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疫情期间,三五朋友相约自驾去皖南走马观花溜达一遭。</p> <p class="ql-block">家朋梅圲岭梯田,被称为“中国最美梯田”。每年三月中下旬,层层梯田间,花团锦簇,十八弯的山路旁,恰似一座“藏起来的花海梯田”。</p> <p class="ql-block">龙川水街,位于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绩溪县瀛洲乡龙川村,具有悠久的历史,保存完好,是绩溪县重点开发的旅游东线中的重要旅游区。水街及沿街两边建有许多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古民居鳞次栉比,村巷幽幽,粉墙黛瓦,马头昂昂,一派徽州古村落意蕴。具有极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胡宗宪少保府</p><p class="ql-block">胡宗宪少保府以抗倭纪念馆的新形式向游人展示他的生平事迹,表现了胡宗宪抗倭平定海疆的英雄业绩。</p> <p class="ql-block">奕世尚书坊,位于绩溪县大坑口村。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主体结构由4根柱、4根定盘枋和7根额枋组成,高10米,宽9米。系用花岗石和茶园石搭配凿制而成。牌坊的整体结构采用侧脚做法,向内收敛,四大柱子抹去棱角;立柱的南北两向各有抱鼓石护靠;坊顶为歇山式,用茶园石石板砍凿而成,由斗拱支撑并挑檐。各正脊两端,鳌鱼对峙,明间正脊中部置火焰珠,八大戗角翘然腾飞。主楼正中装置竖式“恩荣”匾,其四周盘以浮雕双龙戏珠纹。下方花板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为书法大家文徵明手书。</p> <p class="ql-block">龙川胡氏宗祠位于绩溪县瀛洲镇坑口(龙川)村。绩溪古属徽州,文风鼎盛,宗祠建筑遍布。建于明代嘉靖25年(1547年),清光绪4年(1878年)重修。宗祠坐北朝南,前后3进,占地总面积1729平方米,以山带水,气势飞动。祠内装饰精美,尤以保存完好的各类木雕为最,有“徽派木雕艺术宝库”之称。龙川在明代曾出过两任六部尚书,也是胡锦涛的故乡,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专家赞誉它是中国古祠一绝。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红顶商人胡光镛的族祠。</p> <p class="ql-block">乡贤祠</p><p class="ql-block">乡贤,指一地德行高尚的人。明清时,凡品学、政绩为地方所推崇者,殁后由地方官吏报请立牌入县乡贤祠,春秋予以祭祀。据《嘉庆绩溪县志》(1810年刊本)记载,绩溪县乡贤祠共祭祀15位乡贤,其中龙川有3位。龙川旧有“思敬堂”,为族人思祖敬宗的圣地,并将龙川历代德高望重、有惠于乡里的族人名讳汇录于此,又据其中八人生平事迹绘图八,作为龙川乡土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许村,安徽省歙县许村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许村古建筑群自北向南呈带状集中连片式分布,保存较好的明、清、民国及现代传统建筑近百幢。主要有彤史垂芳坊、大郡伯第门坊、高阳桥、双寿承恩坊、大观亭、五马坊等徽派建筑。</p><p class="ql-block">许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有章宅</p><p class="ql-block">许有章宅位于许村镇,民国初年造。三进三开间楼层。通宽12米,入深30米。有前院,深6.5米,院门内置左侧,石板铺砌。正屋宽9米,右为厨下,宽3米。后进左侧有书房,宽17米,深9.5米,五开间,前为窄天井。门扉及隔扇木雕精细,属近现代优秀建筑。</p> <p class="ql-block">薇省坊</p><p class="ql-block">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四柱三间五楼,宽8.8米,高11米,直柱花岗岩,梁柱花板砂岩,雕刻精美。为湖广参政许琯而立。“薇省”即唐、宋“中书省”之雅称,明改之为“布政司”,长官称布政使,管理民政与财政。坊名“薇省”乃沿袭旧称。</p> <p class="ql-block">大宅祠</p><p class="ql-block">因宋钦赐“大宅世家”许克复而得名,属许氏宗祠的一个支祠。坐东朝西,开间12.7米,入深35.6米,三进三开间,后进栏板有净瓶荷叶,乃明代风格。左右山墙上嵌有“云溪堂帖”刻石十五块,所以又称云溪堂其中有申时行、许国、董其昌等明代名家手迹,尤值称道。中进年久失修而倒塌,现仅存门楼,后进尚存。传说宋庆历时,西夏入侵,宋战败,这时,大宅门一富商许克复站出来,愿为朝庭分忧,资助军饷,后宋军胜,宋仁宗为嘉其义举,钦赐许克复为“大宅世家”。</p> <p class="ql-block">双寿承恩坊</p><p class="ql-block">明隆庆二年(1568年),时值穆宗于朝野倡“瑞侣”,徽商许世积乐善好施,又其时年101岁,夫人103岁,朝廷因之旌表,勅封“征仕郎晋赠奉直大夫” ,赐建“双寿承恩坊”。许国为其作“行状”。明季许村许仕继和夫人宋氏寿过百岁,朝廷乃立坊以纪之。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宽7.9米,高9.5米,建筑面积18平方米。坊直柱、下枋、檐板和明间柱前后的四只奔狮等构件为花冈岩。其它花板、梁枋等雕刻构件为砂岩,精美异常。</p> <p class="ql-block">高阳廊桥</p><p class="ql-block">又称离合桥。始建于元,横卧在昉溪河上,最初由元代处士许村人许友山所建。开始是座双孔石墩木桥,明代弘治年间改为石拱桥,高阳廊桥长21米,宽5.3米,廊内七间,建筑面积125平方米。两青灰瓦、河南青灰瓦、洛阳青灰瓦、青灰瓦厂家、青瓦、小青瓦侧置坐凳,中部三间有天花,其余四间为彻上明造。</p> <p class="ql-block">五马坊</p><p class="ql-block">位于大观亭的北侧,是明代为了福建汀州知府的许村人升立而建造的。古代太守或知府的雅号叫“五马”,故名由此而来。五马坊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宽8.2米,高9.7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直柱等主要构件为花冈岩,其余为砂岩,雕刻精美。牌坊还保留了明代早期的重要建筑上雕有的“哺鸡兽”的图案,是研究明代的古典建筑的宝贵标本。</p> <p class="ql-block">大观亭</p><p class="ql-block">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7),该亭砖木结构,底层每边长3.5米,占地64.6平方米,建筑面积59平方米,通高11.75米。亭南、北辟门,中穿道路。大观亭平面呈八角形,三层檐,楼阁式建筑。一二层八角檐,三层转为四边形,歇山顶。底层外墙花窗呈八卦图形,横坊以斗拱托大梁,天花板饰以锦纹彩绘。二层有外廊,靠檐置坐凳和栏杆,内柱间置方格隔扉,天花板上有凤戏牡丹彩绘。第三层为虚阁。亭外观造型别致,八角飞翘,风铃叮当,故又称“八角亭”。</p> <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p><p class="ql-block">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p> <p class="ql-block">女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懿堂”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歙县棠樾村西端,与棠樾牌坊群相邻。清懿堂女祠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棠樾村大盐商鲍氏二十四世祖鲍启运创建的,借以纪念为徽商的辉煌同样作出牺牲和贡献的鲍氏妇女。堂以“清懿”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是一曲妇女的颂歌。</span></p><p class="ql-block">公元1805年,鲍启运建立的清懿堂,是世上罕见的一座女祠!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女性均与祠堂无缘,除非因触犯族规在这儿接受惩罚。如同名字不能忝列宗谱一样,女性祖先在祠堂里没有牌位,甚至在祭祀活动时她们连祠堂的大门都不能进入。惟独这“清懿堂”石破天惊地成为一个奇迹,女性不但可以入祠祭祀,共商女性大事,并立有女性祖先牌位,而且祠堂本身就是专为女性而建、为女性独用的女祠。</p> <p class="ql-block">男祠</p><p class="ql-block">鲍氏支祠位于棠樾牌坊群北侧,又名“万四公祠”,俗称“男祠”。男祠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该祠坐北朝南。</p> <p class="ql-block">敦本堂(男祠)的地址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棠樾村的棠樾牌坊群内。这座男祠是棠樾牌坊群中的一部分,作为古代徽州地区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敦本堂(男祠)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座男祠不仅是古代男性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徽州人民对于家族、尊卑、孝道等传统观念的重视。</p><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是中国最大的牌坊群,而敦本堂(男祠)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牌坊群以“忠、孝、节、义”为主题,每一座牌坊都记录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徽州人民对于道德伦理的坚守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鲍家花园</p><p class="ql-block">位于歙县郑村镇棠樾村棠樾牌坊群边,与牌坊群景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国家5A景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与苏州拙政园、无锡蠡园并称“江南三大私家名园”。</p> <p class="ql-block">徽州唐模古村,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传说因其经济活跃,民风淳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沉淀深厚的文明古村。游历其中,如诗如醉。徽州唐模村落在选址和布局上非常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田园风光幽雅别致、亭坊街桥古韵悠悠,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特别是别样的古老水街,使人备感吉祥平和,堪称徽派气息浓郁的典型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高阳桥</p><p class="ql-block">建于清雍正年间,桥下面是双孔石桥,桥上是五间木构瓦屋,像这种廊桥建筑模式,是古徽州地区仅存的几座廊桥之一。建于雍正年间,据村史记载,解放前此桥廓内供有观音菩萨像,故又称“观音桥”。此桥是唐模水街十座石桥的主桥,位于村子中间段,是观看水街景致的最佳景点,非常的适合拍照。</p> <p class="ql-block">同胞翰林坊位于徽州区唐模村村口檀干园前山古道中间。建于清康熙年间,牌坊跨道而立,三间三楼,四柱冲天。通体采用茶园石筑成,上雕飞禽走兽和各种图案,基座上有石狮四只。此坊为旌表唐模村许承宣、许承家兄弟而立,两人于康熙朝皆中进士,一授编修,一授庶吉士,均属翰林院,故有同胞翰林之称。</p> <p class="ql-block">协里古村,位于黟县宏村塔川东面,离县城13公里,被誉为"彩色世界"。</p> <p class="ql-block">奇墅湖</p><p class="ql-block">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向东约2公里处,湖内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奇墅湖底四十年前是一个村庄——奇墅村,2006年下半年,奇墅湖大坝因除险加固工程的施工,放干了湖水,终于使湖底沉睡了四十年的奇墅村得见天日。</p><p class="ql-block">四十年时光与水的侵蚀,留下的是满目苍凉,一些零星散落着的井圈、石凳、残缺的木桥、祠堂的柱墩让我们知道这里曾有人烟。河床竟依稀存在,班驳的泥土层层叠叠着就像岁月的年轮,古人傍河而居,依河繁衍,流水不腐,生命不息。古道,从残垣断壁及荒芜的墙基间蜿蜒着逶迤出来,延伸向远方。沿着古道的遗踪,踏着干涸的淤泥而行,脚下软绵绵的,心绪也跟着慢慢沉淀下去,走着走着就觉着慢慢走向了过去。</p><p class="ql-block">协里、奇墅湖这次没深入细玩,下次找补。</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p><p class="ql-block">位于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是一座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被誉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渔梁坝的建造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而且对于泄洪防旱、截流行船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渔梁坝的兴衰也成为了徽州兴衰的标志,是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因此也被誉为“徽商之源”。</p><p class="ql-block">只在外围远远看了下,再去要进村溜达溜达。</p> <p class="ql-block">木梨硔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p><p class="ql-block">木梨硔村是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之一,该村生态绝佳,地形独特,地处山脊,三面悬空,徽风浓郁,被誉为“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木梨硔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以云海景观为主,吸引了一大批摄影爱好者前来欣赏风景。</p><p class="ql-block">走马观花掠过。</p> <p class="ql-block">西溪南古村落</p><p class="ql-block">位于徽州区,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这个小众的古村落曾是徽州最富庶的地方,被誉为“歙邑首富”。如今,西溪南村民依然有超强的经商头脑,“古镇旅游+创意产业”打造出创意小镇,“绿野仙踪”般的乡村美景,曾经破旧的古宅变身民宿、酒吧,焕然一新的村貌吸引着一波又一波游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