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很是感慨,真是触不到的思念,写不尽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走出去成了外乡人,这里是向往;迁徙而来的,无论经过多少代,都会有人问你祖上家乡何处?那就是浓浓淡淡的的乡愁。“迎晖门”额下所拱筑的雄关内外,正像云南省的临安古城特色小镇命名语:“那一头是乡愁,这一头是向往。”</p> <p class="ql-block">  建水·临安古城的朝阳楼,像北京天安门一样对公众开放。如果你有富裕钱,可以购票登攀,登楼16元。70岁以上老人家门票免,感恩新时代和当地政府尊老的人文关怀和优待政策,整个建水古城游下来,省却一千几百块。</p> <p class="ql-block">  沿垂带式踏跺拾级而上,登上了八米多高的古城台,两边一共有两门红衣大炮(模型),是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一种欧式大炮,朝阳楼山墙上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建水古城紫陶名都”题字。</p><p class="ql-block"> 朝阳楼飞檐斗拱、红柱碧瓦、画栋雕梁、巍峨挺拔。飞翘的檐角悬挂有铜铃,当风吹来的时候,悠悠风铃在风中摇曳,发出叮咚叮咚铃声,清脆悦耳、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的一楼面西的大堂有一木雕屏门,是西庄镇荒地村的首户、沈万三后裔捐献,此屏门镂空精雕细琢,人物形象生动。上有渭水访贤、李白醉酒、吕布戏貂等人物,生动有趣。城楼各层上都有走金飞彩的透雕华丽门窗。</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一层北向檐廊下吊着一口铜钟,号称“元和大钟”,是建水籍的社会名流梁林等20人捐款,由云南铜业集团在2006年铸造,纪念建水1200年建城史。</p><p class="ql-block"> 铜钟钟体高2006毫米,意为公元2006年铸造。铜钟下口直径1200毫米,意为自公元806年建水建城至今1200年。钟身上有铭文“元和金聲 ”“共和玉振”;锺铸铭文:“唐代元和年公元八百零六年建惠历(建水)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二千零六年凡一千二百年”等。“元和大钟”的碑记则由建水籍人士、云南大学原校长王学仁撰写。</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城楼南侧悬挂的“明洪武铜钟”,是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壬申年铸成。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弥足珍贵。大钟高1.6米、底径1.6米、钟厚10厘米。重达1顿。铸“明洪武二十五年”“临安卫”等铭文。</p><p class="ql-block"> 铜钟表面的花纹样式古朴、简洁、明快,钟声悠远洪亮,击之可声闻数里。显示了当地很高的铸铜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从高高的朝阳楼城台上,俯瞰朝阳路和迎晖大道上车水马龙、临安古城内及临安路上的游人川流不息;遥看拔地而起的北区新城的高楼大厦、红顶黄墙的别墅区;这些与瑰丽多姿的朝阳楼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令您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迎晖门广场的声色喧嚣,建水小调的悠扬婉转与飞檐下悠扬悦耳的铜铃声相唱而和,清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内一楼大厅有文创产品和精品紫陶工艺品出售。娃娃挑了一个既可以当摆件,又可以当平面图的巍峨壮丽的朝阳楼的工艺品。这里有个小插曲,摆件有点重,还要去其他地方漫游,就说回来再买吧。不到六岁的娃娃当即回怼道,你们让我随便挑,我挑好了你们又不买!真是无语,我当即付款走人,哈哈哈……。现在的娃娃不得了,国内国外都去过,深知过此村没这店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雄伟壮丽朝阳楼正在举办《回首临安-百年老照片展》。二、三楼展览了几百幅百年老照片,为清末法国驻滇总领事方苏雅,于1896年至1904年之间拍摄。</p> <p class="ql-block">百年泛黄老照片,半部晚清临安史。它见证了半殖民地化的滇越铁路,缩影了半封建的腐朽的满清帝国的社会百态,反映了独特的半奴隶制度下的土司衙门的奇特存在。给人以穿越时空的强烈视觉冲击。这些老照片可以触摸真实的历史,感知独特的视觉文化。</p> <p class="ql-block">  除了与滇越铁路相关事务,方苏雅也结交了不少云南当时的显贵,还与王炽“交往过密”并结为“干亲家”,1900年在昆明王炽儿子婚礼现场,方苏雅为他们拍摄了全家福。前面摆放的都是女方嫁妆。</p><p class="ql-block"> 有着“三代一品”“清末巨商”“钱王”头衔的王炽,字兴斋,汉族,云南省弥勒县虹溪镇人。王炽在英国《泰晤士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19世纪世界百位富豪”中排名第四,也是唯一上榜的中国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张有王炽本人出现的照片,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老照片凝固了经典的历史瞬间。可以触摸过往的历史印迹,探寻晚清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一品红顶商人王炽的三女儿,本是深锁闺中人未识,感谢方苏雅,现代人得以一睹百多年前,大家闺秀的芳华。这张照片拍摄于1901年。她襟带藏传佛教的18颗念珠手串(晚清宫廷盛行藏传佛教),穿着挺括华丽、质地优良的绫罗绸缎、尊贵尽显,裹着的三寸金莲是当时的时尚(其实是封建礼教的摧残),娇小玲珑、淡定从容,与生俱来的忧郁,傲视群芳。令人感悟了遗传基因的强大和神奇。</p> <p class="ql-block">  这些晚清老照片还展现了建水民间习俗、上流社会百态、面对洋人卑躬屈膝、黎民百姓的赤贫生活和方式。</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临安的达官贵人的公子养了一条当时稀有、现在国内也少见的苏格兰品种的戈登塞特运动宠物猎犬。它有一身锦缎般光泽的黑色带红栗色皮毛,眼睛明亮智慧。胸宽、脚圆适应山区和恶劣天气,长耳毛发波浪而不卷。尽显机警、温和、绅士(和身穿燕尾礼服、戴绅士帽,却打着赤脚的主人公有一拼),忠诚、高贵、威严,端庄又迷人。</p> <p class="ql-block"> 百年前的老照片中,有云南临安府的喝着啤酒、咖啡的富贵人家的少爷,有达官贵人家的豪门深宅中、锦衣玉食抽着水烟的妇人,使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方式展露无遗,也见证了了金临安的富庶,与滇南山地的蛮荒、底层百姓的民不聊生形成极大反差。</p> <p class="ql-block">  有一张照片里是一群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乞丐(云南方言称为“花子”),面有饥色、骨瘦如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p><p class="ql-block"> 这种极大的贫富悬殊的现象,令人泪目、百感交集。真是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p> <p class="ql-block">  老照片是探求人类人性的载体,可以触摸到蛮荒古朴、原始的红河两岸的土著民族,世居先民的生殖崇拜的传统文化印迹。</p><p class="ql-block"> 老照片似乎可以使人感悟到人生世间的绵延和抚摸到重男轻女的封建印记。</p> <p class="ql-block">  滇越铁路以及五家寨人字桥等老照片,承载着苦难而又令人难忘的血泪记忆。见证了红土地上那法国殖民者侵略云南人民的屈辱历史,记录了悲壮而又传奇的世界第三大工程的建造过程。滇越铁路共动用中国工人30万,七年期间有资料称死亡六万劳工。每一颗道钉上都有劳工的血和泪,每一根枕木下都有劳工的白骨堆。</p><p class="ql-block"> 说它悲壮,仅五家寨67米多长的人字桥就有800壮士坠崖而亡,可以说是累累白骨支撑了人字桥。</p><p class="ql-block"> 说它传奇,虽历经一百多年风雨洗礼,仍傲立于两山千仞悬崖之上的壮美人字桥,从未换过一颗螺丝钉。桥身是法国预制钢铁部件,现场由螺栓紧固连接而成,不用焊接,是人类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无不为之惊叹。</p> <p class="ql-block">  滇越铁路就像吸血管,一直通到了昆明。几十年间法国通过滇越铁路掠夺云南银元约二千几百万枚,运走大锡约24万吨之多。</p><p class="ql-block"> 1910年3月31日(狗年二月二十一日)滇越铁路通车,时为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辛亥革命元老,共和名将)的李根源对同学们讲,帝国主义已经侵略到了云南,我们都成了亡国奴,讲到动情处声泪俱下,学员们也感愤得一起痛哭,并鸣枪泄愤!</p> <p class="ql-block">  百年老照片,使我们触摸到滇越铁路血与肉的历史脉搏,通过这最真实的载体,穿越历史长河,聆听了当年火车、铁道、汽笛的交互回响,感知了当年繁忙的滇越铁路的律动。</p> <p class="ql-block">  老照片承载了跌宕起伏的历史记忆。记录了红河史上仁人志士首次反清仇洋的光辉史实。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满清政府,暗无天日、民不聊生的封建社会,加上巨大的贫富差距,使得满清晚期民怨沸腾,官逼民反;以致后来的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民主主义革命都是历史进步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周云祥是西庄镇荒地村人,为人豪侠、朋友甚广,就连当时临安城西门守城官都是其好友。想当年同村富豪沈家嫁女,出于义愤在盛大的婚宴上,与调戏骚扰小脚妇女的清兵发生械斗、而受到通缉,埋下了反清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3月),周云祥揭竿而起,率矿工数千人在个旧发动“中国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发出“官逼民反”、“抗官仇洋”的号召。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起义队伍迅速扩大,聚数万之众。半个月内先打下个旧镇,后攻占石屏和临安城,开仓放粮,震动滇省、惊动清廷。后在云贵两省清军和法国反动势力夹击下,1903年5月下旬周云祥被诱杀,兵败临安城,五位副首领被斩首示众,非常惨烈悲壮。但五位首领那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浩然正气的英雄形象,永远定格在老照片中、活在老百姓心中,永远载入临安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他们反帝反封建反殖民的民族精神,启迪后人,烛照古今。</p> <p class="ql-block"> 摄于1903年的三位同一年金榜题名的云南名士老照片中,右首的袁嘉谷,云南省石屏县异龙镇人,是1903年农历六月初十的经济特科复试的一等一名,授编修,他是一千三百年科举制度下云南古今独一无二的状元,“钱王”王炽在昆明盐隆祠旁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元楼”。</p><p class="ql-block"> 顺便说一下,1903年,经济特科本来第一名为梁士诒,第二名是杨度。袁嘉谷是二等七名,但有人报告 称:梁士诒是梁启超的兄弟,而康有为字祖诒,“梁头康尾,定非善良之辈”,老佛爷拍板:重考!复试时取了一等九名。袁嘉谷由云贵总督魏光焘保荐,排一等一名。张一 鏖乃袁世凯保荐,排一等第二名。</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上三楼的隔扇窗户不能打开,原本打算的眺望远方变成了送目高瞻。透过窗棂,寻一抹朝阳城楼内外,时光斑驳的人间烟火,撩人的古城春色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俯视城东小桂湖,一泓碧水、林荫长堤。举目远瞩,城外群峰绵延不绝。焕文山“焕峰拥翠”飘渺天表;云龙山“云龙毓秀”云雾缭绕。远望城南文笔塔凌空而上,挺立天地。近观城内崇文塔,犹如白鹤立于锦鸡之群,和周边居民建筑相映增彩。展现了建水·临安古城独有的七寺八庙三塔的千年风采、揭示了千年深厚的中原传统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 山河千秋不墨而画,东西南北的四面风光令人陶醉;高低远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构成了一幅瑰丽多彩的立体画卷:令人思绪蔓延、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建在如意三阶踏跺之上,三层歇山抬梁式碧瓦屋顶,重檐斗拱。五开间、三进间,迥廊周通、建筑宏敞、鳌鱼鸱吻;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绮彩瑰丽。</p><p class="ql-block"> 高耸入云的朝阳楼,巍峨华丽、雄伟壮观,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朝阳楼是木柱梁枋框架、无钉无铆的传统古建筑结构。是世界建筑史上最早的弹性框架结构。朝阳楼由48根巨柱支撑和无数粗大的楹梁榫接成坚固的大木构架。柱梁皆用斗拱榫卯牢扣,加上“螃蟹支撑”的构架,使得朝阳楼重心非常稳定坚固,支架结实,抗震性很强。</p><p class="ql-block"> 朝阳楼饱经数百年风吹雨打、岁月洗礼;历尽匪患战乱和天灾人祸。扛住了七级以上强烈地震的多次颠覆;经受了1833年的8级“嵩明特大地震”、建国后仅次于“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1970年的7.8级、震中烈度十级以上的“通海大地震”的考验,战胜了大自然。云南建水县城在北纬23.9度,东经102.9度,位于北西向走滑、右旋错动的石屏—建水地震断裂带上。</p> <p class="ql-block"> A.1588年8月9日(明万历十六年闰六月十八日),建水县曲溪,发生大于7级地震(24.0°N,102.8°E震中烈度≥Ⅸ)。“临安通海、曲江同日地震,有声如雷,山木摧裂,河水噎流,通海倾城垣,仆公署、民居,压者甚众,曲江尤甚。”(天启五年抄本《滇志》卷31)朝阳楼岿然不动。</p><p class="ql-block"> B.建水曾经在公元1606年7月23日(明朝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六月十九日)发生约七级大地震,“坏公私廨舍无算”,这百尺高楼却安然无恙。</p><p class="ql-block"> C.1799年8月27日(清嘉庆四年七月二十七日)石屏县宝秀发生7级大地震,(23.8°N,102.4°E震中烈度Ⅸ)“子时初刻地震起,所有城垣、庙宇、官署、民房、监狱、仓廒,多有塌倒,人口亦多伤毙。”(云南总督富纲奏摺 嘉庆四年八月初五日)东门楼仍傲然屹立。</p><p class="ql-block"> D.1833年9月6日(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嵩明-杨林发生8级特大地震 ,是云南有记载最大地震(25.0°N,103.0°E震中烈度≥Ⅹ)“已刻,昆明等十余县同时地大震,坍塌瓦草房八万三四千间,压毙男妇六千七百余口。嵩明房屋倾圮,人民压毙,地面裂而复合,黑泉涌出,杨林尤甚。宜良损伤房屋人口。”(《云南通志》卷22 民国三十八年刊本)朝阳楼却安如磐石。</p><p class="ql-block"> E.尤其是清光绪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1887年12月16日)石屏发生7.0级大地震,大地由远而近发出雷鸣般的响声,人民簸荡如载覆舟,见“东门城楼倾侧复起数次”。(23.7°N,102.5°E震中烈度Ⅸ+)“临安房屋倒塌无数,城垣崩颓,压死老幼男妇二千余人。”(光绪《云南通志》卷4)朝阳楼九死一生,安然如故。</p><p class="ql-block"> F.1913年(民国二年、癸丑年)12月21日23时37分38秒,在云南省峨山县(北纬24.2°、东经102.5°)发生7级地震。使峨山、通海、玉溪、江川、新平、个旧、建水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遭到严重损失。但朝阳楼又一次逢凶化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G.更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1月5日,当地时间凌晨1时00分34秒(农历十一月廿八),在云南省通海、峨山间发生了7.8级的“通海大地震”(24.08°N,102.64°E震中烈度X+,震源深度10—13公里,仅次于建国以来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一道蓝光闪过之后,紧接着是大地的颠簸、摇摆,瞬间通海这座千年小城变成了一片废墟,而朝阳楼依然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据载震前,豕突犬吠,雀啼鱼惊,墙缝喷水,骡马伤人,强震猝然而至。地震发生时,极震区内,村寨房屋尽毁,地面或裂或陷。伤亡人数近5万人(死:超过15621人,伤:超过32431人。)。是2000年1月,云南首次正式公布。</p><p class="ql-block">朝阳楼至今已有六百三十五载仍旧巍巍然屹立不倒,堪称建筑史上一大奇迹,见证了边陲重镇的悠久的荣光辉煌、沧桑变迁;昭示着千年古城的英武不屈的英雄精神。朝阳楼在1954年,成为了云南省重点保护建筑。2006年就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朝阳楼完美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伟大的千古不磨的匠人精神。千年匠心汇成经典的一句话“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熬得住孤独,方能等到花开”。</p> <p class="ql-block">  缓缓漫步在气势恢宏的朝阳楼的迎晖门城台上,脚下踏的是唐时土、明时砖,头上顶着那白云和蓝天。仰望着千年古韵犹存,元明建筑风格、熠熠生辉的朝阳楼,抚摸着朱红色巨大的楹柱,仿佛触摸到了历经六百多年风云变幻和地震战乱,至今岿然耸立的朝阳楼和临安古城的前世今生。朝阳楼早已成了建水的地标性建筑,也成了建水人挥之不去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九代南诏王劝龙晟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在此筑惠历土城,“惠历”为古彝语,就是“大海”的意思,译成汉语叫“建水”。城墙用土坯砌垒泥抹,或木构以粘土“干打垒”筑成。实际上仅仅是一个海边的码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直到宋代中期,一场大地震使建水成坝,但至元代早期,惠历仍是简单土城。据载,在元代至元十七年,(即1280年)建水设置临安广西道宣抚司时曾构筑土城。因无从考证具体位置,混谈为惠历,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临安卫城的前世。</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临安卫指挥万中在元代土城的基础上,向东拓地扩建为砖城。到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临安卫城(建水古城)建成。</p><p class="ql-block"> 受时代局限,明代对建城风水很敬重和虔诚,建水故事记载,朱元璋派地仙徐伯阳勘绘定稿上报。城门南北不碰,东西略长于南北,东南缺角,是典型的中原不规则形状城池。城周六里三分,城墙高二丈七尺,城墙宽二丈。</p><p class="ql-block"> 垒城大量使用青山黑窑烧制的石灰和全由军匠烧制的每块长四十厘米宽二十厘米高十二厘米重20公斤巨砖镶砌而成。如今漫步朝阳楼城台上,仍感到古城的厚重和坚固。</p><p class="ql-block"> 古城筑有4座雄伟的城门。东门名迎晖门、南门曰阜安门、西门叫清远门、北门为永贞门。各城门外还筑有牌坊各一座,匾额上书各城门名。</p><p class="ql-block"> 并在四座城门洞正中城台上,各筑有阁楼三层,通高约八丈广八丈余。东门叫朝阳楼,南称環翠楼,西为挹爽楼,北名觐光楼。四座城楼威巍不群、雄镇东南。</p><p class="ql-block"> 四城楼曾各悬枕匾一块东楼为“东关霞烂”南楼为“南浦云飞”西楼为“西山爽气”北楼为“北极星辉”。</p><p class="ql-block"> 城东南隅筑有钟楼,1392年铸“明洪武铜钟”一口,现悬于朝阳楼南向回廊。鼓楼一般位于城正中,但此方位俯临泸江。前太守薛伯阳云:金为水母,母鸣子恋,故少水患。</p><p class="ql-block"> 四门还加筑瓮城,四门瓮城形制相同。北门和南门各增筑屏墙一座。城墙上共有瞭望亭48座。</p><p class="ql-block"> 历经近六个世纪的惠历土城,脱胎换骨、凤凰涅磐、变成了坚固的滇南日丽的临安卫城;晴灰雨泥的城中土路变成了平整坚固的青石板街道。</p> <p class="ql-block"> 临安卫城从洪武二十年(1387年)开工建设至嘉靖五年(1526年)的139年间,先后经过五次重修和增修一次修葺。</p><p class="ql-block"> 成化十六年(1480年)临元兵备道副使何纯重修城垣并鑿扩城堑壕深一丈阔倍之。大明帝国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乙巳蛇年,佥事刘福于每城门置铁炮二门并覆以亭。深沟高堡,壁垒森严。 嘉靖五年(1526年)兵备道副使戴书构筑金鼓房12间,置四楼更鼓和置铜漏于东城楼。</p><p class="ql-block"> 于是,“临安遂屹然金汤”、“巍然鼎峙于三迤间”,“为滇南之锁钥,洵边陲之保障”。 古城雄姿焕发、成为滇南重镇。这就是当年声威赫赫的“雄镇东南”的明洪武临安卫城,是如今建水·临安古城的前世。</p> <p class="ql-block"> 笔者作诗一首以赞勤劳勇敢的,迁徙到建水之汉民族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七律·【洪武临安卫城门楼赞】</p><p class="ql-block"> 迎晖朝阳镇东南,</p><p class="ql-block"> 东关霞烂彩云端。</p><p class="ql-block"> 阜安環翠绕画栋,</p><p class="ql-block"> 南浦云飞碧云天。</p><p class="ql-block"> 清远挹爽西山雨,</p><p class="ql-block"> 西山爽气卷珠帘。</p><p class="ql-block"> 永贞门上觐光楼,</p><p class="ql-block"> 北极星辉梦正圆。</p> <p class="ql-block"> 东门迎晖门朝阳楼,原名为临安府东城楼。在明代天顺年间由时任临安知府、古建筑学家王佐主持首次重修,并于天顺七年(1463年)岁次癸未三月吉日立柱架梁,后题迎晖门三字于拱门额石上。后经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乾隆二年(1737年)、清嘉庆四年(1799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公元1955年3月、公元1998年12月历经七次重大 修缮,朝阳楼得以完整保存,三层楼屋顶梁枋上钉有历次修缮的铭文。</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虽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迄今已逾635年、仍巍然屹立在临安古城东的朝阳楼,是建水明洪武临安卫城的今生,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的象征和标志。</p> <p class="ql-block">  由于建水·临安古城的军事、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数百年来的兵灾匪患、地震颠覆、朝代更迭,临安古城都不能置身世外。经历风云变幻、饱受天灾磨难、历经战乱浩劫、饱经岁月创伤。自明末清初到民国、近代,建水城历经十次大的损毁和多次大的重建及修缮。</p> <p class="ql-block">临安古城的南门、西门、北门三座城楼,皆准朝阳楼所建。但历经地震战乱和风摧雨打,相继多次毁于战火和坍塌;复又重修,终俱毁。惟此东楼雄镇东南八百里,六百多载岿然独存,很是神奇和令人感慨万千。作者认为:除战争因素,朝阳楼的独存于世,和天顺年间古建筑学家、知府王佐的立柱、架梁的重修不无关系。</p><p class="ql-block">大明崇祯四年(1631年)阿迷州土酋普名声叛乱攻临安城。</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四年(明永历元年、1647年)拥明抗清的农民军将领李定国平定土司沙定州叛乱,攻破临安城,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兵入滇攻临安城,西、南二城楼及钟楼被战火焚毁。</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納楼土司普率与蒙自土酋李世藩等依附宁州土司禄昌贤叛乱,攻临安城。</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六年(1856年)滇南回民起义马如龙反攻建水,临安成为废墟。</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周云祥反清仇洋起义四月份攻占临安城。后遭到了清军的炮轰焚烧,这座才从回民起义的战争中恢复过来城市又一次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1914年)建水·临安古城发生了反辛亥革命的临安兵变,叛军焚烧兵营和城池。</p><p class="ql-block">民国五年(1916年),土司普均堂与广东龙济光及建水朱朝瑛勾结,支持袁世凯称帝,发动叛乱,攻打建水城,这就是有名的护国战争滇南保卫战。</p><p class="ql-block">1941年4月,日寇飞机连续三天轰炸建水古城,一天三次。</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四年(1665年)知府曹得爵重建南、北城楼、钟鼓楼,守备李承芳重建西城楼。</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七年(1668)知州李澦重建南樓及炮臺十座及东西南瓮城楼,改西瓮城门南向。据载西门的瓮城门改建过三次,南转90°开小西门,南转45°开小西门,最后恢复原状,大、小西门仍改建在一条直线上。</p><p class="ql-block"> 古城雄风得以恢复。清康熙年间知府程应熊曾重修建水城垣,后又在历次战乱中损毁。几十年后,雍正七年(1729年)祝宏捐俸禄对年代久远倒塌的城墙进行一次大修缮,四门畅通顺达。</p><p class="ql-block"> 然而经(1665——1668)重建的南西北三城楼,经历了200年时光后,在光绪年间都先后坍塌损毁。随后知府刘毓珂知县秦述等重建南北西三城楼。只是南北西楼原来三层再建后只有二层。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古老的城墙和南北西楼早年间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  21世纪初重建了西门城楼,城门名为清遠門,楼名为挹爽楼。2015年恢复重建了南城门,城门名为阜安門,楼名为環翠楼;和北城门,城门名为永貞門,楼名为觐光楼。建水古城风貌得到了有效保护。和车水马龙的西门、北门不同的是,因南门筑于高岸,所以南城门内很是幽静,一旁的土主庙也成了“阜安大院”茶社。</p> <p class="ql-block">  建水·临安古城南门“环翠楼”、西门“挹爽楼”、北门“觐光楼”题字均是建水人、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进士钱正圜的楷书手迹。</p><p class="ql-block"> 北南西三座城门楼虽为新建,但不失历史的厚重和汉民族建筑风格,与门楼檐下的匾额相映增辉添彩。我特拍了城楼夜景将这耀眼光芒凝固在记忆中。雄伟壮丽的城门,彰显了临安古城的庄严和华夏民族风采。</p> <p class="ql-block">  2007年恢复重建了西门清远路“建水一中”旁的一段残存的明临安卫百米古城墙的墙角。</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城墙是边城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了“雄踞南疆八百里”的“两迤鎖钥”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在这少数民族的蛮荒之地上,迁徙而来汉民族带来的的繁荣和兴盛;目睹了边地小城饱经的岁月沧桑;诉说着划破时空的历史厚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城墙上那城砖上的斑驳,是时光流逝的痕迹。城砖上那“右所军匠姚保”“左所军匠刘记”的铭文,蕴含中原文化的影响和当年卫所制下的历史文化信息。轻抚摸着古老的城墙,好像听到了惊心动魄的回不去的千年往事,彷佛触摸到了触不到的动人心魄的远方。铭文的城砖,书写了无尽的万千惆怅。</p> <p class="ql-block">  建水古城的历史韵味和匾额文化的温润融合;边陲重镇的朝阳楼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边地中原文化底蕴;引得古今文人墨客纷纷前来一睹风采,留墨添香,一展文采。例举如下:</p><p class="ql-block"> 清末期建水名人邹佩铭曾写五言律诗《登东城楼》形胜据荒陬,翻身近斗牛。东南几属国,今古一高楼。山徼通交趾,江城拓步头。有功思击虏,句町汉时候。</p><p class="ql-block">颇有文人胆魄和滇人血性!</p><p class="ql-block"> 曾有江南才子登东楼作七言律诗:巍巍画栋逼重霄,时有仙人弄玉箫。四面好山青到郭,千村深树绿过桥。胡床月较南楼早,斗柄星瞻北极遥。刺史丹青云外见,岂容王粲赋箫箫。</p><p class="ql-block"> 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考察朝阳楼时,曾赋诗一首赞云:“巍巍百尺出长空,雄踞滇南建水头。飞彩流云千北斗,古今同赞此高楼。”</p> <p class="ql-block">  中华诗词协会副会长、石屏彝族诗人孔祥庚先生,2019年曾作过《鹧鸪天·建水东门楼》旭日总将楼抹红,还来春燕嫁东风。优游沧海尘嚣外,旋绕云梁霞宇中。登极顶,撞金钟,当年威武荡长空。一门雄镇南疆固,十万旌旗寄寸衷。</p> <p class="ql-block">  今我作了一个嵌字联,以贻笑大方:</p><p class="ql-block"> 朝来迎春晖看东楼凌汉雄镇东南</p><p class="ql-block"> 阳回納夏雨听雨燕呢喃唱醉临安</p><p class="ql-block"> 复歌曰:</p><p class="ql-block"> 【登临建水朝阳楼歌】</p><p class="ql-block"> 朝阳迎晖耀雄关,镇守东南半壁山。</p><p class="ql-block"> 襟带滔滔红河谷,虎踞莽莽哀牢巅。</p><p class="ql-block"> 朝阳高楼凌霄汉,流云飞霞蔚大观。</p><p class="ql-block"> 撼天震地仍屹立,霸古傲今威巍然。</p><p class="ql-block"> 楼匾相映增辉趣,画栋雕檐卷珠帘。</p><p class="ql-block"> 迎晖门下唐时土,朝阳楼上明时砖。</p><p class="ql-block"> 洪武金声少水患,泸江河畔多良田。</p><p class="ql-block"> 临安城内文墨染,迎晖门外声阗阗。</p><p class="ql-block"> 桂湖三春杨柳岸,鹭鸶一枕白塔尖。</p><p class="ql-block"> 焕峰拥翠映泮海,云龙毓秀绕青天。</p><p class="ql-block"> 碧空云来赬霞烂,呢喃燕归檐铃喧。</p><p class="ql-block"> 且将青丝飘白雪,愿能回首到中原。</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和图片来自网络,一并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