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江苏苏州同里古镇(上)

东方君

同里古镇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先秦已成集市,宋代建镇。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街巷逶迤,河道纵横。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众多,是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2003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共10个镇)之一,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核心景区退思园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江南水乡古镇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 同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同里风景优美,“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同里古镇主要景点有退思园、耕乐堂、嘉荫堂、三桥和珍珠塔景园等。 <b>同里古镇平面图</b> <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三桥</b><br>同里古镇的一大特色是三桥,也是同里人的骄傲。三桥指的是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都是石拱桥,分别位于古镇的东、中、西三个方位,连接了古镇的七个岛屿。三桥的历史都很悠久,最早的太平桥建于明代,最晚的长庆桥建于清代,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三桥的名字也都有着吉祥的寓意,太平桥意味着国泰民安,吉利桥意味着吉星高照,长庆桥意味着长寿康宁。<br> <b>太平桥</b> <b>吉利桥</b> <b>长庆桥</b> <p class="ql-block">三桥的风景也都很迷人,每当日出日落时,桥影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被称为“同里三绝”。三桥也是同里人的生活中心,每逢节日或重要时刻,同里人都会来到三桥,祈求平安和幸福,或者庆祝喜事和团圆,体现了同里人的淳朴和热情。</p> <p class="ql-block">水是同里的灵魂,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古镇里处处可见水巷。水巷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或建筑结构,其特点是两旁是居民住房,中间是水,集市店铺也沿着小河一字排开。同里的水巷则呈现“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b>  耕乐堂</b><br>耕乐堂为同里八景之一,位于西柳圩的陆家埭中段,朝东面河,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朱祥,字廷瑞,号耕乐,堂名取其号。耕乐堂占地面积4268平方米,是明代私家宅第的典型代表,现有建筑分二路三进,前宅后园布局,延续了明初“崇尚古朴”的风格。后花园内掇山叠石,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具有“以粉黛为纸,以石为绘”的特点。全堂构思精巧,以根雕为主、石雕为辅。2013年被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耕乐堂前的廊棚如同玉带般地环绕在小河边,两岸民居粉墙黛瓦,古朴幽静,耕乐园就隐居于此。<br></div> <p class="ql-block"><b>前宅</b></p><p class="ql-block">耕乐觉为典型的江南民居,前宅后园,依水而建。前宅由门厅、正厅、堂楼组成。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三间,庄重朴实。第二进和第三进均为堂楼,前堂楼高大宽敞,后堂楼略小。楼内摆放着根雕作品。</p> 耕乐堂厅堂之间共有四座门楼,书有“乐善家风”、“耕乐小筑” 、“耕读传家” 和“竹苞松茂” 四组砖雕字牌。 从高悬“耕乐园”匾额的大厅,穿堂而过便是后花园。 <b>后花园</b><br>后花园以荷花池为中心,上架三曲桥,池周假山高低错落,参差有致。鸳鸯厅、三友亭、曲廊、燕翼楼、古松轩、环秀阁和墨香阁依水而建。<br> <b>三曲桥</b> <p class="ql-block"><b>鸳鸯厅</b></p><p class="ql-block">耕乐园鸳鸯厅是园内的主体建筑,南北向,面阔三间,进深九界,硬山顶。该厅贴水而建,面池皆为落地长窗。</p> <b>鸳鸯厅南立面</b> <b>鸳鸯厅北立面</b> <b>鸳鸯厅内</b> <b>曲廊</b><br>鸳鸯厅东西两侧都有曲廊与相邻建筑连接,三友亭、古松轩、环秀阁等也有曲廊相连。<br> <b>三友亭</b><br>三友亭位于鸳鸯厅南侧的庭院内,院内假山错落有致,花木扶疏。三友亭飞檐翘角,立在庭院南边。透过亭中漏窗可见岁寒三友——松、竹、梅。<br> <p class="ql-block"><b>古松轩</b></p><p class="ql-block">在荷花池西的院墙边,种有一株白皮松,树干虬结盘曲,它靠在假山上,和旁边另一株120多年的黄扬树,一起将枝条伸展到池中间,倒影映在碧水之中,成为历经四百余年兴衰的老宅见证者。古松轩就在白皮松旁,轩内设有“吴王靠”,可在这里歇息,欣赏水池四周的美景。</p> <b>环秀阁</b><br>由古松轩沿曲廊向北,即进入环秀阁。,环秀阁上下两层,悬挑于池上,下用八根柱将阁支起,与对面的鸳鸯厅互为对景。此阁原为佛堂,是内眷们吃斋念佛之处。以前阁底置有活络地板可开启,用以俯视水中游鱼嬉戏。<br> <b>天桥</b><br>环秀阁向东为一天桥,它将东面的墨香阁与西面的环秀阁连接起来。<br> <b>墨香阁</b><br>墨香阁上下两层,二楼就是主人的书房。向下眺望,园内美景尽收眼底。<br><b>墨香阁(右)</b><br> <b>从左至右依次为环秀阁、天桥、墨香阁</b> <b>墨香阁室内</b>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b>  &nbsp;嘉荫堂</b><br>嘉荫堂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房主柳炳南,北厍人,先于芦墟开设油坊,发迹后迁于同里营建宅第,共耗白银两万两。百年前是同里古镇首富,与诗人柳亚子同宗。嘉荫堂建于民国11年(1922),占地一亩四分,共有四进三十二个房间,庭院高大宽敞、肃穆庄重,门窗梁栋雕刻精美。前依小巷,后临市河,是典型的江南宅院的风格。<br><b>嘉荫堂入口</b><br><br> 嘉荫堂的主厅采用仿明式结构,高大肃穆。在梁上有仿明代官员帽翅的棹木,民间称之为“纱帽厅”。厅正中央挂着著名书画大师钱君匋先生所题的“嘉荫堂”匾额,额下对联写着:“闲居足以养老;至乐莫如读书”。 经过主厅,便进入一个庭院,铺着海棠纹的鹅卵石地面,西侧有三曲游廊将主厅和内宅连接在一起。东侧斑驳的粉墙下,散置湖石,种着四季花木,让这个小院,在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衍庆楼是嘉荫堂内的一座内宅楼,楼厅内雕刻精美,看后一定会被艺人高超的技艺所折服。 <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王绍鏊纪念馆</b><br>王绍鏊纪念馆位于富观街35号王绍鏊故居内。<br>王绍鏊(1888—1970)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人。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任中华民国联合会交际科主任干事,参加过讨袁护法斗争。曾是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发起组织国难救济会,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被捕,1937年七七事变后,经营救出狱。曾按照中央指示,在苏南地区组织武装抗日小组,参与建立太湖游击队。抗战胜利后,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叙伦等共同发起成立民主促进会,同时任民盟上海支部主任委员,还是民建上海市组织的负责人之一,后任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理事。在国民党统治区积极进行了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斗争。1948年经香港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财政部副部长,是全国人大代表、预算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1970年3月31日,在北京病逝。<br> 王绍鏊纪念馆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布展面积400平方米,以王绍鏊革命战斗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实物、绘画、图片等手段再现王绍鏊同志的光辉业绩。其中,一楼为专馆,陈列有文献、实物、图片、文字等,内容共分十二个部分,分别展示了王绍鏊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 王绍鏊纪念馆内还设有同里名人馆。同里是一个人文荟萃、名人众多的地方,据史料记载,从北宋至清代,同里先后出过状元一人,进士42人,文武举人93人。 <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同里古戏台</b><br>同里古戏台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戏台,坐落于古镇的北门内。这里演出的戏目大多是古代的传统曲艺,包括评弹、弦子、盲人古戏等小调。演出期间,游客可以沿着河畔散步,边逛边欣赏这些古老的音乐和唱腔。<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