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单元概述</p><p class="ql-block">(一)课程标准分析</p><p class="ql-block">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 教材共设置了两课内容:</p><p class="ql-block">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p><p class="ql-block">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p><p class="ql-block">(二)教材内容分析</p><p class="ql-block"> 本专题的学习要点是了解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虽然错综复杂,但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专制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决定了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学习中要注意掌握两个重点:一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虽然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出发点的。但在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时,尤其是当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特别残酷时,阶级矛盾会上升为主要矛盾。二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已无法完成历史提出的新课题这个重任,中国革命需要一个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阶级力量来领导。 </p><p class="ql-block">(三)单元主要内容概览</p><p class="ql-block">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共讲了三个问题:第1个问题:19世纪中期的世界有中国;第2个问题:两次鸦片战争;第3个问题:开眼看世界。</p><p class="ql-block">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共讲了四个问题:围绕国家出路的探索讲了第1个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和第2个问题洋务运动;围绕列强侵略的加剧。讲了第3个问题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和第4个问题瓜分中国的狂潮。</p> <p class="ql-block">二、单元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一)学情分析</p><p class="ql-block"> 教学进入一轮复习阶段,学生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和选择性必修的内容有了大致的掌握和了解。这就有了进一步学习和整合的基础。面对越来越近的高考挑战,学生有了更高的学习积极性。</p><p class="ql-block">(二)主题凝炼</p><p class="ql-block"> 李鸿章的人生答卷:拔剑四顾心茫然</p><p class="ql-block">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生平:</p><p class="ql-block">1.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p><p class="ql-block">2.早年随业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受命组建淮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p><p class="ql-block">3.1860年代至1890年代,参与清廷在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大事务,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机构,又组建了北洋水师。</p><p class="ql-block">4.甲午战争中,因诸种失误,使北洋水师覆没,战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p><p class="ql-block">5.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被启用为两广总督,翌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奉命北上谈判。</p><p class="ql-block">6.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后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李鸿章的一生正处是中国由完全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中,他的生平际遇正是中国晚清前期历史的缩影,以出卷、答卷、阅卷、评卷四部曲设置情境将这段历史串连起来。</p><p class="ql-block">(三)具体单元目标</p><p class="ql-block">●单元课标定位</p><p class="ql-block">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p><p class="ql-block">●知识·素养</p><p class="ql-block">重要概念:虎门销烟、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师夷之长技以制夷"。</p><p class="ql-block">●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1)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历程及结果,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p><p class="ql-block">(2)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角度探究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p><p class="ql-block">(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林则徐、魏源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特点及影响。</p><p class="ql-block">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越强侵略的加剧</p><p class="ql-block"> ●知识·素养</p><p class="ql-block">1.重要概念:《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洋务派、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势力范围、租借地。</p><p class="ql-block">2.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1)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认识其进步性和局限性;运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并评价其作用。</p><p class="ql-block">(2)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3)运用时空观念梳理中国边疆地区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过程,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p><p class="ql-block">(4)从家国情怀角度,体会近代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p> <p class="ql-block">三、课时安排</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p class="ql-block">第1课时:两次鸦片战争</p><p class="ql-block">完成子目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和子目二两次鸦片战争</p><p class="ql-block">第2课时:国家出路的探索</p><p class="ql-block">(1)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p><p class="ql-block">林则徐、魏源、徐继畲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p><p class="ql-block">(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政治主张。由于领导集团内讧,不能突破封建秩序,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p><p class="ql-block">(3)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p><p class="ql-block">致力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未能达到目的。</p><p class="ql-block">第3课时:列强侵略的加剧</p><p class="ql-block">(1)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p><p class="ql-block">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p><p class="ql-block">(2)瓜分中国的狂潮</p><p class="ql-block">清政府向欧洲大借款,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p> <p class="ql-block">四、学生活动设计和作业的设计</p><p class="ql-block">1.依据</p><p class="ql-block">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不能凭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输形成。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p><p class="ql-block">--《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p><p class="ql-block">2.设计</p><p class="ql-block">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及单元作业设计(一)根据史料梳理鸦片战争前的19世纪中期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并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二)根据课文内容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大致经过,分析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结合史料分析理解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概念;还有19世纪60至20世纪初列强侵略加剧的表现。</p><p class="ql-block">(三)根据相关史料梳理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并分析各种方案和各个阶级阶层救国方案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四)结合20世纪初期国内国际发展形势,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中国出路新探索"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p><p class="ql-block">五、评价任务</p><p class="ql-block">第一是知识能力层次,指向学生完成基本常识状态。包括:①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②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这部分可以通过填写表格、完成导学案等形式进行。</p><p class="ql-block">第二是学科素养层次,指向学生达成基本素养维度。包括:①学生能否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置于特定、具体的时空框架中去认识;②学生能否运用相关史料对不同时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主要方式的变化进行实证与认知;③学生能否认识到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规律,理解近代出路的探索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道理,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④学生能否理解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救国方案的不同层次。这部分可以将纸笔练习、小组讨论、项目展示等综合运用,将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