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纪念馆

阿德

<p class="ql-block">  金山张堰镇,张堰这个地名,就显示了张堰历史的厚重。“张”字的来历,传说两千年前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追随赤松子游,曾到此隐居,张堰镇上至今还存有“留溪路”的街名。“堰”子指唐末五代(公元907年左右)所建华亭濒海之“堰海十八所”,至清乾隆年间,“所存者唯张泾一堰”。张泾堰的遗址,就在今张堰镇石皮弄口。张堰镇就建在古代张泾堰的旧址上。人们往往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上海南社纪念馆(暨姚光故居)位于金山区张堰镇新华路139号姚光故居内。2004年5月建立,是国内首个全面陈列南社历史人物事迹的纪念馆,综合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参与社会革命及各种文化活动的史实。纪念馆2009年1月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  南社是20世纪初以民族革命启蒙思想宣传家、文学家、教育家为中坚,以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为共同政治基础,以振起国魂,弘扬国粹为主导文化思想,同时注意吸收西方先进思潮的全国性近代性文学和文化社团。它酝酿于封建王朝崩溃之际,兴盛于辛亥革命前后,绵延至新中国诞生之时。</p><p class="ql-block"> 南社第一次雅集时到会社友17人,至鼎盛时社友总数达1700余人。其分支社团遍布苏、浙、闽、湘、粤、辽等地,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成为社会职业面最广的社团组织。该社团的创始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具体负责人有柳亚子、姚光和朱少屏等。</p><p class="ql-block"> 南社的崛起,标志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空前觉醒。他们高举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大旗,以天下为己任,鼓吹革命与自强奋斗,捍卫民权与国家独立,追求自由平等,倡导风气革新。南社,是中国历史大转折时期出现的一个具有时代先进性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思想、新闻出版、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都做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南社创始人和主要负责人,陈去病(1874-1933)、高旭(1877-1925)、柳亚子(1887-1958)、姚光(1891-1945)、朱少屏(1882-1942)的五人之雕塑。</p> <p class="ql-block"> 陈去病等五人简介</p> <p class="ql-block">  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年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陈去病、柳亚子、高旭等人士。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p><p class="ql-block"> 南社1909年11月13日成立,活动中心在上海。社员总数1180余人。1923年解体,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前后延许30余年。</p> <p class="ql-block"> 南社同人录</p> <p class="ql-block">  復盧</p> <p class="ql-block">  金山是南社的重要发源地,南社三大创始人之一的高旭,南社第二任主任姚光都是金山张堰人。</p> <p class="ql-block">  南学(南社文化)是随着几千年封建皇朝的倾颓,中国近代思想学术界,维新派的政治理论与学术思想形成的一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思想界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南社文化涉及到文学、教育、新闻、历史、戏曲、音乐、宗教、书画、法律、科技和军事等领域,涵盖面很广。南社不单纯是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它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出现,这本身就触发人们思考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出现的背后动因。</p><p class="ql-block"> (姚光故居的“雅韵草堂”)</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前后,以推翻清王朝(北庭)为目的的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浪潮日益高涨。以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等同盟会员,仰慕明未几社、复社人士提倡的民族气节,以文会友,为推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以振兴中华为宗旨,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民族革命旗帜下的大规模革命文化团体—南社。他们都追随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操南音不忘本”,是南社的“南”字取义所在。</p> <p class="ql-block"> 柳亚子、陈去病、高旭、姚光画像</p> <p class="ql-block">  南社成立于190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革命文学社团。南社人用文字鼓吹革命,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权,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舆论支撑。</p><p class="ql-block"> 上海南社纪念馆设于金山张堰镇的姚光故居内,纪念馆现有基本陈列《南社史料陈列》和《姚光故居陈列》。</p> <p class="ql-block"> 南社人物墙</p> <p class="ql-block">  《南社史料陈列》结合南社重要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南社成员在社会各个领域做出的特殊贡献。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南社产生时代背景及其社员主要活动状况。</p><p class="ql-block"> 展览囊括550余幅珍贵照片和若干图表、信件、书稿、画作等的实物或复印件,做到了史料文献丰富,展示手段多样,陈列效果最佳。</p> <p class="ql-block"> {南社重要社员及著名人物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胡石予(1868-1939)</p> <p class="ql-block"> 吴虞(1872-1949)</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1881-1942)</p> <p class="ql-block">  马一浮(1883-1967)</p> <p class="ql-block"> 吴梅(1883-1939)</p> <p class="ql-block">  黄侃1886-1935)</p> <p class="ql-block">  包天笑(1876-1973)</p> <p class="ql-block">  鲁迅(1881-1936)</p> <p class="ql-block"> 谢无量(1884-1963)</p> <p class="ql-block"> 苏曼殊(1884-1918)</p> <p class="ql-block"> 吕碧城(1885-1943)</p> <p class="ql-block">  夏丐尊(1886-1946)</p> <p class="ql-block">  徐枕亚(1889-1937)</p> <p class="ql-block">  范烟桥(1894-1967)</p> <p class="ql-block">  周瘦鹃(1894-1968)</p> <p class="ql-block">  “南社雅集”一至十八次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南社第一次雅集,1909年11月13日于苏州虎丘张国维祠召开成立大会。到会有陈去病、柳亚子、陈陶遗、俞剑华、朱少屏等17人。</p> <p class="ql-block">  南社第18次雅集,1922年6月11日在上海半淞园举行。到会高旭、徐自华、胡扑安、朱剑芒,顾无咎等23人。</p> <p class="ql-block"> 南社雅集时留影(一)</p> <p class="ql-block"> 南社雅集时留影(二)</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九年十月(1903年),朱粱任、包天笑等若干人,登苏州郊外狮子山,冒死高举绘有雄狮狰狞状的白布幡,咏诗文以招国魂,那是南社先锋队激情推出的一出话剧。</p> <p class="ql-block"> 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山塘街明未抗清英雄张国维祠,举行了南社成立的第一次雅集,到会者有陈去病、柳亚子、朱梁任、黄宾虹、朱少屏等17人。他们仰慕明未的几社、复社人士提倡的民族气节,以文会友,以笔杆为武器,希望能领导中国文坛,开一代风气,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p><p class="ql-block"> 其后,南社活动中心主要由苏州转到上海,并在绍兴、沈阳、广州、南京和南洋等地相继成立南社之分社,分别称越社、辽社、广南社和淮南社等。社员前后总数达1180人,连同各分社和社友人数将超过3000人,可以说,当时南社囊括了大半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中国最高学府的北大文科学者有80%的都是南方人,其中许多人都与南社人有关。</p><p class="ql-block"> 1923年北京国会选举总统,南社中有19名社员收贿投票,柳亚子与其他社员义愤反对,社务逐渐停顿。原南社解体后,又有新南社,新南社由柳亚子、叶楚伧、陈望道、邵力子等人组成。曾宣布“新南社的精神,是鼓吹三民主义,提倡民众文学,而归结到社会主义的实行。对于妇女问题,劳动问题,更情愿加以忠实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在南社的发祥地虎丘,公葬了发起人之一的陈去病后,又由刘亚子出面联络部分新、老社员,成立了“南社纪念会”,并吸收了热心支持者章乃器、蔡元培、刘海粟、郑逸梅、黄苗子、余十眉、夏丐尊、朱剑芒、胡道静、胡子婴等400名会员参加。</p> <p class="ql-block"> {辛亥朝阳}</p><p class="ql-block"> 推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南社于同盟会创建后成立,当时其主要成员均系同盟会会员,他们秉持革命的理想,投笔从戎,义无反顾地追随孙中山先生踏上了反帝救国的革命道路。在众多的光复战役中,都有南社成员以不同的身份直接参与。有人称南社具有文光武彩,其徽标即为一个大写的“斌”字。实际上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先辈们已把“同盟会”和“南社”称为革命的一双犄角。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一轮红日,那么南社则是旭日升起时率先喷薄而出的那万丈光芒。</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成立合影—孙中山与黄兴</p> <p class="ql-block"> 宋教仁(1882-1913)</p> <p class="ql-block"> 南社与上海光复—陈其美-柳亚子</p> <p class="ql-block"> {教育兴邦}</p><p class="ql-block"> “教育第一”、“教育救国”,是南社同人的普遍共识。他们始终把建设或参与各种类型的教育事业作为爱国的出发点和建国之根本。南社中从事教育者达四百余人,他们深知教育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或担任行政长官规划全国教育发展,或身体力行义务创办各级学校,或植根中小学推动德智体美基础教学,或献身高等院校成为南北知名的大学教授,更有主张男女平等者发起创办各种女子学校。所以,有人说“南社是教师的联合体”,“南社人的社会身份即是革命者,也是教育工作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南社带有教育性的群体特征。</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p><p class="ql-block"> “教育文化为一国立国之资本,而科学研究尤为一切事业之基础。”—蔡元培</p> <p class="ql-block"> 南社中的著名教育人士</p> <p class="ql-block"> {科技津梁}</p><p class="ql-block"> 南社,虽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一个社会科学文化团体,但同时也吸纳了在自然科学领域卓有造诣且文理兼通的众多学者。他们呼唤“赛先生”,秉承“科学救国”、“科学强国”的理念,或创办科学社团,或主持科研机构,或从事科学研究,为中国近代科学的体制化及各门科学的具体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上述种种,都属于造福社会,嘉惠后学,功彰祖国的科学实践。今天,当我们全面评价南社的历史功绩时,不能不指出,那些因志愿相投而专学科学技术的先辈们同样是南社百花园中别具特色的一方风景。</p> <p class="ql-block"> {舆论锋芒}</p><p class="ql-block"> “以文字鼓吹革命”,是南社创立时开宗明义的第一项任务。南社人很早就意识到唤起民众、引导舆论是赢得革命的重要条件,并且始终以民众喉舌为己任而身体力行之。其具体行为主要表现在写作与办报,他们也由此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出版业的开拓者。据不完全统计,有南社人创办、主编或撰稿的报刊有两百种之多。出版发行地以上海第一,北京次之,也有远及日本、东南亚乃至美国的。所以柳亚子曾不无豪迈地说:试看今日之报界,竟是谁家之天下!如此众多的报刊,并无事先统一的谋划布置,均属爱国知识分子的自发行为,这也是南社所映射出的又一道特殊光芒。</p> <p class="ql-block">  1911-1916年南社社员创办报刊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前南社人参与创办报纸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  警钟月報</p> <p class="ql-block"> 1950年陈毅在姚光逝世五周年发表的悼念信</p> <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南社作为革命知识分子的群体,民主是南社人很早就树立起来的追求目标。几乎所有南社人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抚育与熏陶,他们不仅吸纳中国古代圣贤标榜的“民为贵”思想,而且广泛学习和推介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等外来新思想、新学识。早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始,党的“一大”即借用李书城在上海的家宅召开的。</p><p class="ql-block"> 南社中有一批不忘初心的共产党人,重视道德操守,立志以身许国,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他们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节操和大无畏精神,构成了当年南社的思想灵魂。他们的德才双馨与人格典范也将流芳千千秋,永为后人缅怀、追思。</p> <p class="ql-block">  沈尹默(1883-1971)</p> <p class="ql-block">  陈望道(1891-1977)</p> <p class="ql-block">  李书城(1882-1965)</p> <p class="ql-block">  陆灵素(1883-1957)</p> <p class="ql-block"> 马君武(1881-1940)</p> <p class="ql-block"> 环球中国学生会</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与孔昭绶(1878-1929)</p> <p class="ql-block"> 沈雁冰(1896-1981)</p> <p class="ql-block"> 叶天底(1898-1928)</p> <p class="ql-block">  邵飘萍(1887-1926)</p> <p class="ql-block"> 杜国庠(1889-1961)</p> <p class="ql-block"> 张闻天与许肇南(1881-1960)</p> <p class="ql-block"> {使命担当}</p><p class="ql-block"> 南社从创立之日始,就一直高举着爱国的旗帜。他们以各种方式继承着生生不息的革命进取精神和爱国奉献精神。抗战胜利后,各民主党团纷纷成立。在党团的发起人或领导人中,如创建民革的何香凝、柳亚子,创建民盟的沈钧儒、沈体兰,创建民建的章乃器,创建民进的马叙伦以及九三学社发起人张西曼等均是当年南社同人,无愧为中国近代民主事业的先驱。他们深知新的时代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秉持着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在家国同构的民族叙事下与中国共产党携手肩负起建设伟大新国度的历史使命,谱写着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p> <p class="ql-block"> 南社人与民主党派</p><p class="ql-block"> 何香凝(1878-1972)</p> <p class="ql-block"> 马叙伦(1885-1970)—张西曼(1895-1949)</p> <p class="ql-block"> 沈均儒(1875-1963)—章乃器(1897-1977)</p> <p class="ql-block"> 姚光印記</p> <p class="ql-block"> 金山姚氏藏书捐献给文管会</p> <p class="ql-block">  1936年12月到1937年7月,在苏州发生了举世瞩目的“七君子事件”。救国会领袖沈均儒、章乃器等七人,誓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尖锐复杂的斗争。此次事件虽不是以南社名义组织的,但文化界救国会中就有很多讲气节的南社成员…在21位著名辩护律师中,首席律师张志让曾是南社在1909年虎丘成立时到会的17人之一…后来在海内外爱国侨胞及国际人士的呼吁和声援中,“七君子”才被南社元老李根源等出具保状后获释。</p><p class="ql-block"> (这是“七君子獄中书”)</p> <p class="ql-block"> 南社烈士名单</p> <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一个诞生于二十世纪之初的南社,见证了古老中国推翻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开启梦想崭新篇章的光辉历程。本次展览并非对南社的全景式扫描,而仅仅是这一巨幅画卷中的主要瞬间。即便如此,相信巳给每一位参观者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南社印记。</p><p class="ql-block"> 南社人以倡导民族民主革命为己任,通过大量文学创作,以唤醒民众觉悟;推广大众教育事业,以普及爱国真理;首创多种媒体渠道,以增强革命声势;引进各类先进科学,以指导创新实践;忠实继承先烈遗志,以弘扬奉献精神;大力提倡男女平等,以改良社会风气。他们,是中国文化脊梁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透过历史封尘的画卷,南社精神依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与遐想……今天,我们对南社的纪念,既是对先贤们缅怀和敬仰,更是对南社人为实现民主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为追求独立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为建设国家牢记使命的担当精神的继承与弘扬。</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16日,在北平举行的纪念南社成立四十周年之“南社、新南社的雅集”。)</p> <p class="ql-block">  1945年,柳亚子作为国民党左派元老,坚决站在共产党一边,毛泽东将自己的《沁园春·雪》寄给柳亚子,柳亚子将其介绍给了人民大众。</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为纪念南社成立40周年,在北平举办了“南社雅集”,周恩来、叶剑英还参加会议,并发表了讲话。作为南社最后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  《姚光故居陈列》集中展示姚氏家族世传“敦仁堂,姚光亲白建立并命名的“松韵草堂”“古欢堂”“怀旧楼”“复庐”“自在室”及其夫人王灿之“七襄楼”、其妹姚竹心之“盟梅馆”等,还有部分姚氏藏书及字画等。</p> <p class="ql-block"> {盟梅馆}</p><p class="ql-block"> 姚石子有三妹,长竹漪、次竹修、幼竹心,出嫁后均保留闺房。竹心字盟梅,其闺房名盟梅馆,绿竹与红梅结盟极具诗意。三姐妹均能诗,竹信有《惠风簃膹稿》传世。竹心有《盟梅馆诗集》,出嫁时作为嫁妆,一时传为隹话。</p> <p class="ql-block"> {七襄楼}</p><p class="ql-block"> 七襄楼为姚石子夫人王灿起居室,王灿生于乙丑年(1889年)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故称为七襄楼。王灿平时爱弹琴赋诗,可惜在45岁时即因难产去世。</p> <p class="ql-block"> {怀旧楼}</p><p class="ql-block"> 姚石子一生重视慎终追远,怀念先德,特别对于历史文献倍加爱护,怀旧楼即为珍藏先人遗物之所在,可惜原藏文物历尽战乱,现在都已散矢。</p> <p class="ql-block"> {自在室}</p><p class="ql-block"> 自在室是姚石子平日读书、写作的书房。“自在”有时又称“观自在”,是梵语,意指通过读书修养观察人生和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从而提高觉悟。</p> <p class="ql-block"> {古欢堂}</p><p class="ql-block"> 古欢堂为姚石子自取堂名,堂主一生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珍藏古代文献,并与弘扬文化为终身职志;与四海同好创建国学商兑会均发端于此。</p> <p class="ql-block"> {敦仁堂}</p><p class="ql-block"> 敦仁堂为姚石子曾祖父姚景庵所定堂名,至今已达200余年。“敦仁树德”为姚氏世代家训。</p> <p class="ql-block">  姚光(1891至1945)曾名启超,字石子,别名复庐。世居金山张堰镇。15岁卒业于张堰众山实业学校,即侍奉父母,自学成才。17岁创办钦明女校,任文史教员。18岁加入中国同盟会及南社,曾任南社主任,终身不任政府官职。1912年在张堰创立国学商兑会,被选为理事长。从此以振兴国家为己任,时有著述问世。1925年创办张堰图书馆任馆长,并长期资助公益事业。1937年家乡沦陷,蛰居上海,继续从事抢救国家文献,免遭劫失。其一生所搜集之古藉达五万余卷,且多善本珍本,在身后悉数捐赠国家,现存上海图书馆。其著作巳辑为《姚光全集》,于2007年6月出版。</p> <p class="ql-block">  “南社文化”,过去学术界对它的评价和定位不够,认为它不属于新文化,所以在以往研究中便被摒弃在现代文化视野以外,将其划分到古典文化范畴,对这一段尘封将近一百年历史的挖掘认识不够,特别是没有看到它对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所独具的承前启后的意义,这与南社在当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它现在所处的历史地位是不相匹配的。</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东、香港等地方和一些高等院校,先后成立了不少南社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们以超越时代的目光,客观地、综合地研究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发掘、保护这文化遗产,拓宽研究领域,已将与南社有关的一切历史和文化,尤其是那些文化人的活动踪迹与学术列入了研究范围,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称之为“南社学”,简称“南学”。这是中国文化中又一张让海内外人瞩目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大规模革命文化团体,1909年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勋和柳亚子在苏州虎丘张公祠发起成立南社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弘扬爱国热情,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盛誉。</p><p class="ql-block"> 陈去病是南社成立的主要奠基人,柳亚子是南社的主帅,实际领导者,当时就有“没有柳亚子,就没有南社”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南社可谓是“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整齐。如今,南社后裔精英遍布海内外。最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光纤之父”高锟就是南社发起人之一高旭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南社百年”家乡人民热烈欢迎南社金山籍后裔返乡探亲)</p> <p class="ql-block"> 以天下为己任</p><p class="ql-block"> 操南音,不忘本也;欲存国魂,必自存国学始。</p><p class="ql-block"> 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教育兴邦,科学强国。</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