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译文: 孔子说:“中庸这种德行,实在是最高的了!长期以来,百姓很少有能做到的。”解读 : “中庸”就选择行为而言就是恰到好处,可名为“中”;就日常生活而言长期坚持,可名为“庸”。合而言之,即是为人处世要言行合理,避免两极化的思维。要兼顾并重,多方面考虑,有原则地去变通,站在不同的立场去评鉴,这就是“中庸”的道理。 我们中国文化中《易经》的道理,是说天下的事物、天下的人物是随时随地在变,没有不变的事情。同时《易经》也告诉我们,任何变是对立的变,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对立的,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坏,你说对的,同时也就产生了不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这个相对的中间,有一个中和的道理,这便是“中庸”的作用。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如果有最高的领导德业的人,使它能够中和。各自保留其对的一面,各自舍弃不对的一面,这样就对了。那才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孔子同时感叹说“民鲜久矣”。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是偏锋。就像现在短视频,为了一夜爆火,整一些男女对立、老板与员工对立、国家和人民对立等等的噱头。 现在有很知名的学者写了文章,说“中庸”就是马马虎虎的意思。他曲解为张三说对,李四说不对,而王五说对不对没关系,就是“中庸”吧!这样解释“中庸”,他们这些人对于中庸是什么,估计自己都没有好好地去研究。现在网络中写文章、写评论骂中国文化的太多了,真叫人感慨万千。不仅想起唐末司空图有一首感慨的诗:“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音。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也许百年之后,写我们现代的历史,可能有人也会这样写。现在骂中国文化的,不是外国人,而是我们自己中国人。 我们作为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本分,自己要清楚自己,不要被这些不正之风所影响,对自己的文化一定要深入地去了解,然后再下结论也为时未晚。共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中庸》,慎语藏锋 慎语藏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