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25日,我参观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令我久久不能释怀的是:大英博物馆竞有如此系统、全面、丰富的中国文物,数量之多,品系之全,令人咂舌!然而,惊叹之余,一股莫名的忿忿之情愤然而生!看到这么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它们原本属于中国,如今却流失海外,凄凉地趟在异国他乡,着实让人心酸感叹!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离开!</p><p class="ql-block"> 为此我特意制作了《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国宝》,目的是提醒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让这些国宝尽快返回家园!</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该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中国从最早的时候就以工业规模制作精美的物品,产生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大英博物馆介绍词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藏有中国文物达2万3千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博物馆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自称馆藏珍品有两个来源:一是世界各地各界人士的捐献,二是在英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动用自身资金所购入。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大英博物馆内中国文物的入藏时间集中在近代中国国势日衰、沦为列强半殖民地的时期。它们大多都是当年英国乘人之危、趁火打劫,甚至直接对中国制造劫难趁机劫掠或盗取得来的。</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有十大镇舘之宝,其中有两件中国国宝,分列第二、第九位。</p><p class="ql-block"> 1、罗塞塔石碑(古埃及),2、女史箴图 唐代摹本(中国),3、帕特农神庙塑(古希腊),4、亚尼的死者之书(古埃及),5、黑夜美后(古巴比伦),6、波特兰花瓶(古希腊),7、亚述猎狮浮雕(古巴比伦),8、绿松石双头蛇 (墨西哥),9、大维德花瓶(中国),10、舞玉湿婆铜像(古印度)。</p> <p class="ql-block">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创作于公元380年至400年间,是目前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娟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可惜原作己佚。现有两个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人摹本</span>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为大英博物馆收藏。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全卷长348.2cm,高24.8cm<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女史箴图》唐代的摹本,曾被许多文人墨客收藏过,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女史箴》词句11行。画本身及装裱部分压有宋、金、明、清内府藏印。乾隆年间(1736-1795)归入清宫,为乾隆皇帝之最爱,盖有乾隆印章多处,卷后还有乾隆画的兰花一枝。《女史箴图》原本收藏于紫禁城,慈禧时期被移往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京城,驻颐和园的英军第一孟加拉骑兵团的克劳伦斯·约翰逊上尉趁乱将《女史箴图》盗走,约翰逊1902年回到伦敦后,把《女史箴图》拿到大英博物馆估价,大英博物馆以25英镑从约翰逊手中购得。</p><p class="ql-block"> 由于英国方面知识欠缺,大英博物馆按照日本画的方式进行装裱,且将其拦腰截为三段,并出现了掉渣现象。《女史箴图》被分割成两长段和一小段保存,第一段包含9幅场景的原作,第二段包括了其他所有的后来添加部分,第三段是邹一桂的画作。,由此,明清时期文人留下的题跋都被残忍无情地裁剪下来,形成了历史断层。</p> <p class="ql-block"> 《女史箴图》原画了十二个历史典故,其中前三段已缺失,只剩下后面的九个历史典故。是从捷妤护主开始的,画中汉元帝率宫人观看斗兽,有一黑熊突然跃出围栏,直逼汉元帝,冯婕妤挺身而出,虽聘婷廋弱,面对黑熊临危不惧。而那两个武士虽手执武器,一个在张口大声呵喊,一个用力刺向黑熊,但面露惊惶之色,与冯婕妤的昂首挺立形成鲜明的对照,更突出地表现了冯婕妤的勇敢与其它宫女惊慌失措的神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女史箴图》</span>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瑰宝。它不仅展现了东晋时期的风俗文化和社会风貌,还对后世的绘画和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館之宝。</p> <p class="ql-block"> 大维德花瓶,全名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共两件,来自中国江西景德镇,于元代至正年间,即公元1351年烧造。这对花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左侧一只高63.3厘米,口径21厘米,右侧一只高63.6厘米,口径22厘米。</p><p class="ql-block"> 这对青花大瓶起初被一位英国收藏家收购并运回英国。于1927年将花瓶分别卖给了大维德爵士和收藏家罗素。大维德爵士和罗素都试图购买对方手中的瓶子以凑成一对。最终,罗素将手中的瓶子送到拍卖行,大维德爵士在1935年以360英镑的价格购得此瓶,使这对青花大瓶得以重聚,并保存至今。故人们把这对青花瓷瓶称为大维德花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维德花瓶最重要之处在于颈部的楷书题记,合计五行六十三字,题记注明:元代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农历四月的一个黄道吉日,一位来自信州路玉山县(今讧西上铙一带)名叫张文进的男子将这一对花瓶和一樽香炉供奉给星源(今景德镇东约85千米处)的一间祖师道观,以祈求合家平安。此题记表明大维德花瓶制作于1351年之前。加之该瓶图案绘制精良,因而成为后世元青花瓷断代的标准器。</p><p class="ql-block"> 1906年大维德花瓶被发现。当时,瓷器界公认青花瓷初创于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对这对烧制于至正十一年的青花瓶不予认可,认为是贋品!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约翰·亚历山大·波普博士通过对“大维德花瓶”的研究以及与藏于伊朗的青花瓷的比较,提出了“至正型”的概念,得到陶瓷界的认可,才正式地发现了元青花,奠定了大维德花瓶在青花瓷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下面分类介绍。</p><p class="ql-block"> 一、青铜器,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青铜器数量虽不太多,但颇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1、鸮卣,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古老的青铜器,商代晚期(前1200—前1000年),来自河南安阳殷墟。1936年入藏,从乔治.尤摩弗帕勒斯处购得。鸮卣高16厘米,宽11.2厘米(口沿处),整体看起来像两只背靠背的鸮(猫头鹰),上部的盖子为鴞首,伸出的两只尖角为鸮喙,鴞的身体为洒罐,两只鸮的爪子为罐子的四足。表现鸮翼的鳞状纹饰占据了大部分的器身,余下的空间(包括器盖)则以云雷纹为底,上饰小型的鸟纹和龙纹,使得这个酒器显出几分凶猛而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2、双羊尊,这件约铸造于商代晚期(前1200—前1050)的青铜器也是乔治·尤摩弗帕勒斯的私人藏品。这位希腊裔的大亨热衷收藏中国文物,尤其是各种瓷器。双羊尊原本是清宫所藏,不知呵时落到了此人手里,想来是八国联军从清宫掠去的不义之财,大英博物馆以低廉的价格买到。</p><p class="ql-block"> 尊是一种古代的盛酒器,这件高43.2厘米,重10.6千克的双羊尊的形状为两只连体的公羊,眼睛、嘴巴和胡子都塑造得惟妙惟肖。尊口置于羊背上,两只羊头的四只角既是精美的装饰品,也可作为提手使用,尊身下部由四条粗壮的羊腿为支撑,显得格外稳重大气。位于羊背上的尊口与两胯间装饰着弦纹,在口鼻与后脖之间装饰着龙面饕餮纹,颌下与腹下装饰着扉棱,身子其余部位则装饰着鱼鳞纹。</p><p class="ql-block"> 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里,双羊尊具有独特的地位,目前仅发现二只,除大英博物馆的这只外,另一只收藏在日本。国内仅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尊三羊方尊,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尊四羊方尊,由此可见双羊尊之珍贵。</p> <p class="ql-block"> 3、邢侯簋,西周国宝级文物、国家一级文物,1921年出土于河北省邢台市,一经出土便流失国外,被尤摩弗帕勒斯收藏,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购。簋是商周时期盛放食品的器具,也是祭祀的礼器。该簋高18.5厘米,四兽垂耳,侈口鼓腹,腹身饰象纹,足部饰蟠龙体纹 。其腹内刻有铭文8行68字,记载了西周初期的一段历史:周武王开创西周后不久去世,其子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辅政。周公死后,成王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为邢侯,封地为今邢台。邢侯受封后,铸造了一批青铜器,用以纪念周公,邢侯簋为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邢侯簋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形制和精良的工艺,更在于它的铭文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作为西周时期的文物,邢侯簋见证了该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揭示了当时贵族等级制度的存在,并提供了有关内政和官位提拔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4、康侯簋,是1931年在河南浚县辛村卫国贵族墓地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出土后便被倒卖至海外,1977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购。康侯的儿子沬司徒疑是这件青铜器的制造者,所以康侯簋又名“沬司徒疑簋”。</p><p class="ql-block"> 簋通高24厘米,口径41厘米, 侈口束颈,腹微鼓,高圈足加宽边。兽首耳垂长方形小珥。颈和圈足相间排列火纹和四瓣目纹,腹部饰直条纹。最奇妙的是提手的造型:一对长着尖牙和方耳的猛兽正在吞食小鸟。</p> <p class="ql-block"> 康侯簋的底部有铭文4行24字,记载了“王来伐商邑”、“命康侯鄙于衛”、“司土眔鄙”三件事。即周公东征平定“武庚之乱”和“三监之乱”后,封其幼弟康叔为诸侯,戍守商人聚居的旧地“卫”的史实。康侯簋因此成为这段历史的物证,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当然也是一伴无价之宝!</p> <p class="ql-block"> 说来有趣,两件簋的命名者康侯与邢侯竞是叔侄关系。然而,到了公元前635年,邢国却被卫国所灭!</p> <p class="ql-block"> 5、东周错金银翼立虎,据传早年出土于河南辉县,至今仍是举世无双的孤品。</p><p class="ql-block"> 这件铜翼虎青铜制成,高23厘米,造型奇特,虎头朝上,张牙舞瓜,仰天长啸,全身以后腿支撑而立,尾巴翘起指向天空,背如满弓,柔而有力,肘部生出振翅欲飞的双翼,整个身体呈现优美的S形,全身以错金银工艺镶嵌凤鸟纹、蛇纹以及云纹,显得十分和谐瑰丽。</p><p class="ql-block"> 铜翼虎是文物收藏家弗兰克斯于1884年捐赠给大英博物馆的,而铜翼虎是怎么流落海外的已不得而知。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铜虎虽生有双翼,却飞不回自己的故乡,只能在异国它乡的展柜中默默诉说着中华民族干年的璀璨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 6、铜鸟兽纹镜,这面镜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件珍贵文物,镶嵌着精美的铜鸟兽纹饰。它反映了当时的冶金工艺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提供了关于战国时期文化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 7、赵佗铜雀台,是战国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它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杰出代表,以其精湛的雕刻和工艺及优美的造型而著名。</p> <p class="ql-block"> 二、瓷器。大英博物馆拥有1700余件中国瓷器,专门没置了一个展厅(95号展室)陈列展示这些宝藏。展室的门口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维德花瓶。展室里上至隋唐,下至明清的瓷器中,青花、珐琅彩瓷交相辉映,龙泉、磁州、哥、官、定窑瓷令人目眩神驰。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汝窑瓷器:时至今日,全球存世品像完好的汝窑瓷器也不过70来件,大英博物馆就有12件之多!毫不夸张地说,就瓷器收藏而言,大英博物馆比故宫博物院也不遑多让!</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有如此众多的国宝级中国瓷器,必须说说英国瓷器收藏大佬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1892年出生在印度孟买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父亲是孟买的大银行家(沙逊家族银行),家境富足,大维德本身对瓷器有极大热情,为了看懂器物上的铭文题款,他甚至为此自学了中文,成为圈子当中极少数掌握中文的专家。1924年到1935年间,大维德多次往返中英之间,参与了故宫各个宫殿里文物登录以及展览和图录的策划工作,参与了故宫陶瓷陈列馆的展品遴选、展览设计等工作。。1927年大维德使用了种种不为人知的手段将抵压在北京的沙逊银行的40多件清宫瓷器收入囊中。在此期间他从北京、上海等地收藏了大量中国瓷器精品。1939年在伦敦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小型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用以展示收藏的一千多件中国瓷器。后因经费困难将其捐赠给母校伦敦大学,千禧年后整体转交给大英博物馆,为其开没了专门的95号展室。</p> <p class="ql-block"> 1、列那德杯,高16厘米,口径12厘米,为最早传入英国的中国瓷器之一。是明嘉靖年间景德镇出产的普通白瓷碗,由于当时英国不能生产瓷器,将其视为至宝,改造为文艺复兴式浅杯供贵族使用。</p> <p class="ql-block"> 2、乾隆御题北宋汝窑天青釉碗,高7.1厘米,12径16.9厘米,重350克,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精美的稀世珍品。目前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除大维德基金会的这件外,仅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收藏有一件。</p> <p class="ql-block"> 该碗内底碗心刻有乾隆御题诗:</p><p class="ql-block">钧窑都出修内司,至今盘多碗艰致。</p><p class="ql-block">内府藏盘数近百,碗则晨星见一二。</p><p class="ql-block">何物不可穷其理,碗大难藏盘小易,</p><p class="ql-block">于斯亦当知惧哉,愈大愈难守其器。</p><p class="ql-block">后署”乾隆丙午御题“,“比德”“朗润”印章。在题诗中乾隆感叹汝窑瓷碗存世稀少,但让乾隆未曾料到的是自己精心收藏的两只汝窑瓷碗,竞有一只流落海外。</p> <p class="ql-block"> 3、北宋汝窑青釉葵瓣式盏托,高6.5厘米,最大直径17厘米。采用滿釉裹足支烧法,托盘呈五瓣葵花形,花瓣重叠,五曲带筋,中起托杯呈碗形,口钤铜边,通空无底,葵花瓣式托盘平展边缘微上扬,高圈足外撇。全器施青釉,釉面有开片。整器胎壁匀薄,造型精准,釉质莹润,色泽青碧淡雅,做工极为精细。此形制盏存世仅两件,除大英博物馆这件外,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还藏有一件。</p> <p class="ql-block"> 4、北宋汝窑天青釉三足奁式炉,高15.3厘米,口径24.8厘米。该器同故宫博物院现藏的三足奁式炉形制相同,故宫所藏略小。同古籍《武林旧事》中提到的绍兴年间大臣张俊进奉宋高宗赵构的汝窑瓷器中有大奁一、小奁一记载相符,很可能就是此二器。</p> <p class="ql-block"> 5、北宋汝窑天青釉双鱼纹椭圆洗,高2.9厘米。纵14.5厘米,横10.1厘米。洗内底釉下刻有两条游鱼,象征着富贵有余。汝窑瓷器向来以素淡著称,而此器刻有游鱼纹飾,极为罕见,除此器之外,全球仅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件,可称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6、北宋汝窑天青釉镶铜口长颈瓶,高 24.8 厘米,直径 15.6 厘米,瓶器型为“天球瓶”,高瓶径、喇叭口、圈足,瓶口处外镶铜边,厚胎体施天青釉,有细小开片。</p> <p class="ql-block"> 7、南宋官窑青釉琮式瓶,高 22.6 厘米,宽 13.7 厘米,深 13.6 厘米。琮式瓶的制作还是比较复杂的,大概先做成筒状,然后额外做一些三角粘上去,最后入窑烧造。因而存世量极少,除此件外,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此器原为清末湖广总督端方所藏,后落入北京著名的收藏家沈吉甫之手,大维德又从沈处购得。</p> <p class="ql-block"> 8、南宋龙泉窑青釉贴花龙虎尊(一对),高25.2厘米,现藏大英博物馆。这对随葬用瓶的肩部贴塑有两只「四方神兽」。左边一件肩部贴塑着象征西方的白虎正在追逐一犬,右边一件的贴塑是象征东方的青龙在追赶火球,盖顶的鸟钮象征着南方的朱雀,唯独不见象征北方的玄武。另外,这种器型从未外销或者在宫廷使用。因此,这对瓶应该不是传世品,而是墓葬出土物。</p> <p class="ql-block"> 9、北宋钧窑蓝釉紫斑胆瓶.高29厘米。这个瓶子的造型技术难度很大,先通过分段拉坯,然后接坯而成。瓶子的腹部呈圆润的梨形,颈部纤细修长,口略侈。釉料中含有金属铜,从而取得了自然晕散的紫斑效果,宋钧之紫弥漫全体,呈现出一种特殊之美。</p> <p class="ql-block"> 10、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盖盒,高 9 厘米,直径 17.1 厘米,胎体呈浅灰色,胎质细密,釉面均匀,呈橄榄绿色。工匠在半干的胎体上用深刻花进行装饰,盒盖中心深刻四朵缠枝牡丹,环绕一圈卷草纹,子母口处上下刻划仰覆花瓣纹。在刻花之后,用梳形工具于细部进行篦划装饰,而后施釉,青釉随着刻花线条的凹凸起伏,在烧造之后釉质呈现出深浅优质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11、元龙泉窑青釉带盖执壶,高21.1厘米。壶呈梨形,一侧是曲状长流,另一侧则是曲状起棱带形把,拱形钮,这个壶的细部处理极为精美,尤其是壶柄底部的处理,分成紧密结合的三段,十分协调。不少执壶的流与壶身之间常有卷形饰件相连,但这件是分离的。</p> <p class="ql-block"> 12、元景德镇窑蓝釉白龙戏珠纹盘,高 1.5 厘米,口径 15.7 厘米,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这个盘子使用了一种极其罕见的蓝底白花工艺。工匠首先在除底部外的整个盘子通体施钴蓝釉,然后用薄泥片切出健龙戏珠纹并粘贴到盘心,再用白浆描画龙的细节,如三趾龙爪等,仔细刻画出龙鳞。再用蓝彩点出龙睛,以增强生动感。最后,工匠将盘子通体再罩上一层透明釉,放入1280–1320 度的高温窑炉中烧造而成。盘中白龙昂首翻腾,给人一种冲盘而出的活泼动感。该盘是元代景德镇新品之一,是明代霁蓝釉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13、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是一件元朝时期的青花瓷器,罐体绘有鬼谷子下山图,笔触细腻,色彩鲜艳,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14、元青花云龙纹梅瓶是元代景德镇烧造的,梅瓶上有云肩纹,足部为仰莲瓣纹,中间是龙。</p> <p class="ql-block"> 15、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高3.8cm 口径8.3cm。成化斗彩鸡缸杯是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是在直径约八厘米的撇口卧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轮廓线后,上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用红、绿、黄等色填满预留的青花纹饰中二次入窑低温焙烧而成。此杯以鸡为主题纹饰,其状似缸,故称鸡缸杯。</p><p class="ql-block"> 成化斗彩鸡缸杯为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烧造时因帝王之家的高要求,成品率不高,上品供奉宫廷,次品则被销毁,因而流传到民间的数量极少。自明代以来,鸡缸杯便被视为千金难买。在1999年在香港拍出2917万港元,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2014年更拍出2.8124亿港元的天价,足见鸡缸杯的精贵。</p> <p class="ql-block"> 16、明代宣德景泰蓝龙纹大罐,此藏品目前收藏在大英博物馆。龙纹盖罐高62厘米,腹径55.9厘米,口沿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窄边款,腹内有“御用监造”四字。外观晶莹润泽,色彩鲜艳夺目。造型呈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宝珠钮盖。通体装饰云龙纹,龙纹凶猛,五爪如风车旋转,双目圆睁,张口露齿,翱翔于天地之间,给人以天下唯我独尊的磅礴气势。</p><p class="ql-block"> 此罐全球只有2件,另一件在瑞士藏家尤尔德里夫妇手中,长期借给苏黎世莱特博格博物馆展出。大英博物馆馆对这件藏品视若珍宝,专门为它定做了一个特殊展示柜,在2015年大英博物馆官方发行的年历上,这件藏品更是被登载于封面上隆重推荐。</p> <p class="ql-block"> 17、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梨壶,产于江西景德镇。甜白釉是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24)创烧的一种白釉,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p><p class="ql-block"> 僧帽壶壶身釉下刻有一藏文符咒,壶颈刻有莲花。这种形状的水壶因壶口细长、边缘似西藏喇嘛的黄色僧人帽而被称作僧帽壶。</p> <p class="ql-block"> 18、明永乐青花如意耳抱月瓶,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产自江西景德镇,现存大英博物馆。这件抱月扁瓶采用蓝色釉下彩,两面都描绘有开花结果的荔枝枝条。底部周围有白色装饰波浪,颈圈处有一对如意耳,瓶颈上伴有荷花垂饰。</p> <p class="ql-block"> 19、明青花双鸟玉壶春瓶,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产于江西景德镇。高33.5cm 这件青花瓷器是为永乐皇帝制作的,它在景德镇的御窑烧制而成,生产过程受到朝廷的严密监督。瓶上精美地绘制了两只相对的鸟栖息在缠枝李树上。</p> <p class="ql-block"> 20、青花蝴蝶萱草玉壶春瓶,明永乐时期(1403-1424年)产于江西景德镇,瓶的两边绘制了开花的萱草和一只蝴蝶飞舞其间。萱草象征着和谐统一。萱草和蝴蝶一起则代表了对丰饶多产的美好愿望。图案画法精妙,在现存的中国瓷器中极为罕见。每片刀状的叶片及花瓣边缘都用深蓝色勾边,内部由浅蓝色填充。同样地,这种分层次的蓝色也应用于蝴蝶的绘制上。这种对于釉下钴蓝彩颜色的纯熟控制是永乐青花瓷佳品的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 21、明釉里红缠枝花卉纹执壶,明洪武时期(1368-1398年)产于江西景德镇,高32.5厘米,腹宽25.2厘米。</p><p class="ql-block"> 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景德镇。其制作工艺复杂,对窑温控制要求极高,窑温达不到则呈色发暗,不鲜亮;窑温过高,则红色晕散、挥发掉;釉里红必须在还原气氛中才能烧造成功,否则就会氧化成绿色。据说釉里红的适宜呈色温度区间只有10°C左右,这在古代,用柴火烧造全无科技控温手段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釉里红瓷器历代罕见。</p> <p class="ql-block"> 22、明斗彩葡萄高脚杯,江西景德镇生产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杯高6.7厘米 口径7.9厘米 足径3.6厘米,杯撇口,浅弧腹,下承以喇叭中空高足。外壁饰斗彩折枝葡萄纹,葡萄与叶子覆以浓重的紫彩,茎蔓填以黄彩,口沿、近足处饰青花弦纹,足内边自右向左青花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p> <p class="ql-block"> 23、明青花龙纹扁壶,明永乐时期(1403-142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西景德镇生产,在永乐和宣德皇帝执政期间,这样带有不同装饰大而沉的球状细颈瓶都在景德镇的御窑中制作而成。</span>这些釉下蓝彩装饰花瓶是受到中东地区一种器具形状的启发而产生的,可能是当地的一种瓷釉玻璃制品。</p> <p class="ql-block"> 24、清雍正粉彩花鸟纹宝月瓶,这是大维德爵士所藏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精美的藏品之一,属于清三代官窑瓷器中的巅峰杰作,无论是烧造品质和艺术成就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成为绝响。</p> <p class="ql-block"> 25、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瓶体采用镂空工艺制作,瓶内套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瓶身绘有吉祥图案和祝福文字。这件瓷器工艺精湛,色彩鲜艳,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 26、清珐琅彩题诗梅花纹碗,制作于清雍正时期(1723-1735年),素面白瓷由江西省景德镇烧制,再由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这对瓷碗用黑釉绘有梅花、两句五言诗:月幌见疏影,墨池闻暗香。以及三枚深褐色釉印章:诗句上方的印章为“先春”,下方两枚为“寿古”及“香清”。在碗底的双正方形框中有用蓝色釉料题写的四字永乐年款识。</p><p class="ql-block"> 这对瓷碗是大维德爵士从中国海关英籍职员贺壁理手中购得。</p> <p class="ql-block"> 27、康熙御制碗</p> <p class="ql-block"> 28、明代琉璃龙纹壁,在大英博物馆中国馆,一进门正对面有一面类似北京故宫九龙壁的文物——明代琉璃龙纹壁瓷砖,来自中国山西寺庙建筑屋脊上的装饰品。在上世纪初期流失海外,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排列成四排,每排长244厘米,宽39厘米,每排各有一条龙,穿梭于莲花和牡丹之间。</p> <p class="ql-block"> 29、唐三彩,这是一组规模最大的唐三彩,共有12件,包括镇墓兽、天王、官员、马队、驼队、牵夫等,这些陶俑体形高大,形态各异,釉色鲜亮,组合丰富,造型逼真,是现存全世界最精美、最完整的一组唐三彩。唐三彩是盛行于唐朝的一种低温釉陶器,以黄、绿、白三色为主。</p><p class="ql-block"> 这组唐三彩原是唐代忠武将军、上折冲都尉刘庭训墓的陪葬品。上世纪初修筑汴洛铁路(陇海铁路前身)时将此墓挖开,墓内陪葬品被盗,后流失海外,大英博物馆于1936年购入。</p> <p class="ql-block"> 30、“家国永安”白釉珍珠地瓷枕,高13厘米,长19厘米,宽12厘米。通体施白釉,釉面泛黄。枕壁剔刻开光扁菊花纹,枕面为珍珠地纹,刻有“家国永安”四个大字,右边刻“元本治底赵家枕永记”,左边刻“熙宁四年三月十九日画”。“赵家枕永记”应该是瓷枕的牌子或商标,熙宁四年是瓷枕制作的年代,即1071年。</p><p class="ql-block"> 曾有一篇文章发问:“大英博物馆中让你感到最震惊的一件中国文物是什么?”有人回答说,是大英博物馆里的一个瓷枕。看到流失在异国他乡的写着“家国永安”四字的瓷枕,无不受到极大的震撼!。“家国永安”四个字刻在枕头上,却流离失所于英伦,个中滋味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真正体验!</p> <p class="ql-block"> 三、金、银、玉、漆器、服飾</p><p class="ql-block"> 1、镂空雕蟠虺纹金剑柄,这是流失在大英博物馆的东周蟠螭纹黄金剑柄。长10.4厘米,宽3.7厘米,20世纪早期出土于山西大同浑源县。剑身已经丢失,只剩下了剑柄,通体镂空,雕刻蟠虺纹,做工繁缛精细,华丽异常。春秋时期,对于青铜剑的剑柄装饰有错金银、鎏金、包金、镶嵌、镂空等工艺,但纯粹以黄金直接制成剑柄的情况并不多见,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并且它也是古代区分等级的标志。这把黄金剑柄采用了浇筑与铆合相结合的技法,把青铜和黄金两种不同的金属铸造在一起,铸造工艺难度之高可想而知,制作工匠巧妙地运用了黄金的折叠属性,将黄金剑柄反复捶打拉伸,纹理细密,刚柔并济,制成后再加以研磨抛光,显得金碧辉煌,高贵典雅。可惜的是这件文物在上世纪早期被盗墓贼偷盗出境,流落海外,后来为大英博物馆所收藏。</p> <p class="ql-block"> 2、东周鎏金银牛首车饰,这是一件公元前400-300年的青铜制品,长17.5厘米,宽21.5厘米。这件牛首形车饰表面鎏金并以错金银饰表现细节。牛首有着突出的耳朵以及眼睛。眼睛原本嵌有琉璃,但如今已腐坏。牛首后的方銎上有方型销孔。可能出土于今天洛阳附近的东周王陵区。</p> <p class="ql-block"> 3、玉琮,大英博物馆的这件玉琮<span style="font-size:18px;">来自于约公元前2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位于今天的浙江省和江苏省一带。良渚文化所出产的陶器、石器以及玉器都十分精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这件玉琮,呈深绿色,器身内部为圆柱形中空,外部作粗细递减的方柱形,横向分割为19节,高49.5厘米,是目前已知的最高的玉琮之一。在器物的方角处刻有小圆圈象征眼睛,而每对圆圈的下方都有一段短横杠表现鼻子,从而形成了一幅简化了的面孔。</p> <p class="ql-block"> 4、玉靣神人像,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座人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这件玉面神人像出土于湖北省石家河遗址群。青黄色玉质,造形为外拱内凹的正面人首,头戴高冠,双耳上方以勾转镂空凸显冠帽的边沿,人面部份以浅浮雕阳纹构成五官,大眼睛,鹰沟鼻,长滿獠牙的大嘴,双耳戴环,颈部以下光素无纹,是龙山时期人面玉饰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5、玉猪龙,这是一件距今5000余年的玉器,用辽宁的岫岩软玉雕琢而成,猪首龙身,通体青绿色,身体蜷曲,呈字母C形,头部和尾巴靠近。整件器物厚重粗犷,头部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逼真:肥胖的头部,大大的耳朵和眼睛,开阔的嘴唇。器物的中部是光滑的环孔,背部也有一小孔,可以穿绳佩戴在腰间。玉猪龙很有可能是远古先民的某种等级和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6、乾隆御用玉帽架,1954年,大英博物馆还入藏了一件清代文物——乾隆御用玉帽架。它由帽顶、支柱、底座组成,通高30.48厘米,首径15.86厘米。帽顶呈伞状,为青白玉制成。支柱以两段斫成亚腰形紫檀木构成,中间以鼓形青白玉连接。底座鼓形,鼓身紫檀,嵌以青白玉鼓面。无论帽顶、支柱还是底座都浮雕如意云龙纹。整座帽架堪称温润柔美的和田玉与古朴雅致的紫檀木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云龙纹的使用及“御题”款、钤印的使用,都可证此帽架为清乾隆朝宫廷御用之物的身份。而从所用和田玉的材质来看,乾隆御用玉帽架应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恢复中原王朝对整个新疆管辖,也因此获得了稳定的和田玉来源之后制作的。</p><p class="ql-block"> 这件宫廷御物又是如何跑到万里之遥的大英博物馆里去的呢?据大英博物馆藏品档案记载,乾隆御用玉帽架是由布鲁克·塞维尔出资,从20世纪上半叶伦敦最知名的中国艺术品经销商约翰·斯巴克斯(John Sparks)公司购得的。但它又是如何从紫禁城里散落民间,落于约翰·斯巴克斯公司的?这至今仍是一个谜团。</p> <p class="ql-block"> 7、万寿山清漪园玉玺。这枚玉玺由上等青玉制成,印钮上雕有圆雕交龙,龙鳞细腻,龙须生动,腰间有黄色绶带,显示皇家气派。底部刻有篆书“万寿山清漪园”,四周刻有乾隆御题的《万寿山清漪园记》,是乾隆皇帝的私人印章,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1860年清漪园遭英法联军入侵,这枚玉玺隨之流失,现藏于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8、商代玉璧,这是一件商代的玉璧,约公元前1500-1050年的玉件。收藏于清宫时被乾隆皇帝在上面题刻了诗,以至于在玉璧上看到不少楷书汉字。</p> <p class="ql-block"> 9、战国水晶杯是一件战国时期的水晶制品,杯体通透如水晶,造型简洁大方,是中国古代水晶制品的代表作之一。这件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10、康熙玉如意是一件清朝时期的玉如意,长近半米,颜色深绿,雕有众多蝙蝠、云朵及蟠桃,造型精美,是大英博物馆另一件珍贵的中国文物。</p> <p class="ql-block"> 11、明代玉杯,该容器状似一只扁花瓶,器身刻有饕餮纹或神兽纹,瓶颈两侧有螭龙形象。容器仿制周朝的青铜容器而成。</p> <p class="ql-block"> 12、明代玉来通杯(角形酒器),这种角形造型带有中亚文化的特征,而杯子上龙头吞杯的造型颇有创意。。</p> <p class="ql-block"> 13、芦苇双鱼盘,明末或清初的玉制品,盘中刻有双鱼嬉戏于芦苇丛中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14、玉佛手,明末或清初,17-18世纪。该玉雕表现了一只佛手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15、莫卧儿风格玉碗,清,18世纪,玉碗外壁很薄,装饰花形纹路有浓郁的莫卧儿风格。</p> <p class="ql-block"> 16、西汉雕花漆杯,大英博物馆1955年从布鲁克·塞维尔处获得。它长17.7 厘米,木质胎体(能从一些破损处看到里面的木胎),耳杯造型,呈椭圆形,两边各有一个镀金的把手。通体由红棕色的漆层覆盖,内壁没有任何纹饰,外壁镶嵌黄金与青铜,并绘有数对相向而立的鸟纹和螺旋纹。底部刻有铭文,记录了这件漆杯的制作时间、地点、人员等情况。有学者估计,这只漆杯制作工艺极为烦琐,先要从漆树上割取漆液,然后与色素混合晾干,再逐层涂抹在木胎上,至少需要涂抹30多层,在涂抹后等待晾干变硬,整个制作周期最少历时一个月,在西汉年间这样一件漆杯的价值相当于十只青铜杯。</p> <p class="ql-block"> 17、剔红滕王阁漆雕盘,明,直径44.5厘米,20世纪初出土于甘肃,现藏大英博物馆。该盘通体雕红漆纹饰,正面纹饰描绘《滕王阁序》的宴饮场面,背面是《滕王阁序》的文字,是明代宫廷御用漆器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 18、嘉庆帝龙袍。这件龙袍是典型的十二章纹龙袍,制作精良,以丝绸为质地,用五彩丝线和金线刺绣而成,刺绣立体感强,层次分明。十九世纪初期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军队掠夺,现藏于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19、大英博物馆藏的慈禧太后画像及其金缕凤袍和奢华的云肩和头饰。</p> <p class="ql-block"> 四、宗教文物</p><p class="ql-block"> 1、三菩萨壁画,该壁画原塑于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前殿西壁(该寺位于五台山东麓),是1424年山西五台山寺院委派僧人到清凉寺绘制的,完工于1468年,历时40余載。画高430厘米,宽400厘米,厚30厘米。此壁画描绘了三尊菩萨立像,各带有显著头光。中为观世音,左为普贤菩萨,右为文殊菩萨。三尊菩萨裙带飞扬,面容慈祥,形象端庄,体态丰满,神貌各异。整幅画线条流畅,画风细腻,尽管年代久远,仍可看出当年的绚丽风彩。</p><p class="ql-block"> 英国上尉柯林斯于1925年间买通当地财主张老盘获得此壁画。将壁画切割成十二块运回伦敦。收藏家乔治·尤摩弗帕勒斯购得,后于1927年把它捐赠给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幅壁画的珍贵在于其又大又历史久远。在当今存世的古壁画中,有这么年代久远的,但没有这么大的;有这么大的,但没有这么年代久远的。</p> <p class="ql-block"> 2、辽金三彩罗汉像,大英博物馆的三彩罗汉像是一尊来自中国河北省易县八佛蛙睒子洞的珍贵雕像,高103厘米,是与其它7尊罗汉像于1912年分别经由德国人贝尔契斯基从易县地方官员手中倒买出售的。该组罗汉塑像原有16尊,现存世仅11尊,但全部流失国外。这尊佛像无论是形体比例、人物造型、衣着毕丽等均炉火纯青,堪称佛教造像艺术的精湛之作!国内现存罗汉塑像能与之比肩的只有两堂半,由此可见其珍贵!</p> <p class="ql-block"> 3、五代彩绘木雕观音坐像,高141厘米,木雕表面残留有彩绘痕迹。菩萨面相丰满、紧闭双眼、垂头结跏趺坐,做转法轮传经的手印,神情庄重,体态自然而舒展,整体的身体线条及肌肉表现地极具张力。发髻高高束起,带有唐代发型特点。身披帔帛,环绕左肩,胸饰璎珞,下着长裙,流畅的衣纹和华丽缨络使得观音显得超凡脱俗。<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五代时期的佛教艺术品珍品,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4、北宋水月观音菩萨像,这是一尊彩色木雕,高1.7米。他是如何流入英国的已无法考证,大英博物馆1920年购入,是最早流入欧美博物馆的中国木雕佛像。</p><p class="ql-block"> 水月观音菩萨坐像娴静优雅,姿态栩然,仿若正在凝神沉思。其垂目端坐,宝相庄严,如在悲悯众生,慈悲中更透清俊秀逸。姿态为典雅智慧之女性,手姿舒展优美。</p><p class="ql-block"> 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传说,某天观音菩萨来到姑苏城,看到有数十万百姓遭到金兵的杀害,于是她化作美丽的妇人建台念经,施法解救冤魂。诵经期满后,有人悟到该妇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遂请见真身。当菩萨指向河边时,众人才发现在水中倒映着一轮明亮月影,菩萨的宝相也隐现在月影中。人群中,恰好有擅长绘画的丘子靖。他将水月中显现的观音菩萨像绘制了下来,流传开后,世人称之为“水月观音”。观音一改昔日端庄的传统姿态,呈现出安逸自得的造型,不仅没有折损她的风姿,反而使她多了几分世俗的人情味,受到世人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5、隋代大理石阿弥陀佛像,整体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高5.8米,重约2吨。由于个头高大,只能矗立在大英博物馆楼梯处,堪称整座博物馆中最大最雄伟的佛像。佛像面容俊秀,双目微启,双唇紧闭,微露一丝浅笑,披通肩式袈裟,长裙束腰与胸前系结,由于采用浅浮雕手法,通身袈裟折纹更显简练。佛像的双手虽已丢失,但其右手臂上抬,左臂平出略向下,仍可判断出佛手姿势应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其形像堪称中国的“维纳斯”!</p><p class="ql-block"> 佛足脚踏莲花基座之上,根据莲花基座上的铭文可知,这尊大佛为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雕立。原被供奉在河北省保定市韩翠村的崇光寺,后被文物贩子、大古董商卢芹斋(1880-1957)据为己有。卢将其切为三段后运到海外,先送伦敦参加民国政府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展出,后因无力将重达二吨的巨佛运回国,又一时找不到买家,便借民国政府之名,于1938年转赠大英博物馆。可惜好好的一尊隋代佛像,就此分为三截、流落海外。</p> <p class="ql-block"> 6、北魏仇寄奴造鎏金莲花手观世音菩萨铜造像,根据佛像底座上的铭文,可知这尊观音像是北魏皇兴五年(471年)河北定州仇寄奴为其亡父母上生天上而造,故命名北魏仇寄奴造。</p><p class="ql-block"> 佛像高25厘米,上身半裸,下身着裙,胸饰璎珞,披帛环绕,左手握披帛,右手执长茎莲蕾,这便是莲花手观音得名缘由。菩萨头戴三珠宝冠,头冠两侧有两支斜向上方飘扬的缯帶。菩萨头后是整体扁平且尖端不起翘的莲花头光,象征佛法如莲花般绽放光华,莲花外围有一圈翻卷向上的火焰纹,构成菩萨整体的身光。加上铜质鎏金的工艺,整尊尊佛像显得十分奢华耀目。</p> <p class="ql-block"> 7、北齐净土世界观世音菩萨像,高167.64厘米,砂岩材质。这尊观音菩萨像,体态优美端正,面相圆润大方,神态静谧安详,头戴花鬘冠,冠前正中为阿弥陀佛坐像。充分展示了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形象。雕像双臂,仅存上臂,下臂和手部缺失。这尊雕像最初带有彩绘,并饰以金箔,如今只有在裙摆的边缘才能看见颜料痕迹。</p> <p class="ql-block"> 8、明释迦牟尼鎏金铜像,佛像高37厘米,连底座带背屏整体通高60.5厘米,是15世纪初明代早期体形最大、手工最细致的铜像之一,也是永乐年间最重要的铜铸佛像。这尊“绝世铜佛”是世界上现仅存的两尊保存完好的永乐释迦牟尼佛像之一,另一件外形相似、尺寸稍大(通高72.5厘米),现为国内藏家收藏。</p><p class="ql-block"> 整坐佛像由佛像、背屏、底座三部分组成。释迦牟尼像,绀青螺发,顶有鎏金宝珠,面庞圆润,额有白毫,修眉细目,双眼略向下视,直鼻,唇微张,双耳下垂,耳垂中空。颈施三道弦纹,身穿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右手施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背屏分别由卷草、莲花、火焰纹三圈构成,象征着佛陀降魔证道之时绽放出的佛法光毕。底座为双层仰覆莲座,莲座上下层各镶嵌一周整齐的连珠纹。基座上部中间錾刻“大明永乐年施”款。此件造像简洁生动,质感极强,所用铜质之精,鎏金工艺之美,神情表达之准确,是明代佛教造像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9、明真武大帝铜制雕像。真武大帝是道教重要神灵之一,有镇邪和护佑众生能力,在明朝被视为定国安邦之神。雕像高133厘米,是现存最大的真武雕像。原供奉在道教盛地武当山,不知为何落入日本山中株式会社手中,于1908年捐赠给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雕像身披铠甲战袍,胸前刻有龙纹装饰,腹部是一整块护甲,一条凶猛的飞龙盘旋欲飞。左手握真武印,右手下垂放在膝盖上,赤脚垂足而坐,双眼微微向下看,一副气定神闲,胜卷在握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10、清大威德金刚铜鎏金造像。大威德金刚又称畏怖金刚,降服恶魔为大威,又能护善为大德。有9头、34臂、16足,裸体。这尊雕像世界上仅有两尊,这一尊是八国联军从北京雍和宫劫掠来的。</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认为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忿怒化现相,威德极大,为了解一切众生的烦恼繁缚的明王。 能制伏毒龙、断除诸障,对治阎罗死魔等,因此亦称降阎魔尊。</p> <p class="ql-block"> 11、清镀金青铜曼荼罗雕像,石榴花的造型。花座上有八瓣花瓣绽开,中间是个小园台,圆台上是个有多种手臂环绕的佛陀,20尊小佛像环绕着佛陀,在每个花瓣上有2到3个小佛像,花瓣还可以开合,这个雕塑可说是巧夺天工,令人目不暇接,在布达拉宫有个和这个类似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12、明代“赏善”判官陶俑,这尊慈眉善目的女判官如真人大小,高1.48米,身穿绿袍,温婉可亲,沉稳内敛。手持“善簿,尽录人人生前善行,并按行善程度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寡给予奖赏,遣入轮回。</p> <p class="ql-block"> 13、唐《引路菩萨图》,是斯坦因盗取的敦煌藏经洞中绘画作品的杰出代表。为唐代绢本设色画作,纵80.3厘米,横53.8厘米。画面描绘了引路菩萨为亡灵引路升达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画面左上角,黄色祥云之中浮现的三座品字状分布的三重楼阁,相互之间还有连廊连接。正是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是亡灵前往的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占据画面主体地位的是引路菩萨,头戴花蔓宝冠,翠眉朱唇,面容庄严肃穆,身着通肩大衣,系黑褐色腰带。右手执香炉,炉中香烟升腾,通往上方的极乐世界。左手执一莲茎,茎上莲叶映衬着圣洁的莲花,茎上还掛有一道经幡,经幡随着菩萨头部发出的香风光波飘荡,指向菩萨身后被引导的贵妇亡灵。菩萨回眸顾盼身后亡灵,表达引导之意,菩萨脚下的祥云向右上方升腾,将贵妇亡灵引导升达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 画面右上侧有“引路菩”题记,是现存引路菩萨画中唯一拥有明确题记的,有较高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14、《织盛光佛并五星神图》,是唐乾宁四年(897年)张淮兴画的一幅绢本设色画。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后被斯坦因盗走,现藏于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作品内容画的主体由主尊炽盛光佛和五星组成,都乘同样的五彩云。炽盛光佛是释迦牟尼教令轮身,能放出炽盛光焰,故得此名。画中,炽盛光佛放射着巨大光芒,象徵震慑的力量,所坐雄牛牵的车朝向左,金木水火土五星在车的周围按照逆时针方向依次排列:</p><p class="ql-block"> 妇人形象的,头戴猿冠,手持纸、笔的是“木星(北极星)”;</p><p class="ql-block"> 官人形象的,身著青衣,戴猪冠,手捧花和水果的是“水星(岁星)”;</p><p class="ql-block"> 婆罗门形象的,戴牛冠,手持锡杖的是“土星(土宿星)”;</p><p class="ql-block"> 妇人形象的,戴鸟冠,著白色练衣,弹奏琵琶的是“金星(太白星)”;</p><p class="ql-block"> 外道形象的,戴馿马冠,四只手持武器(矢,弓,剑和三叉戟)的是“火星(南方荧惑星)”。</p><p class="ql-block"> 此画在当时是极为富丽的,且年代早,主题罕见,是很珍贵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15、唐《灵鹫山释迦讲经图》,这是一幅在覆着绢的麻布上用绢絲制作的刺绣作品,纵241厘米,横159.9厘米,自八世纪留存至今确实非常令人难以置信,至今是个奇迹。这幅剌绣也是斯坦因盗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精品,现藏于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幅刺绣描绘了释迦牟尼佛在佛陀说法之地——王舍城灵鹫山山顶讲解《妙法莲花经》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16、楚镇墓兽,为木制品,高43.7厘米,人形,方座,头上长鹿角,长舌垂地,形象颇为骇人。这就是先秦年间的楚镇墓兽。其面目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是为了驱散坟墓中的邪恶,或者吓走破土而入的盗墓贼。从考古发现看,越是高等级墓葬,镇墓兽就越高大,做工越精美,而且出现了使用榫卯结构的双头镇墓兽。相比之下,大英博物馆藏的这一尊高度较低,工艺也较简陋,可以推断出土于等级较低的贵族墓葬中。</p> <p class="ql-block"> 五、书画作品</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书画作品除《女史箴图》为绝世名作外,其余均知名度不高。</p> <p class="ql-block"> 1、《华严变相图》卷(局部),北宋李公麟,纸本,纵35.5厘米,横1244厘米,是大英博物馆重要的佛教题材绘画。画上有李冬阳、向笃寿、高士奇等收藏家印章,清代进入内府,经几代皇帝的鉴兴赏,于1860年后流出皇宫,辗转成为大英博物馆藏品。</p> <p class="ql-block"> 2、《写生翎毛图》,长281厘米,纵26厘米。画的落款是宋徽宗赵佶的名字,但有人认为此画是明代伪作,国内研究者将作品的高清全图与现存赵佶作品比对,找到不少共性之处。近来已有研究者从构图、笔墨、题签、落款、钤印、装潢乃至流传等,皆加以考辨,认为确系宋徽宗真迹。1926年入藏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3、元代赵孟頫绢本《双马图》立轴,画中马丰肥圆厚,神情、姿态皆轻松自如。行笔偏工,设色法唐人的青绿和重彩,干笔皴擦出的线条富有情致,在古丽的色彩中透着逸趣。</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1254—1322年),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p> <p class="ql-block"> 4、《明代宫城图》,明代朱邦的彩色工笔画,纵170厘米,横110.8厘米。为收藏家威廉·安德森捐赠。这幅画不仅为明代紫禁城留下了一张写真,还在图的左侧展示了明代紫禁城的没计和建造者蒯祥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5、《乾坤生意图》由元代谢楚芳绘。绢本没色,纵27.8厘米,横352.9厘米。画卷内容主题为动物和昆虫捕食:画面中各类花草盛开,一只蟾蜍埋伏等待着正在肢解蝴蝶的蚂蚁,一只蜻蜓袭击蜥蜴捕获的一只小昆虫,以及螳螂捕蝉等六部分,每组画面看似生机勃勃,实则是动物为生存而绞杀捕猎场景。此卷现藏于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幅精致而珍贵的工笔画是大英博物馆于 1998年在国家艺术收藏品基金会和布鲁克史威尔永久基金的赞助下花巨资收购的,在丝质封套内有一枚英国人威廉巴特勒 ( Williambutler) 的入藏章,章上的日期标明为 1797 年,是目前所知英国人最早收藏的中国画,曾被大英博物馆列为 “最珍贵的十种馆藏中国文物"之一,在英国的中国文物收藏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6、《高冠午瑞图》蔡含,纸本设色,立轴 ,160.5x46.2厘米。此幅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的侍姬蔡含所绘,根据冒氏题语知是他命蔡含临古画后送与朋友的。画萱花,百合、蜀葵盛开。猫蹲湖石上,下有雏鸡一双。用笔达意,有女性画家特有的柔美,敷色雅淡,清气可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7、《山水图册》八开,石涛(1642年-1708年)明末清初画家,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山水图册》是大英博物馆所藏册页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8、《火笔山水图册》十开,清,吴历,纸本,每幅纵25.4厘米,横34厘米。吴历是“清初六家”之一,这组《火笔山水图册》是用火笔在画纸上烫出来的,竞然能象毛笔那样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而且无一处烫漏,工夫之精妙实在令人叫绝!</p> <p class="ql-block"> 9、《携琴访友图》是北宋山水画家范宽创作的水墨画,原珍藏于圆明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10、《西山草堂》是中国明代著名画家唐寅(唐伯虎)创作的一幅水墨山水风景画,描绘了暮色朦胧中一位学者坐在乡村小屋中的场景,画幅中有唐寅的亲笔题记、乾隆皇帝的题词,及后来的收藏者和鉴赏家留下的11段文字。此卷原藏于清宫,被溥仪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带出了皇宫,辗转落入大英博物馆手中。</p> <p class="ql-block"> 11、清代禹之鼎《人物花卉》,纸本。</p> <p class="ql-block"> 12、《全天星图》,约绘制于唐中宗时期(705-710年),又名《敦煌星图》,是全世界最古老、星数最多的星图。《全天星图》长3.94米,宽0.244米,呈卷宗式样,墨字黄卷,还附带黄墨圈点图样。完整地标注了从中国大地上能够观测得到的全部北天星空模样,共计1359颗恒星。比起欧洲在望远镜发明以前始终没有超过1022颗星而言,确实值得中国人引以为傲!</p><p class="ql-block"> 此图为斯坦因于1907年从敦煌藏经洞盗得,现藏于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全图分赤道帶星图和北天极星图。赤道带星图由十二个板块组成,分别绘制了1—12月每个月的星象。北天极星图是以北天极为中心投影到一张圆形的平面图上的圆形星图。这种画法一直延续到今天,是目前星图画法的开山鼻祖。</p> <p class="ql-block"> 13、唐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印制于唐咸通九年(868年),水墨纸本,是现存纪年最早的雕版印刷制品,是全世界最早的印刷书籍。可惜被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窃取,现藏于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卷近5米长的卷轴。卷首为一幅释迦摩尼在花园里给须菩提讲授《金刚经》的画,画中菩萨、比丘、十八随从等一干佛教众神正悉心聆听,还有两头狮子和云中的两个飞天也注视着他们。随后的6页记录了佛祖对须菩提的教诲,全部用汉字写于泛黄的桑皮纸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4、《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span>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绘制,清黄千人原绘,清佚名增补。纸本双色套印,24块拼合而成。纵135厘米,横236厘米。未注比例尺。绘制范围:东至朝鲜半岛,西至葱岭(帕米尔高原),北至黑龙江,南至万里石塘(今南海诸岛),疆土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描绘清代中期疆界的自然环境及行政区划,展现了清朝鼎盛时期疆域的辽阔与繁荣,是研究清朝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我用这幅地图来结束本文,是想以此提醒大家:晚清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其落后挨打,大片国土被割让(从1300多平方公里锐减为960万平方公里)!大量国宝流失海外!切记历史!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可丢!</p> <p class="ql-block"> 以上介绍了88件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国宝和文物。与大英博物馆的2万3千多件中国文物相比,仅是沧海一粟!但其展示出的中华历史之源远流长,文明之博大精深,艺术之精妙绝伦,可谓当今世界无以伦比!更足以让国人引以为傲!但其流失国外,不得回归祖国的现实又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不可忘记!振兴中华的历史史命己落到我们的身上!我们的祖国强大了,国宝回归的日子就不远了!同胞们!加油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