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中的万幸

大玲一九五三

<p class="ql-block">  去年10月底,参加了学校的百年校庆活动后,顺道回武宁老家去小住几日。</p><p class="ql-block"> 11月2日晚11点半,起床小解,为了不让灯光完全惊醒我的睡梦,依照在北京家里时的惯例,没有开灯。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光,如往常一样顺利完成。从卫生间回房间要下一个台阶, 右手边就是卧室门了。我半睡半醒地踏下台阶,突然感觉脚没有站稳、身体失去平衡,一瞬间完全清醒,要摔跤了! 条件反射逼着我两只手向右边乱抓,想扶住卧室门框,随即侧身倒在右边房间的地板上,右侧臀部着地,脑海里闪现出前一段看见的媒体上关于老年人防摔的报道:髋关节骨折是老年人最严重的骨折,也可能是最后一次骨折(瘫痪后致死)。这时整个人犹如坠入了万丈深渊,害怕得高声大叫:完了!完了!老伴闻声起来,一边把我扶上床,一边连声问:你怎么摔的?你怎么会摔在这里?我哪里说得清楚。冷静下来后,感觉只是胯部胀疼,并没有剧烈的疼,腿也还能稍微动动(事后才知道,这是股骨颈骨折的典型症状),心想也许没有那么严重吧?决定先不叫救护车,吃了片安眠药睡觉。天亮再说。第二天一早, 二弟两口子赶来,两个人架着我上了车,直奔县医院而去。挂急诊,拍片,报告单上赫然写着:股骨颈骨折。想找一位熟悉的医师看片子,可他已经进了手术室。这时外甥女和她朋友闻讯也赶来了,他们说中医院的骨科好,立马上车又把我送往中医院。</p><p class="ql-block"> 一到中医院,一位付院长接诊后,直接把我送进外科楼骨科住院部病房。 管病床的阮大夫和另外几位大夫在办公室边看片边议论病情。家里人告诉我,有医生讲要做髋关节置换手术,也有医生讲不用置换,打钉就可以了。我让家人翻拍了X光片,赶紧发给南昌的朋友,发给北京的朋友,请他们帮忙找大夫咨询,在深圳的孩子也在找熟悉的骨科医师咨询。我躺在病床上等待各方消息,清理思路。知道了诊断结果,也知道了要手术治疗,头脑异常清醒。现在要做决定的是:在哪里做手术?是置换还是打钉?这都要等发出去的咨询消息反聩回来后才能决定。</p><p class="ql-block"> 想起还有一件事必须马上做,本来邀请了几位中学同学4号到家里来聚会的,有一位还要从南昌赶来,要立即通知他们。以免老同学们来吃闭门羹。其中本水同学知道我摔伤的情况后,从3号中午到4号中午陆陆续续给我发来几十条微信,大致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在哪里住院?什么个情况?(我不愿意告诉他们,不想麻烦别人来看望)</p><p class="ql-block"> 我岳母去年91岁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现在生活可以自理。老人的手术是在南昌做的,因为高龄,其他医师不敢做,是请一位姓何的专家做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你考虑去南昌做吗?我让我爱人帮你联系。 </p><p class="ql-block"> 已联系何主任,他让你自己联系他直接谈情况。电话:130372XXX5320 。</p><p class="ql-block"> 你给何主任打电话了吗?(期间我已与何主任电话沟通)</p><p class="ql-block"> 转何主任意见:你朋友的情况和你家老人的情况一样,不过她还很年青(在骨科医生的眼中),有两套方案,各有利弊。如果是要做保关节的手术,要抓紧做,不能耽误时间。可转院到南昌,也可亲赴武宁主刀。</p><p class="ql-block"> 你抓紧和家人商量,尽快做出决定,给医生答复。</p><p class="ql-block"> 收到老同学以上微信消息的同时,此前发出去的咨询也纷纷反馈回来。南昌方面和以上何主任的意见吻合,或是积极置换或是保守打钉,并且推荐了俩位医师;深圳孩子反馈的意见就是置换;北京反馈的意见是我有骨质酥松,必须置换,并建议立即转院回北京或是南昌的省级大医院。有一点是一致的,即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很成熟,成功率很高,术后效果好。 </p><p class="ql-block"> 三号当晚和老伴商议后决定:选择髋关节置换手术,不折腾转院,外请专家到当地来做手术。</p><p class="ql-block"> 四号上午查房后即与骨科主任沟通,表达了我们的意愿,提供了几位候选医师名单,也表示,如果院方有更合适的长期合作的专家,我们也愿意接受院方的安排。最后定下外请省人民医院何主任。随即逐项进行术前各项检查。CT, B超,心电图手术时间定在6日下午,后因何主任5日临时取消了一台手术,提前到5日下午。中医院骨科陈主任和管床的倪大夫他们配合的很好,周末临时调动人员,安排手术室,最后把手术时间确定下来。5号一早抽血化验各项指标,按医嘱4号晚上已停止饮食,5号早上就不许喝水了。上午,老伴被医生叫到办公室签了字。下午一点多,女儿从深圳赶到南昌,和我三弟会合后,接上何主任和助手,驱车前往武宁。两点左右,老伴突然想起,没有问置换髋关节的人造关节用的是什么材料?再问,得知医院只有国产钛合金材料做的人工关节,急忙电话何主任,这时他们的车已经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他安慰我说:“国产材料也过关了。再说,髋关节置换手术不单看材料,还要看医师的技术和术后的康复训练”。事已至此,也只好如此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午三点多,护士来了,验明正身推着我的病床往手术室去,一路上看着病房、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向后晃过去,右拐弯进入宽敞明亮的过道,一扇扇大玻璃窗向后晃,晃得眼睛都睁不开。一个左转,“手术室”三个字赫然在目,旁边的电子时钟显示3:45, 老伴和在老家的亲人们目送我进了手术室。身后的电子门无声无息地关上了,四下打量,原来是预备间,手术室护士过来把我换到另一张床上,这时第二扇门开了,护士推着床往里走。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被推进手术室。 一进手术室,首先看到的是两组巨大的无影灯,整个手术室宽敞、洁净、明亮,四周摆放着很多仪器,心想县级医院都有这么好的手术室了,条件真不错。正想着,护士把我移上了手术台。刚刚放松了一点点的心情又紧张了起来。四周都是冷冰冰的手术室器械,全身穿戴绿色手术室衣服的护士在紧张忙碌地做准备工作。举目无亲,心中凄凉,感觉是那样的悲哀和无助,眼泪悄悄的流了下来。不一会有人哼着歌进来了,好像是80年代末的动画片里的插曲。尽管手术室里的医生护士们都捂得严严实实,但一看就知道是倪医师。问了一句:你是八零后吗?他说:我是九零后。倪医师是一个可爱的小胖子,笑眯眯的眼睛,非常和善。他很轻松的哼着歌,我也跟着轻松了些许。这时,麻醉医师也来到手术台前,他瘦瘦高高的,两位医师就像一对相声搭档,开始表演“哄病人放松”。麻醉师:阿姨,你有70岁?我说:70都过了。你是怎么保养的?说实话我也做过这么多手术了,真没见过年纪这么大身材还这么好的。倪医师:你知道她的身份证住址在哪里吗?哪里?海淀!啊!海淀!那可是高素质人材聚集的地方啊!怪不得保养的这么好。站在左边的麻醉师一边说着,一边让我背朝向他把身体弯曲起来,要求弯成虾米状。可是我的伤腿怎么都配合不到位。站在右边的倪医师把我的肩背部和腿部往他身上搂紧,这下真成了虾米状!这一楼让我想起我的胖胖的孙子,感觉到亲人般的温暖。霎时热泪又盈满了眼眶,凄凉和悲哀的感觉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医师们的绝对信任和依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感觉腰部凉飕飕的,是在消毒。麻醉师亲切而又轻松的声音:“给你打麻药了哈,有一点点疼哈,放松,不要紧张。”在腰部从上往下打针,第一针稍微有点疼,第二针就没什么感觉了,很快就扎完了五针。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这时走进来一个全身手术服的高个医师,他拍了拍我的肩说:“我来了哈,我是陈主任。”这下我就更放心了。陈主任是中医院的骨科主任,他带领的骨科是中医院的主打科室,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能亲自到现场来配合外请专家的工作,手术和术后护理就更有保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麻药已经起作用了,伤腿消毒了,消毒巾也铺上了,又一个全身被绿色手术服包的严严实实的医师走了过来,拍拍我的肩说:我来了,我是何主任。麻醉医师试了试我的腿,已然没有了任何感觉。他问我:“你有恐惧感吗?如果有就给你滴点安眠药睡觉。”“不用不用”我赶紧回答。我希望自己保持头脑清醒。随后就清晰的感觉到伤处被划开了,又过了一会,听见锯子锯骨头的声音。这是在把我摔骨折的股骨颈这一段锯掉,然后换成人造关节。后面就感觉不到什么了。手术也就四、五十分钟吧,何主任第二次拍拍我说;手术成功哈。 我说:谢谢!麻醉师说:麻药快要醒了,再给你加一点麻药哈。说话间一针已经下去了。主任们已经离开手术室。倪医师在缝合伤口,感觉缝了很长时间。待缝合完毕,一阵倦意习卷全身,想睡觉。幽默的麻醉师一本正经的自言自语:今天这台手术给我的体会是,从现在开始,我要更加努力的工作,要为我老婆创造更好的条件,要让她到老了还能保持良好的身材。医生护士们一边收拾手术器械,一边议论着生二胎的问题 。我眼皮沉沉地往下耷拉,只想睡去。回到病房,氧气管,伤口等液体导管,血氧监护仪、血压监护仪、点滴,手脚都挂满了管子。迷迷糊糊听见护士在交代护工镇痛棒的使用方法。就睡过去了。半夜疼醒,彻骨的疼,女儿和护工都起床照顾,帮我按压镇痛棒,一晚上把一整天的量都按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二天上午8点,医师查房,护士挂瓶点滴,镇痛药、减轻疼痛,抗生素、预防感染,每日两次;肌肉注射抗凝血药,防止血栓形成。10点,来了一位年轻护士,以及其温和的动作按摩我的伤腿,轻柔地帮助我伸缩活动腿脚,在病床上纹丝不动的躺了十几个小时,大腿外侧的伤口到脚后跟都疼痛难忍,被护士这么一按,真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霖。眼前的小护士真的就是天使!此后,一天两次盼着天使飞来。每天上午二十分钟,下午二十分钟,每次都很温柔的加一点点量。活动脚趾、脚踝,伸缩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三天,撤掉了监测仪器和导管,治疗照旧。第四天查房后,停了抗生素,医生要求我下地,使用助步器走动走动,简直不敢相信,手术后才六十多个小时,除了脚趾头能活动外,整条伤腿都不能动弹,怎么能下地?医生说:能!早下地可以促进恢复,预防血栓形成。在医生的帮助下,下床扶着助步器移动了几步,感觉还行。此后每天都下床活动,一天比一天走得多几步。走得更好些。这让我对于康复充满了信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五天开始,洗漱、方便、吃饭都可以部分自助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十天,点滴的镇痛药停了,按摩也停了。只剩下肌肉注射抗凝血药(要用35天)。骨科的病人多了起来,所有的病房都住满了人,走廊上都放了病床。大多数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外伤。病人的呻吟声,陪护人员高声接打电话声,还有家属与保险公司关于理赔的争论声,此起彼伏。在病房已经不能好好休息了。适逢中医院在外科楼六楼开办的医养中心开业,女儿实地考察过后,当机立断,签下合同。我继续在病房治疗,食宿立即转移到医养中心。此后在医养中心住了四十天。医养中心根据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护工陪护了十六天就离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十二天拆线,伤口愈合的不错。扶着助步器走路也没什么问题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十三天,从骨科出院,转入康复科。十二月十八日开始了正规的康复训练。接管我的医生是个00后,当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心里不禁打起了鼓:这么年轻?小李医生第一天就打消了我的疑虑,康复的第一步从平躺上抬腿开始。第一次抬腿,我觉得无论怎样用劲都抬不起来,小李医生说,你能抬起来,来!我帮你。他用手轻轻托了一下我的伤退,果然抬起来了。放下再抬高,自己就能咬着牙完成了。练的太累了,医生让休息一会,间歇时间帮我按摩伤口周围,第一天完成治疗床上的训练动作后,就让我不用助步器走到理疗室去做理疗,我不敢迈步,他鼓励我说:“不怕,我在旁边保护你”。术后第一次不用辅助器具走出了第一步。从抬高一次歇一会再抬高,到连续抬高五次歇一会,再到连续抬高十次歇一会,之间间隙加入按摩;以后每天增加和增强训练动作:平躺向外侧有阻力的推腿,侧卧侧抬腿接着后摆,平趟抬双腿,跪坐起身,单腿站立练平衡,上下楼梯,上下斜坡,蹲下起身,这些都在小李医生的指导、帮助和严格要求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第三天要求我用单拐换掉助步器,训练半个月左右要求我不要拄着拐杖走路。我口头应允着拿起拐杖走出康复治疗室,出门了还是习惯性拄着拐杖走。身后传来小李医生的声音:不许拄拐杖!连续三十多天的康复训练很辛苦,每天一个小时的训练下来,全身被汗水湿透。脸上流下的已分不清是泪水还是汗水?但是正因为严格正规的康复训练,我的伤腿才得以迅速康复。在康复科的大治疗室内,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做康复治疗,有中风后遗症的,也有外伤的,我是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也是恢复得最快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术后28天脱拐独自走了一段路,录下视频向在北京和深圳的家人报告,让他们放心。也让知情的好朋友们放心。 </p><p class="ql-block"> 术后五十天出院,在侄女陪护下,乘坐高铁去往更温暖的南方。 </p><p class="ql-block"> 回顾这五十天的经历,感觉重生了一次。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亲情、友情都很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这次在老家摔倒,从最开始的送医院,到住院期间的送营养餐,到白天陪伴,主要靠在家的弟弟、弟媳、妹妹和外甥女帮忙。在南昌的小弟弟连夜接送手术专家。在外地工作的子侄们都给予了密切关注和关心。女儿放下两个孩子赶来照顾。孙子和外孙常常视频问候。小范围知悉我受伤住院的老同学、老同事多次来医院看望慰问,南昌的学华同学在“微信运动”上看到我的步数时,断定我的腿伤已经恢复的不错,特意赶回武宁,由本水、逢吉轮流做东,邀请了水莲夫妇、居娥夫妇、庆辉夫妇,把我和老伴从医养中心接出去聚会,庆贺手术成功和恢复顺利!老伴的表妹七毛夫妇、老同学国昭携全家人从南昌前来探望 。北京知情的老朋友们在微信里密切关注,时常问候和鼓励。这一切都是我坚持康复训练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刚摔倒的时候,我觉的那是我人生的至暗时刻,那时候满脑子都是:我怎么这么倒霉?我还能站起来吗?一旦决定做手术了,我就想着我的手术一定能成功!当康复训练开始了,我就想着再苦再累都要坚持训练,我能恢复如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常怀感恩之心,不幸之中有幸运。</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我这一跤是不可避免的话,那我在老家摔倒是幸运的。幸运地选择了中医院骨科;幸运地请到何大夫;幸运地住进了弘健医养中心;幸运地转入康复科,从而得到了很好的康复治疗。</p><p class="ql-block">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腿伤的逐步康复,我常常在心里说:我是幸运的;感谢我的亲友们!</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也提醒我自己和老年朋友们,起夜记得开灯!!这也是我想写这段文字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