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品读之一百廿三:唐风·无衣

元梦之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风·唐风【先秦】</p><p class="ql-block">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p><p class="ql-block">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p><p class="ql-block">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安:舒适。吉:美,善。六:一说音路,六节衣。燠(yù 玉):暖热。</p> <p class="ql-block">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p> <p class="ql-block">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p> <p class="ql-block">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釐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釐王的天子地位相称。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p> <p class="ql-block">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p><p class="ql-block">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读者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p> <p class="ql-block">《毛诗序》:《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抛去时代的外衣,《诗经》呈现给读者们的往往是先民们最质朴的情感表达,而非那些政治或军事上 的折射。这首《无衣》正是用一种平淡的语句,将唐地先民的伤时怀旧之感传达出来。</p><p class="ql-block">本篇的主旨并不是比较自己衣裳的华丽程度与他人的相差多少,而可以看作一篇览衣怀旧或伤逝 之作。诗人整理衣物感怀伤时,睹物思人,想起了曾经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如今却阴阳两隔,当翻 起衣物时,不禁遥想妻子在身边时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谁说我没有衣裳穿,七件还少吗?可是没有一件像你为我做的那样舒适好看。""谁说我没有衣 裳穿,六件不够吗?可是挑来拣去,哪一件都不如你亲身为我做的那样舒服又保暖。"这字字呕血的 诗句,让人仿佛看见一位手捧着衣物怀念亡妻、黯然神伤的男子和一位心灵手巧却早逝的妻子,其中 的真挚感情让人读之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诗的结构是《诗经》惯用的重章叠韵,变化之处并不多:"七"易为"六";"吉"易为"懊",以 适应押韵的需要。关于每章首句的句读,古今有不同的说法。旧说是为六字句,中间并无断开,今人 徐培均却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前四字自问,后二字自答,这种自问自答的写法,极为 婉曲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哀伤。这样断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更加清楚明了,能帮助读者体会诗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诗的两章都出现了数字:"七"与"六",关于数字的解读也颇多争执。朱熹认为这首诗是晋武公 向周鳌王请求封爵,所以很自然地就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 而把"子"解释为"天子"。这种解读方法是从特定的文本背景出发而言的,而与本诗的主旨相去甚远了, 故遇到数词时不可一概而论。</p><p class="ql-block">从本诗主题出发,可将"七"和"六"看做虚数,表示衣裳之多。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 也就是为主人公缝制衣裳的妻子。</p> <p class="ql-block">与《秦风.无衣》中秦国将士团结互助、顽强杀敌的精神气势相比,《唐风·无衣》的确少了 些铮铮铁骨,但却多了更加贴近人自然本心的柔情。在先秦时期,正是有了那些战乱、疾病、贫苦, 才使恶劣环境下人的感情显得尤为真诚且珍贵。一首《唐风·无衣》为我们显现了那个时代的男子 与亡妻间惺惺相惜的真挚感情。一件衣件,一个物品往往是一段回忆的起点,《无衣》背后还有怎样 的秘密,《诗经》背后又有多少世人不知晓的深埋于诗句当中的情感呢?或许,这正是《诗经》的 无限魅力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