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药

忆宁

<p class="ql-block">  60年代出生在山里的人,大多都有相似的童年,割过草,放过羊,男孩子比较俏皮,偷过生产队的西红柿和黄瓜。 每到秋季,生产队的瓜果、萝卜、红薯,也常常是这群调皮捣蛋的孩童光顾的对象。因此,在每个生产队都会有几个出了名的“坏孩子”。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娃娃头”。他们往往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更是同龄人追随的目标,但却是大人眼中的“坏蛋”。</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岁月如梭,如今再也回不到当初那充满野性的孩童时代。</p><p class="ql-block"> 70年代的农村生活比较清苦,家家户户都依靠农业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的各项开支,因此每年忙假时,都会参加由老师带队的拾麦活动,将拾的麦子交给生产队,按斤计帐,待到生产队秋后决分时,再折算成现金发放给我们,这一部分现金往往是我们一个学期的学费和念书上学的杂费,而女生往往要发的比男生的多,此时往往是女生骄傲于男生的时刻。更是大人们表扬和批评我们的最佳时机。而我们哥三个往往是别人批评的对象,更是许多家庭树立的“反面教材”,因为我们发放的现金最少。</p><p class="ql-block"> 每年放暑假,漫长和酷热的两个月,这是我们高兴快乐的时间,也是我们“创收”的最佳时机,除了割草放羊,同龄的孩童往往在“娃娃头”的带领下,上山挖药材。十岁左右的山里孩童对各种药材熟记于心,什么“防风、黄芹、才胡、车前子、党归、季经草、”等等,都能根据开花的形状和颜色及时发现,而且时间久了,也能掌握各种药材的生长规律和生长特点,更能掌握挖药的技巧和方法,比方说,“防风”往往生长在沙土地,而且挖时用撅头轻轻撬起就行,然后用手轻轻一拉,“防风”的根须就一并带起,既不破坏药性,还落个“大丰收”。“黄芹”那紫色的花色更是醒目。</p><p class="ql-block"> 每每一晌个个都是满载而归,心情愉悦的唱着山歌,或者夸夸其谈的谈论着未来。在童年的记忆中。每每看到一筐药材,心里总好像看到的是五颜六色诱惑人的钞票而不是带有泥巴的山药。</p><p class="ql-block"> 采药归来,大家都是各自为政,将自己的成果分类整理,晾晒打包。待到十天半月,相约赶集,卖出自己的药材,而等拿到钞票时就是最兴高采烈的时刻。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犒劳一下自己,每个人都会大方的买一根五分钱的冰棍,五六个人时常要选择不同的颜色,然后一人一根围成一个小圆圈,吃着自己的看着别人的,享受着那种甜带来的感受。常常感概:“生活先苦后甜”。</p><p class="ql-block"> 享受完那甜美的冰棍后,往往最想去的就是商店里面的文具柜台,看着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各种文具心里总是痒痒的。最后在各种纠结各种权衡下,买一只自己心仪的文具。</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卖完药材,我花五分钱买了一个冰棍,又花了八毛钱买了一个红色的钢笔,路过西瓜摊时,看到摊主切开的西瓜,那红色的西瓜瓤是那么的诱人,手不由自主的捏了捏口袋的钱,犹豫再三,还是买了一个十斤重的西瓜,大中午背着十斤重的西瓜步行十里路回家。</p><p class="ql-block"> 到家后切开西瓜,全家人津津有味吃着西瓜,母亲心疼的说:辛苦了十天半月,买了个西瓜大家一会儿就吃了,大中午的背个十斤重的西瓜,走十里路累不累。我说药材的整理和晾晒你和家人不也付出了劳动吗。</p>