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骑行记实

张永明

<p class="ql-block">  雨后清晨,独自骑行龙山环山道。自5月以来,天气干旱,山上的树木虽依然葱绿,却失去了勃勃生机。昨天下午至凌晨的大雨,不期而至,给万木送来甘霖,给百姓带来惊喜,也给骑行人携来一丝清凉。</p><p class="ql-block"> 柏油路铺设的环山道平整宽敞, 山上的树木与山下的农田,构成一幅生动并充满生机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知了在深树呜唱,鸟雀在林间腾飞,蛰居了一冬一春的青蛙,煥发出前所未有 的活力,在路边的水洼里开始了疯狂的呱呱欢叫。</p> <p class="ql-block">  我一边欣赏着山野密林的神奇风景,一边奋力踏动脚蹬,在冲坡和放坡中不断变换着车子的齿比,或呼吸急促,或风驰电掣般享受着骑行的苦累与欢乐,体味着呼吸饱含负氧离子的空气所带来的酣畅淋漓的愉悦感。</p><p class="ql-block"> 由南向北是一段超25度的陡坡。行至此处,将前变换入小牙盘,后变拨入大飞轮,身体前倾,双腿发力。此刻,心率达到每分钟140次,呼吸愈发急促。骑行的魅力就在于此。</p><p class="ql-block"> 爬坡,锻炼的是体能,考验的是骑行者的意志。在与地心引力的抗争博斗中,坚持再坚持,扺达彼地,这是和大自然以及与自我的严酷挑战。</p><p class="ql-block"> 到达坡顶,调理呼吸,调整前后变速齿比,为放大坡做充分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视野变得开阔。转过急弯,放眼来时的路,俯瞰山脚下的农田,看村庄炊烟袅袅,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酄雀楼”的诗句悄然浮现在脑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 登高望远,心胸便与视野一样敞亮宏大,心顿时一片澄明。</p> <p class="ql-block">  前面是盘龙步道,坡陡弯急,石板铺路,我曾经由此骑完全程,那感觉岂是一个“爽”字了得?</p><p class="ql-block"> 路遇行人,是附近山村早起锻炼的乡民。再往前五十米,便是家住张山口村的退休老人常来锻炼的地方。老张年已八十,依然精神矍铄,行走时健步如飞。他常年习武,我曾经亲眼见他在路边练功,一招一式,干净利落。单看动作,绝对想不到他已至耄龄。由于经常骑行环山道,见到他便打个招呼。一来二去便成了朋友。于是,每天见到他便下车攀谈。家庭琐事,儿女情长,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他告诉我,这里是空气最好的地方。远离乡村农舍,空气清新甘爽。呼吸透着大山纯净气息的氧气,是他健身的秘诀。</p><p class="ql-block"> 老张说,大山的北面有个庙宇,他年轻时去过多次。山的西南角被称为“石城”,有山道可通后山。但是,因为近年山上植树,已经无法通行了。话语间带着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大山植被越来越茂密的自豪。是的,生于斯,长于斯,眼看着光秃秃的石山变成了绿油油的森林,以前的羊肠山道变成宽畅平坦的柏油健身步道,说起此地的变化如数家珍。</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又回山乡养老的老张,强烈的家乡情节和对大山的眷爱,让我从心底对他升起一种崇敬。可惜因为刚下过雨的原因,今天没见到老张。</p> <p class="ql-block">  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物质及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和生存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高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不仅为老年人所接受,也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而骑行作为健身的一种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老年人,骑行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身体各项机能的平衡,提高免疫能力,改善心肺功能,预防大脑老化,使得老年生存质量得到提升。在维持心率稳定的前提下,通过运动取得愉悦心情,增强体魄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坡下坡,自行车飞驰在环山道间。</p><p class="ql-block"> 山间的栗子、桃、柿树、松柏以及说不出名字的树木,在雨水的滋润下,更显得生命力旺盛。穿梭在幽静的大山处,望着绿色的山野,愈来愈喜欢上这条道,这片林,这座山和生活在这山里的人。也对骑行不断产生出新的感悟和兴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