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6月下旬,我踏上甘南川西那片佛光弥漫的高原之旅,进行了为期10天的摄影采风及心灵治愈……</p> <p class="ql-block">这里宁静致远,这里纯洁无污,这里古朴真挚,这里能够抹去心灵的污垢,这里能够让人返璞归真,这里能够脱离尘世的干扰!</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来到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走进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的拉卜楞寺。</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是藏语译音,意为佛宫所在之地。拉卜楞寺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相当于清华北大。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整个建筑布局周密,造型宏丽,富丽堂皇,具有藏民族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善男信女们有的带着心事默默念经祈祷,有的大步流星义无反顾,有的拖儿挈女肩负使命,有的背负行囊浪迹四海……而不论是新殿还是旧殿,他们都一丝不苟、周而复始地转经。</p> <p class="ql-block">随着转经者的步履,我似乎若有所悟: 万事生生灭灭的轮回,或许也包括这座寺庙自己,生与灭、荣与辱、悲与喜,在这日复一日的转经中参透。</p> <p class="ql-block">你看,拉卜楞寺的酥油灯,把人世间的苦难一一燃尽,佛音萦绕,木鱼声声,这梵天净土,仿佛使我回到了前世。</p> <p class="ql-block">在拉卜楞寺的根基里,坐化成一副经卷,江河从它的底部,以血液的脉络,从古西羌地,抽出阳光与山峦。</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的心也已启程,在皈依十方的尽虚空界,只想与它在触手可及的距离,一起步入那涅槃之门。</p> <p class="ql-block">几日,我的目光游离在甘南大地,恍如隔世的手,推醒我的今世,醒在流星从西方坠落的夏至。</p> <p class="ql-block">佛塔,在苍古砖石之间,深藏绝世的经书。</p> <p class="ql-block">在这通往天堂的地方,你可以感受到神灵的呼唤,亲近生命中最本原、最纯真的美!</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我抵达位于甘青川交界处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镇郎木村,拜谒了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郎木寺。</span></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由世格尔登活佛始建僧伽静修庵。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郎木寺由第五十三任噶丹赛赤坚赞桑盖大师创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立了(上密续部)学院,开始扩建寺院。1958年和“文革”中,郎木寺先后被拆毁。</p> <p class="ql-block">在喇嘛眼中,郎木寺是一方净土。这座位于两山一河之间的小镇,它身上蕴含着世俗人所渴望的宁静与洁净,到过这里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把这里称之为人间净土。</p> <p class="ql-block">当我走入这座带着些许神秘色彩的小镇,只见两山对峙,一河蜿蜒而过,甘川两省在此相交,圣洁和粗鄙在这里分离,安静和喧闹在这里分界清。</p> <p class="ql-block">寺前山色,形似僧帽。寺东红色沙砾岩壁高峙,寺西石峰高峻挺拔,嶙峋嵯峨。</p> <p class="ql-block">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错落有致的塔板民居,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古柏苍松间。</p> <p class="ql-block">此时,我已忘了之前在尘世叹谓过的人情薄凉,数落过的世间疾苦,只惊叹于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你看,那屋脊上的法轮、金鹿在阳光的辉映下金碧辉煌、熠熠闪烁,僧俗民众宁静悠然,一派佛界风光。</p> <p class="ql-block">寺院在群山的环抱中静静地伫立着,飘舞的经幡传递出浓浓的宗教气息,虔诚的信徒磕着等身长头来此转经。</p> <p class="ql-block">在我眼中,郎木寺就是一块让人幡然醒悟的地方,虽然不是名山名刹,但那份虔诚的安静之中,让人少了许多欲望,多了不少干净:双手合十,皆为烟云!</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我,有一种心灵得到净化、喧嚣归于平静的觉悟。</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我再度走进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洛若镇的佛国净土的色达五明佛学院,并有缘结识了两位年轻帅气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连绵数公里的山谷中,成千上万个绛红色的僧舍鳞次栉比,让人为之惊艳,不愧是被称作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整个佛学院被夏日阳光晕染中金黄色,谷中白塔升起淡淡的白烟,在光映中形成一道道丁达尔光线,神圣让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红色的经幡,红色的木屋,红色的衣袖汇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人们几乎每天只做一件事——朝圣,这里是一个没有尘世喧嚣的世界,灵魂深处一片永不消失的净土,传递着宁静,修行的精进,把佛音传递给每个人,这就是“色达”。</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在四年前写过一篇《我在色达顿悟》的美篇,受篇幅所限,因此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我步入位于四川省红原县瓦切乡,这里有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瓦切塔林(藏语意为“大帐篷”),塔林周围是一片连绵的经幡,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108座白塔整齐而庄严地伫立在一起,照亮人们寻佛求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1982年,第十世班禅大师在红原县视察时,信教群众树了一座高高的无畏大自在天宝法座,以及具备息、增、怀、诛四业象征线条的煨桑台,以无比虔诚的信仰,按照藏族传统最高礼节骑马恭迎班禅大师,极尽藏传佛教庄严肃穆之仪式。</p> <p class="ql-block">此后,信教群众为了纪念班禅大师,在原址修建纪念堂。后来逐年增建佛塔,最后成为川西北涉藏地区佛塔最多的一处塔林。</p> <p class="ql-block">经幡是藏民族的一种祈福旗帜,它是在布、麻织品等上书写经文,然后将其插在山巅、路口、河边等地,借用自然之力诵经,以保平安吉祥。</p> <p class="ql-block">按藏族传统风水学说,嘎曲河由西向东绕过瓦切塔林,天然形成状如弯月的河湾,因此具有十分殊胜的加持力,是聚福聚财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亚青寺,位于川西高原深处海拔约400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阿察镇昌托村,属藏传佛教宁玛派。</p> <p class="ql-block">这里主要传授宁玛派大圆满实修教法口耳相传的教授,包括立断和顿超,严格要求弟子闭关实修。虽历史并不久,但已成为藏汉僧人学习大圆满法的引导处所,在藏传佛教中拥有殊胜地位。</p> <p class="ql-block">雪山高原,云海茫茫,这里是修行圣地。每当清晨或黄昏,尼师岛上炊烟弥漫,伴随着诵经的声音随风飘扬,犹如天籁。</p> <p class="ql-block">每年寒冬将至,寺庙的课程即将结束时,百日闭关的日子就要到来。每当入冬,觉姆就会进入一个仅仅容纳一人打坐的“火柴盒”小屋,进行为期百日极其艰苦的闭关修行。</p> <p class="ql-block">这是修行道路上的一次大考验,能够通过的人都会得到亚青寺的认可,可以回到故乡继续弘法。而绝大多数未能通过的女僧,也会在这里继续追寻,直至有朝一日悟道。</p> <p class="ql-block">亚青寺以女性比例远超男性而闻名,有超过两万的觉姆在此修行,女多男少,男女共同修炼成为亚青寺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这座位于深山的女儿国,因为信仰而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它给予了千万女性一个追求精神家园的机会,也启迪了无数迷失在尘世中的生灵。</p> <p class="ql-block">此行最后一站,便是甘孜州著名的萨迦派(花教)寺庙塔公寺。它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康巴地区藏民朝拜的一个重要圣地。</p> <p class="ql-block">塔公的雅拉神山,从草原拔地而起,巍峨壮观,终年银装披挂,群云缭绕,与广袤的绿色草原和金碧辉煌的塔公寺相衬托,展示了一幅秀丽的高原风光。</p> <p class="ql-block">塔公”藏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塔公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著名寺庙之一,有“小大昭寺”之称,是康巴地区藏民朝拜的圣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寺庙周围佛塔成林,构成了绝妙的塔林景观。</p> <p class="ql-block">此时,我很想借一支神来之笔,画一片高寒的天空,让转经筒转出的神话,穿过塔公寺禅定的目光,与叩长头的老阿妈一起,把一颗干净的心交出去,踏平心中的平仄。</p> <p class="ql-block">踏平的山,是袈裟扬起的禅意,拂却世间的愁苦。</p> <p class="ql-block">踏平的水,是朝水节上飘落的曲纱圣水,像上苍恩赐的甘露,润泽江岸纵横捭阖的油菜花田,用不倒的金黄,刻下阳光的弧度,与藏胞一起享受生活的暖意。</p> <p class="ql-block">转经廊外默念着六字真言,充满信仰的人们和匍匐在路上,磕着长头的老者都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是啊,净与不净全在于心,滚滚红尘,虽然不净,心灵净土,却无处不在,只有身染尘埃,才能执着地捍卫心中那片干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作者: 万贻平,江西南昌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家联盟GPU会员,《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新时代摄影》杂志签约摄影师,《人民摄影报》特约摄影师。从事业余摄影7年多来,致力于人文与风光摄影原创,截止目前,有300余幅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发表、入展、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